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薛書耘 Shueh, Shu-Yun |
---|---|
論文名稱: |
《申報》「常識」增刊中的法律知識傳播(1920-1927) |
指導教授: | 陳惠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申報》 、「常識」增刊 、法律常識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11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9 下載:2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申報》於1920年6月開闢「常識」增刊,以道德、衛生、經濟、法律為四大欄目,並以教育文明國家的國民為核心宗旨。在「常識」增刊的發刊詞中,編輯將法律定位為保護人民的工具,認為不懂法律就無法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利,故國民應具備法律常識。本文分析《申報》「常識」增刊中的法律相關內容,觀察其中論及的法律規範與法律議題,試圖探討這些「法律知識」出現的時空背景和社會脈絡。「常識」增刊中的法律相關內容,可分為國家、家庭與司法三個面向。在國家方面,增刊介紹約束中國的國際法與不平等條約;說明約束政府、公務員的相關法規;討論憲法的制定以及如何改善代議制度;解釋國民的權利與義務,勸勉國民珍惜選舉權。在家庭方面,增刊闡釋親權、婚姻、繼承的相關法規,注重家長和子女雙方面的權益,且因時代潮流的影響,增刊中的言論傾向於調和新舊價值。最後,增刊討論司法機構、訴訟程序、執法人員的相關規制,避免民眾因不熟悉程序而喪失權利。「常識」增刊傳播的法律知識,體現西方法的精神,展露出民眾對於新法的期待,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清末民初、中國法律現代化的過程中,「常識」增刊扮演協助民眾認識法規的角色,灌輸國民應具備的法律知識,讓國民步上現代法律秩序的軌道。
一、文獻史料
1. 《申報》,上海:申報館,上海書店影印本,1876、1906、1916-1928。
2. 《申報概況》,上海:申報館,1925。
3. 《法律評論》,北京:法律評論社,1926。
4. 《法律週刊》,北京:法律週刊,1924。
5. 《政府公報》,北京:政事堂印鑄局,1915.11 1258
6. 《益世報》,天津:益世報社,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影印本,1921- 1922。
7. 《商業月報》,上海:商業月報社,1928。
8. 《商業雜誌》,上海:泰東圖書局,1929
9. 《最近之五十年》,臺北:文海出版社,2001。
10. 《新聞報》,上海:新聞報館,上海圖書館攝製,1922。
11. 《福建教育行政月刊》,福州:福建教育廳,1921。
12. 《銀行週報》,上海:銀行週報社,1929。
13. 《銀行雜誌》,漢口:漢口銀行雜誌社,1926。
14. 司法部公報處編,《司法公報》,北京:司法部收發室,1917、1928。
15. 司法部公報處編,《司法公報》,南京:司法院秘書處,1937。
16. 司法部公報處編,《司法公報臨時增刊》,北京:司法部收發室,1917。
17. 余紹宋編,《改訂司法例規(上)》,出版地不詳:司法部,1922改訂初版。
18. 吳貫因主編,《庸言》,天津:庸言報館,1912。
19. 杜保祺,《健廬隨筆》,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20. 杜保祺,《健廬隨筆》,收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十一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21. 唐鉞主編,《教育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22. 紹興章錫琛主編,《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
23. 郭衛主編,《法令週刊》,上海:上海法學編譯社,1947。
24. 蔣竹賢,《蔣竹賢學說初集》,蘇州:作者自行出版,1925。
25. 黃源盛纂輯,《平政院裁決錄存》,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
26. 黃源盛總編輯,《晚清民國刑法史料輯注》,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
27. 黃源盛纂輯,《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臺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2。
28. 黃源盛纂輯,《大理院刑事判例輯存》,臺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3。
29. 黃源盛纂輯,《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臺北:犁齋社有限公司,2014。
二、中文專書
1. 上海圖書館編,《近代中文第一報:《申報》》,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3。
2. 尤陳俊,《法律知識的文字傳播:明清日用類書與社會日常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 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3。
4.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5. 王家儉,《清末民初我國警察制度現代化的歷程(1901-1928)》,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4。
6. 王新宇,《民國時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
7. 王儒年,《欲望的想像:1920-1930 年代《申報》廣告的文化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 余華林,《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9.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
10. 宋軍,《申報的興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11.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
12.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二版。
13. 李春雷,《中國近代刑事訴訟制度變革研究(1859-192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4. 李啟成,《晚清各級審判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15. 李貴連,《近代中國法制與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6. 李達嘉,《民國初年的聯省自治運動》,臺北:弘文館出版社,1986。
17. 杜金、徐忠明,《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8.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4。
19.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20. 周少元,《中國近代刑法的肇端:《欽定大清刑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1. 周伯峰,《民國初年「契約自由」概念的誕生:以大理院的言說實踐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2. 周振鶴,《聖諭廣訓:集解與研究》,上海:上海書店書版社,2006。
23. 季立剛,《民國商事立法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24. 林美莉,《西洋稅制在近代中國的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25. 林語堂著,王海、何洪亮主譯,《中國新聞輿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6.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7. 阿風,《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8. 俞江,《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9.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臺北:正中書局,1983。
30. 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上海市通志館,1935。
31. 范忠信、鄭定、詹學農,《中國式法律傳統》,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
32. 唐仕春,《北洋時期的基層司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3. 唐啟華,《被「廢除不平等條約」遮蔽的北洋修約史(1912-192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4. 夏曉虹,《梁啟超: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35. 孫慧敏,《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國律師(1912-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36. 桂萬先,《北洋政府時期審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37. 張生,《近代中國民法法典化研究:1901-1949》,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8.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
39. 張松,《變與常:清末民初商法建構與商事習慣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0. 張德美,《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41. 張德美,《從公堂走向法庭:清末民初訴訟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42. 畢連芳,《北京民國政府司法官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3.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8。
44. 陳同,《近代社會變遷中的上海律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45. 陳存仁,《銀元時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6. 陳茹玄,《中國憲法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7。
47. 陳國璜,《領事裁判權在中國之形成與廢除》,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1。
48. 陳新宇,《帝制中國的法源與適用:以比附問題為中心的展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9. 陳煜,《清末新政中的修訂法律館:中國法律近代化的一段往事》,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
50. 傅德華、龐榮棣、楊繼光主編,《史量才與《申報》的發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51. 程郁,《蓄妾習俗及法規之變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2. 舒衡哲(Vera Schwarcz)著,劉京建譯,《中國啟蒙運動:知識份子與五四遺產》,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
53. 黃源盛,《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1912-192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2000。
54.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臺北:黃若喬出版,2007。
55. 黃源盛,《民初大理院與裁判》,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
56.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
57.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58. 楊蔭杭著,楊絳整理,《楊蔭杭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
59. 熊秋良,《移植與嬗變: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會選舉制度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60. 潘維和,《中國近代民法史》,臺北:漢林出版社,1982。
61.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臺北:宏業書局,1983年再版。
62. 鄧偉志,《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3. 盧靜儀,《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6。
64. 盧靜儀,《清末民初家產制度的演變:從分家析產到遺產繼承》,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2。
65. 戴麗華,《民國時期印花稅制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66. 謝振民編著,張知本校訂,《中華民國立法史》,上海:正中書局,1948年滬1版。
67. 韓秀桃,《司法獨立與近代中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8. 韓延龍、蘇亦工等撰,《中國近代警察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
69. 魏光奇,《官治與自治: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縣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70. 羅志淵,《中國憲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71. 龐榮棣,《史量才:現代報業鉅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72. 龔汝富,《明清訟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三、西文專書
1. Chow Tse-tung,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 Michael H. K. Ng, Legal Transplantation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Practicing Law in Republican Beijing (1910s-1930s), New York : Routledge, 2014.
四、期刊論文
1. 尤陳俊,〈中國傳統社會訴訟意識成因解讀〉,文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所編,《中西法律傳統‧第四卷》(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頁312-327。
2. 尤陳俊,〈法制變革年代的訴訟話語與知識變遷――從民國時期的訴訟指導用書切入〉,《政法論壇》,26:3(北京,2008.5),頁15-25。
3. 尤陳俊,〈「厭訟」幻象下的「健訟」實相?重思明清中國的訴訟與社會〉,《中外法學》,24:4(北京,2012.8),頁815-834。
4. 王健,〈西方政法知識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為中心〉,《法律科學》,總110:3(西安,2001.3),頁31-41。
5.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1990.6),頁135-172。
6. 呂艾蓉,〈清末報紙與下層啟蒙運動――以《京話日報》為討論中心(1904-1906)〉,《史苑》,67(臺北,輔仁大學出版,2007.7),頁119-153。
7. 李力,〈危機、挑戰、出路:「邊緣化」困境下的中國法制史學――以中國大陸地區為主要對象〉,《法制史研究》,8(臺北,2005.12),頁263-292。
8. 李守孔,〈論清季之立憲運動〉,《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十六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頁1-107。
9. 李秀清,〈法律移植與中國刑法的近代化――以《大清新刑律》為中心〉,《法制與社會發展》,8:3(長春,2002.6),頁134-149。
10. 李健民,〈北京三一八慘案(民國十五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6(臺北,1987.6),頁297-319。
11. 李貴連,〈清末民初寺廟財產權研究稿〉,《法制史研究》,2(臺北,2001.12),頁89-120
12. 沈松僑,〈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4(臺北,2002.12),頁685-734。
13. 沈嵐,〈近代中國員警治安處罰職權的擴張――以《違警罰法》的立法演進為視角〉,《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1:6(合肥,2014.11),頁87-91。
14. 定宜庄,〈從婚書契約看清代的婦女再嫁問題〉,文收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I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85-108。
15. 施沛杉,〈馬路如虎口:《申報》的上海車禍論述(1921-1937)〉,《科技、醫療與社會》,17(臺北,2013.10)頁59-126。
16. 唐泓林,〈史量才與《申報》〉,《鄂州大學學報》,17:4(鄂州,2010.7),頁69-71。
17. 徐忠明,〈明清國家的法律宣傳――路徑與意圖〉,《法制與社會發展(雙月刊)》,總91:1(長春,2010.2),頁3-25。
18. 徐建生,〈近代中國婚姻家庭變革思潮述論〉,《近代史研究》,3(北京,1991.6),頁139-167。
19. 高郁雅,〈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申報》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4(臺北,2009.12),頁120-158。
20. 張玉法,〈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婦女參政權的演變〉,文收呂芳上主編,《無聲之聲Ⅰ,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39-71。
21. 張勤,〈法律精英、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以民國初期的修訂法律館為例〉,《法學家》,4(北京,2014.8),頁136-149。
22. 張麗,〈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廨收回始末〉,《史林》,5(上海,2013.10),頁23-31。
23. 梁弘孟,〈從「父母之命」到「兩情相悅」──論民初法制發展中男女結婚意思對婚姻締結之影響〉,《政大法學評論》,146(臺北,2010.9),頁127-193。
24. 梁弘孟,〈論大理院判解中妾的地位──以財產關係為重心〉,《中正大學法學集刊》,55(臺北,2017.4),頁1-93。
25. 梁健,〈明清民間的法律啟蒙教育――以《幼學瓊林‧訟獄篇》為例〉,《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3(南寧,2011.7),頁148-152。
26. 梁惠錦,〈婦女爭取財產繼承權的經過〉,文收鮑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頁267-285。
27. 章育良、陳建新,〈《申報》與西方法文化傳播(1895-1899)〉,《社會科學戰線》,3(長春,2007.6),頁290-292。
28. 陳建華,〈共和憲政與家國想像:周瘦鵑與《申報‧自由談》‧1921-1926〉,文收李金銓主編,《文人論政:民國知識分子與報刊》(臺北:政大出版社,2008),頁211-238。
29. 陽海洪、陽海燕,〈美查時期《申報》與中國新聞事業現代化〉,《長沙大學學報》,21:1(長沙,2007.1),頁76-78。
30. 馮筱才,〈江浙戰爭與民初國內政局之轉化〉,《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1(杭州,2004.1),頁54-62。
31. 黃克武,〈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 (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7下冊(臺北,1988.12),頁141-194。
32. 楊天宏,〈民初國會存廢之爭與民國政制走向〉,《近代史研究》,5(北京,2015.10),頁41-64。
33. 楊興隆,〈民國初期各階層的收入水平與生活狀況〉,《經濟社會史評論》,3(天津,2015.9),頁106-115。
34. 溫文芳,〈晚清孀婦再醮婚姻狀況的研究與思考――《申報》(1899-1909年)孀婦典型案例的研究〉,《江蘇社會科學》,5(南京,2007.10),頁167-173。
35. 葉龍彥,〈清末民初法政生與法律建設(西元一九0五年至一九一九年)〉,《國史館館刊》(復刊),6(臺北,1989.6),頁65-76。
36. 董陸璐,〈民初的法律廣告與法律文化(1912-1926)――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學術研究》,4(廣州,2011.4),頁45-51。
37. 虞和平,〈清末民初商會的商事仲裁制度建設〉,文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週年學術論文集‧近代史研究所卷》(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頁348-364。
38. 蔡振豐,〈歐戰期間中國的局外中立政策〉,文收唐啟華等著,《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23-77。
39. 盧靜儀,〈近四十年來(1960-2000)有關「法律繼受」研究論著概述〉,《法制史研究》,1(臺北,2000.12),頁239-264。
40. 蘇全有、徐冬,〈論民國通俗演講所講演內容集社會效應〉,《歷史教學》,4(天津,2014.5)頁34-40。
41. 加藤雄三,〈「中華民国」における訴訟知識の伝播――訴訟手冊の登場〉,文收鈴木秀光、高谷知佳、林真貴子、屋敷二郎等編著,《法の流通――法制史学会60周年記念若手論文集》(東京:慈學出版社,2009),頁849-872。
五、學位論文
1. 王樹凱,〈楊蔭杭和《申報》增刊《常識》研究(1920-1924)〉,合肥:安徽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10。
2.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0。
3. 宋向賓,〈《申報》與西方法文化傳播(1872 -1882)〉,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1。
4. 李娟,〈《申報》與西方法文化傳播(1912-1916)〉,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3。
5. 姜海龍,〈圖文護官與晚清知識份子民眾啟蒙思想表達――以《醒俗畫報》為中心〉,天津:南開大學碩士論文,2005。
6. 唐文彬,〈《申報》與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婦女法律傳播(1927-1937)〉,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0。
7. 張熖輝,〈民初建立法治國的實踐――以平政院裁決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8. 許惠文,《報刊輿論與清末預備立憲(1905-1911)――以《申報》、《東方雜誌》為中心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9. 陳建新,〈《申報》與西方法文化傳播(1906-1911)〉,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8。
10. 陳瑩芝,〈瑪格麗特‧桑格與生育控制運動〉,臺北,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11. 黃琴唐,〈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12. 黃聖棻,〈大理院民事判決法源之研究:1912-1928〉,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13. 董陸璐,〈清末民初的傳媒與法律文化變遷――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廣州:中山大學法學理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
14. 詹朝欽,〈自白之生成與發展――以民初大理院刑事判決為中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5. 趙戰花,〈申報專刊內部型態演變及其動因分析〉,西安:西北大學新聞學系碩士論文,2006。
16. 潘崇雄,〈清廷預備立憲的運作(1908-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17. 鄧淑英,〈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18. 鄭淑貞,〈《京話日報》反映下的晚清新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19. 簡敏如,〈晚清《啟蒙畫報》中的域外知識〉,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
20. 藍承菊,〈五四新思潮衝擊下的婚姻(1915-192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