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純愉 |
---|---|
論文名稱: |
台灣交趾陶藝術及其對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Koji Ceramic Art in Taiwan and its Development to the Local Cultural Business |
指導教授: | 沈以正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交趾陶 、地方文化產業 、建築裝飾 |
英文關鍵詞: | Koji Ceramic Art, local cultural business, building decoration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59 下載:7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台灣交趾陶淵源大陸,早期應用於是廟宇宅邸裝飾,在葉王創新發展成為台灣的特殊藝術,揚名國際,林添林先生發展為生活藝品,而再次顯現風潮。近年來,台灣產業外移,交趾陶地方文化再次成為隱憂,交趾陶產業的起起伏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將交趾陶文化與產業結合。本論文分析交趾陶在台灣的發展歷史、交趾陶的表現題材、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探討地方文化產業的定位,期望能整合深厚的交趾文化基礎及科學等技術,透過經濟行銷手法與其他產業結合,發展地方文化特色,建立可長可久的交趾文化產業。
Abstract
The Koji Ceramic Art has been ups and downs in Taiwan since it transferred from mainland China; created to a special art for temple’s decorations by Wang Yeh, developed for living arts by Tain-mu Lin, had brought about a brilliant era. Lately, as the low-tech manufacturing business has shifted to mainland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he Koji Ceramic Art is facing a lurking danger.
This assay integrates the deep basis of Koji Ceramic Art and high-tech technology business through marketing skills and jointing with others business to become local cultural business by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the Koji Ceramic Art developments in Taiwan, the topics of Koji Ceramic Art, the policy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 and discussing the positioning of local cultural business.
參考文獻
專 書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暨慈濟宮建築裝飾藝術研討會》,2004。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陶瓷產業特輯》,中國時報,2004。
財團法人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暨慈濟宮建築裝飾藝術研究會》,台北學甲慈濟宮,2004。
文建會《創意空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4。
丹麥文化部貿易產業部,《丹麥的創意潛力》,台北:典茂,2003。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3,第2版。
陳信雄《陶瓷台灣》,台中:晨星,2003。
理察.老夫著,仲曉玲等譯,《文化創意產業》上、下冊,台北:典茂,2003。
大衛.索羅斯比著,張維倫等譯,《文化經濟學》,文建會,台北:典藏,2003。
施慧明,《後漢綠釉到交趾陶》,北縣:文化,2002。
文建會,《地方文化館計畫》,台北市:文建會,2002。
曾肅良,《古文物探索》,台北:三藝,2002。
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交趾陶導覽手冊》,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
鶯歌陶瓷博物館,《台灣傳統絕技交趾陶》,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2。
謝東山,《藝術概論》,台北:偉華,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手築夢─台灣交趾陶藝術》,國立歷史博物館,2000。
國立歷史博物館《台灣交趾陶裝飾藝術》,台北:史博館,2000。
李亦園,《田野圖像》,台北:立緒,2000。
林振德,〈台灣交趾陶的主要流派〉,《大墩文化:台中文化中心季刊》,1999.2。
國立歷史博物館,《彩塑人間─台灣交趾陶藝術展》,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
李乾朗,《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二輯》,台北:燕樓古建築出版,1999。
曾永鴻,〈林添木交趾陶藝風格初探〉,《陶藝》,1999。
第二屆民族藝術師技師藝才傳響:傳統工藝組交趾陶,國立藝專承印,1998。
邱奕松,〈交趾陶研究〉,《台灣史研究及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1997。
莊伯和,《佛像之美》,台北:雄獅,1997。
謝東哲,〈台灣交趾陶工藝〉,《中華民國陶藝協會陶訊雜誌》第2期,199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間藝術保存傳承之理論與實務》,傳統藝術學術研討會,文建會,1996。
江韶瑩,〈台灣交趾陶藝〉,《台灣交趾陶藝展》,草屯:省政府教育廳,1995。
李知晏,《中國古代陶瓷》,台北:商務印書,1995,第2版。
江韶瑩,《嘉義市交趾陶博物館研究規劃報告書》,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5。
鄭志明,〈台灣神廟的信仰文化初論〉,《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5。
翁徐得,〈台灣的陶瓷工藝重業〉,《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台北:文建會,1994。
台南文化中心《台灣智盧交趾陶特展作品專案》,台南文化中心,1994。
李乾朗,《北港朝天宮建築與衣飾藝術》,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柳宗悅,《工藝美學》,台北:地景,1993。
喬繼堂,《吉祥物在中國》,台北:百觀,1993。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生活》,台北:稻香,1992。
劉文三,《台灣宗教藝術》,台北:雄獅,1992第3版。
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台北:雄獅,1991。
張維持,《廣東石灣陶器》,廣:廣東旅遊出版,1991。
李乾朗,《傳統建築入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
李乾朗,《台灣傳統藝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台北,文建會,1988。
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下冊,台北:滄浪,1986。
劉良佑《陶藝學》,台北:幼獅,1987。(P. 87~88)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元山,1986。
宋龍飛,《民俗藝術探源》上下冊,台北:藝術家,1985。
龔平邦,《行銷學通論》,台北:三民,1984。
良思成,《營造法式註釋》,台北:明文,1983。
吳樹人,《中外雕塑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吳振聲,《中國建築裝飾藝術》,台北:文史出版,1979。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1978。
吳家蓉,《實用陶藝學》,台北:永大,1976。
席德進,《台灣民間藝術》,台北雄獅,1974。
顧一樵,《中國的文藝復興》,台北:商務,1968。
期刊
何琦瑜,〈政府砸錢,能讓創意變生意〉,《天下雜誌》,2003,頁72-79。
謝里法,〈地方文化之重建〉,《文化生活》,第六卷第4期,2003,頁31-32。
何琦瑜,〈政府砸錢,能讓創意變生意〉,《天下雜誌》第74期,2003,頁72-77。
林拓,〈世界文化產業與城市競爭力〉,《文化研究》第11期,2003,頁55-65。
任聘,〈文化、教化、演化〉,《民俗研究》,第4期,2003。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03,頁47-55。
黃春秀,《日本人形藝術展2003》,台北:歷史博物館,2003,頁10-13。
漢寶德,〈城市文化的產業化〉,《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五期,2002。
蔡彰哲,〈話說「石灣窯」〉,《陶藝》,冬季號,2001,頁82-85。
打拼文化產業專輯,《遠見雜誌》,200112,頁72~158。
盧康泰,〈台灣傳統陶塑藝術-交趾陶源流與特色〉,《陶藝》,1999,第二十四期,頁53。
施培洲,〈談藝術與產業的結合〉,《台灣手工業》第51期,1998,頁12-16。
江韶瑩,〈嘉義交趾陶第一人王師葉麟趾的研究考略〉,《八十六年全國文藝季嘉義交趾節、交趾陶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7。
蔡相輝,〈從歷史背景為台灣廟宇尋定位〉,《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建設委員會,1995,頁767-774。
李乾朗,〈台灣寺廟建築之剪粘與交趾陶的匠藝傳統〉,《民俗曲藝》,80期,1992.11,頁5。
劉廣道,《民間美術的過去、現在、未來》,《漢聲雜誌》第40期,1992。
李乾朗,〈台灣寺廟建築之剪粘與交趾陶的匠藝傳統〉,《民俗曲藝》,第80期,民俗文化基金會,1992,頁53-76。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台北:藝術家,1989。
劉良佑,〈我國南方的交趾陶瓷〉,《故宮月刊》,1988,頁58-69。
黃嬰,〈嘉義交趾陶正傳〉,《嘉義市文獻》第三期,1987,頁73-76。
洪敏惠,〈諸羅山藝文家略傳─雕塑篇(一)〉,《嘉義市文獻》,第九期:頁34-40。
林衡道,〈學甲慈濟宮的「交趾燒」〉,《台灣風物》,20(3):頁24-25,1970年。
黃熙宗,〈台灣的交趾陶〉,《台灣手工業》,第45期,頁68-71。
學位論文
張宇彤,《金門與澎湖傳統民宅形塑之比較研究》,成大建研博論,2001,未刊。
蘇昭英,《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2001,未刊。
王之敏,《傳統吉祥圖案的意象研究》,成大中研所碩論,2001,未刊。
楊孝文,《葉王交趾陶之研究》,成大藝研所碩論,1998。
林世超,《澎湖地方傳統民宅裝飾藝術之研究》,成大建研碩論,1997。
陳新上,《日據時代台灣陶瓷發展狀況之研究》,師大美研所碩論,1996,未刊。
曾永鴻,《林添木交趾陶藝術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研所碩論,1996,未刊。
左曉芬,《台灣交趾陶研究》,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1996,未刊。
姚村雄,《台灣廟宇建築石雕裝飾藝術之研究》,師大美研碩論,1991,未刊。
傅曉敏,《台灣早期的特出藝術─交趾陶》,文化學院藝研所碩論,1979,未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