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鄭嵐心 |
---|---|
論文名稱: |
《世說新語》軼事型寓言研究 |
指導教授: | 顏瑞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6 |
中文關鍵詞: | 《世說新語》 、軼事 、軼事型寓言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4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寓言是一種可愛的文體,它短小精鍊、生動趣味,卻蘊藏了深切的道德教訓。中國古代寓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中又以先秦、唐宋和明清最為蓬勃。然而本文留意的是魏晉時期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書中兩千多則極具特色的篇章,僅僅不到二十則被列入「寓言」的範疇,不論在一般的寓言集或是學術性的著述皆是如此。這樣的情形引起筆者關心,於是展開《世說新語》的寓言研究。
《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的代表作,詳實記錄了東漢到東晉之間名流的言行軼事,因此又被稱為「軼事小說」。筆者以此概念作為出發點,將《世說新語》內隸屬於「寓言」的篇章,定義為「軼事型寓言」。本文第一章首先釐清「寓言」的意涵,藉由各類辭典以及專書之論述,確定寓言的義界;接著融入「軼事」的概念,闡釋何謂「軼事型寓言」,以及筆者何以用「軼事型寓言」來統稱《世說新語》中的寓言。同時依照寓言的義界,一一篩選《世說新語》所有篇章,找出共一百二十二則符合者,作為研究之文本。第二章談《世說新語》的成書背景與魏晉特有的人物品鑒風氣;第三章則切入「歷史、軼事與寓言」三者的關係,及其如何在《世說新語》一書中轉化、共存。第四章梳理《世說新語》軼事型寓言的主題,並於各主題下舉例詳細說明。第五章分析《世說新語》軼事型寓言的寫作手法,由人物、章法、寓意呈現三個方面透視文本的寓言藝術。
本文以《世說新語》軼事型寓言研究為題,期望展開《世說新語》的另一種解讀視野,將魏晉士人值得作為道德勸戒的故事,傳播給更多人知悉;亦期許本文有機會開啟學者對歷代「軼事型寓言」的相關討論。
參考書目
檢索說明:
參考書目編排方式以本研究之軸心──「《世說新語》相關著作」優先,再列其他古代典籍、近人專著;接著是與本研究有關之論文,又分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除「《世說新語》相關著作」與「古代典籍」的排列方式略有不同外(將於標題後另作說明),所有參考書目皆以「作者姓氏筆劃」為順序原則。
一、《世說新語》相關著作:(古籍在前,近代專著在後)
(劉宋)劉義慶編撰,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劉宋)劉義慶編撰,王叔岷補正:《世說新語補正》,藝文印書館,1975年。
(劉宋)劉義慶編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劉宋)劉義慶編撰,劉正浩、邱燮友等注譯:《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
王敏政:《世說新語──中國人的機智》,臺北:星光出版社,1985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朴美鈴:《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年 12 月。
李建中:《亂世苦魂──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梅家玲:《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4年。
寧稼雨:《世說新語與中古文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二、 古代典籍:(按作品朝代編排)
(東周)莊周撰‧王先謙輯注:《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東周)莊周撰‧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東周)荀卿撰‧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東漢)班固:《漢書‧古今人表》,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魏)劉卲撰‧楊家駱主編:《人物志注》,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
(魏)劉卲:《人物志》,《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郭象:《莊子‧郭象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晉)劉昫等:《舊唐書》,《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據武英殿本校刊《四部備要》,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劉知幾:《史通》,《初編四部叢刊》,臺北 : 臺灣商務,1965年。
(宋)朱熹‧世界書局編輯部編:《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
(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臺北:大申書局,1969年。
三、近代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王恒展:《中國寓言大觀》,臺北:添翼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王煥鑣:《先秦文學著述四種‧先秦寓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方祖燊:《小說結構》,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臺北:商務出版社,1966年。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70年。
江建俊:《魏晉思想文化綜論》。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李玉芬:《六朝志人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李富軒、李燕:《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李建中:《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李奕定選輯:《中國歷代寓言選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郭廉夫:《王羲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章國鋒:《文學批評的新範式──接受美學》,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增訂版)》,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許尤娜:《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涵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許雅婷:《寓言中的人生智慧》,臺北:正展出板公司,2002年。
張春榮:《極短篇的理論與創作》,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張貫鴻:《中國寓言裡的現代智慧》,臺北:晨曦出版社,2002年。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才性、情感與玄心》,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
楊如雪:《文法ABC─給你一把解開國文文法教學的鑰匙》,臺北:萬卷樓圖書,1998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
鄒紀萬:《魏晉南北朝史》,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臺北:昭明出版社,1999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廖蔚卿:〈論魏晉名士的雅量〉,《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7年。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上海:上海古籍版社,1978年。
劉子清:《中國歷代人物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79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0年。
蔡振豐:《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97年。
顏瑞芳:《清代伊索寓言漢譯三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英)E.M.Forster‧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花城出版社,1984 年。
(英)Elwood M.撰‧丁樹南譯:《人物刻劃基本論》,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年。
(法)Jean De La Fontaine著‧莫渝譯:《拉封登寓言》(臺北:志文出版社,1988年
四、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一)學位論文
方碧玉:《魏晉人物品評風尚研究──以世說新語為例》,臺中: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尤雅姿:《劉義慶及其世說新語之散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化曉芳:《論《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及其歷史地位》,西安: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宛怡:《由《世說新語》論魏晉名士生命之美》,臺南: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余淑瑛:《六朝散筆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呂雅雯:《《世說新語》所呈現之魏晉神童群象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年。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吳勝男:《《世說新語》中「自我」展現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志孟:《《世說新語》人物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林琇寬:《《世說》敘事結構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周翊雯:《魏晉時空之下的身體展演──《世說新語》之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周孟貞:《魏晉士人品味風尚研究──以《世說新語》為考察核心》,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蓓蓓:《漢晉人物品鑑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張靜怡:《唐宋說體與戒體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慧玲:《由世說新語探討:魏晉清談與雋語之關係》,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6年。
陳盈君:《世說新語研究──立言及其儒家經世內涵探析》,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文樑:《世說新語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彭建平:《《世說新語》中曹操形象的刻畫技巧》,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雷麗欽:《宋代筆記體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玉珠:《論《世說新語》的史學成就》,西安:西北大學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賴麗蓉:《魏晉「人物品鑑」研究──創造性審美活動的完成》,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二)期刊論文
王妙純:〈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以情抗禮」的情感表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第1期,2004年3月,頁53-54。
王立新:〈論劉義慶與《世說新語》的編著〉,《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5卷第2期,2008年4月,頁38-39。
尤雅姿:〈世說新語散文之成就〉,《興大中文學報》第2期,1989年1月,頁157-166。
尤雅姿:〈世說新語修辭藝巧探微〉,《興大中文學報》第3期,1990年1月,頁225-238。
尤雅姿〈《世說新語》所表現之幽默現象及其意義之探究──從美學的觀點出發〉,《興大文史學報》第26期,1996年6月,頁49-70。
李建中:〈轉型時期的才性思想──劉卲人物志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53-56。
李宏傳:〈《世說新語》修辭技巧初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1年12月,頁35-37。
祁志祥:〈雅量與任誕──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玄學的審美取向及其分裂〉,《中文自學指導》第198期,2008年,頁39-43。
吳怡芬:〈試析「世說新語」的人物刻劃〉,《輔大中研所學刊》第14期 ,2004年9月,頁135-157。
吳曉青:〈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2
期第31卷,1998年9月,頁345-372。
吳代芳:〈論《世說新語》的真實性及其歷史價值〉,《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年3月,第3期,頁8-11。
吳代芳:〈論《世說新語》刻畫的曹操形象及其發展〉,《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8月,第4期,頁53-56。
林麗星:〈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東南學報》第19期,1996年12月,頁243-249。
林秀蓉:〈魏晉論人物的經典著作──人物志與世說新語〉,(《中國語文》第87卷,第3期,2000年9月,頁75-79。
范子燁:〈論《世說新語》語言的時代風格與審美特徵〉,《學術交流》第2期,1999年,頁176-184。
洪靜芳:〈論《世說新語》的歷史價值〉,《弘光通識學報》第1期,2002年5月,頁1-9。
徐麗真:〈世說新語才性之美析論〉,《哲學雜誌》第22期,1997年11月,頁140-175。
曹揚:〈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心態〉,《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7年,頁67-70。
張海明:〈魏晉清談與《世說新語》的語言特徵(續)〉,《遼寧大學學報》第6期,1997年,頁56-58。
張玲:〈行品與性品:《世說新語》及其文化敘述結構〉,《中國文化月刊》第312期,2006年12月,頁77-84。
黃志盛:〈人物志的人才思想淵源探〉,《國立高雄海院學報》第16期,2001年12月,頁103-149。
黃麗娟:〈魏晉名士的幽默──《世說新語‧排調》探義〉,《臺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59-83。
彭曉霞:〈《世說新語》語言風格論析〉,《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2期,1997年,頁43-47。
曾文良:〈世說新語分門體例初探〉,《輔仁國文學報》第14卷,1999年3月,頁45-48。
楊芳:〈《世說新語》語言的模糊美〉,《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6期,2000年11月,頁45-48。
劉仁樹:〈論《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6期,1997年,頁64-70。
劉正國:〈論《世說新語》的「志人」特點〉,《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1999年8月,頁15-20。
劉正國:〈《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欽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5卷第3期,2000年9月,頁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