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余蕙慈 Huey-Tsy Yu |
---|---|
論文名稱: |
呂泉生的音樂創作與其本土性與流傳性探討 |
指導教授: |
許常惠
Hsu, Tsang-Houei 王美珠 Wang, Mei-C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1999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呂泉生 、本土性 、流傳性 、接受美學 、新選歌謠 、榮星合唱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8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台灣兒童合唱之父」之譽的呂泉生是集台灣、作曲、編曲、教育、指揮等多重角色的音樂家。其從日據末期(民國32年)由日本回台,投入台灣的音樂界開始,至今(民國88年)創作、改編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歌曲。包括童謠兒歌、臺灣鄉土歌謠、古詩今唱、當代名家詩作等,不下三百餘首。不僅對台灣的音樂有卓著的貢獻,其創作內涵伸入台灣人的生活,含蓋台灣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因此其歌曲影響層面寬廣,並受到一般社會大眾的喜歡。
音樂從「創作」、「演奏(唱)」、到「欣賞」才稱得上一完整的創作過程。呂泉生的歌樂作品量豐,且傳唱普及,因此筆者選擇以呂泉生的音樂作品為對象,以「作品」本身和「聽眾」角度為兩大主軸,分析探討其作品,並針對這五十多年來台灣民眾是以何種角度來接受呂泉生的作品?且當其作品普遍流傳過程中,曾有什麼現象產生?來研究探討這五十年來台灣民眾對其作品接受的軌跡。
本論文研究的範圍,主要是以呂泉生的音樂作品為對象,以「作品分析」、「作品的本土性與流傳性」,為兩大範圍來探討研究,以下為各章簡述和說明。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範圍、方法和限制。
第二章「生平」:呂泉生為留學日本第二代的台灣新音樂家,返台後致力於台灣合唱音樂的推動。其生平的資料主要來源是書籍和期刊資料,筆者依年代為主軸來敘寫,此章較特別的是註解部份,筆者在訪談呂泉生本人過程中,有些資料為呂回憶當時的背景、原因或插曲。筆者認為這些資料頗為重要,有助於我們對呂泉生本人或其作品更加認識。但為了不影響主文發展,筆者以「註」的方式將這些資料記錄在註解的部份。
第三章「作品分析」:呂泉生可稱為一位聲樂作曲家,其所創作、改編的聲樂曲數量豐富,總數不下於三百首。已出版的曲集包括《兒童歌曲集》、《新編合唱曲集》、《創作合唱曲集》、《獨唱曲集》、《混聲合唱曲集》、《最新創作與合唱》六本作品集,若根據以上六本作品集統計,共約266首歌曲中,創作曲約佔百分之七十五,改編曲約佔百分之二十五。在本章中筆者僅挑選一些代表作品,以「獨唱曲」、「合唱曲」、「兒童歌曲」為分類,作樂曲上的分析,分析樂譜的版本均以呂泉生已出版的曲集為準。但每首歌曲的特殊背景、創作動機和音樂學上的一些堪誤,筆者亦一併記錄,以幫助讀者更了解作品內涵。
第四章「國內接受呂泉生的情形」:「接受美學」的主要論點是:美學研究應集中在讀者對作品的接受、反應、閱讀過程和讀者的審美經驗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學社會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過問與答和進行解釋的方法,去研究創作與接受和作者、作品、讀者之間的動態交往過程,欲將審美經驗延伸到「歷史--社會」的條件下去考察。本章主要就是針對呂泉生音樂作品的本土性與流傳性以接受者(即聽眾)的角度來探討,此章筆者借用文學上「接受美學」的理論角度依三大部份,即「文字出版品部份」、「音樂教材部份」、「音樂會演出部份」來探討國內對呂泉生作品「接受」的情形。
第五章「結語」:筆者僅將本論文前幾章作一統整,提出筆者認為呂泉生之音樂作品得以普遍流傳的原因為
1、 不同於光復初期樂壇通俗歌曲的創作風格,提昇台灣歌曲的藝術性。2、 重視本土性內涵的創作理念。3、 歌曲有著台灣歌謠「詩樂諧合」的特質。4、以「普及音樂」為創作出發點。5、創作題材來源取材於現實生活。6、透過音樂教育的普及。
「附錄」:筆者將呂泉生本人曾發表在期刊、報紙上的一些文章、論著等作一整理,並依年月排序,可供讀者查尋參考。
本論文之參考書目部份,採工具書、專著和樂譜三大部份,專著部份的書目資料則依作者姓名排序。參考書目所列出的資料只列出直接參考的書籍,至於本論文第四章〈國內接受呂泉生的情形〉中,用到許多書籍、報章、期刊、音樂會節目單和小冊子的資料,因資料煩瑣,並未列入參考書目的資料中,讀者若有需要可參考本論文第四章。
一、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卷》,頁356-357。北京 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5月。
《音樂名詞》,國立編譯館編訂。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民83)
年。
《簡化字總表檢字》。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72年12月第一版。
二、專著
小野,《想要彈同調》。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民81)年9月。
王次炤,《音樂美學新論》。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民86)年。
李永剛,《合唱曲作法》。台北:全音出版社,1976 (民67)年。
李煥之,《論作曲的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3月第1版。
吳玲宜,《台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台北:大呂出版社,1993(民82)年。
吳疊,《中國民歌的旋律結構與調式》。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8(民77)年。
邱坤良,《新劇與舊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4 (民83) 年。
洪源、蘇偉光,《歌詞創作雜談》。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民83)年。
莊永明,《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 (民83)年。
莊文達,《郭芝苑生平與作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民83)6月。
孫清吉,《樂學原論》。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2(民81)年。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社,1992年(民81)。
陳碧娟,《台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樂韻出版社,1995,頁23。
康斯坦丁諾夫、安蓋諾夫 等編著,楊洸 譯,《音樂美學原理》。北京:中國文
聯出版公司,198年3月第一版。
郭乃惇,《台灣基督教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1986(民75)年。
張肖虎,《五聲性調式及和聲手法》。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音樂自學叢書音樂學卷),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年5月。
焦桐,《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民79)6月。
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當代社會音樂生產體系運行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1997(民86)年3月初版。
楊麗仙,《西洋音樂史綱》。台北:橄欖文化事業基金會,1986(民75)年。
劉燕當,《中西音樂藝術論》。台北:樂韻出版社,1979年(民68)。
趙廣暉 編著,《現代中國音樂史綱》。台北:樂韻出版社,1986年(民75)。
賴美鈴,《呂泉生的創作音樂》 (近代音樂系列專輯-第一輯)。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7(民86)年。
樊組蔭,《兒童歌曲寫作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
簡上仁,《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 (民80)年。
簡上仁,《臺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8(民77)年。
謝孟蕊,《德布西在臺灣---從對德布西的認知談起》,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碩士論文,1998(民87)1月。
顏文雄,《中國音樂文化與民謠》。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民78)年。
Davison,Archibald T著,秦西炫、楊儒懷 等譯,《合唱作曲技巧》 (The Technique of Choral Composition),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6年初版
Holub,Robert C[羅伯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民83]年初版。
Meyer,Leonard B.[倫納德.邁爾]著,何乾三 譯,《音樂的情感與意義》 (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初版。
三、樂譜
《新選歌謠》,第一期----第九十九期,台灣省教育會編印。
《呂泉生歌曲集---獨唱曲》。台北:樂韻出版社,1985年(民74)7月初版。
《呂泉生歌曲集2---新編合唱曲(同聲篇)》。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年(民82)5月初版。
《呂泉生歌曲集3---創作合唱曲(同聲篇)》。台北:樂韻出版社,1993年(民82)5月再版。
《呂泉生歌曲集5---創作合唱曲(混聲篇)》。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年(民85)9月再版。
《呂泉生歌曲集---兒童歌曲篇》。台北:樂韻出版社,1996年(民85)5月三版。
《呂泉生歌曲集---最新創作與合唱》。新竹:榮冠樂器行出版,1992年(民81)9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