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紫星 |
---|---|
論文名稱: |
從味覺詞的語義聯想看味覺詞的語義延伸 |
指導教授: | 曾金金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華語文教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
論文出版年: | 2001 |
畢業學年度: | 8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味覺詞 、語義延伸 、語言習得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831 下載:1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文以普遍語法和對比分析為基本的理論架構,以漢語和日語的味覺詞語義延伸為對比分析的對象,探討語義延伸的普遍性和文化獨特性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
漢、日語味覺詞語義延伸在延伸路徑及延伸特徵(基本義與延伸義之間的相似性)具有普遍性,這類似於普遍語法所謂不同語言間的共同語言原則。而漢、日味覺詞的語義則是不同的語言參數集合,它會因個別語言特性文化特質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展現。漢、日語味覺詞語義延伸的延伸範疇、搭配範圍和延伸義即屬於這一部份。透過對比分析的方式。我們將兩種語言相同的延伸義稱為「普遍義」,不同的延伸義稱為「文化獨特義」,並以字詞聯想測驗,進一步了解並分析受試者的中介語義網絡,結果顯示:(1)母語和目的語差異類型不同,其習得的情形也有所不同。這印證對比分析的假設,中介語義網絡受母語的影響。(2)隨著中文程度的提升,日籍組受試者的中介語義網絡也逐漸接近母語者的語義網絡。中介語義網絡受目的語的影響,這顯示在普遍性的基礎之上習得為可能。
最後,討論另一個影響第二語言語義掌握的因素:學習策略。從策略使用的演變與討論中提出建議,提供日後教學參考。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初明. 1997.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義重構〉於《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第3期. 59-65.
甘明惠. 1995. 《漢語溫度詞的語意結構和發展》. 碩士論文. 新竹: 清大語言所.
向卿. 1996. 〈苦(苦しい)的幾種用法〉於《日語知識》第142期. 8-9.
伍鐵平. 1989. 〈不同語言的味覺詞和溫度詞對客觀現實的不同切分〉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一期. 120-136.
李元亮. 1966. 〈日語比喻的分類及其表達形式〉於《日語知識》第148期. 6-7.
李宇明. 1998. 〈兒童詞義的發展〉於《句法結構中的語義研究》.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44-55.
林千哲. 1997. 〈中文字詞聯想研究與華語文詞彙教學〉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研討會論文集》. 21-32.
林宏銘. 1998. 《色彩與味覺、嗅覺之共感覺研究—以酸甜苦鹹辣澀及花香性、果實性、腐臭性、樹脂性、焦臭性、藥味性為對象之配色及色彩意象調查》. 碩士論文. 雲林: 雲林科大視覺傳達設計所.
林春慧. 1991. 《中日兩語味覺形容詞對照分析》. 碩士論文. 台北: 東吳日本文化研究所.
洪蘭譯. 1995. (中譯本)《心理學》. Hernry Gleitman. (原著). 台北: 遠流出版社.
胡志偉等. 1996. 〈中文多義詞自由聯想常模〉於《中華心理學刊》1996年38卷第二期. 67-168.
桂詩春. 1985. 《心理語言學》.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5.04.
常敬宇. 1995. 《漢語詞彙與文化》.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清常. 1991. (漢語的顏色詞(大綱))於《語言教學與研究》第三期. 63- 80.
梁玉玲等. 1994. 中譯本《女人、火與危險事物》. Goerge Lakoff. 1980. 原著《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台北: 桂冠圖書出版社.
符淮青. 1996. 《詞義的分析和描寫》. 北京: 語文出版社.
許余龍. 1993. 《對比語言學概論》. 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陳其南. 1989. 《文化結構與神話》. 台北: 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春年. 1995. 〈中英文間顏色詞隱喻之比較研究〉. 碩士論文. 台北: 輔大語言研究所
陳福輝. 1996. 〈關於漢日語言中的味覺和口感詞〉於《日語知識》第143期. 27-31
彭聃齡等. 1997. 《漢語認知研究》.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曾惠雯. 1997. 《漢語提手旁動詞語義分析》. 碩士論文. 台北: 師大華研所.
游恆山. 1993. (中譯本)《心理學》Philip G.Zimbardo(原著). 台北: 桂冠圖書出版社.
湯廷池. 1990. 〈(原則與參數語法)與英漢對比分析〉於《世界漢語教學》第二期. 65-70.&第三期. 148-158.
袁博平. 1995. 〈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於《世界漢語教學》第四期. 52-62.
費寧. 1999. 《中英顏色詞語語意概念的差異及其對理解顏色詞語的影響》. 碩士論文. 台北: 師大華研所.
黃天中、洪英正. 1992. 《心理學》. 台北: 遠流出版社.
黃榮村. 1979. (中文詞聯想的依時性可分離假設)於《中華心理學刊》第21期. 41-8.
楊語芸. 1994. (中譯本) 《心理學》. Darley, Glucksberg,Kinchla(原著)台北: 桂冠出版社.
楊翼. 1998. 〈高級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與學習效果的關係〉於《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第一期(第43期). 88-93.
賈彥德. 1992. 《漢語語義學》.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靳洪剛. 1997. 《語言獲得理論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永新等. 1997. 《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 北京: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叔新. 1990. 《漢語描寫詞彙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鄧曉華. 1993. 《人類文化語言學》. 廈門: 廈門大學出版社.
鐘小佩. 1997. 〈認知結構與第二語言的理解〉於《廣西民族學院學報》. 1998第4卷第3期. 60-2.
英文部分
Aitchison, Jean. 1987. 《Words in the Min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ental Lexicon》.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Backhouse, A. E. 1994. 《 The Lexical Field of Taste :A Semantic Study of Japanese Taste Term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rlin, Brent. 1969. 《Basic Color Term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arl, James. 1980. 《Contrastiv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Clark, H. and E. Clark. 1977.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台北: 文鶴
Gass, Susan M. & Larry Selinker. 1994. (The Role of the Native Language)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 Jersey and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blishers:1994
Goldstein, E. Bruce. 1996. 《Sensation & Perception》. Pacific Grove: Thomson Publishing Company. 4th ed.
Ke, Ping. 1999. 《Contrastive Lingustics》.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Kess, Joseph F. 1992. Psycholinguistics: Psychology,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Nature Language.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5-222.
Lado, Robert.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Michigan :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akoff, George & Mark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Rebecca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Roy, D’Andrade. 1987. 〈The Folk Model of the Mind〉in 《Cultural Models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3-148.
Rozin, P & T. A. Vollmecke. 1986. 〈Food Likes and Dislikes〉in Ann. Rev. Nutr. 1986: 6. 433-56.
Saeed, John I. 1997. 《Swmantic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Sekuler, Robert & Randolph Blake. 1994. 《Percep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Inc. 3rd ed.
Swatyi, Vanniarajan. 1997.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 1997. Vol.8:2. 183-216.
Sweetser, Eve E. 1990. 《From Etymology to Praga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Insup and M. Martin Taylor. 1990. 《Psycholinguistics: Learning and using Language》. London: Prentice-hall.
工具書
《日本國語大辭典》. 1993. 日本大辭典刊行會編集. 東京: 小學館.
《日華外來語辭典》. 1994. 五版. 史群編. 台北: 大新書局.
《古辭辨》. 1993. 王鳳陽編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同源詞典》. 1983. 文史哲編輯部.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國語活用辭典》. 1987. 周何、邱德修編. 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4。
《現代日漢大辭典》. 1992. 宋文軍、姜晚成編. 台北: 大新書局.
《當代日華辭典》. 1991. 再版. 左秀靈編. 台北: 建宏出版社.
《漢語大字典》. 1994. 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 北京: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1995.02.
《辭源》. 1989. 吳澤炎、黃秋耘、劉葉秋. 台北: 台灣商務. 1993.03.
語料庫
《中央研究院 平衡語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kiw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