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德榮
Huang, Te-Jung
論文名稱: 高架橋下適老空間規劃-以屏東縣西勢村為例
Planning of suitable old space under the viaduct-Taking Xishi Village, Pingtung County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鄭宗政
Cheng, Tsing-Cheng
林玫君
Lin, Me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樂活產業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 in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8
中文關鍵詞: 高齡者社區意象橋下環境
英文關鍵詞: the elderly, community image, environment under the bridge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39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高架橋下的帶狀空間成為近年新的城鄉議題與使用形態,在土地資源日形短缺下,橋下空間之使用其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到城鄉景觀、土地資源的利用與社區生活的品質。本研究以高架橋下空間再利用為題,以適老環境作為橋下空間規畫之概念,以屏東縣西勢村為實際規劃之案例。西勢村是屏東縣政府建構在地老化的失智樂齡友善社區。橋下空間再利用之目的在於善用土地資源,滿足村里住民們能有常態性使用的休閒場所。橋下空間因其線狀與空間特性,藉由活用線狀空間而帶動社區面向的發展是為橋下空間再利用的終極目標。研究規劃之目的有四:(一)探討高架橋下適老空間與規畫概念之呈現與建議;(二)分析適老條件,提高社區高齡者參與活動之動機;(三)建構常態性的休閒活動場所,增加社區活動聯誼的機會;(四)建立社區核心意象為目的,強化村里連結與提升社區導覽觀光之價值。

    The strip space under the viaduct has become a new urban-rural issue and usage patter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the us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has increasingly profound impacts on the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and the quality of community life.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reuse of space under the viaduct as the topic, takes the age-friendly environment as the concept of space planning under the bridge, and takes Xishi Village in Pingtung County as the actual planning case. Xishi Village is a friendly community for dementia and senior citizens constructed by the Pingtung County 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the reus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is to make good use of land resources to satisfy the residents of the village as a leisure place that can be used regularly. Because of the linear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for the reus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bridg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munity by making use of the linear space.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planning is fourfold: (1) To explore the presentation and suggestions of the concept of suitable space and planning under the viaduct;
    (2) Analyze the age-appropriate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motivation of the elderly in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activities; (3) Construct a normal leisure activity place to increase opportunities for community activities; (4) Build a core image of the community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village The value of community guided tour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用語說明 3 第貳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高架橋下空間探討 5 第二節 適老環境探討 18 第叁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質性研究 39 第肆章 高架橋下空間計畫 42 第一節 社區基地環境 42 第二節 問卷與訪談 48 第三節 適老空間規劃 52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69 引用文獻 72 附 錄 77

    引用文獻

    一、書籍

    于正倫(1991)。城市環境藝術景觀與設施。台北市:學英文化。

    殷利華(2019)。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及景觀。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崔征國 (譯)(1990)圖解都市計畫。臺北市:詹氏書局。

    崔征國 (譯)(1990)。圖解都市景觀。臺北市:詹氏書局。

    郭毓仁(2018)。遇見園藝治療的盛放-啟動五感能力接受植物療癒力量(暢銷版)。新北市:養沛文化館。

    錢學陶(1983)。都市計畫學導論,頁155-218。臺北市:茂榮書局。

    謝慶達(1991)。找尋失落的空間。臺北市:創興出版社。

    二、論文

    林柏伸 (2007)。都市交通廊道空間之創新設計-以台北市建國高架道路景觀活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柯一青 (2015)。臺北市高架道路空間下再利用探討 -以建國高架為例-https://kegreen.pixnet.net/blog/post/306823597

    徐耿宏 (2007)。都市社區步行空間營造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順宇 (2003)。台北市高架橋下空間形式與使用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張源利 (2010)。舊治療主題之彙整-以內容分析法及本體論概念為基礎。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梁雨璇 (2015)。療癒庭園對高齡者生心理效益之影響。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陳敬鵬 (2004) 城市邊緣地景之重構-以市民大道橋空間為例。淡江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陳詩盛 (2014)。以高齡者社交空間行為探討鄰里公園座椅設計之研究。東海大學碩士論文,臺中市。

    曾自成 (2020)。橋下空間與社區發展之個案研究-以嘉義縣水上鄉溪洲村為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嘉義縣。

    藍嘉俊 (2001)失落的人性空間-台北市人行空間問題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臺北市。

    三、期刊雜誌
    王順治、張志源 (2020)。我國從高齡社會邁向超高齡社會之療癒性環境研究藍圖。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8 (1),92-97。

    何明錦.王順治 (2012)。無障礙環境研究之推動與展望。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5-13

    吳可久 (2012)。通用設計之意義與發展。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10),14-17。

    吳振廷、周融駿、黃丰姿 (2017)食物的社會設計:桃園跨族裔地區之食物地景。建築與規劃學報,19 (1),25-42。

    吳淑瓊;莊坤洋 (2001)在地老化:臺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 (3),192 - 201。

    李月萍、陳清惠 (2010) 社區老人閒活動研究現況。護理雜誌,57 (1),82-88。

    阮光勛 (2014)促進質性研究的品質與可信性。國教新知,61 (1),92-102。

    周融俊、黃丰姿 (2015)。設計健康的景觀:初探療癒性景觀空間特質與健康促進之關係。景觀論壇:地景的翻轉機制。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 (2) ,122 - 136。

    林金炳、陳明昌、王弘祐、陳昆廷 (2010)。國道3號高架道路下方空間利用之探討-以屏東縣為例,臺灣公路工程,36 (4),29-39。

    胡志強、蔡炳坤、黃美娜、蔡淑鳳 (2012)。高齡友善城市之理念與實踐-臺中市經驗。護理雜誌,59 (6),5-11。

    陳哲士 (1986)。人車共存道路空間之探討。造園季刊,1 (3),36-52。

    苗守舉 (2012)。淺談城市高架橋下空間的利用。(7)。取自https://m.xzbu.com/1/view-3902459.htm

    張可、胡⼀可 (2020)。探究立交橋下公共空間物質環境對休閒行為發生的影響。造園景觀學報,24 (1),1-2。

    彭建國、石孟良、謝志平(2007)。灰空間在現代建築中的運用。湖南農業大學學報,33(3),376-378

    曾思瑜 (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8 (2),57-76。

    黃耀榮 (2006)。實現「在地老化」之終生住宅發展形式探討。臺灣老年醫學雜誌,1 (3),138-150。

    廖邕、林倩宇、朴勝泰、岡浩一朗 (2018)。環境因素與高齡者步行行為之系統性文獻回顧。體育學報,51 (4),411- 424。

    臺灣建築學會 (2012)。無障礙環境,臺灣建築學會會刊,(68),3-32。

    趙淑員、陳曉容、吳秋燕、劉杏元 (2004)。懷舊治療於老人照護之應用。長期照護雜誌,8 (2),213 - 222。

    趙淑蘋 (2008)。改善高齡者步行能力之因素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2 (2),34-44。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2017)。冬山火車架橋下閒置空間場域再造-設施邊緣空間、城鎮生活及農業地景的整合。臺灣建築雜誌,265,92-95。

    韓可宗 (2001)。自然景觀對人們身心健康的益處。造園季刊,41,13-18。

    韓可宗 (2002)。療癒型環境理論評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5 (1),47-71。

    藍武王、林文雄(1981)。台北市人行道設施服務等級之評估研究。中華道路,30(4),3-12。

    四、研究報告

    內政部營建署 (2003)。市區道路人行道設計手冊。

    江彥政、張俊彥、陳琳尹、許文宜、陳順益 (2012)。社區可步行環境與居民健康之關係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可久 (2015)。廣場及開放空間通用化設計規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趙子元 (2013)。高齡友善城市無障礙公共空間規劃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

    關華山 (2017)。療癒性環境應用於高齡社會之評估研究。內政部建研所委託研究報告。

    五、網域

    2k540 https://www.gotokyo.org/tc/spot/240/index.html(檢索日:2021/02/13)

    山東省濰坊高新城市管理 (2018)。以高架橋為例談城市剩餘空間的利用。取自https://kknews.cc/news/zapqgyl.html(檢索日期2021/02/13)

    中目黑https://thegate12.com/tw/article/219 (檢索日期2021/02/13)

    吳易澄 (2019)。以懷舊療癒失智:英國比米什博物館的老人友善村。取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130676)以懷舊療癒失智:英國比米什博物館的老人友善村。(檢索日:2021/2/13)

    余志鵬 (1999)。橋樑非破壞檢測簡介。取自 https://www.cyut.edu.tw/~chiangc/bridge/tsld003.htm(檢索日:2021/2/13)

    吳靜吉 (2020)。懷舊的社會連結和意義。今周刊,1209。(檢索日:2021/2/13)

    李虹萱 (2014)。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可行性方案之研究-以臺中地區臺74線快速道路為 例。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獎助規劃研究設計報告。

    東京新宿https://www.bubu-jp.com/archives/4996(檢索日:2021/2/13)

    法國巴黎 https://kknews.cc/world/qnokr5y.html(檢索日:2021/02/13)

    建造幸福之家 (2018)。橋樑識圖-橋樑基本構造。取自https://kknews.cc/news/8qvjraq.html

    桃園市政府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409/1146891.htm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0)。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持書資訊網。取自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306

    荷蘭 https://kknews.cc/zh-hk/news/2brb46r.html(檢索日:2021/02/13)

    路鵬為 (2017)。老人健身步行講究記牢4宜忌。中時新聞網、旺報。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224000191-260307?chdtv"

    廖慧燕 (2017)。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條文與解說。取自
    http://yilan-archi.org.tw/_upload/2019070215492049584.pdf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2016)。Play For All-臺北市融合式兒童遊樂設施設置規劃。取自https://join.gov.tw/policies/detail/be612f6b-e25f-4516-bae1-d71082bbc0d3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2016)。讓所有的兒童玩在一起「融合式遊樂設施」。取自https://dos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6CA16D3397A7A302&sms=72544237BBE4C5F6&s=88CFB87ADA924C7E

    橫濱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189廖品淨(檢索日:2021/02/13)

    親切 (1979)。甚麼是共融。取自https://www.treats.org.hk/treats-whats-inclusion/

    Julie Campoli (2012). Made for Walking, Density and Neighborhood Form. English, 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https://thisbigcity.net/zh-hant/shopproximity/

    Lynch,K. (1960)The image of the city. https://www.miguelangelmartinez.net/IMG/pdf/1960_Kevin_Lynch_The_Image_of_The_City_book.pdf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