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英蘭
Lau, Yin-lian
論文名稱: 東亞夏季季風大尺度環流非絕熱效應之探討
The diabatic heating of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指導教授: 鄒治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畢業學年度: 8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非絕熱效應季風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採用1979-1993年NOAA/OLR場及ECMWF/TOGA資料分析非絕熱效應對
    東亞夏季季風期年際變化的影響.本文選取OLR距平值差異最顯著的年份為
    季風乾溼年的代表,結果顯示,兩年降水的最大差異在於五月中旬至六月中
    旬間.降水分布最大差異在於乾年時,印度群島的降水並未如氣候值向西北
    移動,華南臺灣一帶乾燥少雨,而氣候乾燥的阿拉伯海及中東太平洋有異常
    降水. 乾溼年大尺度環流也有明顯差異,乾年時,東亞強對流.低層西南
    風的引進及高層西風轉東風皆延至六月中旬發生,和印度環流同時發生,溼
    年東亞及印度季風環流建立有一個月的延遲現象.我們以Q1,Q2計算非絕熱
    效應並配合其分布說明加熱之來源,並進一步探討加熱與大尺度環流的關
    係.溼年時,印度地表通量較強,季風熱低壓較廣,青康藏高原東南麓積雲潛
    熱釋放與北側高層暖心出現時間一致.而乾年時,低層季風熱低層偏西且偏
    南,太平洋副高蒸發冷卻效應西延至華南臺灣附近,中高層暖心較弱,此外,
    溼年時,高原東側較強的地表通量及積雲潛熱的貢獻配合高原西側及朝鮮
    半島強烈的輻射冷卻,導致高原東側中高層暖脊及西側,朝鮮半島冷槽的建
    立,致使中高層高度場,溫度場緯向起伏大.相對地,乾年時,輻射冷卻效應
    小,伴隨朝鮮半島潛熱的釋放,使得中高層東西向溫度起伏小. 以三維w
    方程式分析垂直運動環流顯示,溼年,出現在孟加拉灣東側.華南臺灣及西
    太平洋ITCZ降水帶的上升主要是非絕熱效應所致,而日本的上升係由非絕
    熱及絕熱運動所貢獻,隨時間華南臺灣區降水北移時,上升運動同時具有中
    緯度鋒面及熱帶降水的性質.乾年時,華南臺灣因非絕熱冷卻的下降,上升
    運動非常微弱,江淮流域反而有較大上升運動,係為絕熱及非絕熱效應所.
    絕熱運動對青康藏高原南側的沉降運動也有重要影響.溼年時,印度北側受
    到較強的高原地形與負渦度平流及冷平流效應,沉降運動比乾年強,阿拉伯
    海上升運動弱,華南臺灣上升運動強.而乾年時,則反之.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