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我的生命體驗出發,解讀並呈現女性主體的各種意象;讓圖象創作的工作內化成為自我對女性生命的凝視與省思。基於對女性意識覺醒之必要性的認知,以及對探尋女性主體座標的內在驅力,選擇以女性主體的探尋為研究創作的主軸;以「後現代藝術本質」為研究創作的起點,從中體認後現代藝術現象之「一切變動中的可能性因素」,正是創作中的無限生命力與潛在動力的源頭。從「以女性作為主體的後現代藝術表現」、「呈現在藝術創作的女性圖象的意涵」的研究中,充實自我對女性主體意象的圖象語彙;而探討「女性主體意識的認知與理論」,藉由相關的論述架構出一個較明晰的創作版圖。此外,構築一個可以實踐主體價值的對等關係,從「與自然互為主體」這個議題的自我開拓,將自我主體的價值引領進入理性與人道的重構之中,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對立得以消失,實踐消解二元對立的權力結構,並與各主體間建立良性的溝通與相互尊重、包容的生活模式。
王受之。《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市:藝術家,2001。
史文鴻。《西方當代美學—問題分析與理解導向》。香港:青文書屋,1991。
司徒立、金觀濤。《當代藝術危機與具象表現繪畫》。香港:中文大學,1999。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後現代美學與生活》。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6。
--。《現代美術-78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
--。《現代美術-第86期》。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
史坦能(Gloria Steinem)。《內在革命-一本關於自尊的書》。羅勒譯。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
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市:聯經出版,1999。
布羅德(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謝鴻均等譯。台北市:遠流, 1998。
布爾格(Peter Burger)。《前衛藝術理論》。蔡佩君、徐明松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1998。
尼德(Lynda Nead)。《女性裸體》。侯宜人譯。台北市:遠流,1995。
艾克曼(Diane Ackerman)。《感官之旅》。莊安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
芝加哥(Judy Chicago)。《穿越花朵》。陳宓娟譯。台北市:遠流,1997。
何政廣。《歐美近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1968(1999)。
余秋雨。《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文化,1990。
何穎怡。《女人在唱歌:部落與流行音樂裡的女性生命史》,台北市:萬象,1997。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市:萬卷樓,2002。
克勞馥(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女性主義思想 : 慾望、權力及學術論述》。夏傳位譯。台北市:巨流圖書, 1998。
林珮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
林芳玫等作。《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阿皮格納內西(Richard Appignanesi)。《後現代主義》。黃訓慶譯。台北市:立緒文化,2000。
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視線與差異》。陳香君譯。台北市:遠流,2000。
南瑟(Cindy Nemser)。《藝術對話-與十五位女性藝術家的訪談》。徐洵蔚譯。台北市:遠流,1998。
柯羅根(Sarah Grogan)。《身體意象》。黎士鳴譯。台北市:弘智文化,2001。
高千惠。《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1996。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台北市:藝術家,2000。
高千惠。《當代藝術思路之旅》。台北市:藝術家,2001。
高宣揚。《論後現代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1996。
夏呂姆(Jean-Luc Chalumean)。《西方當代藝術史批評》。陳英德、張彌彌譯。台北市:藝術家,2002。
--。《藝術解讀》。王玉齡譯。台北市:遠流,1996。
特納(Bryan S.Turner)。《身體與社會》。馬海良、趙國新譯。瀋陽市:春風文藝出版社,2000.3。
陸蓉之。《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0。
陳秉璋、陳信木。《藝術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1993。
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
郭曉川。《西方美術史研究評述》。中國: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
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意象地圖》。薛絢譯。台北市:台灣商務,2002。
勒伯(Marc Le Bot)。《身體的意象》。湯皇珍譯。台北市:遠流,1996(1997)。
張小虹編。《性/別研究讀本》。台北市:麥田出版,1998。
馮慧瑛。<自然與女性的辯證:生態女性主義與台灣文學/攝影>《中外文學》。。台北市:台大外文系月刊社,1999。
黃海鳴。《從身體到城市的閱讀》。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編,2000。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1993。
游惠貞編。《女性與影像-女性電影的多角度閱讀》。台北市:遠流出版,1994。
游擊女孩(The Guerrilla Girls)。《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藝術史》。謝鴻均譯。台北市:遠流,2000。
廖雯。《女性主義作為方式》。中國吉林市 : 吉林美術出版社, 1999 (2000)。
--。《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女性藝術家談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熊郁主編。《面對21世紀的選擇 : 當代婦女研究最新理論概覽》。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天津發行所發行。 1993。
維登(Chris Weedon)。《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北市:桂冠圖書,1994。
瑪姬西絲(Joy Magezis)。《女性研究》。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何穎怡譯。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2001)。
劉惠媛。《旅遊指南上找不到的藝術地圖》。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2001。
鄭至慧。《他鄉女紀--閱讀女人的創作版圖》。台北市:元尊文化,1997。
諾區林(Linda Nochlin)。《女性,藝術與權力》。游惠貞譯。台北市:遠流出版,信報發行, 1995。
謝里法。《珍重!阿笠》。台北市:雄獅圖書,1977。
--。《紐約的藝術世界》。台北市:雄獅圖書,1980。
簡瑛瑛。《女兒的儀典-台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0。
--主編。《女性心 / 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台北市:女書文化,2003。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
蘇美玉。《馬諦斯畫語錄》。台北市:藝術家,2002。
顧燕翎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1996。
顧燕翎、鄭至慧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