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惠慈 Hui-tzi Chang |
---|---|
論文名稱: |
台北市「育兒友善園」服務經驗初探-以公辦民營機構為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experiences in providing services for the parent child |
指導教授: |
沈慶盈
Shen, Ching-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3 |
中文關鍵詞: | 育兒友善園 、公辦民營 |
英文關鍵詞: |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public-owned & privately-ru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9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於2011年推出「助妳好孕」政策,以現金給付與福利服務來提高台北市民生育的誘因,育兒友善園為其中一項福利服務。本研究探討在育兒友善園推動的過程中,公辦民營幼兒園及婦女中心的執行歷程與其母機構的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目的為:1、探究方案規劃者(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及兒童托育資源中心)及方案執行者(公辦民營幼兒園及婦女中心)對育兒友善園之認知與看法;2、探討公辦民營的機構對於育兒友善園的服務經驗與母機構的互動情形。
本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婦幼科、兒童托育資源中心及公辦民營幼兒園及婦女中心如何推動育兒友善園為研究主軸,採用質化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進行資料蒐集,共訪談13位方案規畫者與方案執行者,經資料整理與分析後,歸納以下的研究結論:(1)育兒友善園方案是從統整實務經驗與回應社區需求所產生的服務方案,其在2011年正式推行後,迅速擴展至186個服務據點,未來則往假日開放及親子館的方向轉型;(2)公辦民營幼兒園及婦女中心推動育兒友善園的策略有善用機構內部優勢、以學校為主軸連結周邊公共資源及登門拜訪;(3)育兒友善園的經營主要以兒童福利的初期預防作為方案目標,活動內容設計以刺激兒童發展、提供親子互動機會及增強親職權能為主;(4)針對方案的執行,母機構普遍扮演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的角色;(5)除了服務量的提升外,協助幼兒認識朋友、擴展幼兒主要照顧者之非正式支持系統及強化父職參與亦是執行方案的成效;(6)執行機構常見的困境為人力問題、行政管理與主管單位配合的問題;(7)未來可努力的方向為課程設計方面、經費申請方面、專職人力提供及社工與教保人力融合等四個部分。
基於以上的研究發現,筆者提出的研究建議分為對社會局、對兒童托育資源中心及方案執行者。對社會局的建議為:(1)建構教保與社工專業對話的機制、(2)跨局處合作應建立溝通與協調機制;對兒童托育資源中心的建議為:(1)推動「一站式」(one-stop-shop)的學前兒童照顧服務據點、(2)協助執行機構激盪學前幼兒服務架構;對政策執行者之建議為:(1)增加實際操作性的育兒課程、(2)提高兼職人員鐘點費、(3)加強對政策與服務內容的宣導。
The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under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Help You Have A Good Pregnancy” policy in 2011, where cash payments and welfare services are offered to increase fertility rates among residents in Taipei City.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is one of the welfare servic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into the efforts made by the public-owned & privately-run kindergarten and the women's center as well as the roles of their parent institution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ncludes: 1. Exploring the cognit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project planners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and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 under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and the project implementers (publicly-owned and privately-run kindergartens and women's center) towards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2. 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the publicly-owned and privately-run kindergartens in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ir parent institutions and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In this study, we study how the Division of Women and Children in the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under the Taipei City Government, the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 the publicly-owned and privately-run kindergartens and the women's center mak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with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we conduct in-depth interviews to collect data. A total of 13 interviewees engaging in project planning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s are interview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made through data compilation and analysis: (1)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is based on a service project incorporating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responding to community demands. After the project was formally launched in 2011. After the project rapidly expanded to include 186 service branches,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will be opened on holidays and develop and transform into a parent-child center; (2) The publicly-owned and privately-run kindergartens and the women's center will promote strategies such a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institutions, combing public resources around schools and personal visits. (3) The goal of the Friendly Childcare Center primarily focuses on preliminary prevention and child welfare. The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to stimulate child developmen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enhance parental competence. (4) Parent institutions generally allocat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for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5) In addition to the increased amount of services, assisting children make friends, expand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for early childhood caregivers and strengthening fatherhood are also effects fro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6) The common problems faced with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include issues of the labor force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7)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e grant applications, the labor force offer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nursing staff can be the main focuses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above-stated research findings, the researchers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the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 and the project implementers. Th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Bureau of Social Affairs include: (1) Constructing mechanisms for the nursing staff and the social workers to engage in dialogues, (2) Inter-bureau cooper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hild care resource center include: (1) promoting "one-stop-shop" branches that provide pre-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s, (2) assist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to stimulate pre-school child care service architectures.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include: (1) increasing parenting courses for practical operations, (2) increasing the hourly pay for the part-time staff, (3) strengthening the advocacy of policies and service contents.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13)。國情通報統計- 102年第23週(101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5月20日,網址: h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7498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11)。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月22日,網址: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child/
王順民(2005)。課後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現況處境與未來展望。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5月30日,網址: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R-094-011.htm。
王秋萍(2012)。蒙特梭利或華德福-談德國兩種著名私校的選擇。教育研究,214,121-139。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所碩士論文。
王偉玉(2011)。幼照法通過的前篇-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中社工人員角色與職責。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王舒芸(2003)。新手爸爸難為。台北:遠流。
方立音(2010)。父母教養態度與幼兒自主性之相關研究-比較新住民與非新住民父母。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方金鳳(2003)。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系碩士論文。
井敏珠(1995)。從親職教育之理念論國民中小學親職教育之實施。輔導季刊,31(1),13-20。
台北市社會局(2013)。相關業務年度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5月20日,網址:http://www.bosa.tcg.gov.tw/e/e0202.asp
台北市社會局(2013)。台北市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實施計畫。1-18。
台北市社會局(2013)。臺北市政府社會局102年施政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7日,網址: http://www.bosa.tcg.gov.tw/o/o0100.asp
台北市社會局(2013)。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社會福利政策綱領。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7日,網址:http://www.dosw.taipei.gov.tw/e/e1000.asp
台北市社會局(2013)。育兒友善園102年行事曆。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8日,網址:http://www.dosw.taipei.gov.tw/i/i0300.asp
台北市民政局(2013)。臺北市各行政區出生及死亡統計數。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7日,網址:http://www.ca.taipei.gov.tw/ct.asp
台北市親子館及育兒友善園(2013)。認識育兒友善園。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3月11日,網址: https://taipei.parent-child.org.tw/index.php
白玉玲、王雅貞合譯(2006)。兒童發展。台北:雙葉出版社。
行政院勞委會(2011)。勞動情勢統計-性別勞動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10日。網址:http://statdb.cla.gov.tw/html/trend/1011/htm/rptmenutrend.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8)。家庭收支調查。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10日。網址: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7.pdf
行政院主計處(2012)。婦女勞動參與率。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9月10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34875&ctNode=5624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3)。幼兒教育及照顧法 (2013/05/22修訂)。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7月30日。
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江佳霖(2001)。社會福利公設民營執行過程之分析-以花蓮縣政府社會局機構委託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大正(2002)。台灣地區婦女勞動參與歷程的變遷。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系碩士論文。
李亞玲(2006)。外籍配偶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婉瑄(2006)。台中市婦女福利服務中心公設民營過程之研究。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李尹文(2009)。「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朱俐蓉(2010)。居家托育保母安排嬰幼兒遊戲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阮慧貞(2002)。親子遊戲環境中親子遊戲互動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教學研究系碩士論文。
呂玉瑕(1984)。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50,111-142。
邱書璇譯(1995)。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台北市:揚智文化。
邱書璇、汪麗真(2003)。家長對園所親職活動參與之意願與需求調查研究。經國學報,20,71-87。
邱美君(2009)。嬰幼兒托育政策與家庭托育需求之研究。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邱朝基(2007)。婦女參與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以學校志工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論文。
吳旭專(2000)。台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劃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孟燕(2008)。幼兒健身操教學對幼兒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佳賢(2002)。學前自閉兒童主要照顧負荷、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吳淑惠(2009)。繪本教學對幼兒自我概念與同儕互動影響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少子化,怎麼辦? <焦點議題-友善育兒>。兒盟暸望,3,5-16。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月仙(2003)。以童書為媒介的小學預備方案對身心障礙兒童語言能力和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家興(1998)。親職教育實施方式的檢討與建議。測驗與輔導,151,3132-3135。
林聖曦(1996)。幼兒遊戲的情誼脈絡和意義之研究。1996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林佩蓉(2008)。親子共讀對幼兒認字、詞彙理解與故事理解能力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芬(2004)。大臺北地區母親對「兒童自主」教養信念之詮釋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2),229-259。
周天賜(1998)。幼兒行為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依潔(2011)。教養、親職能力及家庭參與對學前特殊幼兒的生活適應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易永嘉(2008)。OECD國家對育兒父母推行友善家庭與職場政策、作法及借鏡。臺灣勞工季刊,14,118-131。
紀瑞珍(2010)。桃竹地區公立幼稚園教師實施幼兒運動遊戲課程專業能力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系碩士論文。
紀金山(2012)。少子女化的結構緊縮與教育政策因應的行動想像。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5),8-14。
洪貴真(2003)。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洪葉出版社。
洪蘭(2008)。遊戲童年.創造快樂人生。學前教育,34-35。
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臺北市,商鼎文化。
教育部(2012)。友善教保服務計畫。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4日。網址: http://ap.ece.moe.edu.tw/friendly/doc/1
教育部(2003)。「幼托整合政策規劃」專案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0月4日。網址: http://www1.nttu.edu.tw/shufang/
陸佩欣(2011)。幼兒園不同課程設計對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影響研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涂妙如(2004)。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高瑜璟(2008)。影響嬰幼兒生長發展之相關因素探討—母親國籍、健康信念、社會支持與促進嬰幼兒生長發展行為。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徐綺穗(1998)。親職壓力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報,11,179-198。
徐宗國譯(2007)。質性研究概論。巨流圖書公司。
徐晉偉(2007)。國小高年級兒童依附關係、樂觀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輔導教學系碩士論文。
郭靜晃、陳正乾等譯(1998)。幼兒教育—適合3-8歲幼兒的教學方法。台北:揚智。
郭慧貞(2000)。情緒教育方案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教學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煌宗(2005)。台灣發展遲緩兒童需求調查第三年完整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研究執行。
孫淑玲(2013)。一個沃夫-賀許洪氏症幼兒發展氛圍之探究。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孫瑞雪(2010)。掌握孩子的學習黃金時期。台北:新手父母出版社。
孫世雄(1994)。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關係: 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法商學報,29,259-304。
袁儷綺(2001)。獨生學童性別、年級與其依附關係、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系碩士論文。
陳小芬譯(200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家鳳(2012)。夫妻婚姻滿意度與親職參與及親密互動的關係:以新手父母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陳清惠(2002)。家有安琪兒-發展遲緩兒童父母親心理歷程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敏、廖遠光、張澄清(2008)。少子化趨勢與教育改革之民意調查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1(3),1-31。
陳惠銛(2004)。女性工作者對親職假之需求與兒童照顧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婷(2005)。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若蘭(2010)。體能遊戲課程對幼兒操作性動作發展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陳淑琴(2007)。芬蘭學前教育初探。幼兒教育年刊,60-81。
陳明芳(2010)。〈以老人為中心之台灣福利體制的轉型-社會政策擴張之年齡取向的分析〉。 論文發表於台灣人口學會主辦《2010年台灣人口學會年會/社會發展指標/時空人口學聯合學術研討會》(4月29-30日)。舉辦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
陳如葳(2001)。獨生子女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分享行為相關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科技應用學系碩士論文。
陳娟娟(1984)。學前兒童遊戲行為與社會互動。青少年兒童福利學刊,8,53-69。
陳秋吟(2004)。談故事教學的困境──如何突破說故事技巧上的障礙。教師之友,45(3),52-60。
陳伯炯(2013)。夾縫中求生存的邊緣社工─公辦民營機構中社工的真實處境。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國民健康署(2012)。國民健康局2012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13年12月17日。網址: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file/FormCenterFile
曹湘玲(2010)。以全語文教學融入蒙特梭利語文教育之研究-以3-6歲混齡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曹筱寧(1992)。幼兒教育。載於吳文侃、楊漢清主編。比較教育學,347-368。台北:五南出版社。
梁家瑜(2010)。發展遲緩幼兒家長對其子女語言障礙的態度及接受醫院系統語言療育的滿意度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子方譯(1987)。你的1歲孩子。台北:信誼出版社。
張世宗(1993)。玩.遊.戲。台北:太聯文化。
張春興(1990)。從情緒發展理論的演變論情意教育。教育心理學報,23,1-12。
張玲霞(2006)。培養獨立的小孩。台北:新手父母出版社。
張秀玉(2010)。發展遲緩兒童貧窮家庭需求與資源使用之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4(1),39-72。
張明慧(2005)。新台灣之子之兒童發展與輔導策略。學生輔導,97,38-53。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09。
張慧芝譯(200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
張依柔(2009)。《巧連智》寶寶版中的教養概念-以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為主軸。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系碩士論文。
湯志民(2006)。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五南出版社。
曾家珍(2008)。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之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南台灣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
黃彥仁(2010)。民間單位社工人員留任之因素-以花蓮縣漂世代為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碩士論文。
黃永寬(2006)。動作教育模式在幼兒運動遊戲教學之運用。幼兒運動遊戲,1,45–61。
黃慧菁(2003)。動作技能學習計畫介入對學齡前兒童的基本動作技能與運動概念認知之影響。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君(2010)。台灣幼兒運動遊戲課程與教學研究趨勢探討。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俐婷(2009)。家有學齡前兒童母親在教養環境中母職之建構歷程-社會工作視角。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黃于瑄(2007)。夫妻決策與托育樣貌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嫆(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惠玲(2000)。零歲至六歲兒童發展篩檢量表--指導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志成、林貞谷、張培英(2004)。嬰幼兒的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台北:雙葉出版社。
黃盈豪、陳俊諺(2008)。台灣社工社群新挑戰~社工勞動權益與人身安全議題與討論,2008會員大會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葉郁菁(2008)。從英國安穩起步(Sure Start)計畫談外籍配偶子女的語言發展與輔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4), 285-292。
傅惠君(2008)。按摩對1-6歲發展遲緩兒童母親的親職壓力與依附關係之成效探討。國防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鄧岱賢(2007)。推行十年國教,減少少子化問題。線上檢索時間:2014年8月16日。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2328
楊瑞琴(2007)。蒙特梭利教室主題活動實施之探究。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婷(2010)。幼教師運用教學策略提昇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晏儒(2013)。女性就業與照顧處境的抉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蒙特梭利Green House(2013)。蒙特梭利教學的哲學觀。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5月16日。網址:http://www.greenhousemontessoriannarbor.com/
詹詩儀(2011)。探討幼兒園環境教育內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廖佩玲(2003)。臺北市兒童遊戲空間規劃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玲玲(2006)。我當媽媽了!新手媽媽初任母職歷史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佩儒(2008)。探索孩子有口難言的友情世界。靜宜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蔡詩怡(2007)。幼兒遊戲中領導行為之研究-室內和戶外遊戲情境之比較。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
劉冷琴(2002)。重新、從心看孩子-蒙特梭利居家教育。蒙特梭利雙月刊,40,14-19。
劉佩榕(2003)。以生態觀點思考障礙兒父母之親職壓力。諮商與輔導,211,21-23。
劉嘉新(2008)。學前特教班家長親職教育需求與父母效能感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宜芳(2010)。母親教養態度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思吟(2013)。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之公私協力研究-以屏東縣居家服務方案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劉珠俐(2009)。由多元文化主義探討靈性照顧社會工作在台灣的可行模式。社區發展季刊,127,172-185。
錡寶香(2002)。嬰幼兒溝通能力之發展︰家長的長期追蹤紀錄。特殊教育學報,16,23-64。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薛承泰、簡文吟(1997)。再就業婦女的職業流動初探。人口學刊,18,67-98。
薛承泰、杜慈容(2006)。家庭變遷與社會救助政策-以台北市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4,134-146。
薛莉慧(2004)。淺談蒙特梭利教學法。育達學報,18,247-264。
鄭惠雅(2009)。繪本教學融入新移民女性親職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期緯(2004)。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功能問卷之建構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系碩士論文。
鄭宛靜(2012)。臺灣學齡前幼兒父母之育兒資訊需求與資訊焦慮。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6)。扶助經濟弱勢兒童及少年政策規劃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臺中:內政部。
蕭英玲(2005)。台灣的家庭分工:經濟依賴及性別的影響。台灣社會學刊,34,115-145。
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東 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賴又嘉(2010)。探繪本-幼兒性別觀點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親子天下(2011)。選擇幼稚園幼兒托育完全指南特刊。台北:天下雜誌。
謝美惠(譯)(2001)。P. G. Ramsey 著。幼兒的人際關係--改善幼兒在校同儕關係。台北市:桂冠。
謝國禎(2006)。建構學習型志工組織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黃迺毓(1993)。幼兒與母親間依附關係及其學校社會能力表現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23-51。
鍾怡靜(2009)。父母的教養信念與參與幼兒學習之相關研究。幼兒保育學刊,7,107-123。
鍾靜芬(2007)。普通幼兒對特殊幼兒表現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顏麗娟(2005)。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論文。
羅國英、張紉(2007)。方案評估:方法及案例討論。台北:雙葉出版社。
饒嘉博(2003)。家庭照顧者就業的影響因子-以嘉義市長期照護實驗介入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學系碩士論文。
顧能莉(2007)。托育機構家長對幼兒發展認識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龔如非、陳姣伶、王翠鳳、趙詩瑄(2001)。學前教育機構實施美語教學之現況探討-以大台北地區(台北縣、市)立案之學前托育機構為研究對象。德育學報,16,215-223。
龔美娟(1994)。母親的依附經驗與其教養方式及子女安全依附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bbeduto, L., & Boudreau, D. (2004). Theoretical influence on research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 10,184-192.
Bredekamp, S., & Copple, C. (Eds.).(199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Rev. e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owe, F.G. (2007).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Birth to eight (4th ed. ). NY: Thomson.
Boruk, M., & Lee, P., & Faynzilbert, Y. & Rosenfeld, R. M. (2007). Caregiver well-being and child quality of life.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36, 159-168.
Berger, E. H. (1995).Parents as partners in education: Families and schools working togeth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Bradshaw, J. (1977). The Concept of Social Need.in Gilbert, N. & Specht, H.(eds.)
Chall, J. 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Cumming, E. M., & Iannotti, R. J.,& Zahn-Waxler, C. (1989).Aggression behavior peers in early childhood: Individual continuity and developmental change. Child Development, 60, 887-895.
Deborah, A.C. (1990). Child-Mother attachment of six-year-olds and social competence at school. Child Development, 61, 152-162.
Dipietro, J. A. (1981).Rough and tumble play: A function of gende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 50-58.
Frazee, B. L. (2004). Using parent clinician partnerships in paren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6(4), 195-213.
Frost, J. L., & Wortham, S. C.,& Reifel, S. (2007).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Glass, N. (1999). Sure Start: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me for young children in the United Kingdom. Children & Society, 13, 257-264.
Hallahan & Kauffman (1994).Introduction to exceptional children. Bonton, MA:Alley & Bacon Co.
Hutchings, J. (2007).Parenting intervention in Sure Start service for children at risk of developing conduct disorder: pragmatic ran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MJ, 10, 1-7.
Holstein, J. A. & Gubrium, J. F. (1997).Active interviewing in D. Silverman(e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tice. London:Sage.
Johnson, J. E., & Christie, J, F., & Wardle, F. (2005).Play development and early educa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Kadushin, A. & Martin, J. (1998).Child Welfare Services. New York: Macmillan.
Keeler, H. (1997). Teacher perception of ethnic and linguistic minority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children's language and literacy learning: A case study.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3(2), 171-182.
Kerns, K.A., & Klepac, L., & Cole, A. (1996). Peer relationships and pre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in the child-mother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457–466.
Karp, N.,& Bradley, V. (1991). Family support. Children Today, 20(2), 28-31.
Kagan, S., & Madsen, M. C. (1972). Experimental analyse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Anglo-American and Mexican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6, 49–59.
Landreth, G.L. (2002).play therapy: The art of the relationship(2nd ed).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Books.
Lofland, J.& Lofland, L. H. (1995). Analyzing Social Settings (3nd ed).Belmont, CA: Wadsworth.
Lloyd, N & Brien, M & Lewin,C. (2003).Father in Sure Start local programmes: National Evaluation Summary. London The National Evaluation of Sure Start(NESS).2013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surestart.gov.uk/_doc/P0000465.doc
Lewis(1993).The structure of wome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N.Y.:Harper & Row.
Mckillip, J. (1987).Needs Analysis: Tools for the human services and education. Newbury Park, CA: SAGE.
Mulvaney, C & Kendrick, D. (2005). Depressive symptoms in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effects of deprivation,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neighbourhood social capital.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40, 202–208.
Melhuish, E & Belsky, J & Leyland, A. (2005).Early Imapacts of Sure Start local programmes on children and families. National evaluation Report.線上檢索時間:2013年10月23日.取自http://www.ness.bbk.ac.uk/impact/documents/1183.pdf
Melhuish, E & Belsky, J & Barnes, J. (2010).Sure Start and its Evaluation in England. Integrate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services.取自http://www.child-encyclopedia.com/documents/Melhuish-Belsky-BarnesANGxp.pdf
Meret A.K.,& Wendy A. G., (2004).Co-sleeping:Help or hindrance for young children’s independence?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3(5),369-388.
Pienaar, A. E.,& Badenhorst,P. (2001).Physical activity and play preferences of pre-school children: recommendations for appropriate activities.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41, 105-123.
Pringle, K(1974).The needs of children. New York: Schocken.
Rubin, H. J. & Rubin, I. S. (199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Thousand Oaks, CA: Sage.
Robert, L. B. (2003).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5th ed).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Shonkoff,J. P.,& Meiseles,S.J. (Eds).(2000).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2nd ed)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ppard,M & MacDonald, P & Welboume, P (2008). Service Users as gatekeepers in Children’s Centers. 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 13(1), 61-71.
Sheppard,M (2012).Prevention Orientation in Children’s Centers: A study of Centre Manager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2(2), 265-282.
Sheppard,M (2012).Research Note: Identificatio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s Center Service Users.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42(5), 1-10.
Witkin, B. R., & Altschul, J. W. (1995). Planning and conducting need sassessment guide: A practical guide.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