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比特
Chiu, Pi-Te
論文名稱: 臺灣現代散文選集的典律想像(1999-2019)
The Imagined Canons of Anthologies of Modern Prose in Taiwan (1999-2019)
指導教授: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委員: 林淇瀁
Lin, Chi-Yang
黃雅歆
Huang, Ya-Hsin
須文蔚
Shiu, Wen-Wei
林巾力
Lin, Chin-Li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日期: 2022/02/25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散文選集選輯典律世代文化想像
英文關鍵詞: prose, anthology, selective canon, generation, cultural imaginat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68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文學選集被認為是典律被具現化的一種形態。透過選擇與否,某些作品得以獲得保存或被更多人閱讀的機會,甚或形成經典。考察文學選集因此是探究典律的一條途徑。本論文即以臺灣現代散文選集作為分析對象,討論1999至2019年,這約二十年間臺灣現代散文選集所呈現出來的文化想像,以及這些想像反映出的編選者所依憑為準的散文典律。
    本論文以選輯典律(selective canon)的概念為立論基礎,並以較為宏觀的視野,分析現代散文選集各種被想像出來的典律。在章節的安排上,本論文依序針對套書選集、年度散文選集、編列散文名家,以及「七年級」散文選集當中的文學(史)觀、世代與時代立場、典律企圖與選輯特色進行考察。一覽臺灣現代散文選集的編選觀點及其實踐,並從中思索散文典律的被想像性。本研究指出,近二十年來的現代散文選集並沒有一種穩固而獨尊的散文典律。被臺灣文學場域中的各種典律規則運作所形構的散文典律,表現在現代散文選集上,往往是掌握了編選權責的相關工作人士,在選輯過程中,依其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的操作而成。臺灣的現代散文典律,被不同立場與班底、不同世代或時代的編選者,持以各種對於散文文類的想像,創造出多元歧異的書寫典律,進而呈現在各種選集上。換句話說,這些為現代散文進行典律化的成果乃是不同編選者各自的想像及其實踐,而非一種眾所認可的典律。

    Literary anthologies could be a form in which canons are established. Being chosen, some works are preserved, have been more widely available, or even become classics. Therefore, examining literary anthologies is a way to explore canons.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ultural imagination presented in modern prose anthologies in Taiwan from 1999 to 2019, and the canons on which the editors relied to reflect these imaginat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elective canon, this study analyzes various imagined canons in modern prose anthologies in Taiwan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Regarding chapter arrangemen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iterary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series of anthologies, the generational/contemporary position of the annual prose anthologies, the canonical attempt to list the famous prose writers, and the edito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st-1980s" prose anthologies. It provides an overview into the editorial perspectives and its practices of modern prose anthologies in Taiwan, and explores the imagined nature of the prose can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the prose anthologies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do not have a solid and unique canon. The prose canons that have been shaped by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canonical rules in Taiwan literature are often manifested in anthologies of prose by the cultural imagination and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f those who hold the editorial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selection process. Taiwan's modern prose canons are created by editors from different positions, literary groups, generations, or eras, using various imaginations of the prose genre to produce diverse writing canons, which are then presented in various anthologies. The canonization of modern prose results from the imagination and its practice of different editors, not a universally recognized canon.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 9 第三節 文獻探討 13 第四節 研究取徑與範圍 21 第五節 章節安排說明 27 第二章 述史的準備:套書選集及其文學史觀 31 第一節 納收日治時期 33 第二節 重視知性散文 40 第三節 織編華文史觀 51 第四節 文本分析 61 小結 67 第三章 一時之選:年度散文選集的世代/時代立場與文學史意義 69 第一節 世代或者時代:九歌年度散文選的選輯立場 74 第二節 想像的文學史意義 92 第三節 文本分析 101 小結 103 第四章 以我為準:編列散文名家的典律企圖 105 第一節 範圍劃限:「臺灣文學經典」評選及其純文學意識形態 108 第二節 世代翻新:「散文30家」、「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與「21世紀上升星座」評選 124 第三節 文本分析 141 小結 148 第五章 另闢新徑:「七年級」散文選集的選輯特色與世代論述 151 第一節 「七年級」作家的登場 153 第二節 兩本選集的選輯意圖 156 第三節 兩本選集的選文特色 164 第四節 「七年級」作家的(反)世代論述 168 第五節 文本分析 172 小結 177 第六章 結論 179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2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88 引用書目 193

    一、專書
    王鼎鈞,《開放的人生》,臺北:爾雅,1975。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臺北:東大,1998。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2017。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臺北:聯合文學,2006。
    宇文正,《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臺北:有鹿文化,2017。
    宇文正、王盛弘(主編),《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臺北:麥田,2016。
    朱宥勳,《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②心法篇》,臺北:大塊文化,2020。
    汪文頂,《現代散文學論稿》,臺北:萬卷樓,2018。
    汪淑珍,《九歌繞樑三十年:見證臺灣文學1978~2008》,臺北:九歌,2008。
    周芬伶,《散文課》,臺北:九歌,2013。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臺北:聯經,1997。
    周慶華、王萬象、董恕明,《閱讀文學經典》,臺北:五南,2004。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
    林清玄,《紫色菩提》,臺北:九歌,1986。
    邱天助,《社會老年學:年齡、世代與生命風格的探究》,高雄:基礎文化創意,2007。
    許素蘭(主編),《臺灣文學場域的生成與典律反思:第1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
    陳大為,《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臺北:萬卷樓,2009。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壹)》,臺北:九歌,2018。
    陳東榮、陳長房(主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16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臺北:比較文學學會,1995。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2008。
    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
    陳建忠,《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2004。
    陳萬益,《臺灣文學論說與記憶》,臺南縣:臺南縣政府,2010。
    黃雅歆,《自我、家族(國)與散文書寫策略:臺灣當代女性散文論著》,臺北:文津,2013。
    瘂弦(主編),《飛翔之光:聯合報文學獎1994卷》,臺北:聯經,1994。
    解昆樺,《臺灣現代詩典律與知識地層的推移:以創世紀、笠詩社為觀察核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3。
    趙偵宇,《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劉乃慈,《奢華美學:臺灣當代文學生產》,新北:群學,2015。
    劉正忠,《現代散文之旅》,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再版)》,臺北:大安,1997。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1999。
    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〇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二版)》,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
    蕭阿勤,《重構臺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臺北:聯經,2012。
    鍾怡雯,《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臺北:聯合文學,2008。
    鍾怡雯,《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臺北:聯經,2016。
    鍾怡雯,《后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臺北:聯經,2016。
    隱地,《朋友都還在嗎?——「遺忘與備忘」續記》,臺北:爾雅,2010。
    隱地,《生命中特殊的一年:隱地2013年札記》,臺北:爾雅,2013。
    隱地,《回到八〇年代:八〇年代的流金歲月(1980-1989)》,臺北:爾雅,2017。
    隱地,《大人走了,小孩老了:1949中國人大災難七十年》,臺北:爾雅,2019。
    藍白拖,《鋼鐵草莓:七年級的70個關鍵字》,臺北:時報,2013。
    卜倫(Harold Bloom),《西方正典》,高志仁譯,臺北:立緒文化,1998。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為什麼讀經典》,李桂蜜譯,臺北:時報文化,2005。
    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會學文集》,陳逸淳譯,臺北:麥田,2012。
    伊戈頓(Terry Eagleton),《文學理論導讀》,吳新發譯,臺北:書林,1993。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文學社會學》,葉淑燕譯,臺北:遠流,1990。
    赤松美和子,《臺灣文學與文藝營:讀者與作家的互動創作空間》,蔡蕙光譯,新北:群學,2018。
    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Bourdieu, Pierre.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Huang, Phyllis Yu-ting.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of "Mainlanders" in Taiwan: Becoming Sinophon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21.
    Lauter, Paul. Canons and Contex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Shoemaker, Pamela J.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lifornia: Sage, 1991.
    Straubharr, Joseph, and Robert LaRose. Media Now: Communications Medi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2nd ed.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2000.
    二、期刊論文/文章
    王國安,〈臺灣「80後」小說初探:以黃崇凱、神小風、朱宥勳的小說為觀察文本〉,《中國現代文學》,23期(2013.06),頁187-208。
    王基倫,〈選集的功效:從《八十五年散文選》談起〉,《文訊別冊》,2期(1997.08),頁19-20。
    石永貴,〈「守門人」之理論與實際〉,《新聞學研究》,5期(1970.05),頁135-157。
    申惠豐,〈論吳明益自然書寫中的美學思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04),頁81-115。
    向陽,〈被忽視者的重返:小論知性散文的時代意義〉,《國文天地》,13卷2期(1997.07),頁77-89。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期(2003.12),頁37-40。
    向陽,〈典範的重寫.品味的翻轉:對鹽分版「當代臺灣十大散文家」名單的解讀〉,《鹽分地帶文學》,新刊號73期(2018.03),頁132-135。
    向陽,〈新世紀.新世代.新輿圖:「21世紀上升星座」專題觀察〉,《文訊》,422期(2020.12),頁32-33。
    佘佳燕,〈論王鼎鈞散文言簡意豐、文筆凝煉之形成與意義〉,《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4期(2021.10),頁65-91。
    林芳玫,〈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份子的定位〉,《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6期(1994.03),頁55-78。
    林淑貞,〈(九歌版)年度散文選述評〉,《問學集》,2期(1991.12),頁91-105。
    邱比特,〈眷村再現的困境:從新竹市眷村博物館談起〉,《文史臺灣學報》,11期(2017.12),頁317-339。
    邱比特,〈二十年來《臺灣文學英譯叢刊》散文選譯範圍及其意義(1996- 2017)〉,《漢學研究通訊》,37卷2期(2018.05),頁19-24。
    邱比特,〈以論代史:臺灣散文史的在場與缺席〉,《臺灣出版與閱讀》,13期(2021.03),頁144-149。
    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07),頁151-167。
    邱貴芬,〈「世界華文文學」、「華語語系文學」、「世界文學」:以楊牧探測三種研究臺灣文學的跨文學框架〉,《臺灣文學學報》,35期(2019.12),頁127-157。
    邱貴芬,〈千禧作家與新臺灣文學傳統〉,《中外文學》,50卷2期(2021.06),頁15-46。
    袁仁健,〈本質待定:當代臺灣年度散文選「擬典律」的另一種可能——以《十字路口——臺灣散文2015》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39期(2018.10),頁287-310。
    袁仁健,〈再造現代散文: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現代中國散文選》的範式建構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40期(2019.05),頁127-144。
    張俐璇,〈文學星光大道回顧:兩大報文學獎的過去與現在〉,《幼獅文藝》,728期(2014.08),頁57-61。
    張恆豪,〈獨立的思考及抉擇:當代(1997-2017)臺灣十大散文家評選的旨趣、方式和結果〉,《鹽分地帶文學》,新刊號73期(2018.03),頁108-111。
    張恆豪,〈編者感言.文格與人格合而為一〉,《鹽分地帶文學》,新刊號73期(2018.03),頁236-237。
    許達然,〈感到,趕到,敢到:散談我們的散文〉,《中外文學》,6卷1期(1977.06),頁185-191。
    陳宛茜,〈新世代面目模糊?〉,《聯合文學》,299期(2009.09),頁57-59。
    陳芳明,〈20年來散文總觀察〉,《文訊》,422期(2020.12),頁56-58。
    陳建忠,〈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6期(2014.08),頁83-104。
    陳國球,〈《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總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卷2期(2014.06),頁1-25。
    黃如焄,〈當代散文選本與文學書寫之考察:以2000~2006為範圍〉,《花大中文學報》,1期(2006.12),頁263-288。
    黃冠翔,〈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9期(2011.01),頁29-53。
    楊宗翰,〈世代如何作為方法?——詩學研究取徑的一種可能〉,《當代詩學》,13期(2019.04),頁129-153。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書評書目》,93期(1981.01),頁23-32。
    詹閔旭,〈媒介記憶:黃崇凱《文藝春秋》與臺灣千禧世代作家的歷史書寫〉,《中外文學》,49卷2期(2020.06),頁93-124。
    趙慶河,〈論經典的形構:涵義、標準與文化戰爭〉,《文史臺灣學報》,13期(2019.10),頁151-171。
    劉克襄,〈圖書類散文金典獎評審感言〉,《臺灣文學館通訊》,30期(2011.03),頁11。
    劉佳蓉,〈1950、1960年代文學生產與戰後散文的典律模塑:以《文星雜誌》與梁實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3卷3期(2017.09),頁283-299。
    編者,〈文學選集的理論與實踐〉,《文訊》,23期(1986.04),頁39。
    編者,〈極端自私:私文學年代——七年級作家新典律論壇〉,《聯合文學》,324期(2011.10),頁120-121。
    鄭智仁,〈感官紀事,體膚隱喻:黃信恩《體膚小事》探究〉,《高醫通識教育學報》,12期(2017.12),頁63-89。
    應鳳凰,〈十大散文家評選觀察〉,《鹽分地帶文學》,新刊號73期(2018.03),頁136-137。
    鍾文音,〈現實的想像迷宮:「21世紀上升星座」的散文複審觀察〉,《文訊》,422期(2020.12),頁59-61。
    歸人,〈櫥窗與天秤〉,《文訊》,23期(1986.04),頁43-44。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臺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41期(2008.09),頁173-200。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臺灣自然書寫中的人與自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6 期(2008.04),頁225-271。
    藺德、邱上嘉,〈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回顧與展望〉,《設計研究》,5期(2005.07),141-147。
    鐘麗慧,〈逼出來的志趣:我為什麼撰寫「近三十年來文學選集分類提要」〉,《文訊》,23期(1986.04),頁115-119。
    Brading, Ryan. "Taiwan's Millennial Generation: Interests in Polity and Party Politics."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46, no.1 (2017): 131-166.
    Clausen, Christopher. "'National Literatures' in English: Toward a New Paradigm." New Literary History 25, no.1 (1994): 61-72.
    Fowler, Alastair. "Genre and the Literary Canon." New Literary History 11, no.1 (1979): 97-119.
    Schipper, Mineke. "National Literatures and Literary History." Research in African Literatures 18, no.3 (1987): 280-292.
    三、專書論文/文章
    〈賞析〉,載於《國民文選.散文卷I》,陳萬益(主編)(臺北:玉山社,2004),頁343。
    王盛弘,〈Something New, Something Fun, Something Different:《九歌106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6年散文選》,王盛弘(主編)(臺北:九歌,2018),頁13-27。
    王盛弘,〈甜蜜蜜〉,載於《九歌108年散文選》,凌性傑(主編)(臺北:九歌,2020),頁284-300。
    王德威,〈典律的生成〉,載於《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王德威(編)(臺北:爾雅,1998),頁②-㉕。
    甘炤文,〈進化與革命:寫在《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前〉,載於《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甘炤文、陳建男(編)(臺北:釀出版,2011),頁6-21。
    向陽,〈艱苦而愉悅的旅行:關於《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載於《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向陽(主編)(臺北:聯合文學,2006),頁9-26。
    宇文正,〈意義已經飛出書頁……〉,載於《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宇文正、王盛弘(主編)(臺北:麥田,2016),頁7-15。
    宇文正,〈像我這樣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九十九年散文選》序〉,載於《九十九年散文選》,宇文正(主編)(臺北:九歌,2011),頁13-21。
    江寶釵,〈江山風騷,究誰主/領:論兩大報文學獎設立的文學史意義〉,載於《臺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聯合報副刊(編)(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頁247-275。
    何寄澎,〈王鼎鈞散文的書寫主軸及其意義〉,載於《永遠的搜索:臺灣散文跨世紀觀省錄》(臺北:聯經,2014),頁157-168。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載於《逍遙遊》(臺北:大林書店,1969),頁27-38。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為蘇州大學「當代華文散文國際研討會」而作〉,載於《藍墨水的下游》(臺北:九歌,1998),頁11-27。
    余光中,〈總序〉,載於《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散文卷》,余光中(總編輯)、張曉風(主編)(臺北:九歌,1989),頁(1)-(20)。
    吳明益,〈忘川〉,載於《散文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1978-2008(下)》,阿盛(主編)(臺北:九歌,2008),頁500-507。
    吳明益,〈書寫沉默的島嶼:當代臺灣散文〉,載於《文學@臺灣》,須文蔚(主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頁221-234。
    李桐豪,〈和小朋友一起搭飛機〉,載於《九歌107年散文選》,胡晴舫(主編)(臺北:九歌,2019),頁378-382。
    李瑞騰,〈總序:文學民主的實踐〉,載於《散文30家: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1978-2008(上)》,阿盛(主編)(臺北:九歌,2008),頁1-5。
    阮桃園,〈我們需要你!〉,載於《海納百川:知性散文作品選》,阮桃園、許建崑、彭錦堂(主編)(臺北:聯合文學,2005)頁15-20。
    周芬伶,〈非典之年〉,載於《九十七年散文選》,周芬伶(主編)(臺北:九歌,2009),頁13-19。
    孟樊,〈臺灣小說的接受史觀〉,載於《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2006),頁165-194。
    孟樊,〈臺灣散文的系譜史觀〉,載於《文學史如何可能:臺灣新文學史論》(臺北:揚智,2006),頁195-217。
    林淇瀁,〈場域.權力與遊戲:從舊書重印論臺灣文學出版的經典再塑〉,載於《場域與景觀:臺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新北:印刻文學,2014),頁109-134。
    林淇瀁,〈解釋權的斷層差異:1999年臺灣文學傳播現象觀察〉,載於《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2001),頁269-281。
    林澄枝,〈閱讀臺灣文學〉,載於《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主編)(臺北:聯經,1999),頁1-3。
    林錫嘉,〈編者前言〉,載於《七十年散文選》,林錫嘉(編)(臺北:九歌,1982),頁1-5。
    阿盛,〈主編序:胸中自有千里千山千水〉,載於《散文30家:臺灣文學30年菁英選.1978-2008(上)》,阿盛(主編)(臺北:九歌,2008),頁7-14。
    柯裕棻,〈寫入時代的風雨:《九歌一〇二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2年散文選》,柯裕棻(主編)(臺北:九歌,2014),頁13-19。
    洪素麗,〈悲歌島鄉〉,載於《二十世紀臺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向陽(主編)(臺北:聯合文學,2006),頁133-136。
    胡晴舫,〈一名普通讀者的文學意見:《九歌107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7年散文選》,胡晴舫(主編)(臺北:九歌,2019),頁13-22。
    凌性傑,〈把美麗的狀態留存下來:《九歌108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8年散文選》,凌性傑(主編)(臺北:九歌,2020),頁13-22。
    席慕蓉,〈玫瑰的灰燼〉,載於《九十一年散文選》,席慕蓉(主編)(臺北:九歌,2003),頁9-21。
    袁瓊瓊,〈此時此地的我們:《九歌一〇四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4年散文選》,袁瓊瓊(主編)(臺北:九歌,2016),頁11-23。
    袁瓊瓊,〈漂流的星球〉,載於《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貳)》,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臺北:九歌,2018),頁298-307。
    張光達,〈(後)離散敘事、文化認同及身分定位的難題:當代馬華詩人的南洋書寫〉,載於《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與星馬華文文學及文化論集》,張曉威、張錦忠(主編)(臺北:國家圖書館,2018),頁93-129。
    張曼娟,〈致 普通讀者〉,載於《九十八年散文選》,張曼娟(主編)(臺北:九歌,2010),頁11-19。
    張瑞芬,〈「古典派」與「鄉土派」:崛起於七〇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載於《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2007),頁315-375。
    張誦聖,〈「文學體制」、「場域觀」、「文學生態」:臺灣文學史書寫的幾個新觀念架構〉,載於《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2015),頁283-298。
    張默,〈編輯後記〉,載於《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辛鬱等(編)(臺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7),頁553-556。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載於《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陳東榮、陳長房(主編)(臺北:比較文學學會,1995),頁23-43。
    陳大為、鍾怡雯,〈總序:華文文學.百年.選〉,載於《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壹)》,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臺北:九歌,2018),頁9-13。
    陳其南,〈親近文學、親近臺灣〉,載於《國民文選.散文卷I》,陳萬益(主編)(臺北:玉山社,2004),頁3-4。
    陳芳明,〈以擦亮每一顆文字刷新歷史:《九十三年散文選》序〉,載於《九十三年散文選》,陳芳明(主編)(臺北:九歌,2005),頁9-19。
    陳建男,〈臺灣現代散文史的新座標〉,載於《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甘炤文、陳建男(編)(臺北:釀出版,2011),頁22-32。
    陳建忠,〈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載於《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頁153-180。
    陳盈達,〈經典的迷失:被判出場的臺灣古典文學〉,載於《文學經典與臺灣文學》,楊宗翰(主編)(臺北縣:富春,2001),頁35-38。
    陳素芳,〈關鍵四十:說史/懷人〉,載於《九歌四十:關於飛翔、安定和溫情》,李瑞騰、陳素芳(主編)(臺北:九歌,2018),頁249-315。
    陳國偉,〈癱了時間脊骨的臺灣文學經典三十〉,載於《文學經典與臺灣文學》,楊宗翰(主編)(臺北縣:富春,2001),頁17-22。
    陳進貴,〈世代詩選的出版選題研究〉,載於《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楊宗翰(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20),頁143-167。
    陳義芝,〈一九九四年初版序.誰是當代散文大國手?〉,載於《散文教室》,陳義芝(主編)(臺北:九歌,2002),頁9-19。
    陳義芝,〈關於「臺灣文學經典」〉,載於《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主編)(臺北:聯經,1999),頁4-8。
    陳萬益,〈導讀〉,載於《國民文選.散文卷I》,陳萬益(主編)(臺北:玉山社,2004),頁11-13。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吳濁流以降的「重建歷史」現象〉,載於《「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0),頁51-81。
    焦桐,〈博觀約取的敘述藝術:序《八十八年散文選》〉,載於《八十八年散文選》,焦桐(主編)(臺北:九歌,2000),頁9-20。
    焦桐,〈臺灣的醫療散文〉,載於《臺灣醫療文選》,焦桐(主編)(臺北:二魚文化,2005),頁9-28。
    黃信恩,〈扼口〉,載於《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甘炤文、陳建男(編)(臺北:釀出版,2011),頁44-54。
    黃錦樹,〈論臺灣文學現代主義世代:戰後世代,轉向本土現代主義的起源〉,載於《論嘗試文》(臺北:麥田,2016),頁205-227。
    楊千鶴,〈待嫁女兒心〉,載於《國民文選.散文卷I》,陳萬益(主編)(臺北:玉山社,2004),頁339-342。
    楊佳嫻,〈灰燼或春泥:《九歌一〇五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5年散文選》,楊佳嫻(主編)(臺北:九歌,2017),頁11-19。
    楊佳嫻,〈性.謊言.(反)彼得潘〉,載於《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宇文正、王盛弘(主編)(臺北:麥田,2016),頁17-21。
    楊宗翰,〈內爆臺灣文學經典〉,載於《文學經典與臺灣文學》,楊宗翰(主編)(臺北縣:富春,2001),頁13-16。
    楊宗翰,〈誰怕七年級!——「臺灣七年級文學金典系列」策劃人語〉,載於《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甘炤文、陳建男(編)(臺北:釀出版,2011),頁2-5。
    楊牧,〈中國近代散文〉,載於《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1984),頁51-58。
    詹閔旭,〈小世界,大視野〉,載於《臺灣文學場域的生成與典律反思:第12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許素蘭(主編)(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6),頁474-478。
    廖玉蕙,〈風姿綽約的文學勝景:序《八十九年散文選》〉,載於《八十九年散文選》,廖玉蕙(主編)(臺北:九歌,2001),頁9-22。
    管管,〈序〉,載於《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選集》,辛鬱等(編)(臺北:源成文化圖書供應社,1977),頁1-7。
    趙弘毅,〈桂冠與蛇杖:小論黃信恩散文〉,載於《臺灣七年級散文金典》,甘炤文、陳建男(編)(臺北:釀出版,2011),頁42-43。
    劉禾,〈《中國新文學大系》的製作〉,載於《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修訂譯本)》(北京:三聯書店,2008),頁300-333。
    蔡振興,〈典律/權力/知識〉,載於《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陳東榮、陳長房(主編)(臺北:書林,1995),頁51-72。
    鄭明娳,〈通俗文學與純文學〉,載於《流行天下:當代臺灣通俗文學論》,林燿德、孟樊(編)(臺北:時報,1992),頁15-55。
    賴悅顏,〈《國民文選》總序〉,載於《國民文選.散文卷I》,陳萬益(主編)(臺北:玉山社,2004),頁5-6。
    鍾怡雯,〈散文浮世繪:《九十四年散文選》序〉,載於《九十四年散文選》,鍾怡雯(主編)(臺北:九歌,2006),頁11-21。
    鍾怡雯,〈逆時代之流而上〉,載於《九歌100年散文選》,鍾怡雯(主編)(臺北:九歌,2012),頁10-19。
    鍾怡雯,〈臺灣卷序:引領風潮〉,載於《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壹)》,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臺北:九歌,2018),頁14-17。
    鍾怡雯,〈臺灣散文史的另一種讀法〉,載於《天下散文選I,1970~2010臺灣》,鍾怡雯、陳大為(主編)(臺北:天下遠見,2010),頁I-IX。
    隱地,〈告別「年度」:《九歌一〇一年散文選》編序〉,載於《九歌101年散文選》,隱地(主編)(臺北:九歌,2013),頁10-25。
    隱地,〈圓夢紀〉,載於《小說大夢:「年度文選」再會》,隱地(編)(臺北:爾雅,2014),頁3-6。
    簡竹君(記錄),〈臺灣文學第一份書單:「臺灣文學經典」決選會議紀實〉,載於《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陳義芝(主編)(臺北:聯經,1999),頁510-527。
    顏崑陽,〈前言〉,載於《現代散文選.續編》,楊牧、顏崑陽(編)(臺北:洪範,2002),頁1-10。
    顏崑陽,〈現代散文長河中的一段風景:寫在《九十二年散文選》之前〉,載於《九十二年散文選》,顏崑陽(主編)(臺北:九歌,2004),頁11-37。
    顏崑陽,〈最生活化的文學——散文〉,載於《傳燈者》(臺北:皇冠,1983),頁229-238。
    羅毓嘉,〈七、七〉,載於《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宇文正、王盛弘(主編)(臺北:麥田,2016),頁111-119。
    四、學位論文
    吳孟昌,《八〇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臺灣意識與雜語性》,博士論文,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2013。
    邱昕歈,《太陽花運動的背景、發生原因與影響》,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2017。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
    袁仁健,《臺灣解嚴後美文傳統書寫典範及其逆反與解構》,碩士論文,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0。
    許智偉,《「七年級生」世代公部門約僱人員生涯發展之研究:以教育部所屬博物館類社教機構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2017。
    陳建宏,《臺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文學系,2007。
    陳鈺婷,《臺灣最新世代女性散文記憶書寫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6。
    陳鴻逸,《一九七〇年代以降臺灣散文的性別、族群、階級議題之研究》,博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5。
    劉依柔,《臺灣七年級小說家的臺北書寫》,碩士論文,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2019。
    蔡明原,《八〇年代現代散文中的臺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6。
    盧建名,《「林清玄現象」研究:以「菩提系列」為探討對象》,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2008。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0。
    五、報紙文章
    向陽,〈以編年策略呈現相殊的文學地景:讀陳大為、鍾怡雯編《華文文學百年選》〉,《聯合報》,2020年3月7日,第D3版。
    祁立峰,〈七年級面目猙獰?〉,《聯合報》,2019年6月29日,第D3版。
    楊宗翰,〈歸納6年級,演繹7年級〉,《詩評力》,4期,2011年2月1日,第2版。
    六、網路資料
    〈臺灣六、七年級作家:記憶內爆與倫理承擔〉, https://kknews.cc/culture/pg5r488.html,2021年8月11日下載。
    王盛弘,〈作品是作家的身分證:回應隱地『七十年文學大小事瑣記』〉,http://www.openbook.org.tw/article/p-37568,2020年8月19日下載。
    印卡,〈從陳宛茜之亂談歷年臺灣詩人七年級選輯〉, https://enkaryon.medium.com/ac065cd05684,2021年8月11日下載。
    朱宥勳,〈播放清單與球探報告〉,https://ppt.cc/;ep5,2021年7月16日下載。
    朱宥勳使出人生攻擊!,〈文壇盛事&玻璃心特賣會:兩大文學雜誌的作家國家隊名單〉,http://youtu.be/v4tJCKTrUaI,2021年8月1日下載。
    利文祺,〈我輩對年度選集的賭爛已經是文學圈的月經文了〉, http://www.facebook.com/chaika.li/posts/2045581855511674,2020年8月20日下載。
    夏曉鵑,〈從「外籍新娘」到「新住民」走了多遠?(二)〉,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65/article/6576,2021年10月16日下載。
    張錦忠,〈馬華文學的定義與屬性〉,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5023,2021年7月12日下載。
    陳國偉,〈年度文學選〉,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271,2020年11月2日下載。
    陳敏珍,〈選集 Anthology〉,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838/,2021年1月4日下載。
    楊佳嫻,〈讀果子離臉書文〉,http://www.facebook.com/nowoolf/posts/2950245314992341,2020年10月29日。
    詹閔旭,〈2019小說出版觀察.千禧世代作家的崛起〉,https://www.unitas.me/?p=12056,2021年9月10日下載。
    劉克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150312/OH4Z5MA2JE6A3JZCGNH4SM6GUY/,2021年9月15日下載。
    鄭亘良,〈論「年級論」:年級現象的初步探討〉,http://sex.ncu.edu.tw/reset/?%20p=606,2021年7月12日下載。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5/08/0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