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葛昌泰
Gir, Chang-tai
論文名稱: 古文運動與系譜書寫——石介領袖地位的形塑與改作
The Guwen Movement and Genealogical Writings: The Formation and Reworking of Shi Jie's Leadership
指導教授: 李宗翰
Lee, Tsong-han
口試委員: 李宗翰
Lee, Tsong-han
朱銘堅
Chu, Ming Kin
鄭丞良
Zheng, heng-Liang
口試日期: 2025/01/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石介古文運動儒學復興人際網絡系譜論述
英文關鍵詞: Shi Jie, Guwen movement, Confucianism,, social network, lineage discourse
研究方法: 文件分析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50045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3下載: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聚焦於北宋士人石介(1005-1045)在古文運動中的思想與行動,以及其在1030至1045後由崛起到衰落的歷史過程。石介以創新的古文系譜論述為核心,結合人際網絡的經營,迅速累積了其在思想與文化上的影響力。他的古文系譜不僅試圖重建儒家聖人之道的正統性,也將平民講學者、游士與改革派官員結合為一個文化與政治聯盟,為自己得到廣泛的支持。石介在思想上強調古文與經學的結合,並以批判佛教、道教及時文為策略,形成了鮮明的文化對立性。這些策略雖在短期內在地方上有效地鞏固了其聲望,並使其成為慶曆改革中的重要一員,但也使他成為反對勢力的首要攻擊目標。石介於1045年病逝後,其政治對手夏竦對其提出通敵指控,導致其門人仕途受阻,並使其人際與政治遺產遭到重創。此外,范仲淹、韓琦與歐陽修等改革派人物,出於政治與文化策略的考量,對石介的古文系譜進行了重新詮釋,逐漸削弱甚至瓦解了其思想遺產。本文認為,石介的崛起與衰落不僅是個人的成敗,更是北宋古文運動起伏的縮影。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oughts and actions of Shi Jie (1005-1045), a Northern Song scholar, within the Guwen (ancient style) Movement, as well as his historical trajectory from rise to decline between 1030 and the years following 1045. Centered on his innovative Guwen lineage discourse, Shi Jie combined this intellectual framework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 networks, rapidly accumulating influence in both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spheres. His Guwen lineage not only sought to restore the orthodoxy of Confucian sages but also united grassroots lecturers, low-degree scholars, and reformist officials into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alliance, garnering him widespread support. Intellectually, Shi Jie emphasized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ical prose with Confucian classics, adopting a strategy of critiquing Buddhism, Daoism,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ends, which created a distinct cultural polarization. While these strategies effectively consolidated his local reputation in the short term and positioned him a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Qingli Reforms, they also made him a primary target of opposition forces.
    After Shi Jie’s death in 1045, his political rival Xia Song accused him of treason, which severely hindered the careers of his disciples and dealt a significant blow to 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legacy. Furthermore, reformist figures such as Fan Zhongyan, Han Qi, and Ouyang Xiu, driven by consideration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trategy, reinterpreted Shi Jie’s Guwen lineage, gradually weakening and even dismantling his intellectual legac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Shi Jie’s rise and fall reflect not only his personal successes and failures but also serve as a microcosm of the fluctuations within the Northern Song Guwen movement.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3 第二章 石介的古文系譜論述與人際網絡的建立(1030-1042) 15 第一節 石介的思想:以其對於當代問題的詮釋為中心 17 一、石介對於當代問題的歷史詮釋 18 二、石介對於當代問題的地理詮釋 20 三、士人責任 25 第二節 石介的古文系譜論述 27 一、石介以前的古文系譜 28 二、石介早期的古文系譜書寫 31 三、石介的古文系譜發明 36 第三節 石介人際網絡之結構與建立過程 40 一、石介人際網絡的結構 40 二、石介人際網絡的建立過程 45 第三章 石介在國子監時期的生涯轉折(1042-1045) 51 第一節 慶曆年間的國子監 52 一、制度與人事變化 52 二、慶曆改革:人才定義與育才方針的討論 55 第二節 石介在國子監的作為 60 第三節 石介與慶曆黨議 69 第四章 石介政治與思想遺產的瓦解(1045以後) 77 第一節 石介死後的政治打擊 77 第二節 古文系譜的重新詮釋 86 一、范仲淹的主導性:身後文字的寫作過程 87 二、辨誣與古文系譜:兩個寫作原則 88 三、歐陽修的觀點:拒絕簡單化 96 第五章 結論 100 徵引書目 102 一、史料 102 二、近人專書 103 三、近人論文 104 附錄一:石介社會關係之建立 108

    一、史料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匯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宋・黃晞,《聱隅子歔欷瑣微論》,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王令,《廣陵集》,欽定四庫全書本。
    宋・韓琦,《韓魏公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石介著,陳植鍔點校,《徂徠石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宋・孫復著,陳俊民校點,《孫明復先生小集》,收入湯一介等總編,《儒藏》第205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宋・田況著,張其凡點校,《儒林公議》,北京:中華書局,2017。
    宋・文瑩,《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
    宋・柳開撰,李可風點校,《柳開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
    宋・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劉摯,《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尹洙撰,時國強編,《尹洙集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9。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宋・范仲淹著,王瑞來點校,《范仲淹集》,收入湯一介等總編,《儒藏》第204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宋・范鎮著,汝沛點校,《東齋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宋・蔡襄,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明・袁褧撰,袁頤續,尚成校點,《楓窗小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清・阮元,《揅經室集》,四部叢刊本。
    劉琳等校點,《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二、近人專書
    王水照,《北宋三大文人集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方震華,《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875-106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何寄澎,《唐宋古文運動新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
    林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柳立言等編,《五代武人之文》,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張維玲,《從天書時代到古文運動:北宋前期的政治過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梁庚堯,《宋代科舉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陳元鋒,《北宋翰林學士與文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陳弱水,〈中古傳統的變異與裂解——論中唐思想變化的兩條線索〉,《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增訂本)》,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陳植鍔,《石介事迹著作編年》,北京:中華書局,2003。
    陶晉生,《宋代外交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20。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曾瑞龍,《拓邊西北:北宋中後期對夏戰爭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6。
    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宜蘭:雲龍出版社,2005。
    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蔣維錟,《蔡襄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Egan, Ronald. 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Bol, Peter K.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Hartman, Charles. Han Yu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4.
    Wang, Gungwu. 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三、近人論文
    王水照,〈北宋的文學結盟與尚「統」的社會思潮〉,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105-130。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的構成〉,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131-152。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地域環境的關係〉,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153-173。
    王水照,〈北宋洛陽文人集團與宋詩新貌的孕育〉,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174-197。
    王水照,〈嘉祐二年貢舉事件的文學史意義〉,收入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頁432-451。
    王水照,〈歐陽修所作范〈碑〉尹〈志〉被拒之因發覆〉,《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南昌,2007,頁176-183。
    王瑩,〈聖人之道始於人情——論蘇軾的儒學思想〉,《中國哲學史》,第三期,北京,2003,頁75-80。
    伍伯常,〈北宋初年的北方文士與豪俠——以柳開的事功及作風形象為中心〉,《清華學報》,36:2,新竹,2006.12,頁295-344。
    向井秀一,〈北宋初期官僚の一典型——石介とその系譜を中心〉,《東洋学報》,51:1,東京,1968.6,頁44-92,
    朱剛,〈「日常化」的意義與局限——以歐陽修為中心〉,《文學遺產》,第2期,北京,2013,頁51-61。
    朱剛,〈「險怪」文風:「古文運動」的另一翼〉,收入朱剛,《唐宋古文運動與士大夫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頁78-95。
    朱瑞熙、張邦煒,〈論宋代國子學向太學的演變〉,收入鄧廣銘、酈家駒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一九八二年年會編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頁 241-271。
    何兆武〈宋代理學和宋初三先生〉,《史學集刊》,第3期,吉林,1989,頁11-20、31。
    李貞慧,〈史家意識與碑誌書寫——以歐陽修〈范文正公神道碑〉所書呂,范事及其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清華學報》,45:4,新竹,2015.12,頁559-596。
    沈松勤,〈從南北對峙到南北融合——宋初百年文壇演變歷程〉,《文學評論》,4期,北京,2008,頁61-70。
    見孫剛,〈夏竦年譜簡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5期,長春,2014,頁56-60。
    周紹華,〈《石介事迹著作編年》辨誤三則〉,《齊魯學刊》,第2期,曲阜,2014.4,頁32-35。
    東英壽,〈「太學體」考——從北宋古文復興的角度〉,收入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東英壽著,王振宇譯,〈〈北宋初期的古文家與行卷——從科舉的考前活動看古文復興的開展〉,收入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頁22-43。
    東英壽著,王振宇譯,〈從行卷看北宋初期的古文復興——以王禹偁為線索〉,收入東英壽,《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復興(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頁1-21。
    林岩,〈北宋「太學新體」考論——以張方平慶曆六年科舉奏章為中心〉,第8期,《文藝研究》,北京,2022,頁40-54。
    林保全,〈思與天下之士,皆為周孔之徒——徂徠石介道統論述之建構,特色及其核心精神〉,《漢學研究》,31:4,臺北,2013.12,頁77-110。
    金中樞,〈石徂徠研究〉,收入《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紀念選集》,臺北:稻香出版社,2016,頁41-77。
    金中樞,〈石徂徠研究三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2期,臺南,1996,頁29-58。
    金中樞,〈石徂徠研究續〉,《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21期,臺南,1995,頁95-124;
    姜義泰,〈北宋《春秋》學的詮釋進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
    祝尚書,〈北宋「太學體」新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成都,1999,頁72-76。
    張曉宇,〈橫看成嶺側成峰——《朱熹的歷史世界》理路芻議〉,收入思想史編委會,《思想史 1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頁207-237。
    曹文瀚,〈略論北宋京東路的變亂〉,《中正歷史學刊》,第16期,嘉義,2013,頁1-46。
    渡部雄之,〈京東士風與慶曆「太學新體」〉,第7期,《新宋學》,上海,2018.10,頁231-248。
    程曉文,〈文章、學術與政治:北宋慶曆學者之文化網絡與學術理念〉,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
    馮志弘,〈天聖「申戒浮文」詔的背景和意義——兼論北宋古文革新的征兆〉,收入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06,頁148-163。
    馮志弘,〈柳開、王禹偁及其周邊人群交往考論〉,收入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06,頁79-109。
    馮志弘,〈范仲淹文學觀與「太學體」主導思想的形成〉,收入馮志弘,《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香港:香港浸會大學,2006,頁183-219。
    黃富榮,〈從近年對宋初三先生的研究談到三先生對宋代理學的影響〉,《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2:1,臺北,1991,頁323-334。
    楊宇勛,〈違法支用或人事傾軋?——宋仁宗朝的公使錢、滕宗諒案與尹洙案——〉,《嘉大中文學報》,第1期,嘉義,2009.3,頁165-194。
    楊曉鵬,〈夏竦歷史形象研究〉,南昌:南昌大學碩士論文,2024。
    劉子健,〈梅堯臣「碧雲騢」與慶曆政爭中的士風〉,收入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頁103-116。
    劉成國,〈9-12世紀初的道統「前史」考述〉,《史學月刊》,第12期,鄭州,2013.12,頁114-117。
    劉成國,〈文以明道:韓愈〈原道〉的經典化歷程〉,《文史哲》,第3期,濟南,2019.5,頁42-61。
    劉成國,〈論唐宋間的「尊揚」思潮與古文運動〉,《文學遺產》,第3期,北京,2011,頁68-81。
    韓桂華,〈宋代發祥地:南京應天府研究──以建制為中心〉,《史學彙刊》,1:34,臺北,2015.12,頁47-62。
    譚景玉,〈北宋前期華北家族制度的建設及其意義——以徂徠石氏為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6,煙臺,2021.11,頁87-91。
    Douglas Skonicki, “‘Guwen’ Lineage Discourse in the Northern Song,”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44:1 (2014), pp. 1-32.
    Liu, James T. C. “An Early Sung Reformer: Fan Chung-yen,” in 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 edited by John K. Fairbank, pp. 105-13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7.
    Ming-kin Chu, “Prosopographical Survey of Lecturers at the Directorate School in Early Northern Song China (960-1050)”,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Biographical Data in a Digital World 2015,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April 9, 2015, CEUR Workshop Proceedings, Vol.1399 (2015), pp.81-84.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