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芳晨 Chou, Fang-Chen |
---|---|
論文名稱: |
從文化研究與表演藝術觀點探討世界客家博覽會的策展效益 Exploring the Curatorial Benefits of the 2023 Hakka Expo from Cultural Studies and Performing Arts Perspectives |
指導教授: |
何康國
Ho, Kang-Kuo |
口試委員: |
何康國
Ho, Kang-Kuo 吳榮順 Wu, Rung-Shun 范聖韜 Fan, Sheng-Tao |
口試日期: | 2024/06/12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世界客家博覽會 、表演藝術 、策展效益 、客家文化 、族群 |
英文關鍵詞: | Hakka Expo, Performing Arts, Curatorial Benefits, Hakka Culture, Ethnicity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深度訪談法 、 田野調查法 、 文獻回顧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12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71 下載: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博覽會的功能不僅止於展現技術、設計與工業的發展,除了過往大多含有「政治」與「經濟」的因素以外,隨著時代不斷演進,當今的博覽會已有了許多不同面向的思考,並同時具有人文關懷以及議題思考的方向。根據世界客家博覽會官網表示,2023桃園市世界客家博覽會,以「世界」作為策展舉辦之出發點,且是臺灣第一次使用「客家」作為文化內容的大型博覽會。現代臺灣社會中,已存在越來越多隱形的都市客家人,世界客家博覽會的發生,讓人更好奇如此以「世界」為目標對象的「客家博覽會」將帶來何種程度的文化凝聚與策展效益。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的觀點出發,並以「表演藝術」領域作為主要研究方向,從策展效益與文化凝聚作為理論的切入角度。研究探討於世界客家博覽會舉行的這段期間,表演藝術活動的策展內容是否能使民眾更加清楚、明確了客家文化的定義與內涵,並達到推廣及教育的效果?
文章首先針對文化研究概念、表演藝術領域,以及博覽會的功能等作為切入面向進行文獻探討,接著針對個案研究、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實地踏訪世界客家博覽會。研究結果得出,表演藝術活動在本次博覽會活動中帶來了良好的凝聚力,唯整體博覽會活動宣傳力道較為不足,且缺乏總策展的核心角色。最後本研究呼籲中央單位、策展者以及創作者,能夠保護傳統文化並鼓勵多元創新,同時鼓勵創作跨越語言的藩籬。最後善用表演藝術的凝聚力量,使之達到遍地開花,而非曇花一現。希冀本研究結論與建議可以提供給未來的中央政府單位、策展人以及創作者在策劃大型博覽會活動時作為參考。
The function of expos extends beyond showcasing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design, and industry. Apart from historical elements typically involv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expos have evolved to encompass diverse perspectives that include humanitarian concerns and thematic considerations.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World Hakka Expo, the expo marked Taiwan's first large-scale event focusing on "Hakka" culture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its curation. In modern Taiwanese societ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of urban Hakka people, and the World Hakka Expo prompts curiosity about how such a globally oriented "Hakka Expo" can foster cultural cohesion and curatorial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takes a cultural studies perspective, focusing primarily on the performing arts field, using curatorial effectiveness and cultural cohesion as theoretical entry points. The research explores whether the curatorial content of performing arts activities during the World Hakka Expo clarifies and defines Hakka culture for the public, achieving promotional and educational effects. The article first reviews literature related to cultural studies, Hakka communities in Taiwan, ethnic groups, curation, and the functions of expos. It then employ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field survey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conducting on-site visits to the World Hakka Expo.
The study findings indicate that performing arts activities at the expo effectively fostered cohesion, though overall promotional efforts of the expo were lacking, and there was a need for a central curatorial role. Finally, the study calls upon central authorities, curators, and creators to protect traditional cultures, encourage diverse innovation, facilitate cross-language creativity, and harness the cohesive power of performing arts to achieve lasting impact rather than fleeting moments. This study's 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aim to guide future central government entities, curators, and creators in planning large-scale expo events.
《宗旨與目的》世界客家博覽會官方網站。(2023)擷取自 https://www.hakkaexpo2023.tw/aboutHakkaExpo#02
Barker Chris (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甫昌 (2013) 。由「族群分類」到「理想族群關係」:臺灣「族群」概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週報。
王甫昌 (2018)。由文化、地域到族群:再論當代臺灣客家族群意識的現代性。於 莊英章、黃宣衛主編, 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王甫昌 (2019)。成為台灣客家人。於 李文良 (編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台灣設計研究院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圓滿閉幕!臺灣館打造客家當靚、族群共好里程碑。https://www.tdri.org.tw/45303/
吉見俊哉 (2010) 。博覽會的政治學。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吳榮順 (2000)。從現有客家音樂現象來談「客家歌」的現況與未來蛻變。新竹文獻第二期。
吳榮順 (2023)。聽到噠仔聲就知庄內有大事。客家委員會。
房學嘉 (1994)。客家源流探奧。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林正慧 (2015)。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清代至戰後的追索。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修澈、黃季平等 (2014)。我國族群發展政策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
林鶴宜 (2015)。臺灣戲劇史。臺大出版中心。
客家委員會091年度施政計畫 (2005)。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擷取自 客家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57&PageID=20857
客家委員會簡介 (2018)。擷取自https://thcdc.hakka.gov.tw/12205/12206/12207/12481/post
洪珮華 (2016)。客家流行音樂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洪馨蘭、莊英章 (2018)。 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范振乾 (2007)。 從台灣發展史看客裔知未來。 臺灣客家研究會。
徐正光、張維安 (2007)。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容嘉 (2022)。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巨流圖書公司。
梁榮茂 (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學藝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許常惠 (1991)。臺灣音樂史初稿。全音樂譜出版社。
許馨文 (2019)。臺灣客家音樂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全球客家研究,第 12 期。
陳運棟 (2007)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 【源流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陳嘉甄 (2013)。客家意象形成與族群認同。客家委員會。
馮祥瑀 (2018)。臺灣客家流行音樂研究(2000–2017)再思考: 論現有研究中的音樂分析方法。臺灣音樂研究,第26 期。臺灣音樂學會。
黃子堯 (2006)。台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利與族群菁英。客家台灣文史工作室。
黃宣衛 (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
鄭榮興 (2004)。臺灣客家八音概說。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
鄭榮興 (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學藝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蕭新煌、黃世明 (2008)。台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謝俊逢 (2007)。《音樂篇》 台灣客家研究概論。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鍾肇政(主編)等 (2004)。臺灣客家族群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羅香林 (1933)。客家研究導論。南天書局。
Eriksen Hylland Thomas (1994)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Pluto Press.
Miller Toby (2009) 文化研究指南 南京大學出版社
Sollors (1986) Beyond Ethnicity : 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