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佾錩
Li, I-Chang
論文名稱: 王韜變法思想的形成及其意義
The Forming Process and Meaning of Wang Tao's Reformation Thought
指導教授: 胡元玲
Hu, Yuan-L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東亞學系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5
中文關鍵詞: 王韜晚清變法思想中體西用論
英文關鍵詞: Wan-Tao, Thought of Reform, Zhonh Ti Xi Yong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67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十九世紀末中國,中西文化之間逐漸展開大規模交流的早期階段中,王韜是一個相當特殊的例子,他有著相當深厚的中學基礎,但也在很年輕時,就因為協助傳教士翻譯中國經典工作的需要,而與西方文化有密切接觸。王韜更因上書太平天國的事件而被迫逃亡到香港,這個中國近代以來最早受到西方國家管理的地方,最後他獲邀至蘇格蘭,在西方社會環境下生活了兩年多的時間。王韜相當特殊的人生經歷,是他得以能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突出的主因,他對西方文化的態度以及本身變法理念,也隨著自己人生經歷而逐漸變化,從上海時期的保守警戒,到香港期間的開放,最後從歐遊歸來後的積極學習,王韜從一個有志於科舉仕途的傳統讀書人,逐漸成為試圖積極向西方學習的知識分子。也因此王韜思想的變化歷程在晚清思想史上,具有相當重要意義,王韜的思想變化與當時主要變法思想依據:「中體西用論」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清楚呈現了同時代的知識分子在面對西方這個課題上,可能會遇到的許多問題。

    Wang Tao is a very special case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during late 19th century. He is proficient in Chinese Classics, but also, for the need of helping missionary translate the Chinese Classics, he had very close touch with Western culture. Also, he fled to Hong Kong because he wrote letters to the head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which is also the place governed by the UK. In the end of his exile life, he was invited to Scotland and live in the western society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Hi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is the reason why he stands out from other intellectuals in China at the time. His attitude toward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 of reform while he was in Shanghai changes from conservative and cautious to positive during his life in Hong Kong and Europe; he changes from a traditional Chinese scholar to an open-minded intellectual who is willing to learn from the West. Therefore, the process of change of Wang Tao’s thinking is significant in the history of thought in late Qing dynasty. In conclusion, Wang Tao’s thinking has an important connection with the Zhonh Ti Xi Yong theory, it also presents the problems the intellectuals might occur to while dealing with the Western issue at that tim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一)有關晚清思想史的研究 7 (二)有關王韜的研究 11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 15 第二章 王韜變法思想基礎:1860年之前 17 一、早年經歷 17 二、墨海書館時期 20 三、對西方初步評價 25 四、對「口岸知識份子」概念的補充 30 五、1860年之前的改革思潮 33 六、小結 41 第三章 王韜變法思想的轉變:1860年之後洋務運動時期 43 一、王韜與太平天國 43 二、流亡香港 47 三、泰西漫遊 50 四、旅居英土 54 五、洋務運動時期的變法思想 59 六、小結 66 第四章 王韜在晚清變法思想上的定位 69 一、中體西用論的意義與侷限 69 二、王韜思想轉折對於「中體西用論」的呼應 72 三、王韜與「中體西用論」內在侷限的互動 76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書目 84 一、史料 84 二、近人研究 84 (一)學術專書 84 (二)學位論文 85 (三)專書篇章 85 (四)期刊論文 85

    一、史料
    王韜著,汪北平、劉林整理,《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中華書局,1959。
    王韜,《扶桑遊記》,臺北:文海書局,1971。
    王韜著,陳尚凡、任光亮校,《漫遊隨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王韜,《弢園尺牘》,臺北:文海書局,1983。
    王韜,方行、湯志鈞整理,《王韜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7。
    王韜著,楚流、書進、風雷選注,《弢園文錄外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王韜著,錢鍾書編,《弢園文新編》,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韜著,顧鈞校注,《漫遊隨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王韜,《弢園尺牘續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王韜,《蘅華館詩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64年影印本。
    魏源,《海國圖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馮桂芬,《校邠廬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二、近人研究
    (一)學術專書
    丁偉志、陳崧,《中國近代文化思潮(上卷):中西體用之間──晚清文化思潮述
    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6。
    王立群,《中國早期口岸知識分子形成的文化特徵──王韜研究》,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9。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
    汪榮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咸同光時代》,湖南:岳麓出版社,2000。
    析平,《王韜評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臺北:正中書局,1998。
    林啟彥、黃文江編,《王韜與近代世界》,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
    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臺北:文鏡文化事業,198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5。
    彭明輝,《晚清的經世史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郝秉鍵、李志軍,《19世紀晚期中國民間知識分子的思想──以上海格致書院為
    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71。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
    黃克武,《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張海林,《王韜評傳(附容閎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志春,《王韜年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薛化元,《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形態的西化理論》,
    臺北:稻鄉出版社,2000。
    羅香林,《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1961 年。
    鄭海麟,《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運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Paul Cohen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Wang Tao and Reform in Late Ching
    China),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S.Y.Teng and John K.Fairbank,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A Documentary
    Survey, 1893-192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二)學位論文

    李在光,〈王韜維新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0。
    姚海奇,〈王韜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高美芸,〈王韜對時代的關懷及其尋求的解決之道〉,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
    高美芸,〈王韜及其史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1998。
    蔡儒雅,〈王韜的新人才觀及其文教實踐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三)專書篇章
    張灝,〈晚清思想發展試論──幾個基本論點的提出與探討〉,收入周陽山、楊
    肅獻編,《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晚清思想》(臺北:時報文化,1982),
    頁19-33。

    (四)期刊論文
    周琇鐶,〈對王韜的民族主義思想〉,《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臺北,2001),
    頁1-32。
    吳以義,〈王韜研究所提示的中國近代史的複雜性──評忻平「王韜評傳」和柯
    文「在傳統和現代性之間」〉,《新史學》第11卷第2期(臺北,2000)
    頁145-166。
    段懷清,〈對異邦文化的不同態度:理雅各[James Legge]與王韜〉,《二十一世
    紀》,91期,台北,2005.10,頁58-68。
    徐興慶,〈王韜與日本維新人物之思想比較〉,《臺大文史哲報》第64期(臺
    北,2006),頁131-171。
    潘光哲,〈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
    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新史學》第22卷第3期(臺北,2011),頁113-15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