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裕勝 Chiou, Yu-Sheng |
---|---|
論文名稱: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之民主意涵檢視分析 An Analysis of Democratic Significance about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王錦雀
Wang, Chin-Chueh |
口試委員: |
鄧毓浩
Teng, Yuh-Haw 林佳範 Lin, Chia-Fan |
口試日期: | 2021/06/2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社會領域課程綱要 、民主 、論述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12-year basic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democracy, discourse analysis |
研究方法: | 論述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807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此份研究以論述分析法檢視政府當局如何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的研修與審議之歷程實踐民主意涵,使人民能夠多元參與和發表論述,並分析政府透過哪些互動來匯聚各界意見,將此課程綱要順利發布。
本研究透過官方文件、法規、各家網路媒體新聞等管道與素材,進行觀察、描繪、論述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在研修歷程內,政府當局如何與社會進行互動、溝通、回應、澄清等。透過此研究來分析此次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將「民主意涵」實踐、運用何些策略與作法與當時的社會進行互動以讓民眾參與,使民眾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並藉本研究瞭解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的時空背景、社會脈絡、發展過程當中的民主意涵實踐、對話溝通等作為。
本研究著重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引起的社會關注與互動,也關注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如何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生成,在文本論述資料分析後,得出幾點結論:
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受103高中課綱微調漣漪影響進而留意民主程序並落實溝通
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的論述管道多元,各界得透過論述管道參與並表示意見
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匯集各界多元身分參與,並凝聚各界多元意見看法
四、政府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透過媒體傳遞訊息和澄清誤解
五、此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8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有四個特點:
(一)由第二屆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小組成員完成研修
(二)學生被賦權成為實質教育主體
(三)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論述場域大多聚焦在去中國化議題
(四)社會領域課程綱要研修歷程中地理科受媒體關注程度最低
This study uses a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 to view how government practice democratic significance so that people can diversely participate and make a statement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the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In the end, we can analyze what kinds of interactions government gather opinions through publish curriculum guidelines.
The research collects some texts including government publishing texts, law, news and focuses on voices and discourse in this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It describes how the government interacts, communicates, responds and clarifies with people. With the things government does, we can analyze how government put the "democratic significance" into practice. We hope this research can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time and space, background, social context, democratic significanc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in during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the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has found some conclusions:
1.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pays lots of attention to democratic procedures and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by the ripples within influence of 103 curriculum alternation.
2.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has multiple channels of discussion. All parties can participate and express their opinions through different discussion channels.
3. Throug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multiple parties can participate and various opinions can be gathered.
4. Government uses media to send messages and clarify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5.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has four features:
(1) Completed by the members of the second. (2) Students are empowered to be true educational subjectivities. (3) The discourse field mostly focuses on the topic of de-sinicizati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4) Geography has received the least media attention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壹、中文文獻
方德隆(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發展與審議歷程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298,56-78。
方德隆(2020)。臺灣課程審議制度運作之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 46-56。
王孝勇(2014)。Mikhail Bakhtin眾聲喧嘩的倫理與倫理困境之反思。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48,135-191。doi:10.6523/168451532014030048003
王晧昱(2008)。政治社會學:政治學的宏觀視野。台北:三民。
王雅玄(2005)。社會領域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51(2),67-97。
王錦雀(1998)。從檢視國中「公民與道德」教科書內容談民主內涵之建構。公民訓育學報,7。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印。
王錦雀(2005)。日治時期台灣公民教育與公民特性。台灣古籍出版。
吳俊瑩(2017)。課綱爭議內容-導論。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2013-2016),34-41。
吳清山(2010)。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台北:Airiti Press。
呂亞力(1989)。政治發展與民主。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176,19-26。
周羿均(2017)。我國大學評鑑政策之論述分析。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周婉窈(2017)。戰後臺灣的歷史教育、課綱爭議,以及反「微調」運動。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2013-2016),8-33。
林火旺(2004)。倫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火旺(2007)。心靈解嚴:公民教育與民主深化。兩岸四地的公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林秀珍(2016)。臺灣民主發展的隱憂與教育的因應之道。民主與教育:從理論到實踐,1-20。中國教育學會。
林佩璇(2019)。108課綱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推薦選文之文本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佳範(1999)。法治教育與「法條」一從哈伯馬斯之溝通行動理論淺論法律認知之理性化及其可能性。二十一世紀公民與道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463-476。台北: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出版。
林佳範(2001)。人權與尊嚴—從憲政理念檢視我國的教育關係。兩性與人權教育。台北:台灣師大出版。
林怡廷(2013/2017)。戰後臺灣的歷史教育、課綱爭議,以及反「微調」運動。原刊於《陽光時務》,後刊於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94-110。
林瑋婷(2017)。國小數學教科書文本分析-以比、比值與正比單元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施進忠、陳可杰(2011)。論述分析方法介紹:開創與論述。創業管理研究,6(4),83-103。doi:10.30132/JER.201112.0005
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紐文英(2017)。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法(二)質性教育研究。在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517-576。
康蘿拉(2020)。從批判式文本分析角度探討台灣9年與12年課綱之高中英語教科書。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張秀雄(2006)。民主公民教育的內涵與發展。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17-46。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出版。
張茂桂(2009)。再探公民:反思高中《公民與社會》新課綱之訂定。公民訓育學報,20,1-31。
張國暉、蔡友月(2020)。驅不走達悟惡靈的民主治理夢魘:蘭嶼核廢遷場僵局的政策史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15,77-149。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會組成及運作辦法。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教育法。
教育部(2016)。國民教育法。
教育部(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2017年10月12日核定)。
教育部(2018)。教育團體課程綱要草案提案及處理辦法。
郭復齊(2015)。從程序黑到內容 假課綱「微調」還有哪些問題?原刊於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後刊於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2013-2016)。58-64。
陳又慈(2020)。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社會領域課程綱要於課程審議過程之論述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杏芳(2020)。一所國中九年級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陳柏宇、廖達琪(2012)。人民作主:民主做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探討。台灣教育,673,7-12。
陳紅華(2020)。課綱新議――東南亞史觀何去何從?教科書研究,13(2),89-118。
陳朝政、曾志隆(2012)。論穆芙對審議式民主的批判。東吳政治學報,30(1),81-134。
陳翠蓮(2017)。課綱「微調」的程序正義問題-導論。記憶的戰爭:反「微調課綱」紀實(2013-2016),83-93。
單文經(2005)。Rugg及Bruner社會領域課程改革經驗的啟示。教育研究集刊,51(1),1-30。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湯梅英(2016)。人權教育在臺灣民主化歷程的發展與省思。市北教育學刊,55,1-22。
黃政傑(2014)。論中小學課綱法制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84-87。
黃政傑(2015a)。課綱微調之研修審議評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9),83-92。
黃政傑(2015b)。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8),33-44。
黃政傑(2015c)。再評高中生反課綱微調事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0),18-32。
黃政傑(2016)。評高中微調課綱廢止後的震盪。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50-58。
楊秀菁、洪詠善(2016)。挑戰與回應:課綱研修機制的建立。民主與教育:從理論到實踐,243-285。中國教育學會。
楊深坑(1995)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民主理論及其在公民教育上的意義。民主理論:古典與現代,199-223。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
楊舒惟(2020)。只有文化認同或國家認同? 一〇八高中國語文課綱文白之爭之文本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葉俊榮(2004)。電子化民主對民主政治發展之意涵。研考雙月刊,28(4),12-24。
葉保強(2016)。職場倫理。台北:五南。
葉興華(2020)。從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歷時論審議之運作。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40-45。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
趙乃璋(2008)。詮釋民主:為審議式民主辯護。國立中正大學哲學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齊力(2007)。主體性的風險--對臺灣人本主義教育的質疑。教育與社會研究,13,1-40。
劉君榮(2013)。踐行與異化:對網路輿論及其民主實踐的批判。東南傳播,106, 22-24。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資質。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3-16。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出版。
潘秀娟(2009)。三大報九年一貫教科書一綱多本相關議題之評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鄧毓浩、朱美珍(2020)。在陳國川、朱美珍、李麗玲、何思瞇、陳豐祥、鄧毓浩,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163-244。國家教育研究院。
黎瑋(2015)。Jürgen Habermas 論辯理論及其在教育政策形成之蘊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
顏利真(2014)。從課綱「微調」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草案)」看馬政府的洗腦工程。新世紀智庫論壇,65。
譚光鼎(2000)。國家霸權與政治社會化之探討。教育研究期刊,45,113-137。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學富文化。
貳、英文文獻
Denzin, N. K. & Lincoln, Y. S.(Eds) (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Dewey (1916).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Fairclough, N. (2010).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2nd ed.). London: Longman.
Harris (1995).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In W. Kohli & E. Roberson (Eds), Critical conversations i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Kymlicka, Will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man Fairclough (1995). Media Discourse. Bloomsbury Publishing.
Phillips, N., and C. Hardy., (2002).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Tarrant, J. M. (1989). 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ldershot: Avebury.
參、網路媒體文章
林佳範(2015)。星期專訪》台師大公領系系主任林佳範︰反黑箱課綱行動 撼動台灣教育。自由電子報。網址:http://iservice.ltn.com.tw/2011/specials/interview/news.php?no=907216。
林怡廷(2015)。那些「自己課綱自己救」的高中生。端傳媒,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803-taiwan-lesson1/
林聖欽(2014)。從反黑箱服貿事件來看高中地理課綱微調。https://www.facebook.com/notes/800740524037877/
社會課綱公聽會/場外抗議性平 場內性平發言過半。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84518
楊朝祥(2018)。教育改革、教育鬆綁與教育實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址:https://www.npf.org.tw/1/1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