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俊良
Chen Jun-liang
論文名稱: 書卷氣-書籍裝幀的新美學
Scholarly Temptation-New Aesthetics of Book Design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書籍裝幀書卷氣動態美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7下載:11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學是書籍裝幀的靈魂,閱讀是生命力的延伸,在華文世界漸步甦活的當下,古今書籍裝幀的理論與實踐獲得讀者的價值認同與正視,研究身處華文一度失落的舞台,迴身乍現俯拾皆得的美學藝術,在設計創作的量衡中積極以研究為經,趨勢為緯的整備,學理兼備的權衡,成就現代東方的簡約精神,嘗試創作的裝幀形態,為當代書籍藝術的構建,備妥豐度的前瞻與可能。完形(Gestalt)心理學家Rudolf Arnbeim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論述,任何「視覺對象就是一個運動的事件」,一種動力的存在,是知覺的形象化,是主題內容的具體呈現。閱讀過程並不在單一的靜態中產生,而是人與書或物象相對共鳴的迴響。而Rogers & Kincaid(1981)也強調,傳播者與受播者之間要經由「回饋」(feedback)互動來保障符號訊息之有效溝通,所以藉由策展的文人空間裝置,架構出書籍裝幀動態美學的實作與體驗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s)。

    「書卷氣」潛藏在裝幀簡約的形制之中,卻也透過翻閱行徑相生感知所產生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藉以翻閱書籍的每一個動作產生了對生命的能量與省思,書籍作為時間縮影與人文鏡面反射,於靜觀中沈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深層意蘊。圖象、色彩與文字是裝幀藝術的身體,透過藝術形式來反映書籍的內容,設計根據書的不同質性、用途和讀者現象,將三者有機的鏈結,傳遞訊息為目的與美感的形式呈現給閱讀者。美的昇華在沈潛中養真,而書卷氣更是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書卷氣」正是中國文化以氣為本的藝術理論發展中,氣韻演化生成的形象概念,研究者即以理論研究與設計規劃,來探討靜觀中悟感的韻動,以氣為本的思維模式建構與閱讀產生的動態美學,延伸論述與創作,為華文書籍藝術竭盡一片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節 研究問題與限制 9 第五節 研究內容 11 第二章 裝幀的定義與設計美學探討 第一節 裝幀的定義與演化 12 第二節 裝幀的形制分類 22 第三節 裝幀的造型表現 23 第四節 裝幀美學設計探討 26 第三章 傳統裝幀的方法與探討 第一節 裝幀媒材的探討 31 第二節 裝幀工法的探討 35 第三節 裝幀風格與應用 38 第四章 裝幀美學的創作與詮釋 第一節 創作形式的企劃過程 47 第二節 裝幀作品的實體運作 50 第三節 空間裝置的動態氣韻 64 第四節 互動展覽的整合印象 67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書籍裝幀的新觀點新做法之價值 71 第二節 書卷氣的審美定位與展望 78 圖目錄 參考書目

    一、文獻
    俞崑編(2003),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台北: 華正書局。
    張默生譯(2004),莊子新釋,台北: 頂淵文化。
    劉福增編著(2004),老子精讀 ,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嘉冑、田君注譯(2003),裝潢志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
    顏崑陽(1994),人生是無題的寓言 莊子寓言世界,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
    梁濟生、趙興國編(2000),周易,山東友誼出版社。
    梁啟雄(1974),荀子東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戴月芳編(1991),老子,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戴月芳編(1992),論語,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二、專書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裝幀藝術工作委員會主編(2004),第六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優秀作品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王鏡輪(2005),做一個皇帝讀書郎 從太子到天子的學習之路,北京:華藝出版社。
    尹吉男(2002),近觀中國當代文化與美術 獨自叩門,北京:三聯書店。
    方聞著,李維琨譯(2004),心印 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左民安(2005),細說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北京:首鋼印刷廠。
    加藤敬事、郝明義、劉蘇里、韓淇皓(2004),東亞四地 書的新文化,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朱淵清(2002),再現的文明—中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朱葉青(2004),昏暈哲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杉浦康平著、莊伯和譯(1998),萬物照應劇場 亞洲的圖像世界,台灣:雄獅圖書(股)公司。
    何小顏(2005),早慧的文明,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何雙全(2004),簡牘 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甘肅人民出版社。
    呂敬人、寧成春、吳勇、朱虹合著(1996),設計書籍4人說,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敬人(1999),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注入生命的設計,河北教育出版社。
    呂敬人(2001),敬人書籍設計,吉林美術出版社。
    呂敬人(2002),敬人書籍設計2號,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呂敬人(2004),敬人書籍設計,敬人設計工作室。
    呂敬人編(2004),翻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呂敬人,敬人書籍設計教程。
    周維強(1995),亂世詩僧八指頭陀:寄禪大師傳,台北:佛光出版社。
    汪稼明編(2004),2001‧國外書籍封面226幀,山東畫報出版社。
    李莉主編(2004),藝術美學導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致忠(1996),中國古代書籍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致忠(2003),古書版本學概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宋應星、木也主編(2004),天工開物 上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宋應星、木也主編(2004),天工開物 下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邱陵(2001),邱陵的裝幀藝術,北京:三聯書店。
    吳山主編(1999),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
    吳勇(2003),走近造紙坊,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凌波(2001),中國書畫裝裱款式藝術大典,河北教育出版社。
    韋力(2004),古書收藏,瀋陽:萬卷出版社。
    耿濟之(1989),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商品學研究會編著、李朝金譯(2002),設計的未來考古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公司。
    陳少明(2004),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序經(2004),中國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序經(2004),東西文化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先行(2004),古籍善本,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黃道京(2004),老古董叢書 古籍典故,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黃秀如主編(2004),閱讀的狩獵,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黃秀如主編(2004),書的迷戀,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趙海明、許京生主編(2001),中國古代發明圖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趙廣超(2003),筆紙 中國畫,香港:三聯書店。
    富強主編(2004),博雅經典 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張傳生(2003),中國書法名家講座 扇面10講,上海書畫出版社。
    張法著(2003),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科、何耀英(2003),江南扇藝,浙江攝影出版社。
    張惠菁主編(2001),閱讀的風貌,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島田翰撰(2003),漢籍善本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楊國樞編(1997),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桂冠出版社。
    楊韶剛譯(2004),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台北:百善書房。
    劉小康(1997),劉小康 訊息的存在與再現,Hong Kong Prime Printing Co. Ltd.
    劉小康(1999),倒後看 劉小康海報設計,香港:靳與劉設計顧問。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應用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鄧中和(2004),書籍裝幀 創意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魯迅(1973),二心集,人民出版社。
    鴻宇編(2004),中國民俗文化 婚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鴻宇編(2004),中國民俗文化 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錢存訓、鄭如斯編訂(1999),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存訓(2002),中國古代書籍紙墨與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錢存訓(2004),書于竹帛 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
    羅樹寶主編(2000),印刷之光 光明來自東方,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羅樹寶主編(1998),中國古代印刷圖冊,文物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三、論文期刊
    王鏞主編(2004),書法雜誌 第壹至陸期(共六冊),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鏞主編(2005),書法雜誌 第壹期,河北教育出版社。
    范迪安主編(2005),經典Classics 參,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部(2004),藝術與設計 第058、062期(共兩冊),北京:藝術與設計雜誌社。
    編輯部(2005),藝術與設計 第063、064期(共兩冊),北京:藝術與設計雜誌社。
    張柏煙、許雯婷(2004)15(1),245~264 頁,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NTTU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4, 15(1), 245 264 -245.
    陳雪雲(2001),媒介與我: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共同主辦:「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十二月八、九日)」研究論文。
    Rogers. E. M. & D. L. Kincaid (1981). Communication network. N.Y.: Free Press.

    四、外文資料
    Alberto Manguel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吳昌杰譯(1999),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台灣商務印書局。
    Freund, Sigmund,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The return of the reader: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London: Methuen,台北:駱駝出版社。
    Frederic Barbier 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劉陽譯(2005),書籍的歷史Histoire du liver,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Henry Petroski 亨利.佩特羅斯基,薛絢譯(2000),書架:閱讀的起點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藍鯨出版社。
    Holub, R. C.,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New York: Methuen,台北:駱駝出版社。
    John Heskett (2004),DESIGNED in HONG KONG,香港設計中心。
    Mortimer J.Adler 莫提默.艾德勒、理查.Charles Van Doren范多倫著,郝明義、朱衣譯(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台灣商務印書局。
    Vivien Sung 孫維文,唐又山譯(2002),福祿壽囍財,Chronicle Books LLC,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udolf Arnheim,滕守堯、朱疆源譯(1987),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
    Taguchi Kumiko 田口久美子、黃柏華譯(2004),書店風雲錄,高談文化事業公司。
    Michael Payne,李奭學譯(1996),閱讀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HAMLYN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NATHANIEL HARRIS, Copyright 1999 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
    THE ART OF WRITING Paperie AND WRAPPING WITH PAPER, Kate's Paperie with Bo Niles, Copyright 1999 Simon & Schuster Inc .
    THE FORM OF THE BOOK essays on the morality of good design, JAN TSCHICHOLD, Copyright 1991 Hartly & Marks Publishers Inc .

    五、其他
    林羿靜,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導讀,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eggrolls1108/work1.htm,2004.12.20搜尋頁面。
    李瑞怡、李承陽,文字表達與審查制度:精神式分析閱讀,www.nhu.edu.tw/~society/e-j/20/20-10.htm,
    南華大學出版所,2005.01.05搜尋頁面。
    楊裕富發表於(2001) ,設計理論的建構、應用與評論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studio/pap357.html,2005.01.05搜尋頁面。
    蔡琰,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1/08.html,2005.01.13搜尋頁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文化事務署—新聞公報,當代中國書籍設計新趨勢,www.lcsd.gov.hk/b5/ppr_release_det.php?pd=20040815&ps=01,2004.11.20搜尋頁面。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