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少艾 Hu, Shao-Ai |
---|---|
論文名稱: |
清代杭州府的家族經營與社會活動-以汪、丁、潘、陳四姓家族為中心 Family management and social activities in Hangzhou Prefecture in the Qing Dynasty - centered on the four surnamed families of Wang, Ding, Pan and Chen |
指導教授: |
邱仲麟
Chiu, Chung-Lin |
口試委員: |
邱仲麟
Chiu, Chung-Lin 邱澎生 Chiu, Peng-Sheng 林志宏 Lin, Chih-Hung |
口試日期: | 2024/07/24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6 |
中文關鍵詞: | 地方家族 、家族經營 、社會活動 、杭州府 、清代 |
英文關鍵詞: | local families, family management, social activities, Hangzhou Prefecture, Qing Dynasty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53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9 下載:1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杭州府在傳統印象中,被視為經濟繁盛、文教發達之區。然而杭州府下一州八縣,其中有部分縣份位於山區,在經濟、文教等方面與傳統認知中較為富庶的杭州府平原區,情形有所不同。不同的自然環境、經濟條件、文教發達程度,以及國家政治環境的變遷,都會影響地方家族如何經營發展自身家族和地方社會的互動。本文所選擇杭州府平原區縣份的家族-錢塘汪氏、錢塘丁氏,皆是商業起家,爾後透過獲取功名、經營文化網絡、經營文化資本等方式,轉為商、文並重的家族。而山區縣份的唐昌潘氏、富春上館陳氏,則相對於平原區家族,更加注重宗族制度的發展。並透過與遠房宗親聯宗合譜,擴大家族在地方的人數,除此外也參與公共事務,來增加家族在地方的聲望與影響力。
In the traditional impression, Hangzhou Prefecture is regarded as an area with prosperous economy and developed culture and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eight counties in the Hangzhou Prefecture, some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terms of economy, culture and education, the situ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plain areas of Hangzhou Prefecture, which are relatively affluent in traditional perceptions.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s, economic conditions, levels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nvironment will all affect how local families manage and develop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ocal society. The families selected in this article from the plain counties of Hangzhou Prefecture, the Qiantang Wang family and the Qiantang Ding family, all started out in business. Later, through gaining fame, operating cultural networks, and managing cultural capital, they became families that placed equal emphasis on business and culture. The Tangchang Pan family and the Fuchun Shangguan Chen family , in mountainous count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system than families in plain areas. By joining the family tree with distant relatives, the family's number in the local area is expanded. In addition, the family also participates in public affairs to increase the family's prestige and influence in the local area.
一、史料:
家譜資料
〔清〕丁英、丁莊纂;丁申、丁丙修;丁立誠、丁立中續修,《丁氏宗譜》,收入周膺、吳晶主編,《杭州丁氏家族史料 第一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清〕汪純粹,《弘村汪氏家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捲號:1492365 Item 2。
〔清〕汪曾立等重修,《平陽汪氏九十一世支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捲號:1086919 Items 3-5。
〔清〕汪曾立纂修,《汪氏第九十二世小宗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捲號:759349 Items 1-2。
〔清〕汪曾唯,《汪氏家譜》,清同治十三年記事,猶他家譜中心藏,微捲號:1086920 Item 7。
〔清〕高克勤主修;高敬恩纂修,《海寧巖門高氏家譜》,收入《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硏究中心藏名人家譜叢刊 第123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汪大燮編,《汪氏振綺堂宗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卷號:770658 Item 1。
汪玉年,《杭州汪氏振綺堂小宗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捲號:1086923 Items1-2。
汪怡等纂,《平陽汪氏遷杭支譜》,民國21年鉛印本,收入國家圖書館地方誌家譜文縣中心編,《清代民國名人家譜選刊 第18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沈紹勳,《錢塘沈氏家乘》,猶他家譜中心藏,微卷號:1127418 Items 2-5。
張同楣,《海寧半海張氏宗譜》,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微卷號:npmlib1129217ll。
陳錫鏕等重修,《富春上館陳氏宗譜》,民國二十二年,猶他家譜中心藏,微卷號:1126517、1126518、1126519。
盛展翔等修,《餘杭閑林盛氏宗譜》,猶他家譜中心藏,微卷號:1129334Items11-16。
潘秉哲重輯,《唐昌潘氏宗譜》,民國十三年,猶他家譜中心藏,微卷號:2136432 Item 2、2136433 Item 1。
方志
〔明〕陳善等修,〔萬曆〕《杭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牛奐撰,〔康熙〕《富陽縣志》,清康熙十二年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00。
〔清〕張瓚修,張戩等纂,〔康熙〕《新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影印,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94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高登先修,沈麟趾等纂;范其鑄續修,〔康熙〕《山陰縣志》收入天津圖書館主編,《天春園藏善本方志選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清〕趙之珩修,章國佐等纂,〔康熙〕《於潛縣志》,清康熙十二年刻本影印,收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92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清〕許三禮修,〔康熙〕《海寧縣志》,清康熙十四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陸文煥等修,〔康熙〕《臨安縣志》,清康熙二十二年序刊本配鈔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00。
〔清〕謝廷璣等撰,〔康熙〕《昌化縣志》,清康熙二十二年續鈔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00。
〔清〕謝廷璣纂修,〔康熙〕《昌化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續編 第5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清〕馬如龍撰,〔康熙〕《杭州府志》,清康熙二十五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00。
〔清〕趙世安等纂,〔康熙〕《仁和縣志》,清康熙二十六年序刊本,影印自日本內閣文庫,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00。
〔清〕甘文蔚等修,王元音等纂,〔乾隆〕《昌化縣志》,清乾隆十三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戰魯村修,〔乾隆〕《海寧州志》,清乾隆四十年修,道光二十八年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3。
〔清〕鄭澐修,邵晉涵纂,〔乾隆〕《杭州府志》,清乾隆四十九年刻本影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第701-7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張吉安等修,朱文藻等纂,〔嘉慶〕《餘杭縣志》,民國八年重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清〕于尚齡等修,王兆杏等纂,〔道光〕《昌化縣志》,清道光三年鈔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李應玨輯,《浙志便覽》,清光緒二十二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清〕程兼善纂修,〔光緒〕《於潛縣志》,清光緒二十四年修,據民國二年謝青翰石印本影印,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10。
〔清〕汪文炳等修纂,〔光緒〕《富陽縣志》,清光緒三十二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褚成亮纂稿,褚成博補遺,〔光緒〕《餘杭縣志稿》,清光緒三十二年刻本,《中國地方志集成》浙江府縣志輯 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
〔清〕彭循堯修,董運昌纂,〔宣統〕《臨安縣志》,清宣統二年刊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清〕不著撰人,《杭俗怡情碎錦》,清代稿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清〕龔嘉儁修,李榕纂,〔宣統〕《杭州府志》,民國十一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王文治主編,《富陽縣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徐士瀛等修,張子榮等纂,《新登縣志》,民國十一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許傅霈等原纂,朱錫恩等續纂,《海寧州志稿》,民國十一年排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3。
陳培廷修,潘秉哲纂,《昌化縣志》,民國十三年鉛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
范祖述,《杭俗遺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詩文集
〔清〕丁立誠,《續東河櫂歌》,收入《晚清四部叢刊 第6編集部第119冊》, 臺中:文听閣圖書,2011。
〔清〕丁丙撰輯,《武林掌故叢編》,臺北:臺聯國風,1967。
〔清〕丁丙撰;丁立中補撰,《樂善錄》,收入周膺、吳晶,《杭州丁氏家族史料 第三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清〕丁丙纂輯,《先人老屋記》,收入周膺、吳晶主編,《杭州丁氏家族史料 第一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清〕丁丙,《武林坊巷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清〕毛奇齡,《杭城治火議》,收入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續編 第5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
〔清〕汪康年著,《汪穰卿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汪遠孫編,《清尊集》,清道光十九年錢塘振綺堂刊本。
〔清〕汪曾唯校訂,《振綺堂書目》,民國十六年東方學會鉛印本,收入林夕主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 明清卷第22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清〕佚名,《東南紀略》,收入楊家駱主編,《太平天國文獻彙編(五)》,臺北:鼎文書局,1973。
〔清〕楊西明,《災賑全書》,新北:文海出版社,1989。
〔清〕厲鶚撰;羅仲鼎、俞院萍點校,《厲鶚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清〕厲鶚撰,《樊榭山房全集》,新北:文海出版社,1978。
〔清〕龔守正撰,龔家尚輯,《豔雪軒隨記.龔氏家乘述聞》,收入徐雁平主編,《清代家集叢刊續編 第8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清〕龔家尚輯,《聽綠山房筆記.續龔氏家乘述聞》,收入徐雁平主編,《清代家集叢刊續編 第83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丁立中,《禾廬詩鈔》,收入徐雁平、張劍主編,《清代家集叢刊 第11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丁立中撰輯,《宜堂類編》,收入周膺、吳晶主編,《杭州丁氏家族史料 第二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丁仁撰,《金石書畫序跋題詞》,收入周膺、吳晶主編,《杭州丁氏家族史料 第十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
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手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日本教學參議部編,《清國巡游志》,收入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附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汪貽年纂輯,《汪穰卿先生傳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徐雁平、張劍主編,《清代家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徐雁平、張劍主編,《清代家集叢刊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
陳蝶仙撰,王其煌標點,徐吉軍審校,《拱宸橋竹枝詞》,收入孫忠煥主編,《杭州運河文獻集成 第一冊》,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9。
鐘毓龍編著,鐘罩恆增補,《說杭州》,收入王國平主編,《西湖文獻集成 第11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官書典籍與檔案
〔清〕李衛,〔雍正〕《敕修兩浙鹽法志》,收入劉兆祐主編,《中國史學叢書》, 臺北:學生書局,1966。
〔清〕阮元總裁,〔嘉慶〕《欽定重修兩浙鹽法志》,清嘉慶七年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清〕張大昌撰,《杭州八旗駐防營志略》,新北:文海出版社,1971。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清實錄.仁宗睿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清〕奕訢,《欽定剿平粵匪方略》,收入方略館編,《清代方略全書(121)》,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
趙爾巽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091575,左宗棠奏,〈奏報官軍克復富陽縣城現籌剿辦情形〉,同治。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故機124912 號,樓譽普奏,〈奏報浙江餘杭縣知縣王崧辰未能振作及縣丞程家驥黷貨情形〉,光緒8年7月6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故機156000,誠勳奏,〈奏為昌化縣客民葉得富等共毆傷人命案審擬〉,光緒29年3月8日。
二、專書:(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編,《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
王振忠,《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北京:三聯書店,1996。
王鶴鳴、王澄著,《中國家譜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尤育號,《因地制宜:晚清溫州士紳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9。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石祥,《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多賀秋五郎,《宗譜の研究 資料篇》,東京:東洋文庫,1960。
多賀秋五郎,《中國宗譜の研究(上卷)》,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81。
朱炳國主編,《中國家譜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
朴元熇,《明清徽州方氏宗族個案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13。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莊》,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向軍,《清代荒政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李世眾,《晚清士紳與地方政治-以溫州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震、陳廷元等編,《中國歷代戰爭史 第18冊》,臺北:黎明文化,1989。
李國祁,《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一八六零-一九一六)閩浙臺地區》,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
何炳棣(HO, Ping Ti)著;徐泓譯注,《明清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
余同元、何偉、吳洋飛、史獻浩,《溫州家族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汪崇篔,《明清徽商經營淮鹽考略》,成都:巴蜀書社,2008。
沈曉敏,《處常與求變:清末民初的浙江諮議局和省議會》,北京:三聯書店,2005。
周敘琪,《明清家政書與家庭經濟論的新發展》,臺北:政大出版社,2022。
林濟,《長江中游宗族社會及其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
邱巍,《吳興錢家:近代學術文化家族的斷裂與傳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岸本美緒,《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17世紀中国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2002。
邵建東,《浙中地區傳統宗祠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唐力行,《商人與文化的雙重變奏-徽商與宗族社會的歷史考察》,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
唐力行,《徽州宗族社會》,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馬雪芹,《杭州政區史》,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11。
袁宣萍、徐錚著,《浙江絲綢文化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常建華,《宗族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常建華,《明代宗族組織化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2。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張仲禮,《中國紳士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張育滋,《明清杭州徽商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張朋園,《中國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來歷屆議會選舉述論》,長春:吉林出版社,2008。
清水盛光著,宋念慈譯,《中國族產制度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
許大齡,《清代捐納制度》,香港:龍門書店,1968。
許嘉猷著,《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臺北:三民書局,1986。
許瑩,《辦報干政的另一種探索:汪康年報刊思想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著,劉曉春譯,王銘銘校,《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陳加林,《百年徽商與社會變遷-以蘇州汪氏家族為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臺北:聯經出版社,1990。
陳學文,《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北京:學言出版社,1993。
陳莉萍、陳小亮,《宋元時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莊吉發,《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7。
崔之清、陳韻茜主編,《太平天國戰爭全史 第四卷 天國衰亡(1860-1866)》,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梁其姿著,《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梁明武,《明清時期木材商品經濟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2。
森正夫,《「地域社會」視野下的明清史研究-以江南和福建為中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黃敬斌,《民生與家計:清初至民國時期江南居民的消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曾仰豐著,《中國鹽政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程維榮,《中國近代宗族制度》,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馮爾康,《中國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馮爾康,《中國宗族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方法、理念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趙世瑜,《從空間中理解時間-從區域社會史到歷史人類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趙華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廖梅,《汪康年:從民權論到文化保守主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樊樹志,《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
樊樹志,《江南市鎮-傳統的變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錢杭,《宗族的世系學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錢杭,《宗族的傳統建構與現代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蕭公權著,張皓、張升譯,《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臺北:聯經出版社,2018。
蕭邦齊(R.Keith Schoppa)著;徐立望、楊濤羽譯;李齊校,《中國精英與政治變遷-20世紀初的浙江》,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
濱島敦俊,《明代江南農村社會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頁1-208。
瞿同祖,范中信、何鵬、晏鋒譯,《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簡又文,《太平天國全史》,香港:猛進書屋,1962。
譚其驤,《歷史地圖集(第八冊)》,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
Beattie, Hillary J., 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 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 Anhwei, in The Ming and Ch’ing Dynasties(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Elman, Benjamin A.,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Hymes,Robert,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arsh, Robert, The Mandarins : The Circulation of Elites in China, 1600-1900(New York : Free Press of Glencoe,1961).
Pierre Bourdieu; edited by Patrick Champagne and Julien Duval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Franck Poupeu and Marie-Christine Revière ; translated by Peter Collier, Forms of Capital (Cambridge, UK ; Medford, MA : Polity Press, 2021).
Rankin, Mary B., Elite Activism and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Zhejiang Province,1865-1911(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Sorokin, Pitirim A. ,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9).
Schoppa, R. Keith,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Sorokin,Pitrim A., Social and Cultural Mobility ( New York : Free Press, 1959).
(三)期刊論文:
卜正民(Timothy James Brook)著;孫竟昊譯,〈家族傳承與文化霸權:1368年至1911年的寧波士紳〉,《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廈門: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頁92-106。
上田信,〈地域與宗族-浙江省山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572-608。
王明前,〈太平天國一克杭州戰事考〉《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7:3,大慶,2007.6,頁127-130。
臼井佐知子、何小剛,〈徽商及其網絡〉,《安徽史學》,1991:4,合肥,1991.8,頁18-24。
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遷徙與商業活動〉,《江淮論壇》,1995:1,合肥,1995.2,頁68-75。
臼井佐知子,〈徽州汪氏家族的遷徙與商業活動(完)〉,《江淮論壇》,1995:2,合肥,1995.4,頁60-67。
李仁淵,〈在田野中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考古人類學刊》,88,臺北,2018.12,頁109-140。
李文杰,〈從士大夫到外交官的轉變:由汪大燮的經歷看清末民初外交官形成的一種模式〉,《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42,臺北:2014.11,頁35-78。
李弘祺,〈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臺大歷史學報》32,臺北,2003.12,頁237-267。
吳萬善、羅萬壽,〈論田五、張文慶起義〉,《寧夏社會科學》42,銀川,1990.10,頁18-24。
吳昌峻,〈中央與地方之間:滬杭甬鐵路中的浙籍官紳與浙將巡撫〉,《史原》,32,臺北,2020.9,頁29-91。
吳晶、周膺,〈丁丙及杭州丁氏家族家世考述〉,《浙江學刊》2013:5,杭州,2013.9,頁80-91。
吳晶、周膺,〈浙江近代文化中的士紳蛻變-以丁丙為中心的丁氏家族考察〉,《浙江學刊》,2016:6,杭州,2016.11,頁92-102。
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收入黃寬重、劉增貴主編,《家族與社會》,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5。
汪利平,〈杭州旗人與他們的漢人鄰居:一個清代城市中民族關係的個案〉,《中國社會科學》2007:6(北京,2007.12),頁188-200、頁208。
周祖文,〈清代嘉慶朝刑科題本中的生監群體-兼論明清紳士研究〉,收入歐陽恩良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控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83-90。
周秋光、陳敘良,〈清末湖南社會流動與湖南社會的近代化轉型〉,收入歐陽恩良主編,《近代中國社會流動與社會控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31-51。
周膺、吳晶,〈丁丙及杭州丁氏家族家世考述〉,《浙江學刊》5,杭州,2013.10,頁80-91。
林麗月,〈風俗與罪愆:明代的溺女記敘及其文化意涵〉,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Ⅱ):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1600-1950)》,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頁1-24。
施堅雅(G.William Skinner),〈城市與地方體系層級〉,收入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陳橋驛校,《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327-410。
封越健,〈十八世紀徽商典鋪的經營管理與典當制度-以休寧茗州吳氏典鋪為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8,臺北,2012.12,頁29-85。
重田德,〈鄉紳支配的成立與結構〉,收入劉俊文主編,高明士、邱添生、夏日新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二卷專論》,臺北:中華書局,1992,頁199-247。
侯印國,〈孫宗濂及孫仰曾家世及藏書考論〉12《新世紀圖書館》,南京,2013.12,頁88-91。
胡中生,〈清代徽州家政與鄉族社會的善治〉,《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2,合肥,2013,頁87-95。
馬志榮,〈再論蘇四十三事件的性質〉,《西北民族研究》12,蘭州,1993.6,頁95-101。
馬雅貞,〈從《玉臺書史》到《玉臺畫史》:女性藝術家傳記的獨立成書與浙西的藝文傳承〉40:3《清華學報》,新竹,2010.9,頁411-451。
馬麗,〈晚清地方縣域辦學體系中的統轄關係-從檔案看晚清地方勸學所的內部設置〉,《銅仁學院學報》15:2,銅仁,2013,頁14-20。
徐雁平,〈花萼與芸香-錢塘汪氏振綺堂詩人群〉,《漢學研究》,27:4,臺北,2009.12,頁261-289。
徐雁平,〈宅第園林與世家文學〉1《明清詩文研究》,新竹,2011.6,頁29-78。
常建華,〈清代溺女嬰問題〉,收入常建華,《婚姻內外的古代女性》,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74-200。
許倬雲,〈介紹何著「明清社會史論」〉,收入許倬雲,《心路歷程》,臺北:文星書店,1964,頁123-133。
曹樹基、李玉尚,〈太平天國戰爭對浙江人口的影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報)》2000:5,上海,2000.10,頁33-44。
陳玉蘭,〈海寧查氏與天津查氏關係論-關於海寧查氏世家文學之生態網絡的考察〉,《浙江社會科學》,2013:7,杭州,2013.7,頁120-128。
陳捷先,〈清代「譜禁」探微〉,收入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主編,《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4,頁104-130。
張育滋,〈明清時期的杭州徽商-以黟縣宏村遷杭汪氏為例〉,《史耘》,14,臺北,2010.6,頁77-101。
楊洪升、李雪,〈新發現的汪氏振綺堂四庫進呈書目〉,《文獻》1(北京,2017.1),頁172-178。
張桂麗,〈汪氏振綺堂藏書、刻書考略〉,《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3,北京,2013.7,頁75-83。
連瑞枝,〈從鄉紳到地方精英(From Gentry to Local Elite)-兼評Joseph W.Eshrick and Mary B.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中國的地方精英與支配模式)California Univ.Press,1990〉,《史匯》,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頁1-17。
森正夫,〈地域社會論的背景、核心、理解和課題〉,《人文研究期刊》,2014:12,嘉義,2014.12,頁27-32。
森田明,〈清代道光期の西湖管理と杭州商紳〉,《淡江史學》,10,新北,1999.6,頁305-326。
程小瀾,〈略談清代家譜的基本特徵〉,收入朱炳國主編,《中國家譜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頁103-108。
馮爾康,〈略述清代人「家譜猶國史」說-釋放出「民間有史書」的信息〉,收入
朱炳國主編,《中國家譜文化》(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頁64-74。
黃明毅,〈清代海寧查氏家族家訓及現代傳承〉,《新余學院學報》,24:1,新余,2019.2,頁116-120。
劉錚雲,〈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設立及分布〉,《史語所集刊》,58:3,臺北,1987,頁633-672。
劉希偉,〈清代科舉考試中的「商籍」考論-一種制度史的視野〉,《清史研究》3,北京,2010.8,頁83-89。
錢杭,〈關於聯宗的分類和基本定義〉,收入錢杭著,《宗族的傳統建構與現代轉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137-153。
賴燕波,〈浙江海寧查氏家族教育探析〉,《學術交流》,2011:1,哈爾濱,2011.1,頁199-202。
賴惠敏,〈從杭州滿城看清代的滿漢關係〉,《兩岸發展史研究》5,桃園,2008.6,頁37-89。
戴聯斌,〈明代家刻與士紳社會:以杭州張氏為例(下)〉,《印刷文化(中英文)》,2021:2,北京,2021.6,頁90-110。
魏梅,〈明清時期休寧西門汪氏遷浙支派宗族意識的變化〉,《巢湖學院學報》,11:1,巢湖,2009.1,頁99-104。
魏梅,〈明清宗族對經商人才的培養-以休寧西門汪氏宗族為例〉,《巢湖學院學報》,17:1,巢湖,2015.1,頁127-130。
魏運生,〈清代徽州遷蘇洪氏狀元家族研究〉,收入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城市社會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3),頁433-505。
關聯吉,〈蘇四十三反清起義史略〉,《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蘭州,1985.6,頁14-17。
嚴迪昌,〈誰翻舊事作新聞-杭州小山亭趙氏「曠亭」情結與《南宋雜事詩》〉6《文學遺產》,北京,2000.12,頁48-59、頁143。
(四)學位論文:
朱祐鋐,〈清代杭州的火災、火政與社會生活(1644-186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1。
章光偉,〈戊戌時期汪康年政治思想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賴惠敏,〈明清浙西的士紳家族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戴鶄,〈清代浙江育嬰組織〉,合肥:安徽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
(五)網路資源:
高德地圖:https://surl.amap.com/1qXAfrG15c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