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清雲
TRAN THI THANH VAN
論文名稱: 李陳時代僧人禪詩研究
The Study of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in Vietnam
指導教授: 黃敬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越南佛教李陳時代僧人禪詩內涵藝術表現
英文關鍵詞: Vietnamese Buddhism, Zen Pome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Prospective of Zen Poem, Artistic Time, Space and Language of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越南佛教一千年來不斷傳承創新,到了李陳時代,達到最頂峰。李陳時代的佛教一方面有選擇性的吸收傳統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將佛教本土化,使其更適合國內的情況和平民化。因此,李陳時代的佛教帶有其特色,不僅符合社會心理,與生活緊密聯在一起,也在思想生活中發揮重要的影響,有助於寬容、仁慈的時代出現。李陳時代佛教的精髓是禪宗,除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以及破執隨緣精神之外,越南李陳時代的禪宗還有其他特徵,是禪深入生活中,服務於國家,運用在日常生活以及日益簡易化。
    人是文學的主體又是文學的最終目標,「無位真人」就是禪詩描寫、體驗以及自我表達的主體,又是禪詩拯救的目的。禪詩是禪哲學以及禪美學聯合在一起的作品,而禪哲學卻只著重解決關於本體論與解脫論的問題。大乘佛教,包括禪宗在內,都認為「萬物一體」。眾生的本體不異於世界的本體。「無位真人」或者佛教常說的真心佛性都是禪師詩人一生所響往的目標和理想,成為真正的無位真人就是最高意義上的解脫。這一貫性不僅表現在禪宗哲學,也在李陳的禪詩系統中表露無遺。
    本論文的具體研究結構如下:論文第一章是緒論部份。在論文第二章,筆者將對越南李陳時代的文化與歷史形況做詳細說明。再者,陳述越南李陳時代的佛教與禪宗的關係。這時代的佛教僧人在社會保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進一步概說李陳時代的佛教僧人情況,並略說詩與禪之間的關係,順勢帶入第三章。第三章的內容是整篇論文的重點,指出李陳時代僧人禪詩中的內涵,分為四節:通俗佛理(看清人生世事、以教輔政精神),禪修生活(提倡隨緣自在、指點參禪修行方法),佛教哲理(三教思想融合、佛性平等),生命悟境(頓悟境界、示寂入滅)。進入論文的第四章,筆者將針對詩作本身討論李陳時代僧人禪詩的藝術表現,其中分別去談:藝術空間的表現(藝術空間觀察角度、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禪詩的空間),藝術時間表現(禪詩的時間是無始無終、無常也是禪詩的時間),藝術的語言表現(禪詩語言的無邏輯性、無言中有言是禪詩的語言)。第五章是論文的總結論。

    Not until Lý Dynasty did Vietnam become a powerful country. Besides military strength, there was big progress in economy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this progress has revealed th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after a long-term slavery. During Lý Dynasty, Buddhism dominated the society. And it had kept developing and had a more consolidated position during Trần Dynasty. Chan Cao Tang Denomination (禪草堂教派)was prevalent in Lý Dynasty; however, Ren Zong Chen(陳仁宗) had set up another denomination, which is Chan Jhu Lin An Zih Denomination (禪竹林安子教派). Most of the princes in Trần Dynasty were lay congregations or monks and royal family or people at high status were mainly Buddhist. During that time, Vietnam was in the atmosphere of mercy, love and egolessness and this brought about peaceful and abundant life for Vietnam.
    Buddhism had been kept developing for 1000 years since its first visit in Vietnam and achieved its golden age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Buddhism in this period, on the one hand, selectively kept the traditional Buddhist philosophy; on the other hand, adapted the concept in order to fit into the situation and people. Therefore, Buddhism at that time became more local and vulgarized. Buddhism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was one of the schools in Buddhism that combined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other folk beliefs together, which gave a new feature to it. Due to that, it could fit into lives of local people, put a great influence on people and brought about peaceful period. The essence of Vietnamese Buddhism is the same as Zen; however, besides holding the concept, which was that only when seeing the True Nature could people attend t Buddhahood, it got more connection with people’s daily life. Vietnamese Buddhism aimed to simplify the concept, which would apply to daily life and furthermore help the country.
    Human being is not only the object of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target for it. Zen poems combine the beauty of Zen and the philosophy of Zen together and hold the essence of “all in one”.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also contain the features.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put emphasis on the time, space and language of the arts. It contains the feature of simplicity and implicitness, which is also the universal feature of western medieval arts and uses a lot of poem diction such as metaphor, comparison, and allusion. Moreover,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Zen. Therefore, it makes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more special compared to others.

    In this thesis, I have tried to analyze in three aspects: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background of Lý and Trần Dynasty, artistic perspective of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and last the artistic time, space and language of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By dissecting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is thesis makes the research of Zen poems during Lý and Trần Dynasty more clear and systematic.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李陳時代的文化與歷史背景 6 第一節 李陳時代的文化與歷史概況 6 第二節 李陳時代的佛教與禪宗盛況 16 第三節 李陳時代的佛教僧人概況 19 第四節 文學與禪學相輔相成 23 一、以禪入詩:禪是詩人切玉刀 26 二、以詩明禪:詩為禪客添花錦 29 本章小結 32 第三章 李陳時代僧人禪詩中的內涵 34 第一節 通俗佛理 34 一、以教輔政精神 34 二、看清人生世事 37 第二節 禪修生活 40 一、提倡隨緣自在生活 40 二、指點參禪修行方法 47 第三節 佛教哲理 53 一、佛性平等 53 二、三教思想融合 57 第四節 生命悟境 62 一、頓悟境界 63 二、示寂入滅 66 本章小結 68 第四章 李陳時代僧人禪詩的藝術空間、時間和語言表現 71 第一節 「靜-動、實-虛」──藝術空間 71 一、藝術空間與禪的空間 72 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禪詩的空間 73 第二節 「無去無來、不長不短」──藝術時間 76 一、禪詩的時間是無始無終 78 二、無常也是禪詩的時間 79 第三節 「無言」――藝術的語言 83 一、禪詩語言的無邏輯性 85 二、無言中有言是禪詩的語言 87 本章小結 89 第五章 結論 91 參考文獻 95 一、佛教經論(依冊數排列) 95 1.中文 96 2.越文 97 3.英文 100 (二)單篇論文 101 2.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02 附錄 104 附錄一:XV世紀六個重要文獻記錄李陳詩歌統計表 104 附錄二:XVII~XVIII世紀六個重要文獻記錄李陳詩歌統計表 106 附錄三:越南李陳朝代僧人禪詩作品、作者年表 108 附錄四:越南朝代年號表(939年~1398年) 152 附錄五:中國禪派影響越南李陳時代佛教之禪師 156 附錄六:南宗禪派(六祖惠能傳承) 157 附錄七:青原禪派(行思禪師傳承) 159 附錄八:越南竹林禪派的傳承 160

    一、佛教經論(依冊數排列)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法句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第210號。
    三藏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第235號。
    三藏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第250。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9,第262號。
    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第279號。
    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槃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第374號。
    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第784號。
    三藏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7,第842。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第945號。
    兼受無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記,《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8,第2007號。
    釋慧皎撰,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0,第2059號。
    釋曇遷撰,續高僧傳》,《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0,第2060號。
    京師西明寺釋氏撰,大唐內典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5第2149號。
    沙門釋靖邁撰,古今譯經圖紀》,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5第2151號。
    《法王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5,第2883號。
    《五燈會元》,《卍新纂續藏經》冊80,第1565號。

    二、越南禪詩(依年份排列)

    金山,《禪苑集英》,河內現藏在越南漢喃院圖書館,1337年。
    金山,《聖燈錄》,河內現藏在越南漢喃院圖書館,1375年。
    潘浮先,《越音詩集》,河內現藏在越南漢喃院圖書館,1433年。
    沙門廣典與海量重刻,《三祖實錄》,1765年。
    釋福田〈校訂〉,《大南禪苑傳燈集錄》,河內現藏在越南漢喃院圖書館,1851。
    吳德壽、阮翠娥譯注《禪苑集英》,越南文學出版社,1990年。
    黎孟託,《禪苑集英研究》,胡志明出版社,1999年。
    阮有山,《禪苑集英的作品類型》,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文學院,《李陳詩文》(三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77-1989年。
    越南文學院編撰,《李陳詩文》、第一集,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7年。
    越南文學院編撰,《李陳詩文》、第二集,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越南文學院編撰,《李陳詩文》、第三集,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8年。
    阮惠芝等人編撰,《李陳詩文》 (三集),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越南佛學研究院,《三祖實錄》,1995年。
    陳太宗,《課虛錄》,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4年。
    陳國桑,《上士語錄》,行大學出版社,1969年。
    《安南地志》,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阮定心,《大越考鑑》,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吳士連等撰,《大越史記全書》,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吳時仕等編,《大越史記》,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李濟川,《越甸幽靈集》,開智出版,影印本。
    陳世法,《嶺南摭怪》,開智出版,影印本。
    武瓊,《大越通鑑通考》,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聖跡實錄》,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國史館阮朝《欽定越史通鑑綱目》,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越史略》,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歷代名賢譜》,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鄧春榜,《越史綱目節要》,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黎崩,《安南志略》,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禪苑傳燈輯錄》,,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禪苑集英語錄》,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御製禪苑統要繼燈錄》,胡志明市國家圖書館藏,影印本。

    三、現代論著
    (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中文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1985年。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王熙元,《論語通釋》,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
    中國佛敎影印續藏經協會(主編),《卍新纂續藏經》,1968年。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臺北CBETA 協會,2006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中華書局,1984年。
    吳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台北商務出版,1967年。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1964年。
    洪修平 ,《佛教禪宗思想形成與發展》,臺北佛光出版,1954年。
    洪啟嵩,《禪的世界:禪宗的歷史傳承及參禪方法》,臺北阿含文化,1954。
    張廷仕,《越南佛教的歷史與現況》,香港新亞出版社,2005年。
    張曼濤(主編),《東南亞佛教研究》,臺北大乘文化,1987年。
    賀聖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唐一玄,《六祖壇經》,高雄淨心弘法會,1993年。
    曹仕邦,《李、陳、黎三朝的越南佛教與政治》,香港新亞學報,1981年。
    陳文新,《禪宗的人生哲學:頓悟人生》,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郭慶藩,《莊子集注》,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虛雲老和尚 ,《參禪要旨》,美國法界佛教,1987年。
    薩德賽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麥田出版,2001。
    釋星雲,《禪學與淨土》,臺北香海文化出版,2006年。
    釋聖嚴,《禪的世界》,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釋聖嚴,《禪的生活》,臺北法鼓文化,1999年。
    釋善議(編譯),《越南佛教史略》,臺北華宇出版,1988年。
    2.越文
    丁加慶(主編),《越南文學,從十世紀到十八世紀前半葉》,第一、二集,河內大學與專業高中出版社,1978年。
    日照,《日本詩歌》,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方廇,《越南古文學的觀點》,教育出版社,1985年。
    方廇(主編),《文學理論》(三集),教育出版社,1986-1988年。
    方廇,《建立越南中代文學觀念系統的一些貢獻》,教育出版社,1996年。
    史學院,《越南歷史》,第一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71年。
    阮文幸、黃如芳,《文學理論》,教育出版社,1995年。
    阮光玉,《越南歷史進程》,河內教育出版社,1981年。
    阮才書(主編),《越南佛教歷史》,越南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阮董芝,《越南文古學史》,西貢文化負責國務卿府,1971年。
    阮范雄,《以體類觀點來研究越南李陳時代文學》,文學院博士答辯,1995。
    阮范雄,《越南禪詩–歷史、思想和藝術問題研究》,國家大學出版社,1998年。
    阮范雄,《中代文學行程上》,河內河內國家大學出版社,2001年。
    阮登熟,《文化哲理概論》,西貢亞洲文友出版社,1959年。
    阮登熟,《越南禪學》,西貢貝葉出版社,1967年。
    阮登熟,《越南佛教》, 西貢地面出版社,1974年。
    阮登熟,《越南思想歷史》(二集),西貢文化負責國務卿府文學部,1967-1969
    阮登熟,《陳太宗禪學》,資訊文學出版社,1996年。
    阮春敬,《歌謠詩法》, 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阮公里,《李陳時代佛教文學面貌與特點》,胡志明國家大學出版社,2002。
    阮潘景,《詩歌語言》,河內︰教育出版社,1987年。
    阮鴻峰,《越南文學史》,河內科學出版社,1963年。
    杜松柏,《唐宋禪詩》,同奈出版社,2000年。
    杜德孝,《文學批評與革新》,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杜賴翠,《詩的眼睛》,教育出版社,1997年。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四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72年。
    吳時任,《竹林宗指源聲》,河內現藏在越南漢喃院圖書館,1796年。
    吳畢訴,《李代文學》, 河內梅靈出版社,1942年。
    吳畢訴,《陳代文學》, 河內梅靈出版社,1942年。
    武文士,《越南詩詩法的幾個特徵》,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佛學委員會,《陳代禪學》,越南佛學研究院,1992年。
    越南佛教會,《陳代禪學》,河內越南佛教研究院,1995年。
    越南社會科學院編撰,《李陳時代的越南社會研探》,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越南社會人文科學中心,《越南文學總集》(二集),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胡志明市社會科學院漢喃研究中心,《慧中上士與越南禪宗》,學術研討會。
    陳仲金,《越南史略》,河內文化通訊出版社,2002年。
    陳仲金,《古代佛教與現在佛教》,新越出版社,1952年。
    陳文鐘,《陳朝竹林禪派的禪學思想》,河內國家政治出版,1998年。
    陳文鐘等人,〈越南李陳時代思想〉,河內國家政治出版,2008年。
    陳文甲,《越南佛教史略》,河內市,1942年。
    陳文富,《哲學與思想》,胡志明出版社,1988年。
    陳孟浩,《文學批評與認面》,文學出版社,1999年。
    陳廷史,《詩法學教程》,胡志明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廷史,《素有詩的詩法》,越南作家學會新作品出版社,1987年。
    陳廷史,《文學與時間》,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廷史,《越南中代文學詩法的幾個問題》,教育出版社,1999年。
    春妙,《評論越南古典詩家》,胡志明市年輕出版社,2001年。
    楊廣含,《越南詩文合選》,西貢教育部與學料中心,1968年。
    楊廣含,《越南文學史要》,越南同塔總合出版社,1993年。
    楊廣含,《越南文學史》,文學出版社,1954年。
    鄧台梅,〈一個文學時代的一些心得〉《李陳詩文》、第一集,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7年。
    釋一行,《佛教深入生活》,葉輩出版社,1964年。
    釋一行(阮琅),《越南佛教史論》(三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釋清慈,《越南禪詩》,頭頓真空禪院出版,1973年。
    釋清慈(等人),《陳代禪學》,河內宗教出版社,2003年。
    釋清檢,《印度佛教略史》,家鄉出版社,1971年。
    釋明珠等著,《原始的禪與發展的禪》,胡志明專業佛學委員會,1994年。
    釋滿覺,《佛學,禪學,詩歌》,西貢:萬行大學出版社,1974年。
    釋慧士,《性空的哲學》,安遷出版社,1970年。
    段氏秋雲,《李陳禪詩》,胡志明市文藝出版社,1998年。
    段氏秋雲,《越南中代文學(十世紀~十九世紀末)》,胡志明教育出版社,2008年。
    裴文元,《越南文學歷史》(二集),教育出版社,1978年。
    裴絳,《長歌沙漠》,安遷出版社,1970年。
    黃春瀚 ,《李常傑-李朝外交與宗教歷史》,二江出版社,1949–1950年。
    臨濟義玄,《臨濟語錄》,胡志明出版社,2004年。
    梅國蓮,《陳朝詩人》,義平資訊文化所,1986年。
    黎文休、吳士蓮等(編),《大越史記全書》,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黎玉茶,《文學理論》,年輕出版社,1990年。
    黎長發,《民間文學詩法》,教育出版社,2000年。
    黎孟託,《越南佛教歷史》,三集,胡志明出版社,2002年。
    黎貴敦,《見文小錄》, 河內︰ 社會科學出版社,1977年。
    黎智遠,《越南中代文學特徵》,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黎氏秋燕(主編),《越南中代文學–研究論文集》,教育出版社,2000年。
    劉勰 ,《文心雕龍》,文學出版社,1999年。
    馮貴壬,《文學理論》, 胡志明國家大學出版,1997年。
    懷清,《越南詩人》, 華仙出版社,1967年。
    Aristote,《詩歌藝術》,河內︰文學出版社,1999年。
    Guirievita,《中古文化範疇》,教育出版社,1996年。
    Kenneth Kraft,《日本思想歷史,大燈國師與日本禪宗初期》,綜合出版社,2004。
    Khrapchenko,《現實人的藝術創造》(二集),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M.BakhTin,Doxtoepxki,《詩法的幾個問題》,河內教育出版社,1993年。
    R.Jakobson ,《詩法學》,胡志明師範大學,1994年。
    Suzuki ,《禪論》(三集),安遷出版社,1970-1971年。
    Suzuki ,《佛教精髓》,安遷出版社,1971年。

    3.英文
    Patriarch Ou-i,《Mind-Seal of the buddhas》,Sutra translation committe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1997年。
    Peter Della Santina ,《The tree of Enlightenment》,Chico dhrama study foundation,1997年。
    Ven.Master Chin Kung,《Buddhism: the Wisdom of compassion and awakening》,Adited by silent voices,2003年。
    Narada,《The Buddaha and his teachings》, Buddist missimary society Malaysia,2003年。.
    Patriarch Yin Kuang,《Pure-Lanhd Zen, Zen Pure-Land》, translated by master Thich Thien Tam forrest smith, Editor,2003年。

    (二)單篇論文

    1.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于在照,《越南漢詩與中國古典詩歌之比較研究》,北京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研究博士論文,2007年。
    阮氏荷安,《越南陳朝慧忠上士之禪學思想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阮玉美,《越南佛教初傳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阮福德,《中國惠能與越南竹林派禪學思想與修習方法之比較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阮福心 ,《越南陳朝佛教「入世精神」之思想研究》,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2年。
    胡玄明,《中國文學與越南李朝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1978年。
    胡順萍,《六祖壇經思想之承傳與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8年。
    胡順萍,《宗密教禪一致思想之形成與影響》,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學 位論文,1996年。
    孫士覺,《古越漢詩史述及文本輯考》,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2006年。
    陳氏秋賢,《慧忠上士對越南禪詩之貢獻》,胡志明市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
    黎江,《越南中代古典文學意識》,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
    黎氏玉幸,《李、陳朝禪詩中解脫思想與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胡志明國家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孫士覺,《古越漢詩研究》,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
    段氏秋雲,《考察越南禪詩從十一世紀至十四世紀的藝術特徵》,胡志明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5年。
    黃文景,《《法寶壇經》對越南陳朝禪學影響之研究》,河內國立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歷史哲學博士論文,2003年。
    釋光臨,《越南陳朝竹林禪派之研究》,台灣佛光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
    釋清達,《陳朝竹林禪派》,河內國家研究中心史學院博士論文,2000年。
    2.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開府,〈《維摩詰經》中直心、深心及其相關概念的探討〉,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期,1996年,頁89-109。
    王開府,〈佛教「會通」「和會」釋義〉,慶祝莆田黃錦鋐教授八秩嵩壽論文集,2001年,頁133-148。
    毛翰,〈國祚如藤絡,南天理太平——越南歷代漢詩概說〉,安徽理工大學第3期,2009年,頁49–53。
    阮惠芝,〈陳嵩-李陳時代禪詩的奇面〉,文學雜誌第4期,1977年,頁116-135。
    阮惠芝,〈儒、佛、老教的要素在李陳時代思想與文化生活中如何深入以及轉化〉,文學雜誌第6期,1978年,頁67-72。
    阮芳芝,〈玄光,僧人兼詩人〉,文學雜誌第3期,1982年,頁75-78。
    阮廷朱,〈近代越南文學的「我」與「非我」問題〉,文學雜誌第5期,1999年,頁38-43。
    阮范雄,《禪學與禪詩的領會》,文學雜誌第4期,1992年,頁39-43。
    阮登那,〈中代越南文學的幾個特點〉,新作品雜誌第8期,1996年,頁62-64。
    阮維馨,〈安子竹林陳皇帝〉,歷史研究雜誌第2期,1977年,頁10–21。
    杜文喜,〈玄光故事與禪詩的讀法〉,文學雜誌第1期,1975年,頁62-70。
    陳雨,〈從文學作品瞭解李陳時代越南佛教思想的特點〉 ,文學雜誌第2期,1972年,頁47-60。
    陳氏冰青,〈試分析中代時期佛教文學的兩個感興脈絡〉,文學雜誌第4期,1992年,頁30-35。
    范玉蘭,〈李朝禪詩的抒情性〉,文學雜誌 第4期,1986年,頁92-97。
    范玉蘭,〈陳仁宗與其詩中的禪感興〉,文學雜誌第4期,1992年,頁44-47。
    段氏秋雲,〈李陳禪詩的幾個特點〉,文學雜誌第2期,1992年,頁35-40。
    喬收獲,〈瞭解李陳僧侶詩文〉,文學雜誌第6期,1965年,頁56-65。
    黃敬家,〈禪宗語言態度的轉變對宗門修行方式的影響〉,《宗教哲學季刊》第31期,宗教哲學研究社印行,93年11月,頁177-196。
    黃敬家,〈禪觀與詩境──禪修體驗對唐代詩人創作方法的啟發〉,《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1期,98年3月,頁153-178。
    黃敬家,〈空際無影,香中有情:八指頭陀詠梅詩中的禪境〉,《法鼓佛學學報》第7期,99年12月,頁107-147。
    蕭麗華,〈論詩禪交涉──以唐詩為考索重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期,1996年6月,頁185-208。
    蕭麗華,〈禪宗公案的創造性思維〉,第四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996。
    蕭麗華,〈六祖壇經的語言藝術與思考方法〉,元智工學院《人文與管理學報》,1卷1期,1997年3月。
    蕭麗華,〈唐朝僧侶往來安南的傳法活動研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18期,,2011年12月,頁1-32。
    蕭麗華,〈禪宗公案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跨文化視野中的人文精神研討會,臺大高等研究院,2010年7月15日。
    釋福安,〈玄光禪師以及秋天沉默之路〉,文學雜誌第4期,頁48–52。
    陶維英,〈李陳時代的喃字〉,文學雜誌第6期,1974年,頁44–48。
    T.P.Grigorieva,〈日本Haiku詩的禪學〉,文學雜誌第4期,1992年,頁60-64。
    鄭成梨,〈從本地區的角度看越南中古代文學〉,文學雜誌第1期,1992年,頁2-8。
    謝玉蓮,〈關於禪宗與竹林安子教派的幾個認定〉,歷史研究雜誌第4期,1977年,頁51-62。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