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顧立民 |
---|---|
論文名稱: |
一九四四年的中國戰場 |
指導教授: | 呂芳上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抗戰 、中國戰場 、一號作戰 、蔣介石 、國民政府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6 下載:6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係以一九四四年的「一號作戰」本身經過,以及所涉及的時間與空間為中心,另論及與其有密切關係的黨國體制、兵役制度與中共在敵後戰場的發展等課題。
本篇論文除緒論與結論外,本文部分共分為五章,各章分析內容概述如下:
「緒論」。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回顧、研究途徑與方法,以及分析架構等。
第一章「進入1944年的中國」。旨在從政治與軍事等面向,概要分析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蔣介石所建立的領袖統治體制、國家兵役制度內容與弊端,一則為後續各章的研究提供若干研究基礎,二則可由此瞭解國軍何以在之後的作戰中連連敗退,而民眾又何以不再支持軍隊
第二章「一號作戰的發動與豫中會戰」。本章係以1943年底的「常德會戰」作為楔子,分析中國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後期的情形,並探討日本發動「一號作戰」之經緯,以及「豫中會戰」中的經過情形與成敗檢討。
第三章「長衡會戰與桂柳會戰」。延續第二章的主題,繼續探討「長衡會戰」與「桂柳會戰」的經過情形與成敗檢討,並對「一號作戰」的影響作一簡要的總結。
第四章「敵後戰場」。由探討國共雙方在抗戰時期的第二次合作入手,分析中共在抗戰時期的策略內容,以及其如何利用「一號作戰」期間,日軍抽調兵力與國軍退敗所形成的有利契機,在華北、華中,乃至於華南地區發展勢力的情形。
「結論」。總結論文的研究內容,概述到1944年底時中國在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等方面的局勢,並分析1944年的局勢發展對於日後中國局勢發展的影響。
壹、中文書目
一、檔案
國史館,《蔣中正總統文物檔案‧事略稿本》。
二、檔案及史料彙編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五編,中共活動真相(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5年。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一)、(二)》。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國國民黨,《黨員手冊》。出版地、出版者與出版時間不詳。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議紀錄,第六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6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政治(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軍事(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政治(一)、(五)》。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財政經濟(八)》。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五輯,第二編,軍事(一)、(四)、(五)》。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中》。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
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四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國文史出版社編,《文史資料精選,第十、十五冊》。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軍事機構(上)、(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文史資料存稿選編—抗日戰爭(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第二十三輯》。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重慶文史資料,第二十四輯》。重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重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桂林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十二輯》。桂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桂林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三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四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衡陽文史資料,第七輯》。衡陽: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衡陽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修訂合編本),第二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八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湖南文史資料選輯(修訂合編本),第二十六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四川聯合大學經濟研究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物價史料匯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軍事委員會(一)》。台北:國史館,1996年。
周美華編,《國民政府軍政組織史料,第四冊,軍政部(二)》。台北:國史館,1999年。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桂林文史資料,第二十六輯》。桂林:灕江出版社,1994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四,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五,上冊》。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1978年。
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編,《國民參政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紀錄》。出版地與出版者不詳,1945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五冊(1937~1945),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六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3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4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五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87年。
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編,《廣西文史資料選輯,第三十輯》。南寧:廣西政協文史辦公室,1990年。
羅元錚主編,《中華民國實錄,一卷上》。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三、文集、文選、年譜
毛思誠編,《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卷二》。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王寵惠先生文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編,《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二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鄧小平軍事文集,第一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朱德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秦孝儀編,《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二十、三十二、三十七》。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徐思平,《徐思平先生文存》。台北:大眾時代出版社,1960年。
黃埔建國文集編纂委員會主編,《風雨中的寧靜》。台北:實踐出版社,1984年。
陳誠,何智霖、高明芳與周美華編,《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台北:國史館,2006年。
陳誠,何智霖編,《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台北:國史館,2007年。
陳毅傳編寫組編,《陳毅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年。
彭雪楓軍事文選編輯組編,《彭雪楓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編輯委員會編,《蔣總統思想言論集,卷十八》。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66年。
羅榮桓傳編寫組編,《羅榮桓軍事文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
四、日記、自傳、回憶錄
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聯誼會編,《從沙坪壩到浮圖關—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回憶錄》。台北:中央訓練團新聞研究班在台同學聯誼會,1979年。
王東方編,《在蔣介石、宋美齡身邊的日子:侍衛官回憶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
王子壯,《王子壯日記,第二、四、九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
王世杰,《王世杰日記,第四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王首道,《王首道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何成濬,沈雲龍註,《何成濬將軍戰時日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6年。
宋任窮,《宋任窮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胡靜如,《燼餘掇拾,上冊》。香港:龍文出版社,1994年。
胡喬木,《胡喬木回憶毛澤東》,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秦德純,《秦德純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67年。
孫元良,《億萬光年中的一瞬:孫元良回憶錄》,五版。台北:時英出版社,2002年。
徐永昌,《徐永昌日記,第七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唐縱,《唐縱失落在大陸的日記》。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98年。
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年。
黃克誠,《黃克誠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陳布雷,《陳布雷回憶錄》。台南:王家出版社,1989年。
康澤,《康澤自述及其下場》。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8年。
許世友,《許世友上將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張群,《三十年來黨政軍關係之回顧》。台北:革命實踐研究院,1954年。
張贛萍,《彈雨餘生述,中冊》。香港:龍文出版社,1993年。
張令澳,《我在蔣介石侍從室的日子》。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張國燾,《我的回憶,第三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張震,《張震回憶錄,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張治中,《張治中回憶錄》。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5年。
張發奎口述,夏蓮瑛訪談及紀錄,鄭義譯註,《蔣介石與我:張發奎上將回憶錄》。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
馮玉祥,《我的抗戰生活》。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彭德懷,《彭德懷自傳》。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2年。
曾虛白,《曾虛白自傳,上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葛先才,李祖鵬編,《葛先才將軍抗戰回憶錄—長沙、常德、衡陽血戰記》。台北:王陽明文教基金會,2005年。
程怡福,《抗戰八載話當年》。台北:作者自行出版,2000年。
楊森,《九十憶往》。台北:龍文出版社,1990年。
楊迪,《抗日戰爭在總參謀部—一位作戰參謀的歷史回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蔣廷黼英文口述,謝鐘璉譯,《蔣廷黼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9年。
蔣夢麟,《西潮與新潮—蔣夢麟回憶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年。
熊式輝,《海桑集—熊式輝回憶錄》。香港:明鏡出版社,2008年。
聶榮臻,《聶榮臻元帥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年。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第一集》。台北:經緯書局,1970年。
五、訪問紀錄
沈雲龍、張朋園、劉鳳翰訪問,張朋園、劉鳳翰紀錄,《劉航琛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
黃嘉謨、朱浤源訪問,鄭麗榕、丁素湘紀錄,《潘宗武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張朋園訪問,鄭麗榕紀錄,《張法乾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
張朋園、陳三井與馬天綱訪問,陳三井紀錄,《袁同疇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張朋園、林泉與張俊宏訪問,張俊宏紀錄,《王微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
傅應川、溫池京與蕭吉容訪問,劉鳳翰、劉祥鋒與李淑姿整理,《半生戎馬半書生—王靖之將軍回憶》。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5年。
賈廷詩等訪問、紀錄,《白崇禧先生訪問記錄,上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劉鳳翰、張力訪問,毛金陵紀錄,《丁治磐先生訪問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劉鳳翰、何智霖與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紀錄,《汪敬熙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1993年。
六、專書
文思主編,《我所知道的白崇禧》。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
文聞編,《我所親歷的常德、長衡會戰》。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政治宣傳部編,《軍史集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二卷,抗日戰爭時期》。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7年。
中國軍事科學院歷史研究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傳奇2010之我的抗戰節目組,《我的抗戰:三百位八年抗戰老軍人口述血淚史》。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王奇生,《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王健虎,《甲申一九四四》。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
王健民,《中國共產黨史稿,第三編,延安時期》。台北:中文圖書供應社,1974年。
王淇編,《砥柱中流—抗戰中的解放區戰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王兆剛,《國民黨訓政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牛軍,《從延安走向世界—中國共產黨對外關係的起源》。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付春陽,《民國時期政體研究(1925-1947)》。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江蘇省歷史學會編,《抗日戰爭史事探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8年。
朱貴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中國研究導論,上輯》。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7年。
阮大仁筆述,夏宗漢整理打字,《「一號作戰」我軍敗績原因之研究—兼評史迪威與陳納德應負之責任》。未刊稿。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上冊》。台北: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下冊》。台北:綜合月刊社,1974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何應欽,《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胡漢民講,《革命理論與革命工作,第五輯》。上海:民智出版,1933年。
胡必林、方灝編,《民國高級將領列傳》。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第八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金冲及,《轉折年代—中國的1947年》。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周春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物價史》。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段家鋒、孫正豐、與張世賢主編,《論文寫作研究》,增訂新版。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徐思平,《中國兵役行政概論》。重慶:文治出版社,1945年。
徐浩然編,《常德抗日血戰史》,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七十七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
容鑑光,《長沙三次會戰》。台北:國史館,1990年。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增訂二版。台北:食貨出版社,2005年。
梁敬錞,《史迪威事件》,十版。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戚如高、潘濤,《張瀾與中國民主同盟》。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
深町英夫(日),《近代廣東的政黨、社會、國家—中國國民黨及其黨國體制的形成過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5),派遣軍作戰(一):華中方面軍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8):河南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9):湖南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10):廣西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7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11):大戰前之華北『治安』作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25):全面潰敗與最後防線》。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26):東條內閣之最後掙扎》。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民革命建軍史,第三部:八年抗戰與戡亂(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3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第六冊,華中地區作戰(下)》。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常德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豫中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長衡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抗日戰史‧桂柳會戰》,再版。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
陳之邁,《中國政府,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
郭汝瑰、黃玉章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下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台北:曉園出版社,1994年。
曹劍浪,《國民黨軍簡史,上冊》。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
湯故上將恩伯逝世十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編,《湯恩伯先生紀念集》。出版地與出版者不詳,1964年。
張恨水,《虎賁萬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楊蔭溥,《民國經濟史》。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5年。
楊天石、臧運祜編,《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之二—戰略與歷次戰役》。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楊奎松,《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劉台平,《衡陽保衛戰》。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
黎東方,《細說抗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鍾堅,《台灣航空決戰》。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七、譯著
王安娜,《嫁給革命的中國》,李良建、李希賢譯。台北:人間出版社,2010年。
卡蘿爾‧卡特(Carolle J. Carter),《延安使命:1944-1947美軍觀察組延安963天》(Mission to Yenan: American Liaision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s 1944-1947),陳發兵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年。
白修德(Theodore Harold White),《中國抗戰秘聞—白修德回憶錄》,崔陳譯。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追尋現代中國(中)》(The Search of Modern China),溫洽溢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伊利奧‧羅斯福,《羅斯福見聞錄》,三版,李嘉譯。出版地不詳:新群出版社,1947年。
李台珊(Laura Tyson Li),《宋美齡:走在蔣介石前頭的女人》(Madame Chiang Kai-shek: China’s Eternal First Lady),黃中憲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0年。
吳國楨,《夜來臨—吳國楨見證的國共鬥爭》,吳修垣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廉,《何廉回憶錄》,朱佑慈等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彼得‧弗拉基米洛夫(俄),《延安日記》,呂文鏡等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
易勞逸(Lioyd E. Eastman),《毀滅的種子:戰爭與革命中的國民黨中國1937-1949》(Seeds of Destruction: Nationalist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37-1949),王建朗、王賢知與賈維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家近亮子(日),《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王士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第二部》(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13, Republican China 1012-1949, Part2.),章建剛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斯諾(Edgar Snow),《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李方淮、梁民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
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S. Churchill),《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卷六》(The Second World War),吳萬沈等譯。台北:左岸文化,2001年。
陳潔如,《一個改寫民國歷史的女人—蔣介石第三夫人陳潔如自傳》,金忠立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納德,《陳納德將軍與中國》,陳香梅譯。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8年。
陶涵(Jay Taylor),《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卷》(The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Struggle for Modern China),林添貴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富勒(J. F. C. Fuller),《西洋世界軍事史,卷三》(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 Vol. Ⅲ),鈕先鍾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蔣介石的美國顧問—歐文‧拉鐵摩爾回憶錄》(China Memoirs: Chiang Kai-shek and the War Against Japan)磯野富士子(日)整理,吳心伯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藤原章(日),《中國戰線從軍記》,林曉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八、期刊論文
孔聖裔,〈一黨專政與民主〉,《統一戰線》(廣州),第2卷,第1期,1938年9月,頁412-41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關於抗戰外交及國民精神總動員—軍委會參事室座談會記錄〉,《民國檔案》,1995年,第1期,頁51-56。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整軍建軍專題報告(1946年)〉,《民國檔案》,1994年,第2期,頁54-59。
王正元,〈為蔣委員長專線接話十二年〉(中),《傳記文學》,第62卷,第3期,1993年3月,頁77-84。
王東,〈中共在抗日戰爭後期關於奪取淪陷區城市的戰略探析〉,《中洲學刊》,2007年,第6期,2007年11月,頁174-177。
史國英,〈日寇今後的軍事動態〉,《東方雜誌》,第40卷,第17號,1944年9月15日,頁15-18。
朱襄,〈兵役的推行與改進〉,《新陣地》(浙江金華),第11期,1938年6月15日,頁4-5。
冉綿惠,〈抗戰時期的兵役制度—以四川為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頁107-114。
吳麟孫,〈我當蔣介石侍從醫官的回憶〉,《傳記文學》,第61卷,第3期,1992年9月,頁37-40。
克思明,〈論抗戰時期中共的「七二一方針」〉,《近代中國》,第67期,1988年10月,頁164-179。
周振綱,〈檢討兵役問題〉,《抗戰時代月刊》(桂林),第2卷,第3期,1940年9月15日,頁1-9。
居亦僑口述,汪元舟整理,〈我所知道的侍從室〉,《傳記文學》,第55卷,第5期,1989年11月,頁37-43。
倪渭卿,〈長沙淪陷與張德能之死〉,《傳記文學》,第62卷,第3期,1993年3月,頁85、86。
柯育芳,〈論長衡會戰第二階段戰役—從長衡會戰結束時間的角度考察〉,《抗日戰爭研究》,1996年,第4期,頁98-108。
夏明方,〈抗戰時期中國的災荒與人口遷移〉,《抗日戰爭研究》,2000年,第2期,頁59-78。
莫子剛,〈抗戰時期貴州役政之初探〉,《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期,頁76-99。
馬明甫,〈戰區徵兵問題〉,《最前線》(浙江於潛),第6期,1938年10月16日,頁6。
徐江虹,〈1944年,抗日戰爭的偉大轉折〉,《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頁56-59
陶英惠輯註,〈蔣馮書簡新編(三十四)〉,《傳記文學》,第86卷,第2期,2005年2月,頁127-139。
梁實秋,〈聞道長安似奕棋—華北視察散記之二〉,《傳記文學》,第2卷,第4期,1963年4月,頁11-12。
陳誠,〈陳誠失落的回憶資料(上)〉,《傳記文學》,第53卷,第4期,1988年10月,頁14-22。
陳誠,〈陳誠失落的回憶資料(續完)〉,《傳記文學》,第54卷,第1期,1989年1月,頁44-52。
陳清敏,〈抗戰時期河南省的災荒與救濟(民國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36期,2007年6月,頁499-514。
萬賢武,〈怎樣杜絕壯丁潛逃〉,《抗戰月報》(江西),第2卷,第3期,1940年3月,頁255-256。
張明養,〈戰後怎樣去處置日本〉,《東方雜誌》,第40卷,第3號,1944年2月15日,頁12-16。
張燕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兵員動員述評〉,《抗日戰爭研究》,2008年,第4期,頁129-147。
張峻,〈抗戰期間貴陽『空城計』的一段故事〉,《傳記文學》,第39卷,第1期,1981年7月,頁87-88。
齊春風,〈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的走私活動〉,《安徽史學》,2007年,第6期,頁85-89。
聞黎明,〈1944年:中國社會的歷史性轉折—兼論民族工商業者〈問政〉的原因〉,《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4期,頁25-47。
蔣永敬,〈孔祥熙與戰時財政—法幣政策與田賦徵實〉,《近代中國》,第51期,1986年2月,頁90-103。
劉緯道,〈抗戰期間胡宗南軍系的組建與發展〉,《國史館館刊》,第22期,2009年12月,頁97-136。
劉大禹,〈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行政院的機構調整〉,《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月,頁137-142。
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年5月,頁135-164。
劉鳳翰,〈抗戰對中國軍隊的衝擊(上)〉,《近代中國》,第130期,1999年4月,頁101-119。
鄧以彭,〈張發奎與廣西(三)〉,《傳記文學》,第68卷,第4期,1996年4月,頁107-114。
樊崧甫,〈我所知的陳誠(續完)〉,《傳記文學》,第71卷,第4期,1997年10月,頁97-102。
魏道明,張源譯,〈使美回憶錄(中)〉,《傳記文學》,第36卷,第4期,1980年3月,頁60-66。
戴鴻超,〈蔣介石戰時外交:談判策略與內外互動〉,《傳記文學》,第94卷,第4期,2009年4月,頁4-16。
龔德柏,〈意大利投降後的日寇〉,《東方雜誌》,第39卷,第16號,1943年10月30日,頁5-8
龔德柏,〈為日本算命〉,《東方雜誌》,第39卷,第20號,1943年12月20日,頁13-15。
九、報紙
〈社論:人類歷史創造年〉,《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1月1日,第2版。
〈社評:論豫湘戰事〉,《大公報》(重慶),1944年6月2日,第2版。
〈社評:讀「衡陽四十七天」〉,《大公報》(重慶),1944年9月14日,第2版。
〈社評:桂林守衛戰〉,《大公報》(重慶),1944年11月4日,第2版。
〈常德大會戰始末記〉,《中央日報》,1943年12月12日,第3版。
〈豫西我軍反攻 各地敵軍全被擊破 殘敵東潰在追殲中〉,《大公報》(重慶),1944年5月24日,第2版。
〈衡陽血戰四十七日殲敵二萬,忠勇守軍誓死報國,城內慘烈巷戰復行展開〉,《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8月9日,第2版。
〈官兵及公教人員待遇改善辦法,請政府交參政會討論〉,《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9月10日,第2版。
王蜀生,〈軍人的地位與待遇—獻給參政會諸公〉,《大公報》(重慶),1944年9月13日,第2版。
陸龍,〈論『改善士兵生活』〉,《中央日報》(重慶),1944年10月30日,第3版。
貳、日文書目
一、專書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号作戰〈1〉—河南の會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號作戰〈2〉—湖南の會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一号作戰(3),廣西の会戰》。東京:朝雲新聞社,1969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戰史室,《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7〉—昭和十八年十二月まで》。東京:朝雲新聞社,1973年。
服部卓四郎,《大東亞戰爭全史》,第十五版。東京:原書房,1979年。
井本熊男,《作戰日誌中の支那事變》。東京:芙蓉書房,1979年。
二、報紙
〈常德周邊を完全い覆滅〉,《朝日新聞》,1943年12月30日,第1版。
〈長沙、醴陵攻略成る〉,《朝日新聞》,1944年6月21日,第1版。
〈衡陽攻略,畫期的な戰果〉,《朝日新聞》,1944年8月12日,第1版。
〈桂林、柳州を攻略〉,《朝日新聞》,1944年11月12日,第1版。
參、英文書目
一、檔案彙編
U.S. State Department,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1944, volume Ⅵ, China.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7.
二、專書
Ch’I , His-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2.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Stilwell, Joseph W. The Stilwell Papers. New York: William Sloane Associates, INC, 1948.
Young, Arthur N. China and the Helping Hand, 1937-1945.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三、報紙雜誌
“World Battlefronts:BATTLE OF CHINA: The Unpredictables,” TIME, Monday, Jul.17,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85513,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BATTLE OF CHINA: Another Paris,” TIME, Monday, Aug.28,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85596,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Chinese Pattern,” TIME, Monday, Sep.18,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6690,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Disaster Unalloyed ?,” TIME, Monday, Oct.09,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803293,00.html>.
“World Battlefronts: BATTLE OF ASIA: Last Gap,” TIME, Monday, Oct.23,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932467,00.html>.
“World Battiefronts: BATTLE ASIA: Our Bases Are Missing,” TIME, Monday, Nov.20,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6780,00.html>.
“CHINA: T.V.,” TIME, Monday, Dec. 18, 1944,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78273,00.html>.
“FOREIGN RELATIONS: Chiang is China,” TIME, Monday, Jan. 22, 1945, <http://www.time.com/time/printout/0,8816,7918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