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俊良 Chen Jun-liang |
---|---|
論文名稱: |
書卷氣-書籍裝幀的新美學 Scholarly Temptation-New Aesthetics of Book Design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3 |
中文關鍵詞: | 書籍裝幀 、書卷氣 、動態美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5 下載:1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學是書籍裝幀的靈魂,閱讀是生命力的延伸,在華文世界漸步甦活的當下,古今書籍裝幀的理論與實踐獲得讀者的價值認同與正視,研究身處華文一度失落的舞台,迴身乍現俯拾皆得的美學藝術,在設計創作的量衡中積極以研究為經,趨勢為緯的整備,學理兼備的權衡,成就現代東方的簡約精神,嘗試創作的裝幀形態,為當代書籍藝術的構建,備妥豐度的前瞻與可能。完形(Gestalt)心理學家Rudolf Arnbeim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論述,任何「視覺對象就是一個運動的事件」,一種動力的存在,是知覺的形象化,是主題內容的具體呈現。閱讀過程並不在單一的靜態中產生,而是人與書或物象相對共鳴的迴響。而Rogers & Kincaid(1981)也強調,傳播者與受播者之間要經由「回饋」(feedback)互動來保障符號訊息之有效溝通,所以藉由策展的文人空間裝置,架構出書籍裝幀動態美學的實作與體驗的媒介事件(media events)。
「書卷氣」潛藏在裝幀簡約的形制之中,卻也透過翻閱行徑相生感知所產生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藉以翻閱書籍的每一個動作產生了對生命的能量與省思,書籍作為時間縮影與人文鏡面反射,於靜觀中沈潛「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深層意蘊。圖象、色彩與文字是裝幀藝術的身體,透過藝術形式來反映書籍的內容,設計根據書的不同質性、用途和讀者現象,將三者有機的鏈結,傳遞訊息為目的與美感的形式呈現給閱讀者。美的昇華在沈潛中養真,而書卷氣更是藝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書卷氣」正是中國文化以氣為本的藝術理論發展中,氣韻演化生成的形象概念,研究者即以理論研究與設計規劃,來探討靜觀中悟感的韻動,以氣為本的思維模式建構與閱讀產生的動態美學,延伸論述與創作,為華文書籍藝術竭盡一片心。
一、文獻
俞崑編(2003),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台北: 華正書局。
張默生譯(2004),莊子新釋,台北: 頂淵文化。
劉福增編著(2004),老子精讀 ,台北:五南出版社。
周嘉冑、田君注譯(2003),裝潢志圖說,山東畫報出版社。
顏崑陽(1994),人生是無題的寓言 莊子寓言世界,台北:躍昇文化出版社。
梁濟生、趙興國編(2000),周易,山東友誼出版社。
梁啟雄(1974),荀子東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戴月芳編(1991),老子,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戴月芳編(1992),論語,台北:錦繡文化出版社。
二、專書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裝幀藝術工作委員會主編(2004),第六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覽優秀作品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王鏡輪(2005),做一個皇帝讀書郎 從太子到天子的學習之路,北京:華藝出版社。
尹吉男(2002),近觀中國當代文化與美術 獨自叩門,北京:三聯書店。
方聞著,李維琨譯(2004),心印 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左民安(2005),細說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北京:首鋼印刷廠。
加藤敬事、郝明義、劉蘇里、韓淇皓(2004),東亞四地 書的新文化,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朱淵清(2002),再現的文明—中華,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朱葉青(2004),昏暈哲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杉浦康平著、莊伯和譯(1998),萬物照應劇場 亞洲的圖像世界,台灣:雄獅圖書(股)公司。
何小顏(2005),早慧的文明,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
何雙全(2004),簡牘 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甘肅人民出版社。
呂敬人、寧成春、吳勇、朱虹合著(1996),設計書籍4人說,中國青年出版社。
呂敬人(1999),杉浦康平 杉浦康平的設計世界—注入生命的設計,河北教育出版社。
呂敬人(2001),敬人書籍設計,吉林美術出版社。
呂敬人(2002),敬人書籍設計2號,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呂敬人(2004),敬人書籍設計,敬人設計工作室。
呂敬人編(2004),翻開當代中國書籍設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呂敬人,敬人書籍設計教程。
周維強(1995),亂世詩僧八指頭陀:寄禪大師傳,台北:佛光出版社。
汪稼明編(2004),2001‧國外書籍封面226幀,山東畫報出版社。
李莉主編(2004),藝術美學導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李致忠(1996),中國古代書籍史話,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致忠(2003),古書版本學概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宋應星、木也主編(2004),天工開物 上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宋應星、木也主編(2004),天工開物 下卷,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邱陵(2001),邱陵的裝幀藝術,北京:三聯書店。
吳山主編(1999),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江蘇美術出版社。
吳勇(2003),走近造紙坊,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
凌波(2001),中國書畫裝裱款式藝術大典,河北教育出版社。
韋力(2004),古書收藏,瀋陽:萬卷出版社。
耿濟之(1989),藝術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商品學研究會編著、李朝金譯(2002),設計的未來考古學,田園城市文化事業(股)公司。
陳少明(2004),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序經(2004),中國文化的出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序經(2004),東西文化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先行(2004),古籍善本,台灣:貓頭鷹出版社。
黃道京(2004),老古董叢書 古籍典故,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黃秀如主編(2004),閱讀的狩獵,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黃秀如主編(2004),書的迷戀,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趙海明、許京生主編(2001),中國古代發明圖話,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趙廣超(2003),筆紙 中國畫,香港:三聯書店。
富強主編(2004),博雅經典 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張傳生(2003),中國書法名家講座 扇面10講,上海書畫出版社。
張法著(2003),中國藝術:歷程與精神,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張科、何耀英(2003),江南扇藝,浙江攝影出版社。
張惠菁主編(2001),閱讀的風貌,台灣:網路與書(股)公司。
島田翰撰(2003),漢籍善本考,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楊國樞編(1997),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桂冠出版社。
楊韶剛譯(2004),佛洛依德之日常心理分析,台北:百善書房。
劉小康(1997),劉小康 訊息的存在與再現,Hong Kong Prime Printing Co. Ltd.
劉小康(1999),倒後看 劉小康海報設計,香港:靳與劉設計顧問。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應用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鄧中和(2004),書籍裝幀 創意設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魯迅(1973),二心集,人民出版社。
鴻宇編(2004),中國民俗文化 婚嫁,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鴻宇編(2004),中國民俗文化 節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錢存訓、鄭如斯編訂(1999),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錢存訓(2002),中國古代書籍紙墨與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錢存訓(2004),書于竹帛 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上海書店出版社。
羅樹寶主編(2000),印刷之光 光明來自東方,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羅樹寶主編(1998),中國古代印刷圖冊,文物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學。
三、論文期刊
王鏞主編(2004),書法雜誌 第壹至陸期(共六冊),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鏞主編(2005),書法雜誌 第壹期,河北教育出版社。
范迪安主編(2005),經典Classics 參,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部(2004),藝術與設計 第058、062期(共兩冊),北京:藝術與設計雜誌社。
編輯部(2005),藝術與設計 第063、064期(共兩冊),北京:藝術與設計雜誌社。
張柏煙、許雯婷(2004)15(1),245~264 頁,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NTTU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004, 15(1), 245 264 -245.
陳雪雲(2001),媒介與我: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共同主辦:「二十一世紀傳播學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十二月八、九日)」研究論文。
Rogers. E. M. & D. L. Kincaid (1981). Communication network. N.Y.: Free Press.
四、外文資料
Alberto Manguel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吳昌杰譯(1999),閱讀地圖A History of Reading,台灣商務印書局。
Freund, Sigmund,陳燕谷譯(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The return of the reader: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London: Methuen,台北:駱駝出版社。
Frederic Barbier 弗雷德里克.巴比耶,劉陽譯(2005),書籍的歷史Histoire du liver,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Henry Petroski 亨利.佩特羅斯基,薛絢譯(2000),書架:閱讀的起點The Book on the Bookshelf,藍鯨出版社。
Holub, R. C.,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London/New York: Methuen,台北:駱駝出版社。
John Heskett (2004),DESIGNED in HONG KONG,香港設計中心。
Mortimer J.Adler 莫提默.艾德勒、理查.Charles Van Doren范多倫著,郝明義、朱衣譯(2003),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台灣商務印書局。
Vivien Sung 孫維文,唐又山譯(2002),福祿壽囍財,Chronicle Books LLC,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Rudolf Arnheim,滕守堯、朱疆源譯(1987),藝術與視知覺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北京:中國社會學科出版社。
Taguchi Kumiko 田口久美子、黃柏華譯(2004),書店風雲錄,高談文化事業公司。
Michael Payne,李奭學譯(1996),閱讀理論,台北:書林出版社。
HAMLYN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NATHANIEL HARRIS, Copyright 1999 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imited .
THE ART OF WRITING Paperie AND WRAPPING WITH PAPER, Kate's Paperie with Bo Niles, Copyright 1999 Simon & Schuster Inc .
THE FORM OF THE BOOK essays on the morality of good design, JAN TSCHICHOLD, Copyright 1991 Hartly & Marks Publishers Inc .
五、其他
林羿靜,設計藝術史學與理論導讀,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eggrolls1108/work1.htm,2004.12.20搜尋頁面。
李瑞怡、李承陽,文字表達與審查制度:精神式分析閱讀,www.nhu.edu.tw/~society/e-j/20/20-10.htm,
南華大學出版所,2005.01.05搜尋頁面。
楊裕富發表於(2001) ,設計理論的建構、應用與評論 ,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studio/pap357.html,2005.01.05搜尋頁面。
蔡琰,生態系統與控制理論在傳播研究之應用,http://www.jour.nccu.edu.tw/Mcr/0051/08.html,2005.01.13搜尋頁面。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文化事務署—新聞公報,當代中國書籍設計新趨勢,www.lcsd.gov.hk/b5/ppr_release_det.php?pd=20040815&ps=01,2004.11.20搜尋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