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佩英
論文名稱: 唐代斷屠政策之研究
指導教授: 邱添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5
中文關鍵詞: 斷屠禁斷肉三長齋月十齋日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5下載:12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漢代以前,中國統治者已常在某些時日發布屠釣之禁,亦即在特定時日禁止捕獵採魚,此政令之目的在順應萬物生長規律,並使百姓勿因畋獵而妨礙農時。其後,儒家思想之居喪守孝、安貧樂道與仁恕精神漸漸影響中國素食文化,而中國統治者也為了體現仁政王道,使屠釣之禁更趨頻繁。
    本論文所探討之「斷屠」,則是佛教禁止殺生的觀念與儒家仁德思想相結合而產生的特有名詞,在中國史書中亦常以「禁屠」、「禁屠殺」、「斷肉」等方式呈現。南北朝時,中國統治者即有斷屠之舉,而唐代則因佛道兼容,時有偏重,故而在實施斷屠政策時,也常因帝王自身宗教信仰的差異而有程度不等的執行狀況。自唐高祖武徳二(619)年詔令:「今正月、五月、九月不行死刑,禁屠殺」起,二百餘年的唐代政治便常與斷屠之令相伴隨。在儒釋道交融的唐代,「斷屠」政策可說是三教交流的縮影,試想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受佛教影響而有正月、五月、九月這三個月的初一至十五斷屠齋戒,以及受道教影響,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這「十齋日」中亦需斷屠齋戒,若再包含帝王誕日,或遇災荒禁忌,則需斷屠的日子則將更多。於是,在一年之中,禁止屠宰牲畜或是禁釣魚蝦的日子竟然多達一百五十餘天,斷屠令甚至由牲畜擴及至人身,亦即在斷屠月日中禁止執行死刑,由此看來,「斷屠政策」的確是唐代政府及民間生活的重要大事。
    探討唐代帝王運用斷屠政策的原由,仍然是為了鞏固政權,企圖以宗教服務政治,就如同遭逢天災時,帝王下詔斷屠往往能撫慰民心,使百姓安於接受現狀的道理一般。而斷屠政策在唐代以後的宋元明清各朝代仍見蹤影,甚至與唐朝同時期的朝鮮與日本都受到中國文化的刺激而有斷屠政策之執行。而中國斷肉素食的觀念就在佛教僧徒自身的努力、文人士子的推廣,以及政治力的介入這三項重要因素的刺激下得以開展,自唐代起,斷肉素食的觀念更加普及、內化至民間,逐漸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之一環。

    唐代斷屠政策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二章 斷屠之源流………………………………………… 8 第一節 從儒家素食觀到南北朝的斷屠思想…… 8 第二節 佛教三齋月與六齋日…………………… 18 第三節 道教三元齋與十齋日…………………… 24 第三章 唐代斷屠政策實施之契機………………………… 32 第一節 斷屠政策實施之背景…………………… 32 第二節 斷屠與禮制節慶………………………… 49 第三節 斷屠與災荒禁忌………………………… 59 第四章 斷屠禁殺之實際情形……………………………… 68 第一節 斷屠之項目……………………………… 68 第二節 斷屠蔬食之具體情形…………………… 78 第三節 斷屠禁殺與決刑………………………… 86 第五章 唐代斷屠禁殺之意義與影響……………………… 95 第一節 斷屠政策在宋元明清的發展…………… 95 第二節 朝鮮與日本的斷屠制度 ……………… 108 第六章 結 論 …………………………………………… 121 徵引書目…………………………………………………… 127 附表目次 表一:道教十齋日各值日天神對照表……………………… 29 表二:唐代帝王生辰與崩殂之日對照表…………………… 51 表三:唐代帝王誕節月日與誕節名對照表 …………………57 表四:唐代斷屠詔敕簡表 ……………………………………66

    ㄧ、古籍史料(按成書年代排序)
    【春秋】管仲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管子》,台北:中華
    書局,1965。
    【春秋】左丘明撰,《國語》,台北:里仁,1980。
    【戰國】荀況撰,楊倞注,耿蕓標校,《荀子》,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
    版,1996。
    【戰國】呂不韋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呂氏春秋》,台
    北:中華書局,1965。
    【 漢 】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
    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1993。
    【 漢 】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1991。
    【 晉 】陳壽撰,【宋】裴松之注,《新校本三國志》,台北:鼎文,1991。
    【 晉 】袁宏《後漢紀》,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第五卷》,台北:台灣商務,
    1979。
    【 晉 】葛洪,《抱朴子》,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六冊》,台北:中國
    子學名著編印基金會,1978。
    【後魏】賈思勰原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台北:明文,1986。
    【北齊】魏收撰,《新校本魏書》,台北:鼎文,1990。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收入《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三十二冊》,
    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 梁 】蕭子顯撰,《新校本南齊書》,台北:鼎文,1990。
    【 唐 】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1980。
    【 唐 】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1992。
    【 唐 】李百藥撰,《新校本北齊書》,台北:鼎文,1990。
    【 唐 】李延壽撰,《新校本南史》,台北:鼎文,1991。
    【 唐 】李延壽撰,《新校本北史》,台北:鼎文,1999。
    【 唐 】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
    【 唐 】吳兢撰;陸費逵總勘;臺灣中華書局重校訂,《貞觀政要》,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1965。
    【 唐 】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 唐 】溫大雅撰,《大唐創業起居注》,上海:上海商務,1936。
    【 唐 】李世民等著,《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 唐 】韓愈撰,《韓昌黎集》,台北:臺灣商務,1968。
    【 唐 】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
    【 唐 】劉恂撰,《嶺表錄異》,台北:臺灣商務,1966。
    【 唐 】段成式著,《酉陽雜俎》,收入《中國史學叢書》第五冊,台北:台
    灣學生書局,1979。
    【 唐 】劉肅撰,《大唐新語》,台北:臺灣商務,1966。
    【 唐 】馮贄撰,《雲仙雜記》,台北:臺灣商務,1966。
    【 唐 】張鷟撰,《朝野僉載》,台北:臺灣商務,1966。
    【後晉】劉昫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1976。
    【 宋 】王欽若編,《冊府元龜》,台北:大華印書館,1968。
    【 宋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台北:臺灣商務,1979。
    【 宋 】薛居正撰,【清】邵晉涵輯,《新校本舊五代史》,台北:鼎文,
    1992。
    【 宋 】歐陽修、宋祁合撰,《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1976。
    【 宋 】宋綬、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
    【 宋 】王溥撰,《唐會要》,台北:臺灣商務,1968。
    【 宋 】竇儀等著,吳翊如等校訂,《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 宋 】沈 括,《夢溪筆談》,台北:台灣商務,1968。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1年5月初版。
    【 宋 】葉夢得,《石林燕語》,台北:臺灣商務,1966。
    【 宋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 宋 】趙與時,《賓退錄》,台北:廣文,1984。
    【 元 】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1991。
    【 元 】脫脫等撰,《新校本遼史》,台北:鼎文,1990。
    【 元 】脫脫等撰,《新校本金史》,台北:鼎文,1992。
    【 明 】宋濂撰,《新校本元史》,台北:鼎文,1992。
    【 明 】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1982。
    【 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春秋左傳》,台北:藝文印書
    館,2001。
    【 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
    【 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論語》,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
    【 清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
    【 清 】張廷玉撰,《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1991。
    【 清 】張玉書等奉敕著,《佩文韻府》,台北:台灣商務,1976。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台北:新興,1956。
    【 清 】趙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1960。
    【 清 】錢大昕撰,《十駕齋養新錄》,台北:臺灣商務,1965。
    【 清 】孫詒讓撰,《墨子閒詁》,台北:臺灣商務,1968。
    【 清 】俞正燮,《癸巳存稿》,台北:臺灣商務,1968。
    【 清 】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
    【 清 】陸心源,《唐文拾遺》,台北:文海,1962。
    【民國】趙爾巽修,《標點校勘清史稿》,台北:洪氏,1981。
    金富軾,《三國史記》,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73。
    李丙燾譯註,《三國遺事》,韓國:東國文化社,1969。
    舍人親王等撰,《日本書紀》,收入《國史大系》(東京都:經濟雜誌社,
    1897。
    菅野朝、真道等奉敕撰,《續日本紀》,收入《國史大系》,東京都:經濟
    雜誌社,1897。
    藤原冬嗣、藤原緒嗣等撰,《日本後紀》,收入《國史大系》,東京都:經
    濟雜誌社,1897。
    藤原良房等撰,《續日本後紀》,收入《國史大系》,東京都:經濟雜誌社,
    1897。

    二、宗教文獻(按成書年代排序)
    【劉宋】慧嚴等箸,《大般涅槃經》,收入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等監
    修,《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劉宋】智嚴共寶雲譯,《佛說四天王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五
    冊。
    【 梁 】釋僧祐撰,《弘明集》,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
    【北涼】三藏曇無讖譯,《優婆塞戒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四
    冊。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詔譯,《大智度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
    經》第二十五冊。
    【 隋 】灌頂撰,《國清百錄》,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六冊。
    【 隋 】灌頂集結,《法華經文句纂要》,收入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
    會編《卍新纂續藏經》,台北:中國佛教會影印卍續藏經委員會,民
    57,第二十九冊。
    【 隋 】費長房撰,《歷代三寶紀》,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 唐 】智嚴譯,《佛說師子素馱娑王斷肉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三冊。
    【 唐 】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三
    冊。
    【 唐 】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十六冊。
    【 唐 】釋道宣著,《續高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
    【 唐 】彥琮撰,《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
    冊。【 唐 】慧立本、彥悰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收入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
    【 唐 】釋道宣撰,《釋迦方志》,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
    【 唐 】玄奘奉詔譯,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大唐西域記》,收入《大正新
    脩大藏經》第五十一冊。
    【 唐 】釋道宣著,《廣弘明集》,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 唐 】法琳著,《辯正論》,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二冊。
    【 唐 】釋道世撰,《法苑珠林》,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三冊。
    【 唐 】玄奘譯,《大般若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冊。
    【 宋 】志磐撰《佛祖統紀》,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 宋 】宗鑑集,《釋門正統》,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七十五冊。
    【 元 】德煇重編《敕修百丈清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 元 】覺岸編《釋氏稽古略》,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 元 】熙仲集《歷朝釋氏資鑑》,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七十六冊。
    【 明 】念常撰,《佛祖歷代通載》,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 清 】弘贊輯,《八關齋法》,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六十冊。
    【 清 】弘贊輯,《六道集》,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八冊。
    覺訓撰,《海東高僧傳》,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五十冊。
    朴永善輯,《朝鮮禪教考》,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八十七冊。
    高麗一然撰,《三國遺事》,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九冊。
    《敕修百丈清規》,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梵網經菩薩戒注》,收入《卍新纂續藏經》第三十八冊。
    《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一冊。
    《要修科儀戒律抄》,收入蕭天石主編《道藏》,台北:自由,1980,第六
    冊。
    《赤松子章歷》,收入《道藏》第十一冊。
    《太平經》,收入《道藏》第二十四冊。
    《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收入【明】張宇初、張宇清、邵以正督校,
    《正統道藏》第十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再版。
    《齋戒籙》,收入《正統道藏》第十一冊,台北:新文豐,1988。
    《雲笈七籤》,收入《正統道藏》 第三十七冊,台北:新文豐,1988。
    《三洞珠囊》,收入《正統道藏》第四十二冊,台北:新文豐,1988。

    三、今人論著(按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甲、專書部份
    王明編,《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
    末木文美士著,涂玉盏譯,《日本佛教史》,台北:商周,2002。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上冊,台北:桂冠,1991。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陳垣編纂;董作賓增訂,《增補二十史朔閏表》,台北:藝文,1958。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1983。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下) ,鼎文書局,1985三版。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慧炬出版社,1986、12初版。
    莊明興,《中古中國的地藏信仰》,台北:台大出版委員會,1999。
    謝重光,《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北:國際文化,1990。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三十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
    謝和耐、蘇遠鳴等著,《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
    1993。
    鎌田茂雄,《朝鮮佛教史》,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1987。

    乙、論文部份
    王 明,〈《周易參同契》考證〉,收入《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
    會出版社出版,1984年6月,頁241~292。
    王 韻,〈論唐代禁止屠宰漁獵的好生文化〉,《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
    第三期,頁66~69。
    北村秀人,〈闗於朝鮮律令制的變質〉,東亞世界日本古代史講座7,學生社
    出版,1982,頁182~186。
    李斌城,〈唐代佛道之爭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81第2期。
    李富華、董型武,〈試論唐代的宗教政策〉,《世界宗教研究》,1989第3
    期。
    李 申,〈唐代道教對佛教教義的吸收〉,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1993
    年3-4期,1993/10。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道教三元齋與唐代節俗〉,收入鍾彩鈞主編《傳承
    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台
    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頁74~82。
    李雅雯,《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汪 娟,《唐代彌勒信仰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78年。
    林伯謙,〈素食與佛法行持〉,《第五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財團法人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1998),頁331~358。
    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4。
    金相範,〈時令與禁刑〉,收入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台
    北:五南,1999,頁473~502。
    凃宋呈,《中國中古的素食觀》,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3年
    (2004)。
    高逸華,《唐代佛教寺院功能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5年。
    高啟安、索黛合著,〈敦煌古代僧人官齋飲食檢閱---敦煌文獻P.3231卷內
    容研究〉,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頁60~74。
    徐立強,《梁武帝制斷酒肉之主張與中國佛教素食文化之關係》,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
    康 樂,〈潔淨、身分與素食〉,收入《大陸雜誌》第一O二卷第一期,
    1991年1月,頁15~46,
    康 樂,〈素食與中國佛教〉,收入周質平主編《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
    集》,台北:聯經,2002年,頁39~95。
    張 萍,〈唐代的斷屠釣〉,《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三期,頁
    79~84。
    張 萍,〈唐代飲食文化中的道教色彩〉,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28期,頁110~115。
    趙克生,〈屠釣之禁的歷史考察〉,安徽史學,2000年第4期,頁12~15。
    趙克生,〈屠釣之禁形成的原因及影響〉,中國農史,2001年第3期,頁
    3~7。
    謝仲明,〈因果報應與宗教信仰〉,《中國文化月刊》,第166期,1993年8
    月出版。
    劉淑芬,〈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上)〉,《大陸雜誌》,
    2003年第104卷第一期,2002年1月,頁15~33。
    劉淑芬,〈年三月十---中古後期的斷屠與齋戒(下)〉,《大陸雜誌》,
    2004年第104卷第二期,2002年2月,頁16~30。
    蔡淑芳,《明末清初江南的放生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
    譚蟬雪,〈唐宋敦煌歲時佛俗---正月〉,敦煌研究2000年第4期,頁
    65~71。
    蘇明遠,〈道教的十齋日〉,收入《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
    華書局,1993,頁28~46。
    藤田琢司,〈古代における六斎日の殺生禁断について〉,《鷹陵史學》第
    二十三號,京都佛教大學歷史研究所,1997.9,頁1~26。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