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語恩
Lin,Yu-En
論文名稱: 探究與實作課程─「螺旋結構繞射」設計與研究
Inquiry and Practical course of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指導教授: 賈至達
Chia, Chih-T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物理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s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探究與實作物理教育螺旋結構繞射
英文關鍵詞: 12-Year Basic Education, Inquiry and Practice, Physics Education,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011.2018.B0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2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為設計探究與實作課程─「螺旋結構繞射」,並探討此課程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成長的影響情況。課程內容依照國家教育研究院於2017年訂定之「106年6月第四版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手冊(初稿)」安排。教學模式主以專題式教學模式進行,輔以Google classroom和Google搜尋引擎,並以引導式層級進行科學探究。本研究實施於台北某市立高級中學高一學生,學生學習內容包含一學期之基礎物理課程或螺旋結構繞射課程。依照學生之課程分為:自然興趣基礎物理組,自然興趣探究與實作教學兩個組別。
    分析結果顯示:(1)探究與實作教學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影響效果高於傳統教學,但是於「分析與發現」向度不如預期。(2)在科學態度部分學生的成長情形亦是探究與實作教學高於傳統教學,但是於「客觀性」向度不如預期。
    本研究證明為期一學期之螺旋結構繞射課程,可以更佳的提升學習者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態度,並且在探討過程中亦證明自然興趣學生與非自然興趣學生經由一學期的自然科學相關課程學習後,成效亦有差異。但是,學生於先備知識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成果相互檢核、解釋現象的時候,易有產生錯誤結論或是無法得出結論之情況。教師可以考量授課的時數,安排探究與實作課程所營造的學習環境,嘗試藉此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This study design an inquiry and practical course of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to see the influences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attitudes. The course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first draft of Scienc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4th Edition, June, 2017) which is published in 2017 by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NAER). Project-Based-Learning and Guided-inquiry learning is adopted to this research. Google classroom and Google search Engine is also used to support the lecture and help students’ learning. This research is conducted for freshman in one of senior high school in Taipei. The designed course of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is implanted to a test group of students who didn’t take the basic required physics course. The students of comparison group were taking basic required physics course without taking the designed course of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y of the test group is more effective than comparison group, but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and discovery” is beyond the expectation. (2) The average growth of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of test group is higher than comparison group but the ability of “objectivity” is also beyond the expect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one-semester course of “Diffraction by Helical Structure” can improve more effectively on the learner’s scientific inquiry abilities and scientific attitudes. After one-semest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est group and comparison group. However, for the test group, students did not have enough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sound, therefore the “analysis and discovery” of test group is lower than comparison group.

    摘要 I 目錄 III 表目錄 I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知識架構 10 第二節 課程架構 15 第三節 教學方法 18 第四節 課程安排與內容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情境 43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6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科學探究能力的變化情形 63 第二節 科學態度的變化情形 73 第三節 學生對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觀感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83 第二節 評量與課程檢討 85 第三節 未來建議 89 參考文獻 90 附錄 94 附錄一 課後學習單 94 附錄二 素養試卷(生活中的音樂) 105 附錄三 課後問卷(螺旋結構繞射課後問卷) 112 附錄四 學生名牌 113

    中文部分: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草案)─105年2月4日第二版本。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106年6月第四版本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課程手冊(初稿)。
    陳文典(2003)。科學素養的內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系,台北市。
    蔡錦豐、陳嘉彌(2009)。LEGO NXT 提升國小學童科學態度之研究。屏東教大科學教育,屏東市。
    曾建銘、陳清溪(2007)。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之分析。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 -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九十一年九月),157-196。
    陳英豪、葉懋 、李坤崇、李明淑、邱美華(1991)。國小學生科學態度量表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26。
    曾建銘、陳清溪(2009)。2007年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結果之分析。第5卷第4期 「測驗與評量」,vol019_01。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網站(2009)。TASA建置背景。2009年8月25日,取自 http://tasa.naer.edu.tw/brief.htm
    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網站(2009)。TASA問與答。2009年8月25日,取自 http://tasa.naer.edu.tw/qanda.htm.
    程遠茜(2016)。PISA 2015:數學、科學全球第4、閱讀滑落第23,台灣學生欠實作能力,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2977
    國立交通大學(2015)。PISA 2015 範例試題,取自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resource/37-pisa2015examples
    國立臺南大學(2014)。臺灣PISA 2012 精簡報告。取自http://pisa.nutn.edu.tw/news_tw.htm
    張雅婷、蔡志清(2012)。PISA 取向之國中自然科情境式非選擇題評量編製研究。高雄市政府101年度研究發展成果報告。
    杜雨潔(2010)。「臺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簡介。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 第4期。
    陳欣得(2007)。第一章 敘述統計學。取自:http://www1.pu.edu.tw/~hdchen/handout_bank/stat/95_1_stat_handout_01.pdf
    唐麗英(2013)。統計學(一) 第二章 敘述統計。國立交通大學 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開放式課程,取自:http://ocw.nctu.edu.tw/course/stai001/ch2.pdf
    白佩宜、許瑛玿(2011)。探討不同探究式教學法對高一生科學探究能力與學習環境觀感之影響。課程與教學季刊2011,14 (3),123-156。
    吳曉青、張世忠(2015)。Google Classroom 融入5E模式對學生的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鄒佳芬(2007)。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黃若瑜(2016)。認知風格與先備知識於預測、模擬、觀察、解釋科學探究活動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張立杰(2017)。PSOE 模式:預測、模擬、觀察、 解釋的科學探究活動設計。教育科技與學習 5:2(2017,7):165-182。
    鄭榮輝、林陳涌、鄭榮輝、林陳涌、簡頌沛、許瑛玿、張文華、蔡佩穎、謝璇瑩、李祐臣、黃俊儒、陸健榮、張永達、林如章、劉德慶、鍾兆晉、張原禎、詹莉芬、江青釗、吳原旭(2015)。科學實作教學理論與實Science Teaching on Practic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高教出版社出版。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式學習與教學創 新。台灣教育,607,25-34。
    岳修平、 鐘婉莉(2005)。專題式學習小組網路溝通互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25期,1-23。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新課綱「程式設計」,學邏輯解問題。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34期。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 學習趨勢:跨領域、現象為本的統整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34期。
    教育部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6)。九年一貫課程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
    英文部分:
    Tamir,P.(1991).Practical work in school science:An analysis of current practice.In B.Woolnough(Ed.),Practical science(pp.89-100).Great Britain:Open University Press.
    Colburn,A.(2000).An inquiry primer.Science Scope,23(6),42-44
    Logofatu, B., Visan, A., & Ungureanu, C. (2015). Google Classroom - The New Educational Challenge. Pilot Test Within the Department For Distance Learning. Learning & Software For Education, (2), 493-499. doi:10.12753/2066-026x-15-166.
    Abd-El-Khalick, F.,et. al. (2004). Inquiry in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Science Education,88(3),397-419
    CSMEE & NRC (2000). Inquiry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Dewey, J., [1933(1910)]. How we think. Lexington, MA: D. C. Health.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