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金墉
Chang Chin-Yung
論文名稱: 板族的烏托邦:空間流轉中的滑板運動
The Utopia of Skateboarder in Taiwan
指導教授: 胡天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空間再現感知
英文關鍵詞: space, representation, percep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84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個街頭的草根性運動,在台灣發展將近十年;直到三年前陸續出現板族趨之若鶩的烏托邦空間-極限運動公園-出現,這個空間的出現讓街頭頓失不少板族蹤影。公園空間的存在的確讓板族有不同的想像,只是在研究者觀察裡,板族又陸續回到街頭。對於滑板玩家來說,極限公園的空間與街頭空間的氛圍迥異,公園的存在是官方為了方便練習而建立,這二個空間的不同並非顯示對立的狀態,相反地,我們可以觀察到玩家往返於二個空間的互補心態。
    本文從台北市二個具有代表性的滑板空間為文本,一為中山極限運動公園,另一則為中山堂廣場,以參與及訪談方式觀察滑玩家在空間裡生活方式,藉此釐清滑板族群空間的往返並不只是心態上的互補,空間裡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滑板的精神。本文研究首先從二個空間裡族群意識的差異做切入,以法國學家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1-1991)的觀點來解讀滑板族群(以下簡稱板族)流動於二個空間的生活方式。列氏以精闢的空間生產理論來詮釋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呈現的概念是「空間作為一種知識、權力的象徵」與「空間給予人們身體的想像」之間的關係。
    本文研究以時下的流行觀點切入滑板世界,說明特定青少年族群喜愛滑板的心理。文獻探討部分,以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概念,列氏強調空間研究無法秉棄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因素,因此將結合傅柯(M.Foucoult)的「異質空間」論點作為本文空間論述的基礎。板族在二個空間裡的展演方式大同小異,呈現的是身體感知空間的不變歷程,反過來說,空間的發展其實也刻劃著板族生活的真實面;而再現街頭不啻是板族認同自我的表現,更者,也表達對整個體制現狀的不滿。

    Skateboard, a grass-roots sport on the street, has been in Taiwan for almost ten years. Three years ago, a succession of utopian spaces—extreme sport parks—have appeared and caught skateboarders’ attention. Because of that, there were suddenly fewer skateboarders on the street. The space in the park did make the skateboarders have different imaginations, bu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observation, the skateboarders went back to the street one after another. For the skateboard players, the space in the park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space on the street. The park was built by the government for convenient practice. The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spaces didn’t mean opposites. On the contrary, we could observe the players’ attempt to complement these two spaces by traveling between one and the other.
    The texts used in this thesis are two representative spaces in Taipei City. One is Zhong Shan Extreme Sport Park; the other is Zhongshan Hall Square. The researcher participated in the sport and interviewed the skateboarders to observe their lifestyle in the spaces. The purpose was to clarify the skateboarders’ position to travel between spaces: They did so not only for mental complementary. Actually, the lifestyle in spaces was the spirit of skateboard. This thesis begins with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ommunity ideologies in the two spaces. In French scholar, Henri Lefebvre’s(1901-1991) viewpoint, the thesis explains skateboarders’ lifestyle of floating between two spaces. With his brilliant theory--production of space--, Lefebvre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and spac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s a symbol of knowledge and power” and “space giving people the imagination of body.”
    This thesis understands the world of skateboard from a prevailing point of view, explaining the reasons why specific adolescent community love skateboard. As for theory study, the researcher applies Lefebvre’s notion of production of space, in which Lefebvre highlights that the research on space cannot be free from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 Therefore, to discuss space, the researcher also applies M. Foucoult’s viewpoint of “heterotopia” as the basis. Though in two spaces, the skateboarders demonstrate themselves in similar ways, presenting the consistent process in which their bodies precept spac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s also portrays the skateboarders’ real lives. Furthermore, the skateboarders reappear on the street not only for identifying themselves but also for expressing their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第一章 觀看一個流行文化/1 第一節 初踏滑板2 第二節 流行在台灣第三節8 第三節 研究動機:蚱蜢高歌的反思11 第四節 一個目的三個問題13 第五節 名詞解釋16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之必要性18 第二章 空間的再現與感知/21 第一節 列斐伏爾的空間概論21 第二節 權力、慾望與空間30 第三章 以體驗極限作為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SPY?」:參與觀察法之一33 第二節 「你要不要試試?」:參與觀察法之二35 第三節 「好客」:訪談方式36 第四節 研究架構及流程41 第五節 研究內容及架構43 第四章 想像的板族/44 第一節 美國板族45 第二節 滑板與流行文化52 第三節 台灣極限運動公園之產生62 第四節 街頭叛客68 第五章 板族的想像/72 第一節 叛客的真實生活73 第二節 街滑再現78 第三節 水平與垂直的空間82 第四節 三個窩86 第六章 結語/96 第一節 身體:空間的主體性97 第二節 空間新倫理:極限身體觀101 第三節 秀:生活化的空間104 附錄一 板子的形式/106 附錄二 空間的形式/107 附錄三 滑板動作名詞解釋/108 參考文獻/112

    (一)中文文獻
    王志弘(1994),空間與社會:邁向社會優位的空間理論。空間雜誌,第60期:頁92-97。
    王志弘(1998),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
    王志弘、夏鑄九編譯(1993),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Crang M.著,台北:巨流。
    王彝嘉(2002),直排輪簡介,休閒與運動期刊:頁15-23。
    甘陽譯(1997),人論,Ernst Cassier著,台北:桂冠。
    林瑞堂譯(2001),全球化的平庸繪圖學:絡斐博(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李紀舍著。中外文學。第30卷4期,頁27-46。
    林信華(2003),後現代社會中的認同現象。載於黃瑞祺主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台北:左岸。頁129-169。
    吳錫德譯(2003),文化全球化,Jean-Pierre Warnier(1999),台北:麥田。
    夏鑄九(1991),建築論述中概念之變遷:一各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建築學報」,第五期:頁1-20。
    莊坤良譯(2001),迎/拒全球化,A.Appadurai原著。中外文學。第30卷4期,頁8-26。
    唐小兵(1992),重構空間意識:後現代地理研究,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0:頁76-82。
    陳光興(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台北:巨流。
    陳宏銘(2003),一種另類運動的文化地景-以都市滑板族的運動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
    陳逸杰(1996),身體-主體:論述的空間性分析,C+A研究集刊,第6期:頁25-31。
    張世鵬編譯(1998),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黃瑞祺(2003),現代性/後現代性/全球化,台北,左岸。
    黃瑞祺(2003),後學新論,台北,左岸:頁13-43。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各交互論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7期:頁97-110。
    郭恩慈(1998),空間、時間與節奏:列斐伏爾的空間理論初析,城市與設計學報,第5期,頁171-185。
    劉精明譯(2000),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Mike Fedtherstone著,南京:譯林。
    殷寶寧、王志弘、黃麗玲、夏鑄九等譯(1995),《後現代地理學和歷史主義批判》Edward W.Soja.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9期,頁1-29。
    (二)英文文獻
    林家瑄(2002)。新竹滑板族:主體性、身體與青少年認同。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Lefebvre H.(1991).The prpduction of space.MA:Blackwell.
    Lefebvre H.(1991).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NY:Verso.
    Iain Borden(2003). Skateboarding ,space and the city. NY:BERG.
    Ralph C.Wilcox (1994)。Sport in the Global Village。F.I.T.。
    (三)網路文獻
    李嘉儀著(2002),「新竹東門城」的空間文化形式分析:一個權力式的歷史性解讀。文化研究月報,21期,2002年11月15日,摘自: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21.htm。
    馮品佳,創造異質空間:《無禮》的抗拒與歸屬政治 。2004年5月摘自:http://www.eng.fju.edu.tw/worldlit/paper/pingchia-rude.htm。
    畢恆達,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摘自:http://tbpf.oop.com.tw/space/bih2.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