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呂映靜
Lu, Ying-Ching
論文名稱: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的殷商記憶研究
The Study on the Memories of Shang Dynasty in "the Warring States Bamboo-Strip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指導教授: 陳廖安
Chen, Liao-An
口試委員: 林宏明 徐富昌 許學仁 蔣秋華 陳廖安
CHEN, Liao-An
口試日期: 2022/01/13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7
中文關鍵詞: 清華簡殷商記憶自我認同
英文關鍵詞: the Warring States Bamboo-Strip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Shang Dynasty, memory, self-identity
研究方法: 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敘事分析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1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52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藉由記憶研究的相關理論,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關於殷商歷史諸篇文章為研究範疇,針對簡文內容進行梳理與分析研究,並進一步地去探究戰國時人在當時社會情境下如何回憶商代的人、事、物,又是如何從過去的社會歷史記憶中選材,並混合其他元素以製造新的社會歷史記憶。亦即將「為什麼要記憶殷商歷史?」「如何記憶殷商歷史?」作為本文的核心關懷。
    本文透過「人物形象」、「地方象徵」、「書寫與文化」與「思想內涵」等作為切入點,剖析清華簡諸篇簡文,初步得出以下成果:
    首先,簡文內容主要是以「商湯代夏」與「武丁中興」為記憶脈絡,反映出戰國時期的政治情勢,即君王欲「取而代之」、「中興」。並且藉著凸顯「聖君賢臣」典範——商湯與伊尹、殷高宗(武丁)與傅說、三壽,簡文作者依託故事,透過這些賢臣取得話語權,向當時的君王訴說,傳達自己的政治思想,因此「君問臣答」的形式成為當時流行的敘事模式。
    其次,這些賢臣的原生身份並非相當顯赫,但都能以自身才能得到明君的賞識,這或許也能呈現當時某一群士階層的自我認同——不論出身,重視才能。也因此希望君王能如殷商的明君一樣,賞識自己,如此為臣者必然恭命。
    第三,殷商記憶不只顯現在人物、事件上,更隱身於地方中。在「說邑」、「湯丘」、「亳」、「洹水」等地名上,使人一望便能喚醒對殷商的記憶,除此之外,透過紀錄地名與建築亦能為故事增添真實感。
    第四,雖然是喚醒殷商的記憶,但簡文作者在描述相關情節時,亦不免將當代自身的文化現象、觀點加入於文字之中,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結盟」、「間諜」、「養老」、「占卜」、「巫術」等現象。
    第五,依託故事僅是作者的手段,重點還是在於思想內容。在簡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帝、天的影響力並未完全消失,仍然影響著人事。在政治上,「德目」的建立與內涵的闡述,都是在這些「名」之下進行「實」的論述。

    關鍵詞:清華簡、殷商、記憶、自我認同

    This study mainly uses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memory research, takes the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hang Dynasty in "the Warring States Bamboo-Strip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as the research category, sorts out and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the brief article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peopl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ow to recall the people, events, and things of the Shang Dynasty in the soci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and how to select materials from past social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and mix other elements to create new social and historical memories. Also, "Why remember the history of Shang Dynasty?" and "How to remember the history of Shang Dynasty?" will be the core concerns of this study.
    Using "character image", "local symbol", "writing and culture" and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Warring States Bamboo-Strip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nitially draws the following results:
    First of all, the content of the brief text is mainly based on the memory context of "Shang Tang(商湯) replaced Xia(夏)" and " Shang Dynasty are revived by Wuding(武丁)", reflecting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at is, the kings wanted to "replace" and "revive". And by highlighting the models of "sage king and worthy ministers" - Shang Tang(商湯) and Yi Yin(伊尹), Yin Gaozong (Wuding) (殷高宗/武丁)and Fu Yue(傅說), and Sanshou(三壽), the author of relies on the story to gain the right to speak through these worthy ministers and tell the kings at that time, To convey his own political thoughts, the form of "monarch asks ministers to answer" became a popular narrative mode at that time.
    Secondly, the original identities of these ministers were not very prominent, but they were all appreciated by the wise rulers for their talents, which may also show the self-identity of a certain group of scholars at that time—regardless of their background, the kings valued their talents. Therefore, hope that the monarch can appreciate himself like the Ming monarch of the Shang Dynasty.
    Third, the memories of Shang Dynasty not only appear in characters and events, but also in places. The names of places such as "Yueyi(說邑)", "Tangqiu(湯丘)", "Bo(亳)", and "Huanshui(洹水)" can awaken the memory of Shang Dynasty at a glance. In addition, Adding realism to the story by recording place names and buildings.
    Fourth, although it is to awaken the memory of Shang Dynasty, when describing the relevant plots, the authors inevitably added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a and viewpoints into the text. Therefore, we can see the popula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lliance", "spy", " provide for the aged", "divination", "witchcraft" and other phenomena.
    Fifth, the story is only the author's means, and the focus is still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n the text, we can fin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emperor and the sky has not completely disappeared, but still affects human affairs. Politically, the establishment of "virtue goals" and the elaboration of their connotations are all based on these "names" to carry out "real" discussions.

    Key words: the Warring States Bamboo-Strip Manuscript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Shang Dynasty, memory, self-identi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簡文形制與性質6 一、簡文形制6 二、簡文性質9 第三節 文獻回顧12 一、以記憶視野探討先秦出土文獻12 二、清華簡諸篇文字釋讀13 三、清華簡諸篇文獻性質探討36 四、清華簡諸篇古史傳說與文化探討41 五、清華簡諸篇地名相關探討42 六、清華簡諸篇思想內涵探討43 七、其他45 第四節 研究方法47 一、記憶研究47 二、敘事理論50 三、簡文釋讀方法53 第二章 記憶視野下的人物形象57 第一節 人臣57 一、伊尹58 二、傅說72 三、三壽76 四、方惟77 第二節 君王79 一、商湯79 二、殷高宗(武丁)81 三、夏桀82 四、失仲86 第三節 后妃87 一、有莘氏之女88 二、紝巟90 三、二玉91 第四節 小結93 第三章 記憶視野下的空間象徵97 第一節 地名98 一、以「邑」為名98 二、冠有「地景」之名110 三、其他119 第二節 建築122 一、門122 二、屋124 第三節 小結128 第四章 記憶視野下的事件書寫與文化現象131 第一節 事件131 一、商革夏命132 二、殷高宗求賢134 第二節 敘事模式138 一、依託故事138 二、君臣問答139 三、篇首文字145 第三節 文化現象147 一、禮儀147 二、政治現象148 三、術數152 四、方技161 五、神靈鬼怪171 第四節 小結175 第五章 記憶視野下的思想意義177 第一節 帝與天177 一、簡文中的「帝」179 二、簡文中的「天」182 三、帝與天之分析 191 第二節 氣193 一、五味之氣193 二、氣形成人194 三、氣運行於人195 第三節 政治觀198 一、道198 二、神與民199 三、中與和205 四、因210 五、名實211 六、德目212 第四節 君臣觀225 一、以臣為輔225 二、以臣為師友225 第五節 小結228 第六章 結論231 一、殷商記憶的再現231 二、儲存記憶之處232 三、記憶的暗示:身份認同與歸屬感233 四、未竟與開展234 附錄 附錄一:釋文235 附錄二:清華簡中的「帝」263 附錄三:清華簡中的「天」264 附錄四:清華簡中的「德」266 徵引書目269

    徵引書目
    一、 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著,〔吳〕韋昭解:《國語》,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杭州葉氏藏明嘉靖翻宋本影印。
    〔周〕墨翟:《墨子》,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明嘉靖癸丑唐堯臣刊本影印。
    〔周〕尹喜:《關尹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 : 藝文印書館,1974年。
    〔周〕晏嬰:《晏子春秋》,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南圖書館藏明活字本影印。
    〔周〕管仲著,〔唐〕房玄齡注:《管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景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影印。
    〔周〕荀況著,〔唐〕楊倞注:《荀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黎氏景宋刊本影印。
    〔周〕孫臏著,〔宋〕吉天保編:《孫子集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卯刊本影印。
    〔周〕韓非:《韓非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上海涵芬樓藏景宋鈔校本影印。
    〔周〕鶡冠子著,〔宋〕陸佃解:《鶡冠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陰繆氏藝風堂藏明覆宋刊本影印。
    〔周〕文子:《文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據守山閣本校刊影印。
    〔秦〕呂不韋等編纂、〔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明刊本影印。
    〔漢〕韓嬰:《韓詩外傳》,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明沈氏野竹齋刊本影印。
    〔漢〕戴德著,〔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無錫孫氏小綠天藏明袁氏嘉趣堂刊本影印。
    〔漢〕劉安著,〔漢〕許慎注:《淮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漢〕劉向編:《說苑》,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平湖葛氏傳樸堂藏明抄本影印。
    〔漢〕劉向:《列女傳》,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長沙葉氏觀古堂藏明刊本影印。
    〔漢〕趙曄著,〔元〕徐天祜音注:《吳越春秋》,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借烏程劉氏嘉業堂藏明刊本影印。
    〔漢〕劉熙:《釋名》,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南圖書館藏明翻宋書棚本影印。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漢〕司馬遷著,〔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南圖書館藏明覆宋本影印。
    〔漢〕王充:《論衡》,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四庫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明通津草堂刊本影印。
    〔漢〕許慎著,〔宋〕徐鉉等奉敕校定:《說文解字》,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日本岩崎氏靜嘉堂藏北宋刊本影印。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2002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清〕徐灝箋:《說文解字注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漢〕許慎著,〔清〕桂馥義證:《說文解字義證》,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醫統本校刊影印,1965年。
    〔三國〕張揖著,〔清〕王念孫疏證:《廣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據家刻本校刊影印。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明天一閣刊本。
    〔晉〕郭璞傳:《山海經》,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成化庚寅刊本影印。
    〔後魏〕酈道元注:《水經注》,上海:上海印書館,1922年,《四部叢刊》初編據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影印。
    〔隋〕巢元方著,南京中醫學院校釋:《諸病源候論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
    〔唐〕李淳風:《乙巳占》,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王冰:《素問王冰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5年,《四部備要》據明顧氏影宋本校刊影印。
    〔唐〕孫思邈著,李景榮等校釋:《備急千金要方校釋》,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年。
    〔明〕張自烈:《正字通》,合肥:安徽敎育,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據淸康熙淸畏堂刊本影印,2002年。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庫備要》據原刻本校刊影印。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
    〔清〕崔述:《商周考信錄》,《崔東壁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金鶚:《求古錄》,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陸費逵總勘:《靈樞經》,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據醫統本校刊影印。
    陸費逵總勘:《難經集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據守山閣本校刊影印。

    二、 出土文獻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皇家大略博物館,197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12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至(拾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2021年。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三、 近人論著專書
    丁 山:《商周史料考證》,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省吾主編、姚孝遂按語:《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 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全集》,杭州:杭州教育出版社,2009年。
    王國維著,黃永年校點:《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靖宇:《左傳與傳統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三民,1995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9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白于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石 磊:《先秦漢代儒教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朱彥名:《商族的起源、遷徙與發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宋兆麟:《巫與巫術》,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
    宋鎮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宋鎮豪主編,韓江蘇、江林昌著:《商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宋鎮豪:《中國風俗通史・夏商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0年。
    吾 淳:《中國哲學的起源——前諸子時期觀念、概念、思想的發生發展與成型的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5年。
    呂 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神靈崇拜下的社會秩序再構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岑仲勉:《黃河變遷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
    李 佳:《《國語》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 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 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
    李 峰著,劉曉霞譯:《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20年。
    李學勤主編,孟士凱著:《商史與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年。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李學勤:《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簡帛逸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季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周鳳五:《南山論學集:錢存訓先生九五生日紀念》,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三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韋心瀅:《殷代商王國政治地理結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
    周鳳五:《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張豈之:《中國思想史》,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張豈之:《中國思想學說史》先秦卷,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張顯成:《簡讀文獻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春秋》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袁 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黃瓊慧:《世變中的記憶與編寫——以丁耀邦為例的考察》,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重慶出版社,1988年。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1993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鄭 開:《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常玉芝:《商代宗教與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台北:曉園出版,2007年。
    劉全志:《先秦諸子文獻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1。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劉景農:《漢語文言語法》,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蔡錦昌:《拿捏分寸的思考》,唐山出版社,1996年。
    龍迪勇:《空間敘述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1冊,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 年。
    季旭昇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台北:藝文印書館,2013 年。
    韓江蘇、江林昌:《《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11年。
    鍾柏生:《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四、 單篇論文
    陳 拓:〈文獻層累與形象塑造──晚明首輔葉向高與天主教〉,《新史學》第29卷29、第2期,2018年6月。
    丁 山:〈說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本2分,1930年。
    王永昌:〈清華簡文字釋讀四則〉,《管子學刊》2016年第1期。
    王志平:〈清華簡《說命》中的幾個地名〉,《簡帛》2014年10月。
    王志弘:〈地方:認識與實踐的多樣化〉。
    王紅亮:〈邶、康丘與殷墟——清華簡《繫年》與周初史事重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1本第4分,2020年12月。
    王進峰:《殷商時期的小臣》,《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
    王維堤:〈關於伊尹的姓名號及其他〉,《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2期。
    王震中:〈商代都鄙邑落結構與商王的統治方式〉,《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田昌五:〈先商文化探索〉,載於田昌五主編《華夏文明》第三集,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1992年。
    白於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三)》拾遺〉,《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4 年。
    伍振勳:〈「逝者」的意象:孟子、荀子思想中的流水、雲雨隱喻〉,
    朱鳳瀚:〈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收錄於《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
    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朱鳳瀚:〈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江林昌:〈《商頌》與商湯之「亳」〉,《歷史研究》2000年第5期。
    何立德:〈地景多樣性與地景保育〉,《科學發展》2009年。
    呂佩珊:〈論《清華簡・湯丘》「絕 旨以飿」〉,《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廣州:古文字與出土文獻語言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年。
    宋鎮豪:〈談談商代開國名臣伊尹〉,中國先秦史學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武漢大學中國地域文化研究所編:《楚簡楚文化與先秦歷史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1年10月29日至31日。
    李平心:〈伊尹遲任老彭新考〉,《李平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李守奎:〈漢字倒寫構形與古文字的釋讀〉,《漢學研究》第33卷第2期,2015年 6月。
    李守奎:〈漢代伊尹文獻的分類與清華簡中伊尹諸篇的性質〉,《深圳大學學報》卷32第3期。
    李學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李學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5期。又收入氏著:《三代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1月。又收入劉國忠:《走近清華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
    李學勤:〈對古書的反思〉,《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年1月。
    李學勤:〈蕩社、唐土與老牛坡遺址〉,收錄於《周秦文化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清華簡與《尚書》、《逸周書》的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 期,總142期。
    杜金鵬:〈先商方國之亳與早商王國之亳——關於商湯滅夏前後之都邑的古代文獻記載〉,《中國文物報》 2001年12月14日。又見中國國學網,2007 年1月24日:http://www.confucianism.com.cn/lishi/show.asp?id=16059。
    杜金鵬:〈先商濟亳考略〉,載於《殷都學刊》編輯部選編《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汪啟明、曾敏:〈「眠眩」同源詞譜〉,《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5期,2002年10月。
    沈建華:〈清華楚簡《尹至》釋文試解〉,《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
    周 波:〈秦、西漢前期土文字資料中的六國古文遺迹〉,《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林小安:《殷王卜辭傅說考芻議》,《古文字研究》第29輯。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
    林啟屏:〈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以先秦儒學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新35卷、第1期,2005年6月。
    林 澐:〈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姚小鷗、孟祥笑:〈清華簡《赤[鳥咎]之集湯之屋》開篇「曰」字的句讀問題〉,《中國文化研究》,2014 年夏之卷。
    姜亮夫:〈殷周三巨臣考〉,收錄於王仲犖、葛懋春主編:《歷史論叢》第2輯,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胡厚宣:〈卜辭地名與古人居丘說〉,《甲骨學殷商史論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夏大兆、黃德寬:〈關於清華簡〈尹至〉〈尹誥〉的形成和性質〉,《文史》2014年第3輯(總108輯),2014年8月。
    孫沛陽:〈簡冊背劃綫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1 年 12 月。
    孫敬明:〈清華簡及齊史札記〉,《清華簡與儒家經典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煙台:煙台大學,2014年。
    晁福林:〈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4期。
    晁福林:〈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
    馬文增:〈清華簡《湯處於湯丘》新釋、注譯、析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馬智全:〈清華簡《尹至》商克夏史事考〉,《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2年1 期。
    張二國:〈卜辭中所見商代諸神的權能〉,《殷都學刊》2001年第2期。
    張二國:〈兩周時期諸神的權能〉,《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張光裕:〈「拜 首」釋義〉,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編印:《中國文字》卷7,28冊,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1968年6月。
    張政烺:〈釋它示——論卜辭中沒有蠶神〉,《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富海:〈清華簡《尹至》字詞補釋二則〉,河北師範大學主辦:《中國文字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2011年7月29日至8月1日。
    307。又收入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編輯部編:《中國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7月。
    郭永秉:〈清華簡《尹至》「至在湯」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與研究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與研究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郭永秉:〈釋清華簡中倒山形的「覆」字〉,《清華簡研究——清華簡與《詩經》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8月。
    禤健聰:〈楚簡「喪」字補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三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1月。
    郭梨華:〈《湯處於湯丘》、與《湯在啻門》中的黃老思想初探〉,《出土文獻與中國古典學》,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3月。
    陳民鎮:〈羌鐘與清華簡《繫年》合證〉,《考古與文物》2015年第6期。
    陳民鎮:〈齊長城新研———從清華簡《系年》看齊長城的若干問題〉,《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3期,
    陳奇猷:〈伊尹的出身及其姓名〉,《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3期。
    陳昌遠、陳隆文:〈論先商文化淵源及殷先公遷徙之歷史地理考察〉上、下,載《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1、2期。
    陳昌遠:〈商族起源地望發微〉,《歷史研究》1987年第1期。
    陳昭容:〈兩周婚姻關係中的「媵」與「媵器」——青銅器銘文中的性別、身分與角色研究之二〉一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2分,2006年6月。
    陳 致:說「三壽」與「參壽」——讀清華簡(五)〈殷高宗問於三壽〉札記,《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陳 偉:〈簡帛解讀的知識背景〉,《新出楚簡研讀‧附錄一》,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
    陳 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戰國竹書論集》。
    陳 劍:〈甲骨金文「 」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 年 4 月。
    陳 劍:〈清華簡字義零札兩則〉,《戰國文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中西書局,2017年8月。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曾旭正:〈地點、場所或所在論「place」的中譯及其啟發〉,《地理學報》第58期,2010年。
    程平山、周軍:〈商湯居亳考〉,《中原文物》2002年第6期。
    程 武:〈漢初黃老思想和法家路線——讀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札記〉,《文物》1974年第10期。
    馮 禹:〈「天道」考釋〉,《管子學刊》1990年第4期。
    馮勝君:〈讀清華三《赤鵠之集湯之屋札記》〉,《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辦,2013年6月17-18日。
    黃天樹:〈《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序〉,《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8月。
    黃永武:〈詩經中的「水」〉,《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6 年。
    黃冠閔:〈出入山水間:風景現象學的一條通道〉,《哲學與文化》第39卷、第11期,2012年。
    黃庭頎:〈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至》 探析〉,《有鳳初鳴年刊》第8期,2012年7月。
    黃澤鈞:〈清華簡〈尹誥〉研究四題〉,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思辨集》第15集,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2年6月。
    黃澤鈞:〈清華伍〈湯在啻門〉釋文補注〉,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05年5月14日。
    黃麗娟:〈《清華簡(叁)‧赤之集湯之屋》巫術文化研究─以本篇所論巫術在出土秦、楚二系巫術文獻中的特色為觀測重點〉,《出土研究視野與方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6輯,2020年。
    黃麗娟:〈清華簡〈尹誥〉疑難字詞考釋〉,《國文學報》第52期,2012年12月。
    楊世文:〈漢代災異學說與儒家君道論〉,《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台灣大學中文系,1996年。
    楊寶成:〈殷墟為殷都辨〉,《殷都學刊》1990年第4期。
    葛兆光:〈骨與肉:古代中國對身體與生命的一個看法〉,《文史知識》2016年第10期.
    過常寶:〈西周禮教文獻〉,《先秦文體與話語方式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鄒 衡:〈鄭州商城即湯都亳說〉,《文物》1978年第2期。
    鄒 衡:《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論湯都鄭亳及其前後的遷徙》,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研究〉,《史學史研究》2011年第2期,總142期,2011年6月。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的內容與思想〉,《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土文獻保護與研究中心,2011年6月28-29日。
    廖名春、趙晶:〈清華簡〈說命〉(上)考釋〉,《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2期。
    熊賢品:〈《清華簡(伍)》「湯丘」即《繫年》「康丘」說〉,《歷史地理》第34輯,2016年第2期。
    趙芝荃、劉忠伏:〈試談偃師商城的始建年代並兼論夏文化的上限〉,《華夏文明》第1集。
    劉成群:〈清華簡《湯處於湯丘》與商湯始居地考辨〉,《人文雜誌》2015年第9期,2015年9月。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1997年12月。
    潘志鋒:〈近20年關於「天人關係」問題的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
    蔡哲茂:〈伊尹傳說的研究〉,原載於《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論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蔡哲茂:〈夏王朝存在新證──說殷卜辭的「西邑」〉,《中國文化》第44期,2016年10月秋季號。
    蔡哲茂:〈殷卜辭「伊尹舅示」考──兼論它示〉,原載於《中央研究苑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1987年。
    鄭 光:〈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華夏文明》第一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頁223。〈試論偃師商城即盤庚之亳殷〉,《故宮學術季刊》第8卷第4期,1992年7月。
    鄭杰祥:〈關於偃師商城的年代和性質〉,《中原文物》1984年第4期。
    鄭傑祥:《殷墟卜辭「小臣〇」與商代傅説》,《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3期。
    鄭慧生:〈商代的媵臣制度〉,《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駱嘯聲:〈論伊尹〉,《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1期。
    羅 琨:〈讀《尹至》「自夏徂毫」〉,《出土文獻》第二輯,北京:中西書局,2011年11月。
    顧頡剛:〈殷人自西徂東札記〉,載王宇信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顧頡剛:〈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1,收錄於顧頡剛:《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2 月。
    虞萬里:〈清華簡《尹誥》「隹尹旣﨤湯咸又一悳」解讀〉,《史林》2011年第2期。
    賈連翔:〈清華簡壹—三輯字形校補劄記〉,《出土文獻》第四輯,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 月。

    五、 網路論文
    丁若山:〈讀清華三懸想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7,2013年1月12日。
    子 居:〈清華簡九篇九簡解析〉,孔子研究 2000 網 2010 年 6 月 30 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481。
    子 居:〈清華簡《尹至》解析〉, 簡帛研究網,2012 年 1 月 13 日:
    http://www.jianbo.org/uploadfile/20120113/清華簡《尹至》解析.doc。
    子 居:〈清華簡《說命》上篇解析〉,原發表於孔子2000網站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17,2013年1月6日。亦
    見於https://www.xianqin.tk/2013/01/06/212/。
    子 居:《清華簡〈說命〉上篇解析》,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517,2013年1月6日。
    子 居:《清華簡〈說命〉中篇解析》,孔子2000網「清華大學簡帛研究」專欄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5625,2013年4月3日。
    方稚松:〈甲骨文字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778,2009.05.01。
    王 寧:〈清華簡「湯丘」為「商丘」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51,
    2015.02.22。
    王 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西邑」和「西邑夏」的問題〉,簡帛
    研究網,2011年1月19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wangning001.htm。
    王 寧:〈清華簡《尹至》《尹誥》中的「衆」和「民」〉,復旦古文字網,2011
    年2月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96
    王 寧:〈清華簡《尹至》「勞」字臆解〉,簡帛網,2012年7月3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24
    王 寧:〈釋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的「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網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9),
    2015年4月18日。
    王 寧:〈讀《湯在啻門》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站(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2513),2015年
    5月6日。
    王 寧:〈讀《湯在啻門》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站(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513),2015年5月6日。
    王 寧:〈讀清華五《湯處於湯丘》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
    心網站論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501,
    2015.04.21。
    王 寧:〈讀清華叁《說命》散札〉,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8,2013年1月18日。
    王 寧:〈讀清華簡三《赤鵠之集湯之屋》散札〉,簡帛網,2013.01.16,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4。
    付 強:〈從賓組卜辭看清華簡《說命》的用詞續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
    究與保護中心網
    http://www.ctwx.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0509071906709
    892201/20130509071906709892201_.html,2013年5月9日。
    史傑鵬:〈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45&fbclid=IwAR35Ous1ZvUz5d drpIamCiopA2g00ifX6bp62n5RbBAV8nOoea7jc81w2rA,2010年4月19日。
    《簡帛》第五輯,頁123-140。
    史傑鵬:〈釋郭店老子簡的「勃」字〉,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52#_ftn13,2009年5月14日。
    朱曉海:〈〈尹至〉可能是百篇《尚書》中前所未見的一篇〉,復旦古文字網,
    2010年6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87
    汗天山(侯乃峰):〈《清華(參)》〈赤鵠之集湯之屋〉初讀〉,簡帛網,簡
    帛論壇,http://www.bsm.org.cn/bbs/read.php?tid=3051&page=6,53 樓,2013
    年1月13日。
    何有祖:〈清華大學藏簡讀劄(一)〉,簡帛網:2011 年 1 月 8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2。
    李守奎:〈漢代伊尹文獻的分類與清華簡中伊尹諸篇的性質〉,清華大學出土文
    獻保護與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4月8日 :
    www.ctwx.tsinghua.edu.cn/.../24401428472318038.doc。
    李學勤、劉國忠:〈清華簡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孔子2000網,2009年3月
    24日: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348。
    宋華強:〈清華簡校讀散劄〉,簡帛網,2011年1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0。
    汪亞洲:〈清華簡《尹至》「亡典」說〉,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6月12 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36。
    沈 培:〈清華簡字詞考釋二則〉,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1月9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
    肖芸曉:〈試論清華竹書伊尹三篇的關聯〉,簡帛網,2013年3月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34
    邢 文:〈談清華簡《尹至》的「動亡典,夏有祥」〉,簡帛網,2011年3月25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23
    明 珍(駱珍伊網名):《清華壹・尹至》釋字一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簡帛論,
    http://47.75.114.199/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75&extra=page
    %3D1,2014年4月11日
    侯乃峰:〈《赤鵠之集湯之屋》的「赤鵠」或當是「赤鳩」〉,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6,2013年1月8日
    侯乃峰:〈清華簡(三)所見「倒山形」之字構形臆說〉,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
    心,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11,2013.01.14。
    胡敕瑞:〈〈殷高宗問於三壽〉札記一則〉 清華大學出土與文獻保護中心,2015
    年4月16日。
    苗 豐:〈卜辭「中彔」補證」〉,復旦古文字網,2012年3月25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09。
    孫飛燕:〈試論《尹至》的「至在湯」與《尹誥》的「及湯」〉,復旦古文字網,
    2011年1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73
    馬 楠:〈清華簡第一冊補釋〉,《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93-98。又
    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2011 年 7 月 27 日: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42/2011/2011072713411969
    8839597/20110727134119698839597_.html
    曹方向:〈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誥》篇補議一則〉,簡帛網,2011年1月 8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3
    張 卉:〈文獻中的「傅說」與卜辭中的「雀」〉,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927,2016年11月1 日。
    張 卉:〈清華簡《說命上》「說於 伐失仲」考〉,復旦網: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201#_edn3,2013年12月28日。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
    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5/2015040811271171756850
    9/20150408112711717568509_.html),2015年4月8日。
    陳民鎮:〈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2011年9月12日。
    陳民鎮:〈清華簡《尹至》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7,2011年9月12日。
    陳民鎮:〈清華簡《說命上》首句試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003#_edn6,2013年1
    月21日。
    陳 偉:〈讀《清華竹簡(伍)》札記(續)〉,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
    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1,2015年4月12日。
    陳 劍:〈《清華簡(伍)》與舊說互證兩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
    究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494,2015.04.14。
    陳 劍:〈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
    寤》釋文)〉學者評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陳 劍:〈據《清華伍》的「古文虞」字說毛公鼎和音需甲骨文有關諸字〉,第
    五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2016
    年。
    陳 劍:〈釋甲骨金文的「徹」字異體——據卜辭類組差異釋字之又一例〉,復
    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82,2019年2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
    研讀札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日。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
    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一文後的評論,
    復旦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352,2011年1月5
    日。
    帳號「曰古氏」發言見王寧:〈釋清華簡五《湯在啻門》的「孕」〉第1-4樓。
    復旦讀書會:〈清華九簡研讀札記〉,復旦古文字網,2011 年 5 月 30 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6。
    程 燕:〈清華五劄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87#_ftnref4,2015.04.10。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出土文獻研究工作室:〈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
    書後(三)〉,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網站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11),2015 年 4月17日。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後(一)〉,簡帛網,
    2011 年 1 月 7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68。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後(三)〉,簡帛
    網,2011 年 1 月 9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5。
    黃人二、趙思木:〈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書後(四)〉,簡帛網,
    2011 年 2 月 17 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2。
    黃人二、趙思木:〈清華簡《尹至》補釋〉,簡帛網2011 年 1 月 11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3。
    黃人二、趙思木:〈清華簡《尹至》餘釋〉,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85,2011年1月12日。
    黃 傑:〈初讀清華簡釋文筆記(二)〉,簡帛網2011年1月9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76
    黃懷信:〈清華簡《尹至》補〉,簡帛網,2011 年 3 月 17 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6。
    黃懷信:〈清華簡《尹至》補釋〉,簡帛網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16,2011年3月17日。
    黃懷信:《由清華簡〈尹誥〉看〈古文尚書・咸有一德〉》,武漢大學簡帛研究
    中心網站,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24,2011年3月25
    日。
    楊蒙生:〈清華簡〈說命上〉校補〉,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網站,
    2013年1月7日。
    廖名春:〈研究〉《文史哲》2010 年第 6 期,頁 120-125。又見《學燈》第十七
    期,孔子研究2000網2011年1月1日: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703。
    廖名春:〈清華簡《尹誥》篇補釋〉,簡帛研究網,2011年1月4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11/liaomingchun002.htm。
    劉樂賢:〈釋《赤鵠之集湯之屋》的「埱」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
    中心,
    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3/20130105155850543558094
    /20130105155850543558094_.html。
    劉 波:〈清華簡《尹至》「僮亡典」補說〉,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1月10
    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21。
    劉信芳:〈清華藏簡(壹)試讀〉,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 9 月 9 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43。
    劉洪濤:〈清華簡補釋四則〉,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4月2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479。
    劉 雲:〈清華簡《尹至》中讀爲「播」的字〉,復旦學術壇,2011年5月10
    日: 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6 7。
    蘇建州:〈釋《赤鵠之集湯之屋》的「奰」字〉,復旦大學出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中心,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994,2013.01.16。
    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復旦古文字網,2011年1月9日

    六、 網路論壇
    〈清華五《湯處於湯丘》初讀〉,
    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7
    〈清華五《湯在啻門》初讀〉,
    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8

    七、 學位論文
    趙潤海:《《國語》及其思想與文學》,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5年。
    洪君妤:《戰國竹書伊尹文獻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劉洪濤:《論掌握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2年。
    古育安:《戰國時代古史記憶的初步研究──以虞夏之際的古史記憶與秦吳二族的族源記憶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7年。
    江俊偉:《殷商政治空間及其主要統治結構》,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
    馬嘉賢:《清華壹《尹至》、《尹誥》、《皇門》、《祭公之顧命》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
    馬曉穩:《出土戰國文獻《尚書》文字輯證》,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劉 黎:《先秦否定副詞「弗」、「不」之比較》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黃澤鈞:《出土《尚書・商書》相關文獻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

    八、 外國學者
    (日)白川靜著,蔡哲茂、温天河譯:《金文的世界》,臺北:聯經出版,1989年。
    (美)艾蘭:《The Way of 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7年。
    (美)蒲安迪演講:《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羅伯特・霍普克(Robert H.Hopcke)著,蔣韜譯:《導讀榮格》(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臺北:立緒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俄)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著,賈放譯,施用勤校:《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日)島邦男著,濮茅左、顧偉良譯:《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德)克勞斯・E・米勒著、陶卓譯:《第五個維度——原始文化中的社會性時空及對歷史的理解》,收錄於保羅.利科等《過去之謎》,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日)高木智見著,何曉毅譯:《先秦社會與思想:試論中國文化的核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法)皮埃爾.諾拉著,戴麗娟譯:〈如何書寫法國史〉,《記憶所繫之處》,臺北:行人,2012年。
    (德)阿萊達・阿斯曼,揚・阿斯曼著,陳玲玲譯,丁佳寧校:〈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英)J.G.弗雷澤著,汪培基、徐育新、張澤石譯:《金枝》,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日)谷中信一撰、孫佩霞譯:〈清華簡《傅說之命》探析〉,第四屆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8月29日。
    (德)揚・阿斯曼著,金壽福、黃曉晨譯:《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德)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艾蘭:〈《赤 之集湯之屋》:戰國時期關於伊尹「神靈附體」和房屋建造的故事〉,《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李學勤先生八十壽誕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西書局,2016年。
    (日)竹田健二:〈戰國時代的氣概念——以出土文獻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第11期,2016年12月。
    (英)E.M福斯特:《小説面面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
    (美)段義孚著,宋秀葵、陳金鳳、張盼盼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上海;上海譯文出版,2020年。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