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秋艾 Liao, Chiou-Ai |
---|---|
論文名稱: |
焦循《雕菰集》論學書函研究與作文教學應用 |
指導教授: |
賴貴三
Lai, Kuei-S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5 |
中文關鍵詞: | 焦循 、揚州學術 、《雕菰集》 、論學書函 、書信教學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9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7 下載:4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清代為中國學術集大成之時期,其經學之盛,實為歷代所未見,並成為清代學術之主流。可知清代乃眾儒爭鳴,著述多如辰星之朝代。焦循(理堂,里堂,1763-1820)為一代通儒,學問精深博大,有可觀的經學著作,卓越的史識、史才,經史、曆算、文學、思想、戲曲藝術無所不精。揚州學派的優良學風,正是因有焦循處處強調「會通」,反對墨守一隅的「定論」,所以能開創新的研究方法與體例。其治學方法、態度,精神,正是清乾嘉學術面向之代表。
本論文所探討之《雕菰集》卷十三、十四,乃是焦循與師長、友人往來答辨、切磋學問、表達學術思想與問候等書函,共計二十七封,每篇都深蘊學理,不亢不卑,展現一代通儒風範,得以仰觀其博學精深之學識。就焦循《雕菰集》之論學書函中,足可窺探清代學者虛心求教,認真論學之豹斑。
在長久的歷史傳承中,書信一直扮演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儘管時代丕變,現代人多以電子網路或手機通訊來聯繫,但文字的表情達意,可予人關懷、尊重與互敬之感,依舊有其不可磨滅之價值。在書信教學上,能夠符合語文訓練、技能增進、情意陶冶三方面之目標,而配合課文、選文,再加上焦循論學書函的補充教材,實際操作論學書信之教學與寫作,期能達成學生吸收文化的養分、挑動情感的思維,進而增進思考創作的能力。
本論文旨在研究焦循論學書函,教學相長,體現其現代參考價值,並與國文作文教學結合,以期豐富教學內容,深化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一、焦循論學書函
1.焦循:《雕菰(樓)集》二十四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存六卷稿本;揚州:揚州圖書館藏道光四年嶺南節署刻本,附《蜜梅花館集》二卷;成都:四川省圖書館藏,﹝清﹞劉咸炘(鑒泉,1897-1932)批點本;阮亨(梅叔,1783-1859)輯《文選樓叢書》本;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藏民國「蘇州文學山房聚珍」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江氏聚珍版叢書三集》本;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四年(1824)文學山房聚珍本;鼎文書局1977年本;王雲五(1888-1979)主編《叢書集成初編、簡編‧雕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五十五年六月臺一版。
2.焦循:《里堂札記》,北京大學圖書館。
3.羅振玉編集:《昭代經師手簡──焦循致王引之書一、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影印。
4.賴師貴三:《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8月。
5.劉建臻點校:《焦循詩文集》,揚州:廣陵出版社,2009年。
二、焦循專著
(一)經部
1.《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明﹞毛氏汲古閣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2.《雕菰樓經學叢書》,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清代稿本百種彙刊》據國家圖書館藏稿影印。
3.《毛詩補疏》五卷,《續修四庫全書》本,第65冊;《叢書集成三編本,第34冊。又見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7月出版《清人詩說四種》。
4.《毛詩物名釋》,臺北:傅斯年圖書館典藏,二十卷六冊,稿本線襯裝,焦循圈點批校,署款:「焦循學」。
5.《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上海:上海圖書館藏十卷手稿本,內多有夾批;上海圖書館藏十二卷手稿本,內多有夾批;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十二卷清鈔本,存六卷,二至三、八至十一;北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傳鈔稿本,有嘉慶四年自序,每卷末多記刪改月日;《續修四庫全書》本,第65至66冊。
6.《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南菁書院叢書》二卷本,在七集第三種第33冊,內有焦循眉批題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二卷本,第83冊;上海書店《叢書集成續編》,第7冊;《續修四庫書》本,第6冊。
7.《禮記補疏》三卷,《焦氏叢書》本;《皇清經解》本;《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05冊;《叢書集成三編》本,第25冊。
8.《禮記索隱》(數)十卷,草稿已佚,存目見《禮記補疏‧序》及李斗《揚州畫舫錄》。
9.《群經宮室圖》二卷,臺北:臺灣大學總圖書館藏,嘉慶五年(1800)江都焦氏半九書塾刊本;《焦氏叢書》本;《皇清經解續編》本;光緒十一年梁溪朱氏小曝書亭重刻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清﹞半九書塾刻本,﹝清﹞吳鼎、李慈銘跋;溫州:溫州圖書館藏,孫詒讓批半九書塾刻本。《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7冊;《叢書集成三編》本,第30冊。
10.《三禮便蒙》,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不分卷;1922年醰隱廬影印23卷本;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1922年石印本,六冊一函線裝,後有鄭孝胥跋記;揚州:揚州圖書館藏鄭孝胥手錄影印本八冊鈔本。
11.《易圖略》八卷,南京:南京圖書館藏稿本,有焦循跋。
12.《易通釋》不分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有焦循跋。
13.《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焦氏叢(遺)書》本;《叢書集成三編》冊
九、《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焦氏叢書》本影印。
14.《尚書補疏》二卷,《焦氏叢書》本;《皇清經解》本;《續修四庫全書》本,冊四十八;《叢書集成三編》本,第92冊;《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國學名著珍本匯刊》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
15.《禹貢鄭注釋》二卷,天津:天津圖書館藏稿本;《焦氏叢書》本,道光八年半九書塾刻本;《皇清經解續編》本;《續修四庫全書》本,55冊;《叢書集成三編》本,第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6.《尚書通義》,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特藏部藏,焦循批校﹝宋﹞蔡沈《書經集傳》六卷本,卷末跋語題作此名,謂為村居訓蒙教課之未刊稿。
17.《春秋左傳補疏》五卷,《焦氏叢書》本;《皇清經解》本;嘉慶二十三年刻本;《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本;《國學名著珍本匯刊》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24冊;《叢書集成三編》本,第93冊。
18.《論語補疏》三卷,《焦氏叢書》本;嘉慶二十一年刻本;《皇清經解》二卷本;《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二卷本;《國學名著珍本匯刊》二卷本;《無求備齋論語集成》二卷,1966;《叢書集成三編》本,第13冊。
19.《論語通釋》一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清﹞汪萊跋;《木犀軒叢書》,臺灣大學、臺灣師大、揚州圖書館均有典藏;黃寶熙輯:《清代學術叢書》
本,香山:黃氏古愚室,1925年序,傅斯年圖書館影印線裝24冊;《叢書集成續編》本,新文豐版冊三四,上海書店版冊一三;臺北: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論語集成》本,1966;《續修四庫全書》本,第155冊。
20.《孟子正義》,收入《皇清經解》1117卷。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8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道光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
影印。
(二)史部
1.《嘉慶揚州府圖經》八卷,阮元修,江藩、焦循纂,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嘉慶六年修鈔稿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殘稿不分卷;嘉慶十一年刻本;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據嘉慶本重刻(1981);臺北:文海出版社《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1983)。
2.《嘉慶重修揚州府志》七十二卷、首一卷,﹝清﹞阿克當阿等修,姚文田、江藩、焦循等纂,嘉慶十五年刻本,同治十三年補刻本;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本;《中國地方志集成》本。
3.《北湖小志》六卷、首一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汪鋆跋;《焦氏叢(遺)書》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焦氏叢書》本;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本(1983);《中國地方志集成》本,據嘉慶十三年揚州阮氏刻本影印;《叢書集成三編》本,冊七九;揚州:揚州圖書館藏嘉慶十三年揚州阮氏刻本,七冊;揚州圖書館藏仲菜畦摘鈔不分卷本,鈔錄〈開元寺記〉、〈畬芳社記〉等記八篇,〈王銓部傳〉、〈王螺山傳〉等傳十二篇,〈詩話〉十九則,後有周雨囪〈北湖小志摘鈔題後〉。
4.《里堂日記》一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姚氏覲元咫進齋鈔本,嘉慶元年七月初四日至十二月初三日,有李肇偁先生1928年冬日至後跋識語;閔爾昌先生《焦里堂先生年譜》有摘錄本可參。
6.《焦氏日記》二種,嘉慶元年鈔本、嘉慶十八年至二十一年稿本。
7.《撰孟子正義日課記》一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手稿本。
8.《神風蕩寇記》一卷,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稿本,一冊一函毛裝。
9.《焦氏家乘》八卷,存目見光緒《江都縣志》。
(三)子部
1.《邗記》六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揚州:揚州圖書館藏,光緒十年儀徵吳丙湘等傳鈔本;《傳硯齋叢書》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中國文史哲資料叢刊》據以影印者,為江都嚴寬甫鐫版;《揚州叢刻》本,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新文豐《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29冊。
2.《里堂道聽錄》,北京:書目文獻社,1988年《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清稿本影印。
3.《開方通釋》一卷,《木犀軒叢書》本,臺北:臺灣大學總圖書館有藏本;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稿本;臺北:《叢書集成續編》本,新文豐版冊七六、上海書店版冊八二;
4.《開方釋例》一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
5.《乘方釋例》不分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存目又見阮元《定香亭筆談》、李斗《揚州畫舫錄》,題作《乘方通釋》一卷。
6.《里堂學算記──加減乘除釋八卷、天元一釋二卷、釋弧三卷、釋輪二卷、釋橢一卷》,《焦氏叢書》本;《中西算學叢書初編》本;《叢書集成三編》本。
7.《加減乘除釋》八卷,南京:南京圖書館藏嘉慶四年刻本三冊;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數學》卷四。
8.《天元一釋》二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測海山房《中西算學叢刻》本;《富強叢書續集》本;上海:著易堂排印本;郭書春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本。
9.《釋弧、釋輪、釋橢》,靖玉樹編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中國歷代算學集成》下卷,1994年。
(四)集部
1.《雕菰(樓)集》二十四卷,焦循撰,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存六卷稿本;揚州:揚州圖書館藏道光四年嶺南節署刻本,附《蜜梅花館集》二卷;成都:四川省圖書館藏,清‧劉咸炘批點本;阮亨輯《文選樓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江氏聚珍版叢書三集》本;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簡編》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道光四年(1824)文學山房聚珍本;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藏民國「蘇州文學山房聚珍」本;《國學基本叢書》本;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本。
2.《雕菰集文錄》二卷,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國朝文錄》續編第五十一冊。
3.《里堂手稿》不分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
4.《里堂詩集》八卷、《詞集》二卷,稿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5.《揚州足徵錄》二十七卷,焦循輯,《榕園叢書》續刻本;光緒間廣陵墨香書屋刻本,嘉慶二十九年九月刊;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十九卷,清‧雲藍閣鈔本二十七卷;1988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雲藍閣鈔本。
6.《詩話》一卷,存目,見阮元〈通儒揚州焦君傳〉、同治《揚州府志》作《雕菰樓詩話》。
7.《雕菰樓詞》三卷,存目,見《光緒江都縣續志》。
8.《紅薇翠竹詞》一卷、《仲軒詞》一卷(《先府君事略》作二卷),清‧劉溎年鈔本,從儀徵汪鋆所藏稿本中錄出,見秦更年《嬰闇題跋》;《傳硯齋叢書》本,版本同上,吳丙湘有校記;《叢書集成續編》本,冊二○九,據《傳硯齋叢書》本影印。
9.《雕菰樓詞話》一卷,唐圭璋編,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再版《詞話叢編‧五》。
10.《劇說》六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有「焦循手錄」、「里堂」印;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本;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本,1957年7月;《中華古籍叢刊》本,1968;臺北:廣文書局《筆記三編》本;臺北:鼎文書局《國學名著珍本匯刊‧歷代詩史長編二輯》,附校勘記一卷;《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冊八,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年版。
11.《易餘曲錄》一卷,中華書局任中敏編《新曲苑》四冊之二。
12.《花部農譚》一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懷豳雜俎》本,﹝清﹞徐乃昌輯刻;中國戲劇出版社《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本;臺北:鼎文書局《歷代詩史長編‧第二輯》。
13.《里堂道聽錄》四十卷、又一卷,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稿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1988年,書目文獻出版社;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刻本,2001年5月刻成,隨後印刷問世。
14.《里堂札(劄)錄》六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光緒《江都縣志》有存目。
15.《憶書》六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稿本,﹝清﹞趙之謙跋;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光緒十年李盛鋐鈔本、李盛鐸跋;揚州:揚州圖書館藏光緒十三年刻本一冊;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本,據《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影印出版;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簡編》本。
(五)叢書
1.《焦氏叢書》,清‧嘉慶、道光間江都焦氏雕菰樓原刊本,臺北: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善本書室,原臺北帝國大學藏書,有「龔少文收藏書畫印」正方陽文藏書篆印;臺北:國防研究院,1929年上海受古書屋重印舊刻本。
2.《焦氏遺書》,﹝清﹞光緒二年(1876)衡陽魏綸先重刊本,揚州:揚州圖書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室。
按:以上兩書共二十三種,裝訂為四十冊,詳目如下:《雕菰樓易學三書》三種,共十一冊。《易話》二卷、《易廣記》三卷,共一冊。《六經補疏》六種,共五冊。《群經宮室圖》二卷、圖五十篇,共二冊。《禹貢鄭注釋》二卷,合一冊。《孟子正義》三十卷,共十冊。《里堂學算記》五種,共七冊。《北湖小志》六卷、首一卷,共二冊。《李翁醫記》二卷,合一冊。《先府君事略》一卷、《詩品》一卷,共一冊。
3.《雕菰樓經學叢書》,嘉慶楷書手稿本,共四十二卷,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臺北: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種彙刊》,據國家圖書館藏稿影印。
按:計有《易章句》十二卷,共一冊。《易圖略》八卷,共一冊。《易通釋》二十卷(《易釋》六卷、《易通釋》八卷、《里堂易學》六卷),共一冊。《周易補疏》一卷、《尚書補疏》一卷,共一冊。《論語補疏》二卷、《毛詩補疏》五卷,共一冊。
4.《焦里堂手鈔詩文集》十三種十九卷,上海:上海圖書館藏手鈔本。
三、焦循研究文獻
(一)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列)
1.何澤恆:《焦循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5月。
2.范耕研:《江都焦里(理)堂先生年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4月。
3.陳居淵:《焦循儒學思想與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5月。
4.陳居淵:《焦循、阮元評傳》,附錄:〈焦循年表〉,〈焦循現存著作新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5.劉建臻:《焦循著述新證》,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6.劉瑾輝:《焦循評傳》,附錄:〈焦循年譜〉,〈焦循詩選〉,〈焦循文選〉,揚州:廣陵書社,2005年。
7.賴師貴三:《焦循手批十三經註疏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3月。
8.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
9.賴師貴三:《焦循年譜新編》,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3月。
10.賴師貴三:《臺海兩岸焦循文獻考察與學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1月。
(二)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先後為次)
甲、博士論文
1.賴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6月。
2.程鋼:《焦循天算學、易學學術思想研究》,西安:西北大學,1996年5月。
3.王慧茹:《通儒焦循「一貫」哲學之建構與證立》,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2011年6月。
乙、碩士論文
1.林世仁:《焦循的戲曲論著及其戲曲觀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1990年6月。
2.陳進益:《清焦循《易圖略》、《易通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6月。
3.劉德明:《焦循《孟子正義》之義理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6月。
4.廖千慧:《焦循論語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年7月。
5.蘇俊鴻:《焦循《加減乘除釋》內容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1996年6月。
6.石櫻櫻:《「執兩用中」之恕道──焦循《論語》義理思想之闡發》,臺中:私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8年6月。
7.李雅清:《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6月。
8.劉佳雯:《焦循之「權」論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6月。
9.陳韋在:《焦循《尚書》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4年7月12日。
10.王博玄:《焦循《三禮便蒙》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8年5月27日。
11.李思漢:《焦循劇作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9年6月20日。
12.吳郁陵:《焦循《左傳》杜注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14年1月20日。
13.施燕萍:《古代居宅文化與《說文解字》建築相關字群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2016年1月。
(三)學報期刊論文
1.李貴生:〈論焦循性靈說及其與經學、文學之關係〉,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2.楊晉龍:〈臺灣學者研究「清乾嘉揚州學派」述略〉,臺北:《漢學研究通訊》第15卷第4期,2000年11月。
3.黃智信:〈「清乾嘉揚州學派研究計畫」赴大陸考察報告〉,臺北:《中國文史研究通訊》第9卷第3期,1999年9月。
四、其他相關文獻
(一)古籍(按作者時代先後排列)
1.《二十五史》,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6月。
2.﹝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
3.﹝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4.﹝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
5.﹝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6.﹝清﹞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7.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8.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9.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0.《清代名人書札》,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4月。
(二)現代著作(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王俊義、黃愛平著:《清代學術與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王瑜主編:《揚州歷代名人》,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3.李儷:《中國算學史》,商務印書館,1937年。
4.祁龍威、林慶彰主編:《清代揚州學術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初版,2001年4月。
5.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6.胡孚琛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7.馬宗霍:《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臺北:學海書局,1985年。
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年。
9.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10.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9月。
11.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2.張舜徽:《清儒學記》,山東:齊魯書社,1991年11月。
13.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14.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15.蕭一山:《清代學者生卒及著述年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44年。
16.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
(三)高中國文教學相關著作
1.《高中國文1到6冊》,臺北:翰林出版社、三民書局、康熙出版社、南一書
局、龍騰出版社,2015年8月。
2.《文言文30篇大探索》,臺北:翰林出版社,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