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明麟
You Ming-Lin
論文名稱: 心理劇對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之研究
A Study of Psychodrama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指導教授: 林振春
Lin, Jenn-Chuen
李安德
Li ,An-De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94
中文關鍵詞: 心理劇轉化學習失落詮釋學置身所在
英文關鍵詞: Psychodrama,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loss, hermcneutics, situatednes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30下載:1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內容:
    本論文的目的是透過心理劇理解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之歷程、情緒失落轉化現象、情緒失落轉化要素與情緒失落之轉化模式。本研究進行三天心理劇團體,於團體結束時對團體成員進行焦點訪談,並於團體結束後針對在心理劇中擔任主角者進行深度個別訪談來收集資料,後將心理劇過程之錄影帶與焦點訪談及深度訪談之資料轉成為文本,並以詮釋現象學及「置身所在」的方法對文本進行詮釋與理解、詮釋。
    本研究參與團體成員共有17人,針對作主角之5位之情緒失落轉化歷程做理解,茲將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心理劇促進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的面向,包括有:失落者轉化學習之情緒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認知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靈性面、失落者轉化學習之社會關係面及失落者轉化學習之時間面的轉化學習
    二、心理劇促進情緒失落成人轉化學習的要素,經研究結果包括:
    1.超越現實---營造對話與安全、信任的情境
    2.角色交換---促進深入他人心中影響對自我與他人認知上的轉化
    3.鏡觀---提供審視自我處境進而促進轉化
    4.情緒宣洩---宣洩情緒、淨化情緒、轉化情緒
    5.愛的撫慰---作為促動轉化的泉源
    6.象徵性替代行動---轉化與逝者的連結方式
    7.支持---促進主角體認支持,再度走入人群
    8.自我的整合---整合內在的衝突,提升與轉化心靈層次
    三、心理劇對情緒失落成人轉化過程的模式,經研究發現基本上包含了宣洩、對話、滋養、連結、道別與整合自己的六個歷程,此六個歷程在轉化歷程中的順序不一,但卻為不可少的要素。
    論文最後,針對本研究提出研究限制與限制,並從研究發現與成果建議對成人教育工作者必須兼具理性教育、感性教育與靈性教育,方能促進成人教育的全人發展。

    A Study of Psychodrama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You Ming-Li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phenomenon , key element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through psychodrama. The study involved 17 losing adult from Taiwan who have gone through Gong Shu’s psychodrama theater. The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of five protagonist in the psychodrama were videotaped and transcribed verbatim.The method of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ranscript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were as follow:
    First, psychodrama promote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in four lens, : emotion , cognitive ,spirit , the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Time. Second , the key elements of of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through psychodrama, include: 1.Surpus reality -Build the safe situation to talk. 2.The role reversal -empathy and encounter of others 3.Mirror-to understand situation of self 4. Cartharsis -Lead mood off, purify mood , transform mood 5.Love-the resource of change and transformative 6.Take action in symbolizing substitution-Way of linking of the persons who die 7.Support -Promote the protagonist to realize and support, enter into the crowd once again 8.Integrate ---Combine the inherent conflict, improve and transform the soul level.Thir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for losing adults through psychodrama included six stages: cartharsis , dialogue, nurture, connection, say goodbye, integrate. According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uggestions for educators of adult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vided.

    目 次 致謝詞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附表目次………………………………………………………………Ⅵ 附圖目次………………………………………………………………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名詞涵意………………………………………………3 第四節 研究範圍………………………………………………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理劇基本概念、理論、運用實務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轉化學習理論、運用實務與相關研究…………… 44 第三節 心理劇與轉化學習理論………………………………72 第四節 情緒失落現象的探討…………………………………7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詮釋學研究法………………………………………… 83 第二節 本研究以詮釋學為研究方法的理由………………… 99 第三節 詮釋學的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100 第四節 本研究效度的建立…………………………………112 第五節 研究倫理……………………………………………113 第四章 結果與詮釋 第一節 紫容心理劇主角轉化學習歷程及其詮釋… ……116 第二節 思萱心理劇主角轉化學習歷程及其詮釋……… 138 第三節 友友心理劇主角轉化學習歷程及其詮釋……… 151 第四節 文文與琪琪心理劇主角轉化學習歷程及其詮釋 165 第五節 綜合詮釋與討論……………………………………19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230 第二節 建議………………………………………………..233 中文參考文獻………………………………………………………235 西文參考文獻………………………………………………………238 附錄 附錄一 給研究參與者的說明書………………………………240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241 附錄三 逐字稿謄寫保密同意書………………………………242 附錄四 錄影工作者保密同意書………………………………243 附錄五 團體歷程之段落描述…………………………………244 附表目次 表1-1 失落的分類及舉例…………………………………………5 表2-1 J. L. Moreno 的生平表………………………………… 9 表2-2 心理劇常用的技巧及改變目標 ………………………… 23 表2-3 心理劇基本技巧預達之治療目標……………………… 24 表2-4 身體五行圖對照表…………………………………………34 表2-5 Freire三種意識的特質及對存有的提問………… ……56 表2-6 學習的類型…………………………………………………62 表2-7 Taylor驗證轉化學習的實徵研究一覽表……………… 64 表2-8 國內近年轉化學習研究論文一覽表………………………69 表2-9 心理劇過程與轉化學習歷程對照表………………………73 表2-10 心理學與轉化學習典範轉移圖……………………………76 表2-11 悲傷的反應…………………………………………………80 表3-1 團體成員基本資料……………………………………… 104 表3-2 專業主角的背景………………………………………… 107 表3-3 心理劇團體進行過程………………………………… 107 表 4-1 各主角的轉化學習歷表 …………………………… 211 附 圖 目 次 圖 2-1 Hollander 的心理劇曲線圖………………………… 27 圖2-2 Glodman & Morrison 心理劇歷程螺旋圖 …………… 28 圖2-3 Schramski的心理劇系統模式流程圖 ………………… 29 圖2-4 Schramski的心理劇系統模式流程圖……………………30 圖2-5 Kipper的演劇階段內在結構 ………………………… 31 圖2-6 中醫原理中之疾病整體觀圖 …………………………… 33 圖2-7 五行相生圖 ………………………………………………. 36 圖2-8 五行相剋圖 ……………………………………………… 37 圖2-9 五行、五臟、五情相生相剋 …………………………… 37 圖2-10 Jarvis 的學習過程的模式 …………………………… 63 圖4-1 紫容做劇前所繪之圖…………………………………… 118 圖4-2 紫容的置身所在圖…………………………………… 133 圖4-3 紫容的化解置身所在圖………………………………… 134 圖4-4 紫容做劇後所繪之圖 ………………………………… 136 圖4-5 紫容團體後所繪之圖 ………………………………… 137 圖4-6 思萱置身所在圖 ……………………………………… 147 圖4-7 思萱做劇前所繪之圖…………………………………… 149 圖4-8 思萱做完劇後所繪之圖 ……………………………….. 150 圖4-9 主角用出氣棒宣洩怒氣圖 …………………………….. 157 圖4-10 導演推主角的大椎穴,將悲哀釋放 ……………… 157 圖4-11 友友的置身所在圖…………………………………. 162 圖4-12 友友做劇前所繪之圖 ……………………………. 163 圖4-13 友友做劇後所繪之圖 …………………………….. 164 圖4-14 友友在團體結束後所繪之圖 ……………………… 165 圖4-15 文文的置身所在圖 ……………………………… 178 圖4-16 琪琪的置身所在圖 ……………………………… 185 圖4-17 琪琪做劇前所繪之圖 …………………………… 186 圖4-18 琪琪做完劇後所繪之圖 …………………………… 186 圖4-19 琪琪於團體結束後所繪之圖 ………………………… 187 圖4-20 文文於做劇前所繪之圖 ………………………… 188 圖4-21 文文於做完劇後所繪之圖 …………………………..189 圖4-22 文文於做完劇後所繪之圖 ………………………… 189 圖4-23 失落時置身所在圖 ………………………………. 206 圖4-24 走出情緒失落圖 ………………………………… 208 圖4-25 紫容之轉化歷程圖 ……………………………… 215 圖4-26 思萱之轉化歷程圖 ………………………………… 217 圖4-27 友友之轉化歷程圖1 …………………………………218 圖4-28 友友之轉化歷程圖2 ………………………………… 218 圖4-29 文文之轉化歷程圖1 …………………………………219 圖4-30 文文之轉化歷程圖2 ………………………………… 219 圖4-31 琪琪之轉化歷程圖1 ………………………………… 220 圖4-32 琪琪之轉化歷程圖2 …………………………………220 圖4-33 情緒失落轉化學習圖 ……………………………………22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行、鄭玉英(1993)。心靈舞台。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公司。
    王培瑾等(編)(1998):《高雄市國中生死教育手冊》,頁89-90。
    王秋絨等合譯(2002)Peter Jarvis 著。學習的弔詭。台北:學富文化
    李開敏譯(1999),J.William Worden 著。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 北:心理出版社。
    李佩怡(2003),助人者與癌症末期病人關係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維倫(民89) 以存在現象學看臨終與生命的轉化。安寧醫護雜誌,第5卷,第2期,57-61
    李維倫(2004)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極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期,157-200
    李維倫譯(2004)Robert Sokolowski 著。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李明芬(2002)。以設計的思惟轉化成人學習:穿越學習與教學設計的慣性領域。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奕萱(2004)在泥沼中成長—離婚婦女的適應與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李政育(2003)中西醫會通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啟業書局
    李英和趙長寧主編(2002)。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素卿譯(1996)。Partricia Cranton了解與促進轉化學習—成人教育者指南。台北市:五南。
    李瑛(2002)。文化變遷與民族發展:台灣原住民的轉化學經驗。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余德慧(2001) 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余德慧(1996) 文化心理的詮釋之道。本土心理研究,第6期,146-202。
    沈清松(1983民72) 詮釋學的變遷與發展。鵝胡,9卷,3期,18-24。
    沈清松(1990) 現代哲學論衡。台北市:黎明文化公司。
    吳玉玲(2004)女性情緒體驗與自我轉化之研究──以網際空間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博士論文。
    吳玉鈴譯,Mezirow著(2004)。轉化學習與成人教育(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nd
    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83-220。高雄:麗文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吳昭瑩(2004)嘉義縣頂塗溝社區居民社區意識與轉換歷程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就君、王玥好和洪素珍(1997)。性亂倫倖存者心理劇團體治療與實務—台灣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三卷,第三期,第5-14頁。
    吳就君、梁玉麗、林燕卿、陳青蕙及吳慈恩(2000)。約會強暴生存者的心理劇治療與實務—台灣經驗。中華團體心理治療,第六卷,第一期,第11-19頁。
    汪清彥等 音樂與治療。台北:星定石文化。
    周玉玲(2004)經典學習與成人生命實踐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明文(1992) 心理劇的導演決策歷程與主角的改變—一個心理劇團體的個案研究。師大心輔所碩士論文。
    林家興 王麗文(2000)心理治療實務。台北:心理。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佳惠(2002)。成人學習者性別角色刻板印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幼慧(2001)。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出版。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茉玲譯(2004)莫雷諾:心理劇創始人。台北:生命潛能。
    胡嘉琪譯(2002)心靈的演出。台北:學富文化。譯自Acting-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Psychodramatic Methods。
    胡寶玉譯, Merriam著(2004)。成人學習理論中的知識建構與文化脈絡。(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Culture Context in Adult Learning Theory. ) 2004終身學習國際學術研討會—終身學習:社群文化與知識建構。
    洪漢鼎(2003)詮釋學史。台北:桂冠
    胡英音譯,James Van Praagh著(2004)。走出哀傷:台北:宇宙花園。
    若水譯(1991)明日之我。台北:光啟出版社。
    徐宗國譯(1998) 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臨嘉(民82) 悲怨的詮釋學研究—以一個離婚的中國婦女為例。國立台灣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欣怡(2003)女性成長社團學員的女性意識知覺及轉化歷程之研究—以台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為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嘉莉譯(2002)波爾斯--完形治療之父。台北:生命潛能。
    張瀞文(民88)。參與讀書會之成人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張瀞文(2002)。母職是重擔?還是轉化的起點?:參與讀書會女性的轉化學習。成人學習:本土經驗的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慶信(1993) 海德格與高達美對現代詮釋學的貢獻。東吳哲學傳習錄,第2卷,107-116。
    許永政(2004)成人學習者死亡態度之轉換學習歷程研究--以桃園縣社區大學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創華(2005)心理劇導劇歷程之詮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官義 譯(2001)認識與旨趣。台北:風雲論壇。
    郭淑貞、劉素鳳(1995) 心理劇在專科學校推行的經驗分享。諮商與輔導‚199期;頁7-10。
    陳明蕾(1999)。一個新的學習典範:觀點轉化學習理論。成人教育學刊,3,1-32。
    陳信昭譯(2003)心理劇與創傷--傷痛的行動演出。台北:心理。
    陳珠璋、吳就君編著(1987) 由演劇到領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陳逸群譯(2002) 心靈舞臺--瞭解您生命多樣化的角色。台北:生命潛能。
    陳鳳如(1995) 心理劇的暖化過程在班級輔導活動課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19期;頁5-6。
    曾素梅(2004)個人是心理劇中空椅與鏡照技巧的轉化與運用。諮商與輔導
    游麗嘉編譯(1983) 心理劇入門。台北:大洋出版社。
    楊惠君(2004)。終身學習全書。商周出版社。台北。
    楊維傑編譯(1999)。黃帝內經素問譯解。台北:志遠書局。
    趙如錦(2000) 心理劇的歷程研究—三個心理劇個案研究。師大心輔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民84) 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本土心理研究,第4期,224-259。
    項退結(1989) 海德格。台北市:東大出版社。
    劉恬妏(2003)教師網路學習行為之觀點轉化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雋飛(1988a) 當代詮釋學運動初探。自由青年,78年3月,30-32.
    雋飛(1988b) 詮釋學之父—士萊馬赫。自由青年,77年12月,38-41。
    雋飛(1989a) 海德格—詮釋學的新詮者,現象學的存有的詮釋學。自由青年,36,36-41.
    雋飛(1989b) 生命詮釋學—狄爾泰,詮釋學的拓展者。自由青年,78年1月,30-33。
    廖炳惠(1993) 里柯。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鄧安慶(1999) 施萊爾馬赫。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鄭潓妏(2001)女性教學者女性意識轉化及其教學實踐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韻玫(2001)終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碩士論文。
    賴麗珍(1996)馬濟洛的觀點轉換學習理論介紹。成人教育雙月刊,34,18-25。
    嚴平著(1997)高達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嚴平著(1992)Richard E. Palmer 著。詮釋學。台北:桂冠

    英文部分

    Addison, R.B.(1992) Grounded hermeneutic research. In B.F. Grabtree &
    W.L.Miller(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Avrahami‚E.(1995). Elements of relinquishment in psychodrama: choice- relinquishing junctions in the psychodramatic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st.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8(3),96-113.
    Belenky, M. F., Clinchy, B. M., Goldberger, N. R. & Tarule, J. M.(1986). Women's way of kn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voice, and mind. New York:Basic Books.
    Blatner, A & Blatner, A.(2000).Foundations of psychodrama—History, Theory,& Practice.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 Inc.
    Blatner‚A.(1991). Role dynamic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psychology.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4(1)&# 8218;33-42.
    Baumgartner Lisa M. (1991) An Update on Transformational Learning. In S.B. Merriam (Ed.), An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lark, M. C. (1993).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In S.B. Merriam (Ed.), An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anton,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i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anton, P. (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ld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ross, K. P. (1982). Adult as learners. Washington:Jossey-Bass.
    Dirkx,J.M(2001).The Power of Feelings:Imagin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Adult Learning .In Sharan B. Merrian .Thw New Update on Adult learning Theory.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oldman E.E. & Delcy S. Morrison (1984). Psychodrama: Experience and Process. USA: Kendal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Gong Shu (2003)Yi Shu : The Art of Living with Change,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odrama And The Chinese Art. Taipei
    Holmes‚P(1992). The Inner World Outside —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and Psychodrama. London; N.Y.: Tavistock/ Routledge.
    Holmes P.(1993). The roots of enactment—the process in psychodrama‚ family therapy‚ and psychoanalysis.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5(4),149-163.
    Holmes‚P. & Karp M.(1991). Psychodrama Inspiration and Technique. N.Y.: Tavistock/ Routledge.
    Kellermann,P.F.(1992). Processing in psychodrama.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 Psychodrama & Sociometry.45(2),63-74.
    Kellermann‚ P.F.(1987). Outcome research in classical psychodrama. Small Group Behavior,18(4), 459-469.
    Kellermann‚ P.F.(1987). Psychodrama participants' perception of Therapeutic factors. Small Group Behavior,18, 408-19 .
    Kipper‚D.A.(1986). Psychotherapy Through Clinical Role Playing. N.K.: Brunner/Mazel‚Inc.
    Kipper‚D.A. & Tuller‚D.M.(1996). The development of warmth and trust in psychodrama training group: A cross-cultural study with sociometry.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Psychodrama & Sociometry.49(1),10-24.
    Merriam, S. B ediyor; The New Update on Adult Theory Washington:Jossey-Bass.
    Merriam, S. B., Caffarella, R. S.(1999)(2nd ed). Learning in adulthood : a comprehensive guide, 2nd ed.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ublishers. Ch.7 & 9.
    Mezirow, J.(1978). Perspective transformation. Adult Education, 28(2), 100-110.
    Mezirow, J.(1981). "A critical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dult education, 32(1), 3-27.
    Mezirow, J.(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on: Jossey-Bass.
    Mezirow, J. (1995). Transformation theory of adult learning. In M. R. Welton(ed). In defense of the lifeworld-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dult learning. New York: SUNY.
    Moreno, J. L. (1946/1985). Psychodrama, Vol. 1. (4th ed.). New York: Beacon House.
    Moreno J.L.(1964). Psychodrama. Beacon.N.Y.:Beacon House.
    Moreno J.L.(1975). Psychodrama Third Volume. Beacon. N. Y. : Beacon House.
    Moreno J.L.(1983) The Theater of Spontaneity . Beacon. N. Y. : Beacon House.
    Spangler J. D. (1984), Bereavement Support Group: Leadership Manual Englewood, Colorado: Grief Education Institute, 1984. P.19.
    Remer‚R.(1986). Use of psychodramatic intervention with famliles: Change on multiple levels.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Psychodrama & Sociometry‚47(4)‚13-29.
    Taylor, E. W. (1997). Building upon the theoretical debat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Mezirow'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4-59.
    Taylor, E. W.(1998).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critical review. Information Series No. 374. Columbus, OH: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aylor, E. W.(2000). Analyzing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theory. In J. Mezirow and Associates (Eds.),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ve: 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 theory in progr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Yalom ,L.D.(198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Therapy .New York :Basic Books
    Zerka T. M. (2000)Psychodrama, Surplus Reality and the Art of Healing. PA: Taylor & Francis Inc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