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智韋 Lo, Chih-Wei |
---|---|
論文名稱: |
宋代書院教育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y Education in the Su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周愚文
Chou, Yu-Wen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書院 、官學 、道學 、科舉 、宋代 |
英文關鍵詞: | Academy, official school system, Neo-Confucianism, imperial examination, Sung Dynast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63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2 下載:5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北宋書院教育的發展過程。過去研究認為南宋書院教育與道德性的教學理想有關。研究者的問題意識為:書院教育是否純然與道德相關?本研究發現:北宋初年,官學教育未能即時因應教育的需求,書院成為補充官學的一種方式。又因朝廷崇尚文人政治,書院的發展與科舉間的關連密切。從應天府書院的為學目的、慶曆新政推行地方官學,乃至宋初三先生的講學,書院講學是為了求理想的政治格局。自北宋起,道學發展便與書院教育同時發展。南宋時期,書院教育呈現不同面貌,「學以為己」或「學以求仕」皆有之。此外,本研究亦探究影響宋代書院發展的相關因素,如道學、古文運動、佛老、士人書院學習生活與環境,以及科舉應試等面向,討論出與書院教育的關係。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es in the Sung dynasty. Previous researches have suggested that the academy education in the Southern Sung was related to the teaching ideal of morality. The main question of this study is: Was the nature of academy education purely related to moral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Northern Sung Dynasty, the government school system failed to respond to people’s educational needs, therefore academies became a supplemental institutions to it. The official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academies an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From the objective of Yingtianfu Academy, the Qingli Reform to improve the government school system, and even lectures by three masters in the early Sung Dynasty, the academies were aimed at the ideal political situation.
Since the Northern Sung, Neo-Confucianism and Academies have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Southern Sung, the aims of academy education had performed different patterns, including: "Learning for yourself", or "Learning for being an official".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explores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y in the Sung Dynasty, such as the Neo-Confucianism, the Classics movement, Buddhism and Taoism, the scholars’ life in academies, and imperial examinations, and discuss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Academy education.
壹、 中文
一、史料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宋]王應麟,《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2002。
[宋]石介撰,陳直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朱熹撰,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呂祖謙撰,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
[宋]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
[宋]周敦頤撰,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洪邁撰,孔凡禮校點,《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胡宏撰,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
[宋]范仲淹撰,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02。
[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
[宋]陸九淵撰,鍾哲禮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程顥、程頤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8。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86。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2016。
[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18。
〔清〕王夫之撰,劉韶軍譯注,《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17。
〔清〕王懋竤撰,何忠禮點校,《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
〔戰國〕荀子撰,熊公哲註釋,《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四川:線裝書局,2004。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學規集成》,上海:中西書局,2011。
二、近人專書
[比]魏希德(De Weerdt, Hilde)著,胡永光譯,《義旨之爭:南宋科舉規範之折衝》,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方笑一,《經學、科舉與宋代古文》,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王瑞來,《近世中國:從唐宋變革到宋元變革》,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田浩(Hoyt C. Tillman)著,《朱熹的思維世界》,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田浩(Hoyt C. Tillman)著,《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白新良,《中國古代書院發展史》,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5。
朱漢民,《宋學‧理學‧心學:朱漢民學術論集》,貴陽:孔學堂書局,2017。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出版社,2003。
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9。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李弘祺,《學以為己:傳統中國的教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李國鈞等,《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杜海軍,《呂祖謙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束景南,《朱子大傳:性的救贖之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
季嘯風主編,《中國書院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林嘉文,《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徐宗林、周愚文,《教育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袁征,《宋代教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陳谷嘉、鄧洪波編,《中國書院制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2004。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陳榮捷,《朱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劉伯驥,《廣東書院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1978。
蔡方鹿,《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戴景賢,《宋元學術思想史論集(上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
謝善元,《李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三、論文
田浩(Hoyt C. Tillman)著,黃梓根譯,〈宋代中國的儒家書院〉,《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5,長沙,頁3-9。
朱漢民,〈范仲淹的慶曆興學與書院教育〉,《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6,長沙,頁5-10。
李弘祺,〈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刊》第19卷第2期,1990, 臺北,頁1-13。
李弘祺,〈范仲淹與北宋的書院傳統〉,收入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編,《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399-1426)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
李弘祺,〈精舍與書院〉,《漢學研究》第10卷第2期,1992, 臺北,頁307-332。
李弘祺,〈宋代的科舉與教育的關係—論宋代士人對科場及學術傳承的態度〉,收入柳立言主編,《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頁183-219),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
李光生,〈宋代書院的科舉文學教育〉,《蘭州學刊》,第5期,2015,蘭州,頁69-75。
李兵,〈官學的替代機構——北宋前期的書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石家莊,頁90-95。
李勁松,〈略論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實施的教育模式及其歷史作用〉,《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2008,南昌,頁99-103。
周愚文,〈北宋的三次教育改革〉,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未出版。
周愚文,〈宋代的學禮〉,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頁37-7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周愚文,〈宋代科舉報考人數與錄取人數失衡問題因應對策之分析〉,《教育研究集 刊》第58輯第3期,2012,臺北,頁 105-134。
張亨,〈張載「太虛即氣」疏解〉,《台大中文學報》第3期,1989,臺北,頁55-97。
曹松葉,〈宋元明清書院概況〉,《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10集,1929,廣州,頁4425-4453。
梁庚堯,〈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30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0。
梁庚堯,〈宋元書院與科舉〉,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33輯,臺北:蘭臺出版社,2003。
陳榮照,〈宋初教育家胡瑗──體用之學的實踐〉,收入宋史座談會主編,《宋史研究集》第25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琳達.沃爾特(Linda Walton)著,鄧洪波譯,〈南宋書院的地理分佈〉,《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1期,1993,長沙,頁97-100。
葛兆光,〈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一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收入田浩主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頁371-411),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
賈志揚(John W. Chaffee)著,潘海桃譯,〈朱熹與白鹿洞書院的復興(1179 - 1181)〉,《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5,長沙,頁15-22。
劉子健,〈略論宋代地方官學與私學的消長〉,收入國立編譯館主編,《宋史研究集》(第四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
四、電子資料庫
「中研院史語所漢籍電子文獻—漢籍全文資料庫」: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home
貳、 英文
Linda A. Walton, Academies and Society in Southern Sung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