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人豪
Sung,Ren-Hao
論文名稱: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承諾、社會支持、人格特質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among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指導教授: 李隆盛
Lee, Lung-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社會工作人員專業承諾社會支持人格特質離職傾向
英文關鍵詞: Social Worker,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traits, Turnover Intention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如何降低離職率一直是社會工作領域的重要課題,故應了解在職社工人員的離職傾向及其相關因子。本研究目的在了解社會工作人員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之間的關係,以及專業承諾在前述關係中的中介效果,採用問卷調查各社福機構社工人員,回收269份有效問卷後以SPSS統計軟體分析資料。結果如下: (1)社會支持、專業承諾與謹慎性人格可負向預測離職傾向;(2)社會支持、外向性、謹慎性人格可正向預測專業承諾;(3)專業承諾在社會支持與離職傾向之間具有部份中介效果(4)專業承諾在謹慎性人格與離職傾向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How to reduce the turnover rat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work, Thus, the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as well as its associated factors of in-service social workers have to be proactively explore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of social worker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employed to solicit necessary data from the social worker in various 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s. The data obtained from 269 valid guestionnaire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rough software SPSS. conseguently the following results are obtained:(1)Social suppor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and the Personality of conscientiousness can negatively predict turnover intention. (2) Social support, the personality of extraversion and conscientiousness can positively predict professional commitment.(3)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turnover intention .(4) Professional commitment fu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sonality of conscientiousness and turnover intention.

    謝誌 i 摘要 iii Abstract v 目 錄 iii 表 次 vi 圖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四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專業承諾及其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 17 第三節 人格特質及其相關研究 24 第四節 離職傾向及其相關研究 31 第三章 設計與實施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及假設 4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7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6 第四章 結果與結論 59 第一節 樣本特性 59 第二節 專業承諾、社會之持、人格特質與離職傾向現況 64 第三節 專業承諾、社會支持、人格特質與離職傾向之相 關分析 69 第四節 社會支持、人格特質在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間的 中介效果 7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主要發現與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4 附 錄 99  附錄一 社會支持、專業承諾人格與離職傾向之關係研究 問卷 101

    一、中文部分
    王桂英、周傳姜、黃瑞蘭(2010),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57(1), 22~34。
    王湧泉、黃佳純、葉松輝(2010)。人資從業人員角色知覺、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2010金融海嘯下人力資源管理之挑戰論壇與學術研討會。
    王珮甄(2011)。公部門兒少保護社工留職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翰一(2011)。中部地區社會處非正式編制社工人力的工作風險感、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探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王文宗(2012) 公部門保護性社工人員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向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石守正(2009)。公部門社會工作員工作壓力、專業承諾與離職意願之研究—以台北縣市政府社會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泱 (2009)。不同居住型態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1, 27-53。
    李文傑(2000)。大型購物中心內消費者行為特性之探討。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佩玲(2009)。兒少保社工員的自我效能、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間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工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佩玲(2009)。兒少保社工員的自我效能、角色壓力與專業承諾間相關性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呂勻琦(1995)。社會工作者專業生涯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中。
    沈慶鴻(2008)。老問題、新思索:台北市社會工作者薪資現況和期望薪資之探索性研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刊。
    沈昭吟、劉禮維、詹昆霖(2013)。企業員工之性別角色對人格特質、逆境商數與工作績效之影響。創新與管理,10(2), 117-151。
    岑淑筱、吳京叡(2011)。加盟者人格特質、加盟動機與加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餐飲連鎖加盟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1(4),63-92。
    余一鳴、顏志龍(2011)。道德認同對軍事社會化與道德疏離的調節作用。教育心理學報,43(2),477-498。
    佘品潔(2012)。應徵者人格特質與面試官特質對防禦型印象管理策略選擇之影響。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何幸霞(2005)。玄奘大學在職行政人員離職意願之研究。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吳俊彥(2006),消費者行為,新北市:高立。
    吳京叡(2010)。加盟者人格特質、加盟動機與加盟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餐飲連鎖加盟業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嘉振(2010) 非營利組織社工員工作滿足與留任意願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筱琳(2008),「人格特質與工作表現、工作滿意及離職傾向之關係探討–以某量販店客收人員為例」,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慧、莊義利(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 康:長期資料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2(2):281-317。
    周嘉琪、王俊明 (2011)。運動社會支持、運動享樂對中年運動參與者幸福感之影響。臺灣體育學術研究,5(2), 21-36。
    林能白、邱宏昌(1999),服務品質之研究-服務人員特質之影響分析與應用,管理學報,16(2), 175-200。
    林欽榮(2002),人力資源管理,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萬億(2002)我國社會行政組織調整方向之研究。國家政策季刊,1, 145-166。
    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泰隆(2009)人格特質、組織氣候及工作壓力對工作意願之影響—以資訊服務業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林俊瑩(2010),工作滿意度、組織承諾與離職意圖:中小學教師與其他職業之比較,教育實踐與研究,23(1),1-20。
    林靜怡(2011)。社工員組織承諾與留職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私部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介偉、洪嘉蔓(2011)。公司合併後工作環境、人格特質與個人因素對員工組織承諾影響之研究:以台灣某人壽保險公司合併為例。管理學報,28(5),475-492。
    胡宜中、王仁宏、易慧珍(2012)。運用網路程序分析法探討甄選管理師與工程師之關鍵人格特質-以C國營事業為例。人力資 源管理學報,12(4), 53-79。
    孫譽瑋(2009), 「員工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員工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祝道松、盧正宗、游怡婷(2008)。領導型會計與公司治理態、審計結構與審計人員角色壓力對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會計與公司治理,1(5),頁1 -32。
    侯建州(2012)。社會工作師專業證照發展之檢視:機會與反思。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2, 1-17。
    郭生玉(2005)。教育與心理研究法。台北:精華。
    徐美圓、張瑞興、許吉越(2013)。課業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8(1), 56-71。
    黃婉菁(2003)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侃如(2003)。精神社工專業認同之形塑與掙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黃一峰(2006),高級行政主管遴用制度之研究,考銓季刊,45,43-60。
    黃夙賢、林炳憲(2010)。部落格好友關係之社會網路分析-以無名小站創作圖像分類為例。電子商務研究,8(2), 209-230。
    黃寶園(2010)。社會支持在壓力反應歷程中的中介效果。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3(3), 401-436。
    許清勇(2001),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相關研究—桃竹苗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社會工作的歷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張火燦、紀乃文(2006)。護理人員組織承諾與專業承諾多元構面交互作用對離職傾向與離業傾向的影響:離職傾向與離業傾向的中介效果。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2),111-133。
    張巧瑩(2010)。女性社工員學習需求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如杏(2010)。多元需求個案之處遇:兼論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社工專業。臺灣社會工作學刊,9, 131-154。
    張惠瑜(2010)。執照生死鏈─社工員考試的故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火燦、劉嘉雯、楊輝南(2010)。心理契約對工作生活平衡的影響:社會支持與情緒智力的干擾角色。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0(3),1-24。
    張力、王奕嵐、藍毓莉(2013)。人格特質、工作與家庭衝突、職場的家庭福利政策於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會計師事務所不同世代女性員工為例。慈濟技術學院學報,137-161。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陳盈成(2001),員工分紅入股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工作壓力、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湘琬(2004)。教師人格特質、工作特性、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相關 性之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1),151-187。
    陳陽(2006)。人力資源工作者角色任務、專業承諾與工作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桃園。
    陳欣怡(2008)。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角色壓力、工作倦怠及社會支持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欣怡(2009)。SSSQ 量表運用在社會工作人員之適合性分析人力資源發展與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琇惠、林子宇 (2012)。老人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4), 100-127。
    陳淑貞(2012)。心理契約實現知覺與回任人員組織承諾、離職意圖關係之研究:以組織信任為中介變數。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2(3), 1-22。
    陳祖瑞、張志銘、詹正豐 (2014)。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探討運動性社團對學業成績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9(1), 1-21。
    曾華源(1993)。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曾中明、蔡適如 (2007)。健全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談現階段充實公部門社會工作人力措施。社區發展季刊,120:8-20。
    楊智穎(2011)。弱勢者教育改革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偏鄉學校教師敘事的省思。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6,499-522。
    湯梅英(1996)。從教師法談教師組織的困境,教育資料與研究,15-17。
    黃寶園(2004)。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之理論驗證:以壓力調節反應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松輝(2008)。人資從業人員角色知覺、知覺組織支持、專業承諾與職涯滿足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暐雅(2009)。遊客之人格特質、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間相關研究-以苗栗南庄為例。大葉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楊舜馨(2013)。人格特質、人際互動能力與決策風格之相關性研究─探討決策行為模式。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8)。台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力推估之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鄭麗珍、黃泓智(2009)。政府部門社工人力推估模式的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29,95-113。
    劉福鎔、林清文 (2008)。高中職輔導教師知覺角色壓力、工作滿意度和專業承諾之關係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 213-248。
    劉彩娥、應立志、王萬琳(2013)。醫院員工離職原因之調查分析。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7(3), 59-72。
    廖靜薇(2003)。臺灣地區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者專業認同之研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廖淑娟、蕭至邦、簡宏哲、林裕峰(2013)。通識課程霧峰學對社工專業教育的影響:社工系畢業生修課經驗之回饋分析。社會發展研究學刊,(13), 47-71。
    蔡名琇(2004)。非營利組織募款人員激勵因素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涵宇(2007)。一個社工,多個世界?社會工作勞動市場階層化現象初探。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蔡佳和(2008)。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淑鳳、陳文意、林育秀、梁亞文 (2013)。台灣地區長期照護機構女性照顧服務員工作壓力源與工作適應、離職意願之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2(5), 476-490。
    謝嘉修(2004), 「激勵制度、人格特質與離職傾向關聯性研究– 以在職進修員工為例」,崑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錢國倫、陳怡靜、陳建丞 (2013)。工作與組織特性與求職者人格特質之交互作用對組織人才吸引力的影響。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1), 1-32。
    鍾美智(1996)。社會工作系畢業生任職專職工作及離職因素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二、外文部分
    Aranay,B.,J&Ferris,G.W.(1984).Social support as a focus fo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40(3),228-305.
    Baron,R.M.,&Kenny,D.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6), 1173-1182.
    Barrick, M. R., & Mount, M. K. (199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job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ersonality Psychology,44,1-26
    Bedeian, A. G., & Armenakis, A., A. (1981). A Pathanalytic study of The Consequences of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2), 417-424。
    Becker, H. S. (1960). 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 32-42.
    Bipp, T. (2010). What do people want from their jobs? The Big Five, core self-evaluations and work moti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Selection and Assessment, 18, 28-39.
    Blackwell, R. D., Miniard, P. W.,&Engel, J. F. (2006) .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Boston: South-Western.
    Botwin, M., & Buss, D. (1989). Structure of act-reportdata: Is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recaptur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56,988-1001
    Buchanan,B.(1974).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2), 533-546
    Cassel, J. (1974). Psychosocial Processes and Stress:TheoreticalForm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s, (4)3, 471-482.
    Cooper, C., Sloan, S., &Williams, S. (1988), Occ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 Management Guide, NFER-Nelson, Windsor.
    Costa, P. T., Jr., McCrae, R. R. (1992). Normal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4, 5-13.
    Compeau,D.R.,& Higgins,C.A.(1995,). Computer self-efficacy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and Initial Test. MIS Quarterly, 19, (2), 189-211.
    Day, E., Radosevich, D. J., & Chasteen, C. S. (2003). Construct-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of four commonly used goal orientation. instrum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8, 434-464.
    DuBois, B., & Miley, K. K. (2012).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8th ed.). Boston: Pearson.
    Furnham, A., Forde, L., & Ferrari, K. (1999). Personality and work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6,1035-1043.
    Gottlieb, B. H. (1983). Social support as a focus for integr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8, 278-287.
    Hamama, L. (2012). Burnout in Social Workers Treating Children as Related to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ork Environment, and Social Support. Social Work Research, 36(2).
    Johnson, L. C. (1998). Social Work Practice: A Generalist Approach(6th ed). N.Y.:Allyn & Bacon.
    Laurel, R. G. (2002).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cross Three
    Sectors: Public, Non-profit, and For-profit. 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 31(2), 201-211.
    Michaels, C. E. & Spector, P. E. (1982). Cause of employee turnover A test of the Mobley, Griffeth, Hand and Meglino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7(1), 53-59.
    Mobley, W. H. (1978), An Evaluation of Precursors of Hospital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3(4), 408-414.
    Mowday, R.T., Porter L. W., & Steers, R. M.(1982). Employee-
    Organization Linkage.New York:Academic
    Monte, C. F., & Sollod, R. N. (2003). Beneath the mask: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Wiley
    Guralnick, M. J., Hammond,M.B.,& Neville,R. T.(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rces and functions of social support and dimensions of child- and parent-related stress.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52(12),1138–1154.
    Phares, E. J., & Chaplin, W. F. (1997).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New York:Longman.
    Saucier, G. (1994). Mini-markers: A brief version of Goldbergunipolar Big-Five mark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63, 506–516.
    Spector, P . E. (1982).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as a Function of Employee’s Locus of Contro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1, 482-497.
    Singh, K., & Bonnie. S. (2009). Professional support andIts effects on the acher’s commi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rarch,91(4),229.
    Skovholt, T. M. (2005). The cycle of caring: a model of expertise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 27(1), 82-93.
    Strolin-Goltzman, J. (2008). Should I stay or should I go? A comparison study of intention to leave among public child welfare systems with high and low turnover rates, Child Welfare, 87(4), 125-143
    Rise, J., Sheeran, P., & Hukkelberg, S. (2010). 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0(5), 1085-1105.
    Tett, R. P., & J. P. Meyer (1993).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Turnover Intention, and Turnover: Path Analyses Based on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al Psychology,40, 259-291.
    Thoits, P.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145-159
    Thatcher, J. B., Stepina, L. P., & R. J. Boyle. (2003), Turnov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ers: Examining Empirically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External Markets.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3), 231-261.
    Tok, S. (2011). 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risky sport participation.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9(8), 1105-1111.
    Williams L. I., &Hazer, J.T. (1986).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in turnover models: A reanalysis using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71(2),219-231.
    Waldman, J. D., F.,Arora, S., & Smith, H. (2004). The shocking cost of turnover in health care.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29(1), 2-7.
    Welfel, E. R. (2006). Ethic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standards, research, and emerging issues. Procedia Social andBehavioral Sciences, 24, 1177-1189.
    Weng, Q., & McElroy, J. C. (2012). Organizational career growth, affective occupational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ion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0(2), 256–265.
    Zuckerman, M., Kuhlman, D. M., Joireman, J., Teta, P., & Kraft,(1993). A comparison of three structuralmodels for
    personality: The big three, the big five, and the alternative f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757-768.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