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旺才
jeng weng tsair
論文名稱: 故鄉心.大地情
Heart for my homeland, Loving from the earth
指導教授: 蘇憲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
中文關鍵詞: 故鄉心.大地情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7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多年的教職、創作之餘,一直深感充實之不足,三年前有幸在睽違多年後,又重溫學子身分,古人謂:「學而後;知不足」誠之謂也。三年來的承蒙多位教授的不吝指教,除增進了自己的教學資源也擴大了藝術的視野。
    回顧創作的歷程,多年來,一直在外在的形式和內心的意象世界中探索,這次選擇「故鄉心、大地情」來作為創作題目,一來在於一解年少離鄉的思念與一絲的悵然,再則,回思成長下的這塊土地,來自小鄉鎮記憶,更是目睹了從農業社會步入到工業社會的轉變、生活型態的改善、景觀的變遷,價值觀的演變,科技拉近了人與人的外在距離,卻疏離了內心的信任,物象的價值觀,讓「成就」的定義,被放置在超乎人性之上。
    猶記多年前讀到一文,談及美國的布魯克林區,敘述市政府每年在其區投入的建設經費龐大,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只要生活改善,經濟許可,第一想到就是搬離該區。現在大部分農村呈現人口外流、小鎮沒落,但故鄉的泥土依然芬芳,如果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著「月是故鄉圓」的心理,一切情況也都會改善,也不會有那多人浪跡國外,不想回家,心理建設重要也在於此(註一),而不是存在猶如-失根的蘭花,那種現代人的迷惘、失落,擺脫猶如陳之藩般淡淡的文人哀愁。
    柏拉圖也說:「美是善的入口」。人藉著語言、文字與別人作思想和經驗的溝通,藉藝術與別人做情感的交流。托爾斯泰認為-「藝術就像語言一樣,乃是心靈的交通工具,也即是進步的工具,因為他促成人性止於至善。而知識的目的,是在增進人生之幸福」。(註二)
    台灣,這個美麗的寶島,歷經多少先人的血汗經營而來,我們已經享受了進步的果實,然而這幾年來,這塊土地經歷了大自然的反撲、經濟的衰退、失業率升高,而在創作的此時,正是國人面臨抵抗SARS的防疫作戰中。這陌生的敵人,正試圖吞噬著人心,恐懼、無助和不信任感,掩蓋了我們共同成長的記憶和價值。如果我們不能從這些大環境改變的啟示中,去省思,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人跟自然的共存之道,那一切在表象的進步中,似乎沒給我們帶來太多的幸福,反而遺忘了我們內心最深層的、最可貴的一面。希望藉由關懷對這塊土地的共同情感及內心深處的認知,發現更多人性的光明面,一起體會在這塊土地孕育下的成長經驗,珍惜、攜手一起渡過眼前的難關。

    目錄 壹. 緒論 一、 前 言……………………………………………………………………………5 二、 創作研究之動機 ………………………………………………………………6 三、 創作研究之範圍 (一) 創作內容的範圍…………………………………………………………8 (二) 表現形式的範圍…………………………………………………………9 貳. 創作思想及理論基礎 一、 創作理念………………………………………………………………………10 二、 鄉土寫實的啟發………………………………………………………………11 三、 超現實的心境追尋……………………………………………………………14 參. 創作主題的背景條件及元素 一、 異鄉情 (一)對鄉土的情感……………………………………………………………18 (二)時代下的鄉愁……………………………………………………………20 二、 本土藝術的發展………………………………………………………………21 三、 隱喻世界的探索………………………………………………………………23 肆、 創作內容形式技法及媒材 一、 創作內容 (一)自然景觀…………………………………………………………………24 (二)大地的關懷………………………………………………………………26 二、 創作形式 (一)物象描寫…………………………………………………………………27 (二)心境的表徵………………………………………………………………29 三、 技法與媒材………………………………………………………………………30 伍. 作品解說 一、 普照大地………………………………………………………………………33 二、 拍濤……………………………………………………………………………35 三、 出發……………………………………………………………………………37 四、 憩………………………………………………………………………………39 五、 守望……………………………………………………………………………41 六、 熟………………………………………………………………………………43 七、 攀爬……………………………………………………………………………45 八、 激流……………………………………………………………………………47 九、 晨曦中的花坊…………………………………………………………………49 十、 月是故鄉圓……………………………………………………………………52 十一、共舞……………………………………………………………………………54 十二、大地之歌………………………………………………………………………56 十三、慈母心…………………………………………………………………………58 陸. 結論 一、回顧與前瞻………………………………………………………………………59 二、自我期許…………………………………………………………………………60 柒. 參考書目…………………………………………………………………………62

    柒、參考書目
    1.馬以工(1979)。尋找老台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2.劉文潭(1967)。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
    3.連橫<台灣通史>卷24;<藝文志>頁616。文源。台北。
    4.陳來興 給台灣繪畫界的一封信(1984年6月18日-24日)。自立晚報連載。
    5.蘇憲法 視象與心象 2003蘇憲法作品及創作理念。
    6.石川於1907年第一次來台。見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
    7.蕭瓊瑞 台灣新美術運動中的「本土認知」。第一屆藝術評論獎。帝門文教基金會。
    8.茲土有情 。李梅樹和他的藝術 。第二章台灣現代美術的歷史分期。
    9.呂清夫 藝評家群像。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0.劉振元。超現實畫派。藝術圖書公司印行。
    11.巴楚編,<台灣愛國懷鄉詩詞選>(北京:時事出版社)。
    12. 王拓 <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引自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
    13.何修仁 美術鑑賞 。東華書局。
    14. 張心龍 西洋美術之旅。 雄獅美術 。
    15. 風景油畫 Jose′M.Parram′on著。毛蓓雯譯 蔡明勳校訂。 三民出版 。頁14。
    16.劉文潭 現代美學。台灣商務印書館。台北八十年十三版。
    17.John Berger 影像的閱讀。遠流出版。劉惠媛譯。
    18.同前註。
    19.余光中 。 從靈視主義出發。文星雜誌。第十四卷第二期。1964年6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