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終其一生都是心懷故土,意氣慷慨激昂;但他的人生視野並不因激情而受到阻擋或限制,除了愛國詩篇外,他也從多重視覺角度,憑著個人感受和體悟,描寫了不少農居詩和花木詩。
陸游的詠花詩可說貫穿了詩人詩歌創作的整個歷程,本論文將《劍南詩稿》中最受到詩人垂青,而且發諸題詠最多的花卉:梅花、菊花、蓮花、海棠、牡丹、桃花等六類,加以歸納整理,依照花卉特質分成清麗的花和艷麗的花兩類,分析陸詩在詠花時所呈現出來的美感經驗。除了藉此欣賞詩人題材多元取向的詩風外,也探析陸游在各類花卉意象背後寄託的精神意涵。
詩人善於鎔鑄各類花卉的意象,在詠花時,通過對花卉的勾勒提綴而摹形寫神,或用比興手法作類附聯想;或以旁物點染氣氛襯出主體。他以各種藝術手法表現在字裡行間,運用外部形象顯示內在世界,讓詠花詩充滿了暗示和啟迪的作用,也從中投射了自我人格的認同,以及詩人對生命價值的追求。
參考書目
ㄧ、古籍研究文本(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相關古籍著作:
(春秋)屈萬里註:《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4年。
(戰國)屈原著、史墨卿校註:《離騷引義》,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戰國)《孟子趙注》,臺北:新興書局,1982年。
(戰國)莊周:《莊子》,臺北:三民書局,1982年。
(戰國)屈原等著、黃壽祺 梅桐生譯註:《楚辭》,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年。
(西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1982 年。
(西漢)劉向撰、王叔珉譯註:《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東漢)王充:《論衡》, 臺北:中華書局,1988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東晉)陶淵明著、郭維森、包景誠譯註:《陶淵明集》,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東晉)葛洪著、成林 程章燦譯註:《西京雜記》,臺北:地球出版社,1994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8年。
(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書局,1988年。
(南朝.梁)鍾嶸:《詩品》,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年。
(唐)杜甫著、楊倫註:《杜詩鏡銓》,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北宋)李昉奉敕撰:《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5年。
(北宋)李昉奉敕撰:《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年。
(北宋)歐陽修撰、嚴一萍編:《洛陽牡丹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北宋)劉蒙:《菊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北宋)何薳:《春渚紀聞》,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北宋)惠洪:《冷齋夜話》,1979年。。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南宋)陸游:《渭南文集》,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79年。
(南宋)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
(南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南宋)朱熹:《詩集傳》,臺北:學生書局,1970年。
(南宋)范成大:《石湖梅譜》,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南宋)范成大:《菊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南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臺北:廣文書局,1972年。
(南宋)陳思:《海棠譜》,《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5冊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廣文書局印行,1988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7年。
(清)聖祖敕撰:《淵鑑類函》,臺北:新興書局,1967年。
(清)聖祖敕撰:《廣群芳譜》,臺北:台灣商務書局,1968年。
(清)趙翼:《甌北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二、近人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一) 陸游研究專書
于北山:《陸游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王嘉祥:《陸游詩選-中國歷代詩人選萃》,臺南:王家出版社,1988年。
王丕震:《陸游》,臺北:秋海棠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向同:《但悲不見九州同》,臺北:知道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朱東潤:《陸游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李致洙:《陸游詩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門冀華:《愛國詩人-陸游》,臺北:昭文出版社,1997年。
邱鳴皋:《陸游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香:《陸放翁別傳》,臺北:國家出版社印行,1992年。
張永鑫、劉桂秋 譯注:《陸游詩詞》,臺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張健:《陸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康錦屏、陳剛、劉揚體:《陸游名篇賞析》,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9年。
歐小牧:《陸游年譜》,成都:天地出版社,1994年。
(二)文學理論著作
王忠林、左松超、邱燮友、黄錦鋐等合著:《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艾青:《詩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77年。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李厚澤:《美學新編》,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邱燮友:《中國美學》,臺北:空中大學,1992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南昌:人民出版社,2001年。
范宜如、朱書萱:《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臺北:台灣書店,1998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73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12年。
孫光萱、古遠清:《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公司,1997年。
莊嚴、章鑄:《中國詩歌藝術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松如主編:《中國詩歌美學史》,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 兼論唐宋詩的異同》,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4年。
戚廷貴:《藝術美與欣賞》,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8年。
渠紅岩:《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6年。
陳植諤:《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普穎華:《中國寫作美學》,北京:對外貿易出版社,1988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設計篇、鑑賞篇、考據篇共四冊),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黃永武、張高評主編:《宋詩論文選輯》,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88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楊海明:《唐宋詞主題探索》,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5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4年。
葉嘉瑩:《迦陵談詩》,臺北:東大出版社,2005年。
葉嘉瑩:《迦陵詩話》,臺北:東大圖書出版社,2005年。
葉潮:《文化視野中的詩歌》,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
劉若愚:《中國的文學理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潘麗珠:《詩筆映千秋-唐宋詩選粹》,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錢鍾書:《宋詩選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9月。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開明書局,1977年。
賴慶芳:《南宋詠梅詞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
顏崑陽:《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漢光文化,1983年。
蕭馳:《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三)文化類著作及其他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中國的神話與人文》,臺北:洪範書局,2003年。
伍稼青:《花事叢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李文祿、劉維治主編:《古代詠花鑑賞辭典》,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年。
何小顏:《花的檔案》,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瑞騰主編:《梅花中國的象徵》,臺北:蓬萊出版社,1981年。
周裕蒼、周裕幹主編:《荷事:中國的荷文化》,濟南:畫報出版社,2009年。
俞香順:《中國荷花審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殷登國:《草木蟲魚新詠》,臺北:世界文物,1985年。
高源清:《最新木本花卉指南》,台北:故鄉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張榮東:《中國菊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張夢機:《鷗波詩話》,臺北:漢光文化事業,1984年。
疏影編:《歷代梅花詩選》,臺北:天工書局,1993年。
程兆熊:《論中國庭園花木》,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程龍、宋寶軍:《賞花吟詩》,臺北:渡假出版社,1921年。
路成文:《詠物文學與時代精神之關係研究──以唐宋牡丹審美文化與文學為個案》,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葛世奇、楊春鼎編:《歷代詠花詩詞三百首譯析》,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聞銘、周武忠、高永青主編:《中國花文化辭典》,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董謙生、吳學先選編:《歷代詠梅詩詞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年。
趙義山:《君子的風範:松竹梅蘭》,臺北:雙笛國際事務出版社,1998年。
趙慧文編:《歷代詠花卉詩詞選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曹正文:《花鳥詩話》,上海:新華書店,1996年。
蔡英俊主編《中國文化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歐純純:《陸游與楊萬里詠梅詩比較研究》,臺南:漢風出版社,2006年。
鄧雲鄉:《草木蟲魚世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潘富俊:《唐詩植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簡錦玲:《詩情花意──中國花卉事典》,臺北:大樹文化,2003年。
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三、學位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厚傑:《陸游詩中花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王瑄琪:《父子兼師友分-陸游教子詩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3年。
王曉雯:《陸游蜀中詩歌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宋邦珍:《陸游詩歌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
吳家茜:《高啟梅花詩探微──兼論歷代梅花詩之發展》,中山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俞玄穆:《宋代詠花詞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林秀珍:《宋詩中松的文化意涵探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
文,2003年。
徐佩霞:《陸游茶詩研究》,臺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康育英:《陸游紀遊詩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張永宜:《陸游川陜詩歌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張琪蒼:《唐代詠花詩研究》,中興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陳聖萌:《唐人詠花詩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
陳貞俐:《蘇軾詠花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溫如:《魏晉時期花木賦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趙雲雙:《唐宋時期海棠題材文學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劉奇慧:《陸游紀夢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廖雅婷:《宋代梅花詞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鄭琇文:《金元詠梅詞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鍾宇翡:《探討詠十種植物詩中之吉祥觀》,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謝旻桂:《陸游讀書詩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蘇振杰:《陸游詞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四、單篇期刊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力:〈世間尤物無盛衰,萬點縈風愈奇絕:陸游詩中的梅花形象〉,《文教資料》,2008年4月。
王慶洲:〈追索詠竹詩的美學品格〉,《語文教學與研究》2005年32期。
王慧:〈楚辭蓮荷意象研究〉,《中國楚辭學》,2009年第3期,頁131。
王繼敏〈宋詞中桃花意象的道家觀照〉,《文教資料》,2011年第7期。
孔英民:〈梅花意蘊流變探微〉,《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2卷第2期。
成曙霞:〈古代詠菊詩審美價值略論〉,《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1期。
余飄:〈詩言志──讀古代詠菊詩有感〉,《中華詩詞》2005年12期。
朱學瓊:〈詩的意象與象徵〉,《大陸雜誌》71卷3期,1985年。
池傳:〈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淺談唐詩中的桃花意象〉,《東京文學》,2011年第10期。
李麗君、劉勉:〈陶淵明詩歌與菊意象源流論〉,《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
李向麗:〈試論唐宋牡丹詩歌的藝術特色〉,《中州學刊》,2007年第6期。
阿茹漢:〈無艷無妖別有香──唐代詠菊詩賞析〉,《語文學刊》,2006年第10期。
吳風:〈試論中國古典審美意象論的歷史嬗變〉,《美學》,1997年2月。
吳效剛:〈論詩歌的意象與意境〉,《人文雜誌》3期,1993年。
吳賢陵:〈唐代民間歌謠植物意象舉隅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2001第84期。
杜東枝:〈談「弦外之音,象外之旨」〉,《文史知識》,1985年第11期。
宋邦珍:〈論陸游、楊萬里之交誼〉,《國文天地》, 第二十一卷第七期,2005年。
祁家林:〈談詠物詩的審美特徵〉,《河北學刊》,1983年第2期。
周沙塵:〈花開時節動京城──漫談中華民族的賞花傳統〉,《文史知識》,1986年第12期。
周宗旭:〈牡丹名源新考〉,《語言文化》,2010年第2期,頁35。
周俊玲:〈嫁得西風晚更奇──中國詩歌中的菊文化意蘊〉,《社科縱橫》,2007年第1期。
邱燮友:〈詩歌意象的表現〉,《幼獅文藝》47卷6期,1978年。
周寅賓:〈論唐詩意象的心理特徵〉,《中國韻文學刊》,1995年第1期。
武復興:〈唐代詩人與松竹梅文化〉,《西北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徐登光:〈冷淡合教閒處著,清癯難遣俗人看──中國古代文學中梅意象初探〉《十堰大學學報社會版》,1994年第4期。
晏婷:〈翁魂恰在梅魂中〉,《北方文學》,2010年。
渠紅岩:〈唐代文學中的桃花意象〉,《南京師大學報》,2008年第2期。
張小平:〈物象與意象〉,《文史知識》,1993年第2期。
張君如:〈冬賞梅花春海棠──談南宋四大家的詠花詩〉,《育達學報》,1998年第12期。
張希群:〈意與境融 情與景合──陸游寫景詩的意境簡論〉,《東疆學刊》1996年。
張莉莉:〈唐代詠物詩“柳”意象民族性藝術特徵探論〉,《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1期。
張佩:〈說唐代牡丹〉,《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年第12期。
陳平平:〈中國西南牡丹研究的先驅者陸游及其成就〉,《南京曉庄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陳滿銘:〈論篇章意象之真善美〉,《成大中文學報》,2009年12月27期。
黃永武:〈千年寒氣萬年雪,鍊得梅花是國花:梅花精神的歷史淵源〉,《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第27期。
程杰:〈梅花的習性、色香、枝幹、品格與德性〉,《成大中文學報》,2001年第9期。
程杰:〈從魏晉到南宋:文學對梅花美的抉發與演繹〉,《淮師範學院學報》,200 1年第23卷。
程杰:〈「歲寒三友」緣起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3期。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徵意義的發生〉,《南京師大學報》,1998年第3 期。
程杰:〈梅花象徵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3 期。
程杰:〈宋代詠梅文學的盛況及其原因與意義(上)〉,《陰山學刊》,2002年第15卷第1期。
程杰:〈林逋詠梅在梅花審美認識史上的意義〉,《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
程杰:〈『美人』與『高士』──兩個詠梅擬象的遞變〉,《南京師大學報》,1999年第6期。
程杰:〈梅花象徵生成的三大原因〉,《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第3 期。
華夫:〈詠菊詩話〉,《江蘇綠化》1996年6期。
彭茵:〈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菊花意象〉,《學術論壇》,1998年第6期。
黃永武:〈千年寒氣萬年雪,鍊得梅花是國花:梅花精神的歷史淵源〉,《中國文化月刊》,1982年第27期。
劉彩文:〈荷花的宗教意義〉,《群文天地》,2011年第12期。
劉麗丹:〈淺析古代詩歌中的荷花意象〉,《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董小玉:〈論詩歌意象的審美組合與審美特質〉,《呼蘭師專學報》,2002年3月第18卷第1期。
楊詠祁:〈談梅花藝術形象美的三層次〉,《湖南師院學報》,1984第6期。
蔣思明:〈論蓮荷意象之情愛意蘊在傳統文化中的流播〉,《時代文學》,2010年第4期。
葛兆光:〈論典故——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特殊意象的分析〉,《文學評論》,1989年第五期。
蔡英俊:〈詩歌鑑賞方法論:意象〉,《國文天地》2卷6期,1986年。
簡政珍:〈意象和語言〉,《中外文學》17卷4期,1988年。
顏崑陽:〈淺談宋詞中三個梅花意象──美人姿態、隱士風標、貞士情操〉,《明道文藝》,1981年第64期。
趙映林:〈中國古代的隱士與隱逸文化〉,《歷史月刊》,1996年96期。
廖柏昂:〈簡論中國古典詩歌的含蓄美〉,《學術論壇》,1997年第2期。
劉佛林:〈意象論〉,《美學》,1996年第5期。
羅宗濤:〈唐代詩人作品中的花〉,《政治大學大學學報》,第69期。
譚德姿:〈花的文化意蘊〉,《青島海洋大學學報》,1996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