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方虹婷
Hong-ting Fang
論文名稱: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Culinary Chinese
指導教授: 信世昌
Hsin, Shih-Chang
葉德明
Yeh, Teh-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飲食華語華語文教學飲食文化教學設計線上學習
英文關鍵詞: Culinary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ulinary Culture, Instructional Design, On-line Lear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38下載:39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飲食華語課程教材設計-兼論網上輔助活動建構

    中文摘要

    關鍵字:飲食華語、華語文教學、飲食文化、教學設計、線上學習

      傳統上,語言課中的文化教學往往被認為是與語言教學相捍格的另一學門。然而當語言程度達到中級之後,受文化所影響的語言使用或語言習慣層面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加突顯。因此若在中高級的教材中選用適當的文化內容作為主題,則可使語言能力的進步與文化知識的增長同時發生。基於此,本研究針對華語的特性,選出「飲食文化」作為主題,設計課程與教材。同時更針對文化教學的特性與需要,建構一個輔助的飲食華語教學網站。
      在理論方面,首先就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角色作探討,並分析華語與飲食文化間的互動,以作為主題選擇的依據。接著歸納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的要素與發展準則,並結合網上學習的特性與優點,奠定本研究發展的理論基礎。在設計方面,從問卷的實施與教材和網站內容的分析中了解學習者的需求與和飲食文化相關的現狀趨勢,並以系統化教學設計的方法發展課程。最後設計出一個模擬樣課,以及完整的教材練習與課程計畫。並且搭配樣課設計出一套輔助的網上教學活動,以及其與樣課教學時的使用搭配。
      在經過研究及實際設計之後,研究者得出了三方面的結論。一、在課程方面,目前華語教學界應致力於專門文化題材的課程設計,而且課程設計應更緊密地與教材結合。二、在教材方面,文化教材和語言教材的結合相得益彰,端看教學設計進行時如何妥善運用安排。此外,這類語言文化教材還有助於克服學習高原的障礙,特別是針對由中高級進入高級的華語學習者而言。三、在網上輔助活動方面,網上輔助活動的設計能解決部分對真實情境的需求,並可提供多元資料與多樣活動以配合學習。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Culinary Chinese
    Abstract

    Keywords: Culinary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Culinary Culture, Instructional Design, On-line Learning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in language classe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viewed as a distinct subject. However, after a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 reaches the intermediate level, the influence of culture on language usage and language habit will become more apparent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herefore, choosing appropriate cultural content as themes for intermediate-high teaching materials can simultaneously enhance language ability and expand cultural knowled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anguage, choos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Chinese language used in dining contexts) as the main theme, and designs a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t also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needs of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and constructs an assisted teaching website about Culinary Chinese.
    First, an inquiry is made into the role of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inary cul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basis for choosing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as a topic.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n-line learning offers, developmental standards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ncorporated to establish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rom questionaires administered to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 analysis of website content, a clearer image of students’ needs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can be laid out. Subsequently, a method of systematic instructional design is utilised to develop a curriculum. Finally, a complete set of materials, lesson plans and class exercises is designed. This is further used to design a set of computer-assisted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discuss how they might be led by an instructor.
    Thre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re obtained. First, instructor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hould be devoted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of specialized cultural themes, and curriculum design should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eaching materials. Secondly,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do not conflict when combined. Such language cultural teaching materials help learners conquer the obstruction of the learning plateau, especially for those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who are advancing from the intermediate to intermediate-high level. Thirdly, the design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ould partly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classroom and real life contexts by provi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various activities that enhance learning.

    目錄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 12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6 第一節 第二語言中的文化教學 16 一、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定義 17 二、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範疇 18 三、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必要性 22 四、文化教學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原則與方法 24 第二節 漢語與飲食文化 27 一、漢語與飲食文化的互動關係 28 二、飲食文化的內涵 30 三、飲食文化對漢語的影響 31 四、飲食華語教材中的主題選擇 34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 35 一、課程設計 35 (一)課程設計的理論與架構 35 (二)課程設計的範圍與大綱 39 (三)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程設計 41 二、教材編寫 42 (一)教材設計的理論與過程 43 (二)教材編寫的原則 48 (三)教材設計的類型 53 三、文化課的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 55 (一)課程設計的形式與要求 55 (二)教材編寫的原則和方式 56 第四節 網上學習的理論基礎 59 一、網上學習的發展 60 (一)網上學習的本質 60 (二)網上學習的特性 61 二、多媒體學習 63 (一)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基礎 63 (二)多媒體呈現的設計原則 66 三、網上學習與傳統教學的互動 67 (一)網上學習與讀寫課程的融合 67 (二)納入科技的課程設計 69 四、華語文網路教學 72 第三章 飲食華語教學現狀 75 第一節 教材現況 75 第二節 網路材料 88 第四章 飲食華語教學設計之分析與設計 101 第一節 課程與教材設計要項 101 一、需求分析 101 二、教學目標 107 三、教學綱要模式 108 四、教學者的角色-扮演語言教師兼及文化介紹者 109 五、學習者的角色-以中級以上程度為對象 110 六、教材的角色-自學教材與輔助教材 110 七、評量-飲食文化的內容評量 114 八、小結 114 第二節 網上輔助活動編寫過程 115 一、分析學習者的需求 115 二、界定網路學習的目標 116 三、界定學習內容 117 四、資源設備分析 117 五、選擇教學策略 118 六、網頁設計 118 七、發展網路學習活動 120 八、評鑑與修正 121 九、小結 121 第五章 飲食華語教學設計範例 122 第一節 教材編寫之模擬過程 122 一、適用對象 122 二、教材前言與內容大綱 123 三、教材練習活動與班級活動計畫 126 第二節 教材設計之範例 134 一、教材單元內容範例 134 二、單課設計範例 136 第三節 網上輔助活動之範例 155 一、活動項目與內容介紹 155 二、活動方法與活動目的 156 三、網上輔助活動於教材中的實施 15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62 第一節 結論 162 第二節 研究發展之限制 165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發展之建議 168 參考書目 170 網站資料 177 表目錄 表 二-1 課程發展的階段、決策角色,以及成果 36 表 二-2 課程設計的範圍分類 39 表 二-3 選用既有教材 44 表 二-4 從起點開始的教材發展步驟 46 表 二-5 以研究為原則的多媒體說明設計 66 表 二-6 傳統教學環境和科技傳達環境的特徵 71 表 三-1 現行華語教材有關飲食文化的篇章 76 表 三-2 教材中主題出現統計表 86 表 三-3 常見菜名統計表 87 表 三-4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美食篇』中各項內容之菜肴數量」 91 表 四-1 飲食華語教材研發問卷調查表之統計結果 103表 四-2 各類練習活動設計 113 表 四-3 飲食華語教學網站之內容架構表-以「菜名表意」一課為例 119 表 五-1 中國飲食文化華語教材內容大綱與單元 124 表 五-2 中國飲食文化華語教材各單元班級活動計畫 127 表 五-3 中國飲食文化華語教材各課練習活動 129 表 五-4 「菜名趣用」教學單元之教學大綱 134 表 五-5 第二十一課「菜名表意」之課程內容架構表 135 表 五-6 飲食華語網上輔助活動項目與內容介紹 155 表 五-7 飲食華語網上輔助活動項目的實行方法與目的 156 圖目錄 圖 二-1 飲食文化關係圖 29 圖 二-2 教學系統設計的標準系統觀點 37 圖 二-3 設計並維持語言課程的系統化方法 38 圖 二-4 多媒體學習的認知理論 65 圖 三-1 「中華文化天地—美食篇」 89 圖 三-2 「台灣飲食文化資料庫」 92 圖 三-3 「中國食文化」 93 圖 三-4 「食在中國」 94 圖 三-5 「南加大中文學習網—漢語百寶箱」 96 圖 三-6 「大紀元時報-美食天地」 98 圖 四-1 「飲食文化」華語教學網站首頁 118 圖 五-1 教材與網上輔助活動結合的教學流程圖 160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Cornelius C. Kubler (1986)。中國菜單(Chinese Menus)。台北: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Chinese Language & Area Studies School。
    Emilie Cheix (2003)。針對法語學習者之華語入門教學網路設計。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虹婷 (2004)。基於全語下的中國飲食文化華語教材。2004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台灣:台灣華語文教學學會。
    方虹婷、連育仁 (2005)。飲食華語線上教材開發與教學探討。第九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夏威夷。
    王文科 (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灣:師大書苑。
    王世禎 (1981a)。吃在中國江北篇。台北:星光。
    王世禎 (1981b)。吃在中國江南篇。台北:星光。
    王永炳 (1997)。華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教學。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王建勤 (1997)。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王曉璿 (1998)。網路環境與教學應用。教師之友, 第39期,卷1,頁7-13。
    王燕超 (1997)。網際網路與遠距學習。台灣教育,560期,頁17- 21。台北:台灣教育。
    田可 (1987)。中國八大菜系譜選。台北:明文。
    申士垚、傅美琳 (1996)。中國風俗大辭典。台北:國家。
    朱振藩 (2001)。食林遊俠傳。台北:麥田。
    朱振藩 (2002)。食林外史。台北:麥田。
    朱振藩 (2003)。提味。台北:麥田。
    余彥文、余明海、田玉堂 (1996)。中國美食摭聞。台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吳威玲 (1999)。少年中文。台北:遠東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愛薇 (1995)。中國菜烹調刀法。台北:禾揚。
    沈松茂 (1996)。食品原料與烹調技術。台北:中國餐飲學會。
    沈錫倫 (2001)。民俗文化中的語言奇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周思源 (1995)。文化類課程教材研究。北京語言學院第六屆科學報告會論文選。
    周思源主編 (1997)。對外漢語教學與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質平、林培瑞、王學東 (1997)。Oh, China!。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林乃燊 (1992)。中國飲食文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林乃燊 (1994)。中國古代飲食文化。台北:臺灣商務。
    林奇賢 (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期,頁34- 50。台北:資訊與教育。
    林振欽 (2001)。特教網路教學平台之規劃與評估。高雄師大學報,12期,頁215- 228。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國立 (1996)。構建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因素體系。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入選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匯編。北京。
    林雪芳 (1999)。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設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壽華 (1997)。外語教學概論。台灣:書林出版社。
    波多野須美 (1991)。中國美食之旅。台北:星光。
    姚道中 (1997)。略談網際網路的中文教學資源。教學科技與媒體,36期,頁29- 39。台北:教學科技與媒體。
    姚道中 (2005)。由SAT到AP中文測試。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21-32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胡文仲、高一虹 (1997)。外語教學與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明揚 (1993)。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語言教學與研究》。
    胡靜如 (1991a)。吃遍大江南北-江北篇。台北:台視文化公司。
    胡靜如 (1991b)。吃遍大江南北-江南篇。台北:台視文化公司。
    唐振常 (1999)。中國飲食文化散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林清等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 (中譯本)。台灣:遠流出版。
    徐家禎 (2000)。基礎語言課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結合的問題。世界漢語教學,頁75。
    殷登國 (1989)。吃經。台北:皇冠。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 (1999)。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馬來西亞教育部 (1997)。華語。
    高陽 (1983)。古今食事。台北:皇冠。
    高敬文 (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灣:師大書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編輯委員范慧貞、蕭美美、劉咪咪 (1999)實用視聽華語(二)。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編輯委員陳夜寧、王淑美、盧翠英 (1999)實用視聽華語(一)。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編輯委員錢進明、張仲敏、韓英華 (1999)實用視聽華語(三)。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常敬宇 (1995)。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英 (1994)。論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漢語學習,第五期。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英、金舒年主編 (2000)。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惠雯 (2002)。中醫華語教材編寫之規畫設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育仁、潘麗珠、蕭顯勝 (2004)。網路化現代詩歌吟誦教學模式設計-以余光中「車過枋寮」為例。第一屆面向資訊化教師專業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北京。
    郭錦桴 (1993)。漢語與中國傳統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陳光磊 (1992)。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陳詔 (1991)。食的情趣。香港:商務印書館。
    陳燕秋 (2002)。台灣現今華語文教材的評估與展望。頁126.
    陸儉明 (2004)。中國國家漢語戰略浮出水面,漢語將改變世界大腦。國際在線。
    程棠 (1992)。關於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幾個問題。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舒兆民 (2002)。網路華語語體及文化課程教學設計。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兆民 (2002)。遠距華語文文化與語體教學試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台灣:台北。
    舒兆民、連育仁 (2004)。網路化華語文節俗文化教學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第八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香港。
    舒燕 (2002)。中國民俗。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楊秀雲、林珠如 (1985)。中國饌飲故事。台北:業強。
    楊昭儀、徐新逸 (1997)。建構網路學習社群的教學設計模式。視聽教育雙月刊,第39期,卷3,頁15-27。
    楊國章 (1991)。文化教學的思考與文化教材的設計。世界漢語教學,第4期,頁237- 239。
    楊萬里 (1991)。中國菜的做法與典故。台北:小暢書房。
    詹秀嫻 (2002)。華語文教材發展研究-以系列式教材為例。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榮光 (1998)。中國古代庶民飲食生活。台北:臺灣商務。
    趙賢州 (1987)。教材編寫散論。世界漢語教學。
    趙賢州 (1992)。關於文化導入的再思考。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趙賢州 (1994)。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爭議-關於教學導向與教學原則。漢語學習,第一期。
    趙賢州、陸有儀主編 (1996)。對外漢語教學通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齊德立 (2005)。推動美國AP中文課程與中學中文教育所面臨的挑戰。二十一世紀華語機構營運策略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25-32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
    劉珣 (1994)。新一代對外漢語教材的展望—再談教材編寫原則。世界漢語教學年,第一期。
    劉珣 (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鄭惠芬(2000)。海外華文教材的設計。第六屆世界華語研習會,教學應用組。
    盧偉 (1996)。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研究述評。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頁41- 45。
    韓鑒堂主編 (1999)。中國文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顏永進、何榮桂、吳正己 (2001)。我國大學校院遠距教育實施現況與問題。視聽教育雙月刊,43: 2.2001.10.,頁23- 42。台北:師大視聽教育館。
    魏威 (1996)。中華飲食文化對漢語詞語的影響。載於李振杰(主編)。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頁139-145。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蘇欣潔(Yan-Kit So)著,蔡雅玲譯 (2002)。道地中國菜。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蘇金智 (1992)。多學科合作的中國社會語言學研究-第三屆社會語言學學術討論會綜述。語言文字應用,第三期。

    西文部分
    Banks, J.A., Banks & McGee, C. A.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Bransford, J. D., Brown, A. L. & Cocking, R. R. (Eds.). (1999). How People Lear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Brembeck, Winston (1977). The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of a College Course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Pittburgh: SIETAR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Brown H. Douglas (1980).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earson Education, Inc.
    Brown James Dean (1995). 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 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Bruce, B. (1998). New literacies. Journal of Adult and Adolescent Literacy. Vol. 42, no.1, pp 46-49.
    Bruer, J. T. (1993). Schools for thought.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hang, K. C. (Ed.) (1977). 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New He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LTA (1999). CLTA1999 Chinese Enrollment Surve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Cohen, David K. (1988).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Looking toward 202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Damen, L. (1987). C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o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Durrant, C. and Green, B. (1998). Literacy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in School Education: Meeting the L(IT)eracy Challenge?. Position paper for the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dney.
    Gagne, Robert M. & Briggs, Leslie (1979).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ofstede, G.. (1984). National cultures and corporate cultures. In L.A. Samovar & R.E. Porter (Eds.).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Belmont. CA: Wadsworth.
    Hutchinson, Tom & Water, Alan. (1987).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ered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son Robert Keith (Eds.) (1989). 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nassen, D. H. & Reeves, T. C. (1996).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Using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In D. H. Jonasse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pp. 693- 719). New York: Macmillan.
    Kluckhohn, C., & Kelly, W.H. (1945). The Science of Man in the World Culture. New York: In R. Linton (Ed.).
    Knechtges, David R. (1986). A Literary Feast: Food in Early Chinese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06.1: 49-63.
    Lambert, N. M. & McCombs, B. L. (1998). How students learn.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Lange Dale L. (Emeritus) and Paige R. Michael (2003). Culture as the Cor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T: Information Age Inc..
    Lankshear Colin and Snyder Ilna with Green Bill (2000). Teachers and Technoliteracy: managing literacy, technology and learning in schools. Australia: Allen & Unwin
    Lawton, D. (1973). Social Change, Educational Theory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Lederach, J.P. (1995). Preparing for peace: Conflict transformation across cultures.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1997). Multimedia learning: 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2, 1-19.
    Mayer, R. E. (1999b).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2002). Multimedia learning. In B. H. Ross (Ed.),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41, pp. 85-139).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Mayer, R. E. (2003).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Mayer, R. E. (2004). Design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human learning. In Mitchell Rabinowitz, Fran C. Blumberg, Howard T. Everson (Eds.),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Najjar, L. J. (1998).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user interface design. Human Factors, 40, 311- 323.
    Nunan David (1988).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cey, A. (1983). The Culture of Technology. 1st edn. Basil Blackwell. Oxford.
    Park, I. & Hannafin, M. J. (1993). Empirically- 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design of interactive multimedia.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1, 63- 65.
    Pollard, C. J., & Pollard, R. R. (1993). Restructuring the teacher/ student relationship through technology. In N. Estes & M. Thomas (Eds.), Rethinking the roles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Volume 1 (pp. 10-12). Austin, TX: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ollege of Education.
    Popham, W. J. (1978). Criterion-referenced measur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eiser, Robert A. (1987).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 History”. In Robert Gagne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Foundation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Romano Michael T. (2003). Empowering Teachers with Technology.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Schiffman Shirl S. (1995).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sign: Five Views of the Field. Chapter11 in Gary Anglin (E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 102). 2nd Ed. Englewood, CO: Libraries Unlimited.
    Seel Norbert M. and Dijkstra Sanne (2004). Curriculum, Plans, and Proces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Tella Seppo (1996). Foreign Languages and Modern Technology: Harmony or Hell?. In Mark Warschauer (Ed.), Telecollabor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Hawaii Symposium). H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 Curriculum Center, University of Hawaii.
    Tyler, R.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Ur Penny (1981). Discussion that W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站部分
    大紀元時報。2006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gb/nsc445.htm
    中國八大名菜。2005年5月6日,取自http://www.hkatv.com/infoprogram/chicuisine/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2005年9月22日,取自http://hk.geocities.com/jefflee002/
    中國食文化-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2006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ndcnc.gov.cn/libpage/zgswh/index.htm
    台灣飲食文化資料庫。2006年3月17日,取自http://turs.infolinker.com.tw/cookbook_t/member.php
    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2005年12月11日,取自 http://edu.ocac.gov.tw/home.htm
    南加大中文學習網(USC Chinese Language Program)。2006年1月12日,取自http://www.usc.edu/dept/ealc/chinese/newweb/home.htm
    食在中國。2005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food-a.com/
    華語文網路教學小天地。2006年2月4日,取自http://www.shu-tcsl.idv.tw/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