本篇論文研究對象為花蓮和南寺「創作佛曲」,以和南寺音樂活動的發展緣起、歷史,及其作品特色為主,並簡介其特殊地理環境、追溯「創作佛曲」歷史淵源。經由深度訪談與資料整理,除了將和南寺的音樂活動,與其相關藝術性質的活動狀況,以歷史性的脈絡做論述外,並就兩首「創作佛曲」作品,進行音樂分析、美學內涵等方面做一歸納與呈現。
花蓮和南寺建寺於民國五十六年,由傳慶老和尚開創「和南佛教藝術」理念,從製作佛教藝術多媒體開始,展開一系列與創作佛曲音樂相關的弘法音樂活動。本文藉由各方面的探討,可以瞭解到,和南寺以音樂及藝術做為弘法舟楫的橋樑。透過訪談兩位作曲家—蔡介誠先生、盧亮輝先生,瞭解《如來世家》與《今夕之夢感花嚴》兩首佛曲,所傳達出的禪理詩樂音聲之美。研究的結果,將能彰顯「創作佛曲」作品的藝術性、精緻性,使更多作曲家投入創作、表演團體演奏作品、作品出版成集,開創新世紀更具深度的佛教藝術文化,及提昇普羅大眾的心靈層次。
參考資料
一、書籍
Bruno Nettl.《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沈信一 譯。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6。
Hanslick,Ed uard.《論音樂美~ 音樂美學的修改謅議》(Vom Musikalisch-Schonen)。陳慧珊 譯。臺北:世界文物出本社,1997。
Liszt,Franz.《李斯特論白遼士與舒曼》(Berlioz and his HAROLD Symphony)(1803~1869)Robert Schumann(1810~1869))。張洪島 等譯。臺北:世界文物出本社,1994。
王美珠。《音樂文化與人生》。臺北:美樂出版社,2001。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臺北:中華書局,1956。
王昆吾、何劍平。《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料》。成都:巴蜀書社,2001。
王慶麟。《創世紀》。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04。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臺北:萬象出版社,1997。
方銘健。《藝術音樂情感與意義》。臺北:大陸書局,1997。
田濤。《百年家族—李叔同》。臺北:立緒文化,2001。
田青。《淨土天音》。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
。《中國宗教音樂》北京:宗教文化初版社,1997。
印順法師。《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
。《淨土與禪(妙雲集下編之四)》。臺北:正聞出版社,1982。
江燦騰。《20世紀臺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高雄:財團法人靜心文教基金會,1995。
。《臺灣當代佛教—佛光山、慈濟、法鼓山、中台山》。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7。
朱光潛。《文藝心裡學》。臺北:臺灣開明,1993。
。《談美》。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2。
伍蠡甫總編。《音樂美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8。
何金鑄。《臺灣地誌》。臺北:龍吟圖書社,1997。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麗文文化,1993。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
吳親恩、張振岳。《人文花蓮》。花蓮: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1995。
周理俐。《音樂美學》。臺北:樂韻出版社,1993。
林明輝。《中國音樂文化新探(二)—中國音樂創作的新方向》。高雄:復文出版社,1992。
和南寺。《造福勝境—慶祝造福觀音開光二十週年紀念專刊》。花蓮:和南寺,2002。
洪英聖。《情歸故鄉—臺灣地名探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2。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主編。《1998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音樂》。高雄:佛光文化,1999。
。《2000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音樂(2)》。高雄:佛光文化,2001。
袁靜芳。《中國漢傳佛教音樂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樂種學》北京:華樂出版社,1999。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思想》。臺北:淑馨出版社,1998。
張曼濤主編。《佛教人物史話》。臺北:大乘文化出版,1978。
梁茂春。《香港作曲家—三十至九十年代》。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
許常惠。《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1987。
。《追尋民族音樂的根》。臺北:樂韻出版社,1987。
許瑞坤。《東港迎王祭典中齋教科儀音樂之研究》。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論樂集》。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音樂學導論》。臺北:冠志出版社,1994。
曹布拉主編。《弘一大師藝術論:紀念弘一大師誕辰一百二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西泠出版社,2001。
陳星。《李叔同歌曲尋繹》。臺北:世界文物,1994。
彭明輝。《歷史花蓮》。花蓮:財團法人文教基金會,1995。
斌宗法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臺南:南天台般若精舍,2003。
曾進豐。《周夢蝶‧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臺北:樂韻出版社,1996。
葉明媚。《音樂天地》。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2。
聖嚴法師。《印度的佛教》。臺北:法鼓文化,1997。
褚柏思。《佛教的文化思想與藝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1。
。《佛門人物志》。臺北:傳記文學出版,197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2000。
蔡日新。《禪之藝術》。臺北:文津出版,2002。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臺北:樂韻出版社,1979。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2000。
蕭蕭。《臺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1997。
錢仁康。《弘一大師歌曲集》。臺北:東大圖書,1993。
賴永海。《佛道詩禪—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羅基敏。《文話/文化音樂:音樂與文學之文化場域》臺北:高談文化出版,1999。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1999。
釋淨耀。《梵韻新聲創作佛曲合唱曲集(一)》。臺北:中華佛教音樂推廣協會,1997。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臺北:東初出版社,1974。
釋昭慧。《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臺北:法界出版社,2006。
二、論文
李純仁。〈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
何麗華。〈佛教焰口儀式與音樂之研究—以戒德長老為主要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李家瑜。〈盧亮輝二胡協奏曲作品分析及演奏銓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傳承組碩士論文,2005。
林久惠。〈臺灣佛教音樂—早晚課主要經典的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林美君。〈從修行到消費—臺灣錄音佛教音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邱鈺鈞。〈慈悲道場懺法—儀式與音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高雅俐。〈從佛教音樂文化的轉變論佛教音樂在臺灣的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張杏月。〈臺灣佛教法會悀—大悲懺的音樂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許育嘉。〈賴和漢詩修辭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梁文賓。〈新婚別敘事曲研究—由作品到社會、時代〉。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曾名宏。〈佛教音樂在新型態市場通路下的出口—「佛音樂雲」音樂工作室的行銷策略〉。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葉娟礽。〈臺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研究保存組碩士論文,2004。
鍾玉鳳。〈音樂與哲思的斷裂—中國音樂「美學文獻思想與音樂呈現」實際關係之探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三、期刊
高雅俐。〈從“展演”觀點論音聲實踐在臺灣佛教水陸法會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臺灣音樂研究》No.1(10月號,2005):1-28。
陳碧燕。〈商品佛教音樂與舞曲大悲咒〉。《普門學報》No.16(七月號,2004):77-79。
陳碧燕。〈佛教音樂研究概述〉。《民音所研究通訊》No.1(七月號,2004):9。
陳碧燕。〈多采多姿之佛教唱唸.佛樂文化〉。《心鏡宗教季刊》No.7( 12月號,2005):14-18。
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 (上)〉。《香光莊嚴》No.72( 12月號,2003):136-150。
陳碧燕。〈梵唄與佛教音樂 (下)〉。《香光莊嚴》No.73( 12月號,2003):144-159。
陳碧燕。〈凡聖之界,中國佛教寺院制度之音樂及管理組織〉。《香光莊嚴》No.63( 2000):138-155。
蕭義燦。〈中國語言在音樂上的運用〉。《嘉義師院學報》No.9(1995):709-740。
釋慧雲 。〈試論佛教音樂的發展 (2)〉。《香港佛教》No.533( 10月號,2004):34-37。
釋昭慧。〈從非樂思想到音聲佛事〉。《佛教藝術》No.91( 1988):329-383。
四、報章
陳長華。〈善信結佛緣—設計和南寺「造福觀音」寶相莊嚴〉。《聯合報》第九版,1982年11月16日。
賴素玲。〈佛教藝術多媒體表現—深奧義理變得平易近人〉。《民生報》第十四版,1992年3月2日。
李漢昌。〈成長營—用愛心雕琢璞玉〉。《聯合報》第十六版,1992年6月25日。
林秀芳。〈心靈環保之旅上路—東臺灣最後尋訪心靈的淨土〉。《聯合報》第四十版,1994年4月30日。
曹銘宗。〈宣揚佛法 和南寺 走出傳統〉。《聯合報》第三十四版,1995年7月3日。
周美惠。〈小朋友的暑假藝術盛宴—多媒體童話九色鹿〉。《聯合報》第三十五版,1996年7月13日。
余友梅。〈和南佛教藝術節〉。《經濟日報》第十二版,1996年7月14日。
李健果。〈後山香火 不絕如縷〉。《聯合報》第四十七版,1997年1月31日。
田德財。〈和南寺舉行共諸天法會 千人朝山 虔誠莊嚴〉。《聯合報》第十八版,2000年10月30日。
趙容萱。〈國手崔君芝花蓮演出〉。《聯合報》第十八版,2001年5月25日。
趙容萱。〈佛教研習營 以梵唄聲抗風雨〉。《聯合報》第十八版,2001年7月5日。
田德財。〈觀音聖號 交織海潮聲〉。《聯合報》第十七版,2002年10月28日。
五、樂譜
蔡介誠。《如來世家》。未出版,1991。
盧亮輝。《今夕之夢感花嚴》。未出版,2001。
六、音樂會節目單
〈花嚴之歌〉。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節目單,2003年3月19日。
〈詩與樂的交會—袍修羅蘭〉。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3年11月26日。
〈風的故事〉。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節目單,2005年1月19日。
〈春耕造福音樂會〉。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2年4月6日。
〈和南雅音集〉。造福觀音藝術中心節目單,2004年11月13日。
〈永恆的憶念〉。和南寺音樂會節目單,2005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