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簡健華 Chien-Hua Chien |
---|---|
論文名稱: |
桌球正拍拉球之生物力學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Table Tennis Forehand Drives |
指導教授: |
蔡虔祿
Tsai, Chien-L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2 |
中文關鍵詞: | 桌球 、正拍 、拉球 、上旋 、下旋 |
英文關鍵詞: | Table tennis, Forehand, Drive, Topspin, Backspi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56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目的:探討臺灣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在接上、下旋發長球時,擊出直線與斜線正拍拉球動作之運動學參數之變化,並瞭解影響擊出不同正拍拉球動作與路徑的動作特徵。方法:本研究使用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 MX13+高速數位影像擷取攝影機(250Hz)拍攝五名臺灣大專甲組男子桌球選手在球檯左側接上旋球擊出直線、接上旋球擊出斜線、接下旋球擊出直線及接下旋球擊出斜線的正拍拉球動作,以Vicon Nexus 1.4 的軟體計算正拍拉球動作過程中的運動學參數。所有參數均透過SPSS 17.0版統計套裝軟體計算,以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來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 = .05,並使用Excel計算軟體進行四種動作的事後比較。其結果發現:正拍拉球揮拍動作會因來球旋轉及揮擊路徑的不同,在各動作分期時間及時間百分比會有所差異,在接下旋球時的引拍動作時間比接上旋球長,擊斜線球比直線球的揮拍擊球動作時間短。擊球瞬間的揮拍速度與最快揮拍速度上,拉下旋球比上旋球有較快的揮拍速度。拉下旋球直線的揮拍動作過程,在引拍終點、擊球點及揮拍速度達到最快時的重心位置最低。正拍拉斜線球在擊球瞬間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前後的距離較遠,正拍拉直線球擊球點與身體重心前後距離較近。在擊球瞬間來球為上旋球時球拍角度較下旋球小。擊球點的肩部轉動角度會隨著擊球路徑而有所差異,而在肩部最大轉動角度中,正拍拉下旋球斜線的轉動角度最大,拉上旋球直線的肩部的轉動角度最小。不同的正拍拉球的揮拍過程中,上肢及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會有所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kinematical variations between the movements of forehand drive in straight and diagonal line when receiving topspin and backspin services of elite table tennis male players. Five collegiate elite table tennis male players in Taiwan were served as the participants. Ten 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s MX13+ (250 Hz) were used to collect the movements of forehand drives, and the Vicon Nexus 1.4 soft ware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All the variables were tested by Friedman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test which was calculated by SPSS 17.0, and the post-hoc comparison were calculated by the Excel software, the significant levels as α = .05.
The results as follows: The duration time of each phase of the forehand drives were different. The duration time of backswing were significant less while receiving the backspin than receiving the topspin. The duration time of swing forward movement in diagonal line was less than in straight line. In the swing velocity at contact point and the peak velocity of swing, the drive of receiving backspin was faster than receiving topspin. The center of gravity (COG) of receiving backspin drive in straight line was the lowest among the four movements while in the end of backswing, the contact point and the fastest swing point. The relative sagit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racket and the COG at contact of forehand drive in diagonal line were more than the distance of the straight line. The racket tilt angle was less when receiving the topspin than the backspin. The shoulder axis (upper trunk) rotation of receiving backspin in diagonal line was the greatest among the four different drives, and it was the least while receiving topspin in straight line driv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limb joints angle and angular velocities among the four different drives.
中文部分
王順正(1997)。運動技術分析-運動生物力學研究。高雄市,復文圖書。
王令儀、林德嘉、黃長福、杜惠萍(2003)。壘球風車式投球不同擺臂技術
之運動身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35,49-57。
丘鐘惠、吳煥群、莊家富、劉建和(1992)。現代乒乓球技術的研究。北京
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杜美華(2001)。桌球單打橫拍技術測驗之編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體育學院,桃園縣。
杜美華、洪美娟(2007)。桌球運動正手反拉弧圈球技術之探討。大專體育,
88,137-141。
李蕙芬(2000)。蔣澎龍正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9,28-29。
吳敬平(2002)。直板反膠怎麼練正手拉球(一)。乒乓世界,7,30-31。
吳修文(1995)。高質量弧圈技術的分析與運用。山西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學
報,1,1-3。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林將、王梅香(2006)。邁向奧運桌球奪牌路需注重選訓賽輔。國民體育季
刊,35(1),49-52。
林俊誠(2004)。網球第二發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孟廣丁、陳英杰(1996)。乒乓球運動中的力學分析。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學
報,20(1),80-83。
易春燕(2002)。40mm乒乓球和11分制對比賽和正手拉球的影響。湖北體
育科技,21(4),452-453。
東月(2000)。王勵勤正手拉球動作解析。乒乓世界,3,28。
侯淑玲、陳金海(2003)。桌球運動員視覺反應能力與接發球表現的相關研
究。大專體育學刊,5(2),67-76。
侯金賢(2000)。侯金賢鏈球投擲之運動學特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姚漢禱(1988)。大學女生桌球的技術評量研究。體育學報,10,31-40。
柳天楊、王新、王家正(2003)。孔令輝正手近檯反沖前沖弧圈球技術的運
動學分析。體育學刊,10(2),106-108。
柳天楊(2002)。劉國梁正手近台攻打前沖弧圈球技術的運動學特徵分析與
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2(3),71-73。
唐鑫森(2002)。如何提高正手拉球的連續性。乒乓世界,2,37-38。
胡志鋒、林靜萍、陳裕芬(2006)。大專甲組桌球雙打技術分析。大專體育
學刊,8(1),133-144。
胡林煥(2003)。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競(2004)。桌球雙打。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秋丹(2003)。我國少年女子桌球國手攻擊技術及戰形之分析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金海(2003)。世界優秀男子桌球運動員代表性綜合技術之探討。大專
體育學刊,5(1),161-173。
陳金海(2004)。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比賽攻防技術與成績表現之研
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9-180。
陳建利(2002)。不同球體桌球比賽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嘉民(2006)。優秀桌球選手正手拉球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郭姿伶(2004)。武術不同正拳衝擊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郭展能(2004)。女壘不同站法打擊動作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若飴(2007)。桌球加轉弧圈球的技術分析與探討。大專體育,90,26-
32。
麻志剛(2004)。對直拍正膠快攻打法創新的思考。南京體育學院學報,3
(2),61-63。
張惠欽和蘇坎(1994)。乒乓球。臺北市:天一圖書。
張曉蓬(2002)。正手拉球de發力方法。乒乓世界,4,32-33。
張曉蓬(2001)。提高正手拉球力量八點注意事項。乒乓世界,12,32。
張少遜(2003)。高中羽球選手不同殺球動作之三維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慶國(2002)。乒乓球弧圈球技術中“轉髖”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安徽
體育科技,23(2),49-50。
梁世建(2006)。桌球正手抽球動作三度空間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虞榮安、李玉健(1996)。強化轉重心法-對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提高的研
究。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3(1),74-76。
楊斌(2004)。優秀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弧圈技術分析。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市。
鄭兆光(2004a)。國小五年級男學童桌球正手拉球認知、拉球技巧及進球
數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兆光、邱文信(2004b)。桌球正手拉球技術探討。國教世紀,213,101-104。
劉建和(2006)。乒乓球。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劉亞軍(1995)。乒乓球基本技術的肌電研究。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0(3),18-21。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5)。世界級羽球選手正手拍高手擊球動作的
生物力學分析。師大體育研究,復刊號,201-227。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
作之三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22,189-200。
蔡虔祿(1998)。網球發球上肢肢段關節之動力學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存沂(1996)。桌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分析。大專體育,24,116-120。
藍惠玲(2004)。我國優秀女子排球選手肩上發球運動學分析。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縣。
蘇丕仁(2003)。現代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英文部分
Ito, A., Tanabe, S., & Fuchimoto, T. (1995).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analysis of the upper limb joint in tennis flat serving. Proceeding of the XVth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Finland, 216-217.
Kasai, J. & Mori, T. (1992). A qualitative 3D analysis of forehand strokes in table tennis.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Ⅱ, 201-205.
Kreighbaum, E. & Barthels, K. M.(1996). Biomechanics Qualitative Approach for Studying Human Movement, Boston: Allyn and Bacon.
Neal, R. L.(1991). The mechanics of the forehand loop and smash shots in table tennis.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23(1), 3-11.
Yoshida, K. Sugiyama, K. & Murakoshi, S.(2003). The technique used to receive a rotating ball in table tennis. Science and Rcket, Ⅲ, 2003, 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