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奕先
論文名稱: 從資源共享的角度探討地方產業之經營:以新港洋桔梗和大社、燕巢印度棗為例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8
中文關鍵詞: 資源共享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7下載:2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為了瞭解臺灣農業在全球化的壓力之下,是運用何種運作方式來提高產銷的邊際報酬以因應這空前的挑戰。本研究透過了資源共享的角度,並以嘉義縣新港鄉洋桔梗與高雄縣大社、燕巢鄉印度棗產業為個案進行研究。在操作上,研究者將農業的產銷資源區分成「生產技術」、「生產資材與人力」以及「運銷資源」三方面,並各依內、外部共享兩角度探討兩個案在三種資源的共享形式及其形塑出來的空間組織。
    所謂內部共享是指「個別農民同時生產多種作物,藉由作物與作物共享產銷資源的方式來提高邊際報酬。」,為此研究者將焦點放在輪作蔬果的洋桔梗花農和部分兼營番石榴的印度棗果農兩者上,探討他們在多角化經營的過程中如何進行作物之間的資源共享。而外部共享即「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的產銷過程中,透過與其他農民共享產銷資源的方式來提高邊際報酬。」在此研究者則著眼於花農和果農是透過何種互動方式來與其他農民進行資源共享。
    整體的研究成果摘要如下:
    一、生產技術
    其特色主要呈現於外部共享,花農和果農的技術交流方式都包含正式會議、私下聚會和田間觀摩。此外新港洋桔梗因為具備了特殊的產銷背景,因此又多出「外銷領導人的田間視察」。而就外部共享的空間組織來說,農民的交流對象大多是同業,但亦有少數異業共享的現象,而交流的範圍則端賴於農民的人際網絡所涵蓋的範圍而定,可小至農民的自家附近,大亦可大到附近的產地鄉鎮或是更遙遠的地區。

    二、人力與生產資材
    (一)人力
    在內部共享方面,花農是在洋桔梗與蔬果的輪作基礎上,錯開溫室群的
    輪作進度並且利用合理的作物組合讓自身人力得以有效的分配。而果農則是
    在兼營番石榴的過程當中,利用番石榴的產期調節技術錯開兩作物的農忙時
    期,避免讓自己陷入分身乏術的窘境。
    在外部共享方面,花農與果農都有透過僱工和交換工的方式借助外力。
    需要僱工的工作項目大都具備了急迫性、工作量大且技術層次較低的特性,
    因此僱用的對象以栽培其他作物的農民或打零工的人居多;而交換工則多半
    是與有自己私交的同業進行,而且前提是工作不具急迫性、彼此的面積相
    近。但不論是僱工或交換工,兩者在空間上都有就近借助人力的現象,一來
    是因為農民在自家附近的人脈較廣,二來則是受到運輸成本的限制。
    (二)生產資材
    就內部共享而言,在兩個案當中均發現農機的內部共享現象較為顯著,
    其原因就在於許多農機原本在設計上就可共用於多種作物。
    就外部共享而言,發現兩個案有如下的現象:「使用頻率高或使用時機相近
    的資材,其共享的現象普遍不顯著」、「使用頻率低且成本昂貴的農機,則
    較具共享的誘因」。此外就共享的空間組織來說,農民可以透過私人交情或
    透過產銷班的關係與他人進行資材的共享,共享的方式可以是合購或是租
    借,共享的對象大都是同業,但亦有少數與異業共享的現象。而共享的範圍
    普遍不廣,畢竟資材也屬於有形的資產,因此有運輸成本的限制。

    三、運銷資源
    在內部共享方面,研究者發現兼營番石榴的果農在這方面所獲得的利益明顯高於輪作蔬果的花農。畢竟果農栽培的兩種作物皆為水果,兩者在運銷各方面的需求較為相近,故較能透過內部共享的方式獲益。
    在外部共享方面,農民可以憑藉著私人交情來與農民共享運銷訊息、運輸工具和品牌。亦可利用農民團體的運銷特性間接與農民共享,例如:與其他農民共享由農民團體統一為他們開闢的通路,共享農民團體統一為農民招徠的貨運、共享農民團體提供的品牌。
    就空間尺度而言,透過私人交情的共享空間尺度要視農民人際網絡涵蓋的範圍而定,可小至自家附近,也可大至鄰近的產地鄉鎮。至於透過農民團體的間接共享,則要視該團體的作用力範圍而定,以鄉鎮農會而言,共享對象就是該鄉鎮內的農民;以外銷組織而言,則往往涵蓋了附近產地鄉鎮的農民。

    最後比較生產技術、人力與生產資材和運銷資源三種產銷資源的共享空間尺度,可以發現兩研究個案的共同特色是:人力與生產資材的共享空間相對於其他兩者要小,最主要還是在於人力與生產資材是有形、實質的資源,所以在運輸時成本相對較高,故容易受到距離的限制。而生產技術與運銷資源則多半屬於產銷資訊或品牌等無形資產,因此較不易受到運輸的限制,其共享的空間要視人際網絡的涵蓋範圍或農民團體之作用力所及的地區而定,可以是農民自家附近,亦可以是一個鄉鎮的範圍,最大可至附近的產地鄉鎮,甚或是更遙遠的地區。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相關文獻回顧.............................01 第二節 研究概念..........................................03 第三節 研究個案、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10 第二章 新港洋桔梗產業的資源共享方式..........................14 第一節 新港洋桔梗產業的發展背景............................14 第二節 新港洋桔梗產業在生產技術的運用與共享.................19 第三節 新港洋桔梗產業在生產資材與人力的共享.................33 第四節 新港洋桔梗產業在運銷資源的共享......................40 第五節 小結.............................................47 第三章 大社、燕巢印度棗產業的資源共享方式.....................50 第一節 大社、燕巢印度棗產業在生產技術的運用與共享............50 第二節 大社、燕巢印度棗產業在人力與生產資材的共享............68 第三節 大社、燕巢印度棗產業在運銷資源的共享.................80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洋桔梗與印度棗產業在資源共享的異同.....................93 第一節 洋桔梗與印度棗產業在生產資源共享的異同...............93 第二節 洋桔梗與印度棗產業在運銷資源共享的異同...............99 第三節 小結............................................104 第五章 結論..............................................106

    一、統計資料
    高雄縣政府(2006)。高雄縣統計要覽(2005年)。高雄縣政府。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5)。臺灣農業年報(民國84年版)。臺灣省政府農
    林廳。
    行政院農委會(2005)。農業統計年報(民國94年)。行政院農委會。
    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2006)。臺灣農產品生產成本調查報告(民國94年
    期)。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

    二、中文文獻
    Beck,Ulrich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臺北:商務。
    王裕權等(2003)。臺南區洋桔梗品種選育概況,臺南區農業專訊,46,p9-
    15。
    李杰芬等編(1988)。植物生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林景和(2002)。印度棗應如何施肥,農業世界,221,P22-25。
    邱祝櫻(2000)印度棗品種更替及新品種簡介。高雄區農業專訊,31,P14-
    15。
    邱祝櫻(2003)。棗子產期調節技術,高雄區農業專訊,44,P16-17。
    邱祝櫻、林景和、陳明昭(2005)。臺灣蜜棗栽培管理手冊,高雄區農技報
    導,63,P3-31。
    徐中琦(1996)。多國籍企業的新挑戰-國際營運及組織能力。經濟情勢暨評論
    季刊,第二卷,第二期,pp.43-56。
    高景輝(2005)。植物生理學詞彙。屏東:睿煜。
    莊惠如(2002)。臺南東山和雲林崙背洋香瓜產銷活動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附聖(2004)。臺灣藺草業發展時空間變遷與經營調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張元聰(1999)。談洋桔梗生產之特性,臺南區農業專訊,29,頁12-17。
    張德粹(1970)。農業經濟學。臺北:正中。
    張麗華(2001)。印度棗品種之輪替,農業世界,211,P35-36。
    曾鈺真(2005)。埔里花卉產業的人地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綉吟(1998)。玉井鄉芒果產業之地理研究—專業生產區的形成與運作機
    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光亮(2005)。洋桔梗。載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
    劃委員會(主編),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頁699-704)。農委
    會。
    黃明得(1995)。印度棗。載於農業委員會臺灣農家要覽增修訂再版策劃委員
    會(主編),臺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二)(P141-146)。台北:豐年。
    黃蓉編著(1992)。園林植物開花生理與控制。台北市:淑馨。
    劉秋娟(2003)。臺南縣關廟鄉竹筍產銷的區域結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教學碩士論文。
    鄭榮賢(2000)。棗子網室草生栽培,高雄區農業專訊,32,P12-13。

    三、西文文獻
    Castree,N.(2003).Place:Connections and Boundarie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In Sarah L. Holloway,Stephen P. Rice
    and Gill Valentine(Eds), 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
    (pp.165-185).London:Sage.
    Chandler,A. D.(1990).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London: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cken,P (1998).Global Shift:transforming the world
    economy, 3 rd ed., 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
    Harvey,D(1989).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 Basil
    Blackwell.
    Keller, K. L.(1998).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enichi,O(1995).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New York : Free Press.
    Panzar,J.C. and R.D.Willig(1981).Economies of
    scop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1, No. 2,May
    1981,p268-272.
    Porter, Michael E(1980).Competitive strategy :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 Free
    Press.
    Teece,D. J.(1980).Economies of scope and the scope of the
    enterpris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 1, No.3, September 1980, pp. 223-247.
    Willig,R.D.(1979).Multiproduct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69, No. 2, May
    1979, p346-35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