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沛蓁 |
---|---|
論文名稱: |
諦視─容華映歌的都會意象 |
指導教授: | 蘇憲法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8 |
中文關鍵詞: | PUB 、後現代藝術 、異化 、逃避自由 、匿名互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1 下載:3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人類多元文化的發展中,不同的社會自有其不同的歷史與社會意識,賦予生活不同的意義與價值理想,因而形成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真正的藝術絕不是關在象牙塔內,而是自然的活在生活經驗中,與社會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具有不同的關注議題與多樣面貌。因此,繪畫應該是具有時代性的,繪畫的題材應該要從周遭的生活中去體驗,不然不足以造就感人的藝術創作。身處於這個世代的藝術創作者,藝術創作應該兼具社會意義及社會使命,反映當代的社會現象,如此才能獲取觀賞者的共鳴。
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時代,現代化促使社會繁榮進步,所有的時空距離似乎都縮短了,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卻愈來愈大,追求物質享樂的現代人,已隱藏了「現代病」(Modern Decadence)的徵兆。西方思想家已經意識到現代病對人性帶來的衝擊及影響,而提供了多層面的診斷及剖析,例如:
弗洛姆(Fromm)指陳的「人的自我疏離」
田立克(Tillieh)說的「自我異化」
史懷哲(Schweitzer)指控的「人道冷感病」
杜威(Dewey)指控的「逃避自由病」
這些看似生活在享樂當中的人們,其實都隱藏著某種程度的空虛、疏離、漠然甚至恐懼,以為是追求著「現代化」的快樂,但其實加深了「現代病」的痛苦。
「PUB」是存在現代社會享樂主義的產物,為社會中的異質地點,人們來此紓解生活壓力,尋找玩樂的方式;絢麗的色彩,微妙的氣氛、酒精、音樂的調情助興,形形色色的男女看似光鮮亮麗,但其中隱藏了多少「現代病」?空虛、疏離、矛盾、性愛甚至毒品……人性的亮麗及黑暗在此形成強烈的對比,其中反映出的社會現象及人性層面強烈吸引了我藉由繪畫創作去加以探索。
筆者從小就生長在台北東區,對於形形色色的都會面貌、豐富多元的都會生活、及疏離匆忙的都市人,都有極為深刻敏感的觀察與體認。藝術創作之所以深刻感人,就在於藝術家能夠將生活體驗、文化傳統予以反芻淬鍊,用充滿感情的創作語彙,反映時代精神及人文關懷。因此,筆者以熟悉的都會意象為起點,除了描寫五光十色、精采多姿的都會夜生活影像外,也以彷彿小型社會縮影的都會文明產物:「PUB」為主要創作內容,作為反映都會意象的創作主軸;透過親身的體驗及觀察,將PUB的情境空間、人物姿態、男女互動及其中反映出的社會現象、省思意涵,加以構思表現。
此次的創作內容中,「人」是主要的主角元素,現代人的人性特質、感情互動都是筆者極欲探討、著墨的主題。後現代藝術的特色就是藝術家重新回到人的本位,從繪畫上表現個人的關心,重返人文主義精神;此創作理念不但打破了現代主義孤高冷峻的藝術困境,為藝術創作帶來寬廣多元的發展空間,更是筆者極為認同、努力的創作目標。
《歐洲後現代藝術》陳奇相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2002
《現代美術新潮》楊熾宏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1987
《現代繪畫理論》劉其偉著,雄獅圖書,台北市,1989
《藝術的魅力重生》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8
《西方當代藝術使批評》Jean-Luc Chalumeau著,陳英德,張彌彌譯,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2002
《藝術與哲學》Jean Baudrillard等著,路況譯,遠流出版公司,
台北市,1996
《藝術與文化》Clement Greenberg著,張心龍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3
《當代文化藝術澀相》高千惠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1996
《多元秩序與美感》平珩等著,台北市美術館,台北市,1992
《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趙雅博著,中央文物供應社,台北市,1983
《藝術社會學》陳秉璋、陳信木合著,巨流圖書公司,台北市,1993
《藝術社會學》Arnod Hauser著,雅典出版社,台北市,1990
《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劉千美著,立緒文化,台北市,2001
《現代藝術哲學》Sir Herdert Read著,孫旗譯,束大圖書,台北
市,1980
《藝術的精神性》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
1995
《歐美現代美術》何政廣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1999
《現代藝術理論II》Herschel B. Chipp著,余珊珊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5
《後普普藝術》Paul Taylor編,徐洵蔚,鄭湛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6
《印象派》Phoebe Pool著,羅竹茜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5
《安迪.沃荷》朱依仙等譯,台北市美術館,台北市,1994
《霍伯》李家祺著,藝術家出版社,台北市,2002
《羅特列克》王富徵主編,光復書局,台北市,1997
《羅特列克》Bernard Denvir著,張心龍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4
《巴黎派繪畫》劉振源著,藝術圖書公司,台北市,1997
《印象派》Phoebe Pool著,羅竹茜譯,遠流出版公司,台北市,1995
《馬內Manet》Sarah Carr-Gomm著,國巨出版社,台北市,1993
《得加斯Degas》Patrick Bade著,國巨出版社,台北市,1992
《文化困境與內心掙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學》葛魯嘉、陳若莉著,貓頭鷹出版社,台北市,2000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洛姆的人本精神分析》郭永玉著,貓頭鷹出版社,台北市,2000
《扭曲的心靈:反社會心理》史彤彪編著,新雨出版社,三重市,1995
《台北新興PUB的休閒研究》蕭伊容著,碩士論文,台北市,199
《Lets Go Party:台灣銳舞(Rave)文化之研究》廖剛甫著,碩士論文,台北市,199
<作為社會現象的藝術-對藝術的社會學考察>楊瑞彬,《現代美術》,
37期(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