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文華
論文名稱: 論日本統治在臺灣閩南歌謠之映現
指導教授: 許俊雅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05
中文關鍵詞: 歌謠臺灣閩南歌謠民間文學臺灣民間文學日治時期日據時期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7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日本治臺期間,總督府施行的諸般政策與制度在臺灣閩南歌謠中的呈現,以及臺灣社會與民眾生活因日本統治權行使於臺灣而受到影響、產生改變,反映於臺灣閩南歌謠中者,另外因為這些外在因素與環境影響,民眾因此產生的情感思想也在探討範圍之內。依此研究範圍,若為日治時期流傳的臺灣閩南歌謠,但看不出「日本統治」這個因素者,就不納入研究範圍;反之,戰後采錄之歌謠,其中可見「日本統治」這個因素,能反映日本治臺情形者,則為本論文之研究材料。
    依此問題意識,論文篇章安排與論述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括論文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題目義界、前人研究成果回顧、論文篇章架構。
    第二章 歌謠中傳唱的乙未割臺事件。主要從歌謠中論析經歷乙未變局的臺灣人對世局的認知,其情感的抒發流露,以及心理動向,另從歌謠中,探知當日的社會景況。
    第三章 歌謠中銘刻的殖民統治政策與制度。試觀有哪些殖民統治政策與制度反映於歌謠中,且由歌謠考見這些統治政策與制度的施行成果,另則試圖由歌謠中所顯露的民眾情感,來看臺人對這些政策、制度的觀感與接受度。
    第四章 歌謠中展示的社會現代化。日本將西方現代化帶進臺灣,使臺灣由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蛻變成現代化社會,無論物質建設、制度、或社會風氣,均呈現出與前清迥然不同的氣象與風貌。本章試圖由歌謠中探知臺灣在經日本統治後社會現代化的諸般情形,及民眾對現代化的感受與迎拒。
    第五章 歌謠中反映的戰爭時期情景。藉歌謠以觀戰爭時期殖民政府對臺灣人進行的各項動員與思想改造,另由歌謠中回溯臺灣人戰時生活情景的記憶,以此勾勒戰爭時期臺灣人民的生活圖像與心理經驗。
    第六章 歌謠中示現的日人治臺本質與臺民反抗心態。日人統治臺灣五十年餘,期間恆以高壓手段來壓制臺灣人;又採差別待遇,歧視臺灣人,剝奪臺灣人該享的平等權利;另外,在經濟方面尚用盡各種手段榨取之,使臺灣人以血汗換得的成果為殖民者所獨享。這些治臺本質在歌謠中以哪些事件來示現?對殖民者不公不義的治臺本質,臺灣人自然會萌生反抗心態,又這種心態在歌謠中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出來?此為本章欲探討之問題。
    第七章 相關歌謠之語言、形式與藝術特色。論文第二章至第六章為對歌謠內容的探究,本章則試圖以搜集到的相關歌謠進行語言、形式與藝術特色之探析。從研究分析中,除可見這些相關歌謠的前述三項特色為何,另外或可探知「日本統治」這個因素對臺灣閩南歌謠在語言、形式與藝術方面的影響程度。
    第八章 結論。對本論文研究課題作一總結,並提出未來相關研究之展望。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方法……………………………………………………………………4 第二節 題目義界…………………………………………………………………5 一、歌謠釋義……………………………………………………………………5 二、題目界說……………………………………………………………………7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8 第四節 論文篇章架構…………………………………………………………11 第二章 歌謠中傳唱的乙未割臺事件……………………………………………13 第一節 臺民對李鴻章割臺的憤恨……………………………………………17 第二節 臺民對唐景崧遁逃的譴責……………………………………………25 第三節 乙未變局中的社會景象………………………………………………29 一、臺北附近民眾面臨戰亂的反應暨其實錄………………………………33 二、抗日行動與抗日志士心聲──八卦山之役與嘉義抗日志士的悲歌……39 三、臺民的去留動向……………………………………………………………45 四、日人惡行的揭露……………………………………………………………49 五、民眾對抗日行動的觀感……………………………………………………52 小結………………………………………………………………………………54 第三章 歌謠中銘刻的殖民統治政策與制度……………………………………57 第一節 消弭抗日勢力的鎮壓與招降政策……………………………………60 一、動用憲兵討伐抗日分子……………………………………………………63 二、兒玉源太郎的鎮撫並行策…………………………………………………65 三、民眾對抗日分子被剿滅的看法……………………………………………73 第二節 保甲制度………………………………………………………………75 一、利用保甲動員………………………………………………………………77 二、保甲的靈魂人物──保正…………………………………………………78 三、民眾對保甲制度的厭惡……………………………………………………84 第三節 警察政治………………………………………………………………85 一、警察的形象──橫暴、貪婪………………………………………………86   二、民眾對警察的畏懼心理……………………………………………………95 第四節 日語政策………………………………………………………………98 一、庶民如何學習日語──日語學習歌的產生……………………………101 二、戰爭時期殖民當局如何獎勵使用日語──「國語常用家庭」的設置…108 第五節 放足、斷髮政策………………………………………………………110 一、放足………………………………………………………………………114 二、斷髮………………………………………………………………………115 三、放足、斷髮………………………………………………………………116 第六節 鴉片漸禁政策…………………………………………………………117 一、鴉片專賣制度……………………………………………………………118 二、對鴉片密吸者的取締與處罰……………………………………………121 三、鴉片吸食之風未歇………………………………………………………122 小結………………………………………………………………………………129 第四章 歌謠中展示的社會現代化………………………………………………132 第一節 物質現代化……………………………………………………………136 一、交通………………………………………………………………………136 二、住宅………………………………………………………………………157 三、衣著裝扮…………………………………………………………………160 四、休閒娛樂…………………………………………………………………164 第二節 制度現代化……………………………………………………………169 一、教育制度…………………………………………………………………169 二、監獄制度…………………………………………………………………173 三、時間制度…………………………………………………………………177 第三節 社會風氣改變…………………………………………………………180 一、行為開放的新潮人物──烏貓與烏狗的現身…………………………180 二、自由戀愛興起……………………………………………………………184 小結………………………………………………………………………………187 第五章 歌謠中反映的戰爭時期情景……………………………………………190 第一節 殖民者對臺民的動員………………………………………………193 一、軍事動員…………………………………………………………………193 二、勞力動員…………………………………………………………………198 第二節 殖民者對臺民的思想改造……………………………………………203 一、觀察對象一──<送君譜>及其變例…………………………………206 二、觀察對象二──富皇民精神的歌謠……………………………………211 三、觀察對象三──<送軍夫>一類歌謠…………………………………214 第三節 戰爭時期的生活記憶…………………………………………………218 一、物資匱乏…………………………………………………………………218 二、空襲轟炸…………………………………………………………………222 小結………………………………………………………………………………227 第六章 歌謠中示現的日人治臺本質與臺民反抗心態…………………………229 第一節 日人之治臺本質………………………………………………………232 一、高壓………………………………………………………………………232 二、差別待遇…………………………………………………………………239 三、榨取………………………………………………………………………247 第二節 臺民之反抗心態………………………………………………………254 小結………………………………………………………………………………260 第七章 相關歌謠之語言、形式與藝術特色……………………………………262 第一節 語言特色………………………………………………………………262 一、日語的使用………………………………………………………………262   二、日語漢字的運用…………………………………………………………274 三、日治時期特有人事物名稱的出現………………………………………276 四、日本事物的呈顯…………………………………………………………280 第二節 形式特色………………………………………………………………281 一、句式多變化………………………………………………………………281 二、擅用各種表現法…………………………………………………………283 第三節 藝術特色………………………………………………………………301 一、用語質樸、不避俗言………………………………………………………301 二、情感真摯、直抒胸臆………………………………………………………305 三、變化多端、富生命力………………………………………………………306 小結………………………………………………………………………………310 第八章 結論………………………………………………………………………313 一、研究總結……………………………………………………………………313 二、研究展望……………………………………………………………………319 參考文獻……………………………………………………………………………321 附錄…………………………………………………………………………………357 【附錄一】本論文使用歌謠一覽表……………………………………………357 【附錄二】本論文使用歌謠異文表……………………………………………385

    壹、書籍
    一、民間文學、俗文學
    (一)作品集
    ◎平澤丁東:《臺灣の歌と名著物語》,臺北:晃文館,1917.2。
    ◎江寶釵總編輯:《嘉義市閩南語歌謠集(一)》,嘉義:嘉市文化局,1997.6。
    ◎江寶釵總編輯:《嘉義市閩南語歌謠集(二)》,嘉義:嘉市文化局,1998.6。
    ◎江寶釵總編輯:《嘉義市閩南語歌謠集(三)》,嘉義:嘉市文化局,1998.6。
    ◎江寶釵總編輯:《布袋鎮閩南語謠諺》,嘉義:嘉縣文化局,1998.6。
    ◎余燧賓主編:《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一)》,基隆:基市文化局,1999.6。
    ◎李雲騰編譯:《臺譯/日譯詩歌集:歷經烽火=戰火を越えて》,臺北:李雲騰,2000.10。
    ◎李赫編著:《台灣囝仔歌》,臺北:稻田,1995.6。
    ◎李獻璋編著:《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1989.2。
    ◎(清)杜文瀾:《古謠諺》,臺北:新文豐,1986.9。
    ◎周長楫、魏南安編著:《臺灣閩南諺語》,臺北:自立晚報,1992.3。
    ◎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1 【田中區1】》,彰化:彰縣文化局,1999.9。
    ◎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2 【田中區2】》,彰化:彰縣文化局,1999.9。
    ◎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3 【溪湖埔鹽區】》,彰化:彰縣文化局,1999.9。
    ◎林松源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4 【鹿港二水永靖區】》,彰化:彰縣文化局,1999.9。
    ◎林金田主編:《台灣童謠選編專輯》,南投:省文獻會,1997.12。
    ◎林金城主編:《平溪相褒歌》,臺北:昊天嶺文史工作室,2004.11。
    ◎林金城、吳素枝撰稿,桃園縣臺語文化學會主編:《桃園个褒歌:註解 釋義 報告》,桃園:桃縣文化局,2004.4。
    ◎林金城、許亮昇編著:《金山相褒歌》,臺北:昊天嶺文史工作室,2003.11。
    ◎林素琴、吳素枝、張燕輝主編:《逐家來唱歌唸謠:桃園縣閩南語鄉土歌謠選導讀選輯》,桃園:桃縣文化局,2002.10。
    ◎林清月:《歌謠集粹》,出版地不詳:中國醫藥新聞社,1954.12。
    ◎林錦賢總編輯:《宜蘭縣壯圍鄉囝仔歌老歌謠》,宜蘭:宜蘭縣壯圍鄉立圖書館,1999.6。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婧、郝譽翔:《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5。
    ◎邱冠福編著:《台灣童謠》,臺南:南縣文化局,1997.12。
    ◎施福珍作曲:《台灣囝仔歌曲集①》,彰化:施福珍,1996.5。
    ◎施福珍作曲:《台灣囝仔歌曲集②》,彰化:施福珍,1996.5。
    ◎施福珍詞曲,康原撰文,王灝繪圖:《臺灣囝仔歌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6.5。
    ◎洪敏聰著:《澎湖的褒歌》,澎湖:澎縣文化局,1997.6。
    ◎洪敏聰著:《澎湖水調:澎湖的褒歌續集》,澎湖:澎縣文化局,2003.8。
    ◎洪敏聰著:《澎湖菜瓜──雜唸》,澎湖:澎縣文化局,2001.12。
    ◎紀肇聲主編:《牛罵頭之美──民間歌謠篇》,臺中:台中縣教育會、紫雲巖管理委員會,1996.4。
    ◎胡萬川總編輯:《石岡鄉閩南語歌謠》,臺中:中縣文化局,1992.6。
    ◎胡萬川總編輯:《沙鹿鎮閩南語歌謠》,臺中:中縣文化局,1993.3。
    ◎胡萬川總編輯:《沙鹿鎮閩南語歌謠(二)》,臺中:中縣文化局,1993.5。
    ◎胡萬川總編輯:《石岡鄉閩南語歌謠(二)》,臺中:中縣文化局,1993.6。
    ◎胡萬川總編輯:《沙鹿鎮閩南語歌謠(三)》,臺中:中縣文化局,1994.6。
    ◎胡萬川總編輯:《現場采風:八十三年度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實習成果》,臺中:中縣文化局,1994.6。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 歌謠篇(一)》,彰化:彰縣文化局,1994.6。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3 歌謠篇(二)》,彰化:彰縣文化局,1994.6。
    ◎胡萬川總編輯:《大甲鎮閩南語歌謠(一)》,臺中:中縣文化局,1994.12。
    ◎胡萬川總編輯:《大甲鎮閩南語歌謠(二)》,臺中:中縣文化局,1995.1。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6 歌謠篇(三)》,彰化:彰縣文化局,1995.7。
    ◎胡萬川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0 歌謠篇(四)》,彰化:彰縣文化局,1996.6。
    ◎胡萬川總編輯:《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苗栗:苗縣文化局,1998.6。
    ◎胡萬川總編輯:《苗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苗栗:苗縣文化局,1999.6。
    ◎胡萬川總編輯:《大安鄉閩南語歌謠》,臺中:中縣文化局,1999.6。
    ◎胡萬川主編:《歌謠傳承:臺灣閩客語民間歌謠選集》,臺北:文建會,1999.6。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1999.12。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1999.12。
    ◎胡萬川總編輯:《大園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2000.9。
    ◎胡萬川、王正雄總編輯:《外埔鄉閩南語歌謠》,臺中:中縣文化局,1999.6。
    ◎胡萬川總編輯:《台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臺南:南縣文化局,2001.4。
    ◎胡萬川總編輯:《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2001.11。
    ◎胡萬川總編輯:《中壢市閩南語歌謠<一>》,桃園:桃縣文化局,2002.11。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二>》,桃園:桃縣文化局,2003.4。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二>》,桃園:桃縣文化局,2003.12。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三>》,桃園:桃縣文化局,2003.12。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四>》,桃園:桃縣文化局,2003.12。
    ◎胡萬川總編輯:《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二>》,桃園:桃縣文化局,2003.12。
    ◎胡萬川總編輯:《桃園市閩南語歌謠<三>》,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大溪鎮閩南語歌謠<一>(林許治專輯一)》,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八德市閩南語歌謠<一>(鄭邱秀英專輯二)》,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五>》,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六>》,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蘆竹鄉閩南語歌謠<七>》,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總編輯:《龜山鄉閩南語歌謠<三>》,桃園:桃縣文化局,2005.3。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一)》,雲林:雲縣文化局,1999.12。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二)》,雲林:雲縣文化局,2000.12。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三)》,雲林:雲縣文化局,2001.1。
    ◎胡萬川、陳益源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四)》,雲林:雲縣文化局,2001.12。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7 【線西深港福興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2.4。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8 【芬園花壇秀水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2.4。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9 【員林大村埔心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3.5。
    ◎胡萬川、康原、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0 【北斗田尾社頭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3.5。
    ◎胡萬川、陳嘉瑞總編輯:《潭子鄉閩南語謠諺集》,臺中:中縣文化局,2001.9。
    ◎康原著:《囝仔歌》,臺中:晨星,2000.6。
    ◎康原作,施福珍詞曲,王灝圖:《臺灣囝仔歌的故事(一)》,臺北:自立晚報,1994.6。
    ◎康原作,施福珍詞曲,王灝圖:《臺灣囝仔歌的故事(二)》,臺北:自立晚報,1994.6。
    ◎康啟明編註:《台灣囝仔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3.6。
    ◎張裕宏輯,王永福圖:《台灣風》,臺北:文華,1980.8。
    ◎張裕宏校注:《臺省民主歌校注》,臺北:文鶴,1999.5。 
    ◎張詠捷計畫、執行:《海島的歌 澎湖地區褒歌採集計畫成果》,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2000.1。
    ◎莊秋情編著:《臺灣鄉土俗語》,臺南:臺南縣政府,1998.5。
    ◎許梅貞主編:《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二)》,基隆:基市文化局,2001.2。
    ◎陳金田編輯:《台灣童謠》,臺北:大立,1982.3。
    ◎陳宗顯著:《台灣人生諺語》,臺北:常民文化,2003.3。
    ◎陳郁秀編著,陳淳如註解:《台灣民主歌》,臺南:臺灣史博館籌備處,2002.4。
    ◎施福珍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5 【埤頭竹塘溪州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0.12。
    ◎施福珍主編:《彰化縣民間文學集16 【二林芳苑大城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0.12。
    ◎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1 【鹿港福興和美社頭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4.11。
    ◎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2 【溪湖溪州竹塘二林大城二水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2004.11。
    ◎陳益源、潘是輝總編輯:《雲林縣閩南語歌謠集(五)》,雲林:雲縣文化局,2003.5。
    ◎曾子良等采編:《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三)》,基隆:基市文化局,2005.6。
    ◎曾敦香等編作:《台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3)》,臺中:中市文化局,1999.6。
    ◎曾敦香、楊照陽等編作:《台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4)》,臺中:中市文化局,2000.12。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1 台灣兒歌(一)》,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2 台灣兒歌(二)》,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3 台灣民歌(一)》,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4 台灣民歌(二)》,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5 台灣情歌(一)》,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6 台灣情歌(二)》,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7 台灣情歌(三)》,臺北:渤海堂,1989.7。
    ◎舒蘭編著:《中國地方歌謠集成18 台灣情歌(四)》,臺北:渤海堂,1989.7。
    ◎黃文博作:《南瀛俗諺故事誌》,臺南:南縣文化局,2001.5。
    ◎黃哲永編:《台灣民間文學精選集》,嘉義:黃哲永,1996.11。
    ◎黃哲永總編輯,《東石鄉閩南語歌謠(一)》,嘉義:嘉縣文化局,1997.6。
    ◎黃哲永總編輯:《東石鄉閩南語歌謠(二)》,嘉義:嘉縣文化局,1997.6。
    ◎黃哲永總編輯:《六腳鄉閩南語歌謠集》,嘉義:嘉縣文化局,1997.6。
    ◎黃勁連編註:《台灣歌詩集》,臺南:南縣文化局,1997.12。
    ◎黃勁連編註:《台灣囡仔歌一百首》,臺北:台語文摘,1996.11。
    ◎黃勁連編註:《義賊廖添丁》,臺南:南縣文化局,2001.8。
    ◎黃國隆、吳艾菁編:《台灣歌謠101》,臺北:天同,1885.9。
    ◎黃鴻禧主編:《員山相褒歌》,宜蘭:員山鄉公所,2002.2。
    ◎楊秀卿、楊再興彈唱,洪瑞珍編註:《廖添丁傳奇》,臺北:台灣台語社,2003.6。
    ◎楊照陽等編作:《台中市大墩民間文學采錄集》,臺中:中市文化局,1999.4。
    ◎臺灣歌謠協會彙編:《台灣歌謠 福佬語》,臺南:臺南縣政府,1996.5。 
    ◎嘉義縣布袋嘴文化協會編著:《濱海地區口傳文學》,嘉義:嘉義縣政府,
    2006.12。
    ◎稻田尹:《臺灣歌謠集》,臺北:臺灣藝術社,1943.4。
    ◎賴妙華等編作:《臺中市民間文學采錄集》,臺中:中市文化中心,1998.5。
    (二)論述集
    ◎王正雄總編輯:《民間文學的采錄與整理》,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4。
    ◎王正雄總編輯:《八十三年度民間文學整理研習營──授課內容及座談會》,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6。
    ◎朱介凡主編:《我歌且謠》,臺北:天一,1974.11。
    ◎朱介凡編著《中國兒歌》,臺北:純文學,1978.12。
    ◎朱介凡撰:《中國歌謠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884.4。
    ◎朱自清撰:《中國歌謠》,臺北:世界書局,1999.2。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1997.1。
    ◎吳國楨:《吟唱台灣史》,臺北:台灣北社,2003.6。
    ◎吳榮順、林珀姬著:《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一)《福佬民歌》》,高雄:高縣文化局,1999.8。
    ◎李惠芳著:《中國民間文學》,武漢:武漢大學,1996.6。
    ◎杜文靖著:《大家來唱臺灣歌》,臺北:北縣文化局,1993.6。
    ◎杜文靖著:《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臺北:北縣文化局,2005.12。
    ◎林二、簡上仁合編:《台灣民俗歌謠》,臺北:眾文圖書,1978.2。
    ◎門巋、張燕瑾著:《中國俗文學史》,臺北:文津,1995.6。
    ◎施福珍:《台灣囝仔歌一百年》,臺中:晨星,2003.11。
    ◎段寶林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1985.10。
    ◎胡萬川總編輯:《台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8.3。
    ◎胡萬川主編:《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12。
    ◎胡萬川著:《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2005.6。
    ◎胡萬川、呂興昌、陳萬益總編輯:《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12。
    ◎涂石著:《民間文學》,上海:上海古籍,1996.11。
    ◎高國藩著:《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9。
    ◎婁子匡、朱介凡編著:《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臺北:正中,1991.10。
    ◎張紫晨著:《張紫晨民間文藝學民俗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12。
    ◎莊永明、孫德銘編:《台灣歌謠鄉土情》,臺北:孫德銘,1994.6。
    ◎莊永明著:《臺灣歌謠追想曲》,臺北:前衛,2000.9。
    ◎許常惠著:《台灣福佬系民歌》,臺北:百科文化,1982.9。
    ◎許常惠著:《現階段台灣民謠研究》,臺北:樂韻,1986.2。
    ◎陳益源著:《台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1999.9.。
    ◎曾永義著:《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2003.6。
    ◎舒蘭著:《中國歌謠知多少》,臺北:渤海堂,1997.8。
    ◎馮輝岳編著:《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國家,1982.10。
    ◎馮輝岳著:《中國歌謠大家唸》,臺北:武陵,1992.6。
    ◎馮輝岳著:《兒歌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5.11。
    ◎黃裕元:《臺灣阿歌歌:歌唱王國的心情點播》,臺北:向陽文化,2005.8。
    ◎楊蔭深撰:《中國俗文學史》,臺北:世界書局,1961.2。
    ◎楊麗祝著:《歌謠與生活 日治時期臺灣的歌謠采集及其時代意義》,臺北:稻鄉,2003.4。
    ◎葉春生、施東愛編著:《民間文學概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5。
    ◎廖漢臣:《台灣兒歌》,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0.6。
    ◎臧汀生:《臺灣閩南語歌謠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80.5。
    ◎鄭志明著:《文學民俗與民俗文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6。
    ◎鄭恆隆、郭麗娟著:《台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2.2。
    ◎鄭振鐸等編著:《中國文學散論與民間文學》,臺北:華嚴,1993.8。
    ◎鄭振鐸撰,鄭爾康編:《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2000.5。
    ◎賴碧霞著:《台灣客家山歌──一個民間藝人的自述》,臺北:百科文化,
    1983.10。
    ◎簡上仁著:《台灣民謠》,臺北:眾文圖書,1987.7。
    ◎簡上仁著:《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臺北:自立晚報,1991.9。
    ◎簡榮聰著:《台灣農村民謠與詩詠》,南投: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4.6
    ◎藍雪霏:《閩台閩南語民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2003.10。
    ◎顏文雄著:《臺灣民謠》,臺北:音樂研究所、中華大典編印會,1967.6。
    ◎顏文雄:《臺灣民謠(二)》,臺北:音樂研究所、中華大典編印會,1969.1。
    ◎譚達先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臺北:貫雅文化,1992.7。
    ◎鐘敬文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文藝,1989.9。
    二、文學
    (一)作品集
    ◎王詩琅、朱點人作,張恆豪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2000.8。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企畫編輯:《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3。
    ◎羊子喬編輯:《郭水潭集》,臺南:南縣文化局,1994.12。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1979.3。
    ◎施懿琳編:《楊守愚作品選集──詩歌之部》,彰化:彰縣文化局,1996.7。
    ◎柳書琴等作,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2。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北:臺灣銀行,1972.8。
    ◎洪繻(棄生):《寄鶴齋詩集》,南投:省文獻會,1993.5。
    ◎張深切等著:《豚》,臺北:遠景,1997.7。
    ◎張深切著,陳芳明、張炎憲、邱坤良、黃英哲、廖仁義主編:《張深切全集〔卷一〕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臺北:文經社,1998.1。
    ◎陳千武:《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臺中:晨星,
    1999.8。
    ◎許師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縣文化局,1998.12。
    ◎陳逸雄編:《陳虛谷作品集》,彰化:彰縣文化局,1997.12。
    ◎楊守愚著,張恆豪編:《楊守愚集》,臺北:前衛,2000.8。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作,張恆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2.7。
    ◎葉榮鐘著:《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67.3。
    ◎蔡胡夢麟著:《嶽帝廟前:臺南鄉土回憶錄》,臺南:南市文化局,1998.6。
    ◎鄭明娳、林燿德選註:《人生五題──憂患》,臺北:正中,1990.7。
    ◎龍瑛宗作,張恆豪編:《龍瑛宗集》,臺北:前衛,1991.2。
    ◎鍾理和著:《鍾理和全集 6》,臺北:客委會,2003.12。
    ◎鍾肇政著:《鍾肇政全集11 原鄉人;怒濤》,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2000.12。
    (二)論述集
    ◎中島利郎編:《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2003.3。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10。
    ◎中興大學中文學系、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10。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圖像 第五屆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興大中文系,2005.10。
    ◎古繼堂主編:《簡明台灣文學史》,北京:時事,2002.6。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前衛,1983.10。
    ◎尾崎秀樹著,陸平舟、間扶桑子合譯:《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臺北:人間,2004.11。
    ◎許師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2。
    ◎傅東華主編:《文學百題》,臺北:文鏡,1985.12。
    ◎傅道彬、于茀著:《文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12。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1992.9。
    ◎萬書元:《幽默與諷刺藝術》,臺北:商鼎,1993.1。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第二屆臺灣本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與社會》,臺北:師範大學文學
    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7.5。
    ◎裴斐:《文學概論》,高雄:復文圖書,1992.7。
    ◎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主編:《台灣文學史(上卷)》,福建:海峽文藝,1991.6。
    ◎蔡源煌著:《文學的信念》,臺北:時報文化,1983.11。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1994.2。
    ◎顧易生、王運熙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2000.10。
    ◎顧祖釗著:《文學原理新釋》,北京:人民文學,2000.2。
    ◎龔鵬程著:《文學散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9。
    三、歷史
    ◎又吉盛清著,魏廷朝譯:《台灣今昔之旅【台北篇】》,臺北:前衛,1997.9。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1600-1930臺灣史》,臺北:武陵,2001.11。
    ◎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研究組編輯:《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高雄: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8。
    ◎王乃信等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篇 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臺北:創造,1989.6。
    ◎王正雄總編:《中縣口述歷史──第三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6。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草根,1999.4。
    ◎王昭華、彭揚凱圖文編撰:《台灣光復60週年紀念專刊》,臺北:北市文獻會,2005.12。
    ◎王炳耀:《中日戰輯選錄》,臺北:臺灣銀行,1969.3。
    ◎王泰升著:《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4。
    ◎王國璠總纂:《臺北市耆老會談專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0.2。
    ◎王國璠編著:《臺灣抗日史(甲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1.1。
    ◎王詩琅著:《清廷棄留臺灣之議──臺灣史論》,臺北:海峽學術,2003.3。
    ◎王慧芬等作,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8。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1985.8。
    ◎王曉波編:《新編台胞抗日文獻選》,臺北:海峽學術,1998.11。
    ◎王曉波編:《乙未抗日史料彙編》,臺北:海峽學術,1999.9。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新編》,臺北:海峽學術,2002.8。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臺北:海峽學術,2003.11。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編纂:《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五冊列強侵略》,臺北:正中,1964.11。
    ◎古野直也著,許極燉編譯:《台灣近代化秘史》,高雄:第一,1994.2。
    ◎司馬嘯青:《台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2。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臺北市史──昭和六年》,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6。
    ◎石煇然:《臺灣開發史》,臺北:新科技書局,1999.6。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2。
    ◎伊藤金次郎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台灣不可欺記》,臺北:文英堂,2000.4。
    ◎吉田莊人著,彤雲譯:《從人物看台灣百年史》,臺北:武陵,1995.2。
    ◎向山寬夫原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臺北:福祿壽,1999.12。
    ◎安然著:《台灣民眾抗日史》,臺北:海峽學術,2005.9。
    ◎何來美等著:《鄉賢談歷史》,苗栗:苗縣文化局,1996.3。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83.10。
    ◎吳文星著:《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3。
    ◎吳定葉、黃耀東編譯:《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12。
    ◎吳政憲作:《臺灣來電》,臺北:向日葵文化,2005.2。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3。
    ◎呂順安主編:《澎湖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1。
    ◎呂順安主編:《臺南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8。
    ◎呂順安主編:《高雄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11。
    ◎呂順安主編:《臺中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11。
    ◎呂順安主編:《臺中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12。
    ◎李友邦:《日本在台灣之殖民政策》,臺北:世界翻譯社,1991.9。
    ◎李永熾著:《歷史的跫音》,臺北:遠景,1984.12。
    ◎李明進著:《萬丹鄉采風錄》,屏東:屏縣文化局,1998.4。
    ◎李若文、杜劍鋒撰文出版:《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文獻篇.2:戰火浮生錄》,高雄:高市史博館,2006.10。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 社會篇》,南投:省文獻會,1995.6。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 經濟篇》,南投:省文獻會,1995.6。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 政治篇》,南投:省文獻會,1995.6。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 文化篇》,南投:省文獻會,1997.6。
    ◎李壽林編:《三腳仔──《台灣論》與皇民化批判》,臺北:海峽學術,2001.3。
    ◎李鴻章著:《李文忠公選集》,臺北:臺灣銀行,1961.12。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北縣文化局,1997.7。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1978.4。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2003.2。
    ◎周憲文著:《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臺北:臺灣銀行,1958.10。
    ◎易順鼎:《魂南記》,臺北:臺灣銀行,1965.8。
    ◎東嘉生著,周憲文譯:《台灣經濟史概說》,臺北:海峽學術,2000.5。
    ◎林子候編著:《臺灣涉外關係史》,嘉義:林子候,1978.3。
    ◎林再復:《閩南人》,臺北:三民,1987.10。
    ◎林東辰著:《臺灣舊事譚》,高雄:大舞台書苑,1979.4。
    ◎林尚瑛主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 文獻篇Ⅰ》,高雄:高雄史博館,2001.12。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12。
    ◎林歲德:《我的抗日天命》,臺北:前衛,1996.。
    ◎邱秀芷:《番薯的故事》,臺北:中央日報出版部,1989.7。
    ◎後山文化工作協會著:《台東耆老口述歷史篇》,臺東:東縣文化局,1999.6。
    ◎思痛子:《臺海思慟錄》,臺北:臺灣銀行,1959.6。
    ◎施家順著:《臺灣民主國的自主與潰散》,高雄:復文,1992.1。
    ◎柯惠珠:《日據初期台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一八九四-一九一五)》,高雄:前程,1987.4。
    ◎洪宜勇主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2004.2。
    ◎洪致文著:《臺灣火車的故事》,臺北:時報文化,1994.2。
    ◎洪致文著:《阿里山森林鐵路紀行》,臺北:時報文化,1994.5。
    ◎洪麗完等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2006.4。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台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05.3。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譯:《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徐南號:《台灣教育史》,臺北:師大書苑,1996.2。
    ◎徐惠隆著:《蘭陽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1992.11。
    ◎徐惠隆著:《走過蘭陽歲月》,臺北:常民文化,1998.9。
    ◎翁仕杰:《臺灣民變的轉型:歷史宿命與超越》,臺北:自立晚報,1994.8。
    ◎翁佳音:《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6.6。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6.1。
    ◎(漢)班固:《漢書》,臺北:新陸,1971.4。
    ◎張文隆採訪記錄:《臺灣人教師的時代經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12。
    ◎張宗漢著:《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聯經,1980.5。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2005.3。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6.8。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3。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著:《躍昇的城市──臺北》,臺北:前衛,1996.9。
    ◎張漢裕著:《臺灣農業及農家經濟論集》,臺北:臺灣銀行,1974.7。
    ◎張瓈文計劃主持:《九份口述歷史與解說資料彙編》,臺北:文建會,1994.10。
    ◎戚嘉林作:《臺灣史(第四冊)》,臺北:戚嘉林,1998.8。
    ◎戚嘉林著:《臺灣史:A.D.1600-1945》,臺北:著者,1991.9。
    ◎曹永和、吳密察編纂:《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 經濟篇 軍事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10。
    ◎梁啟超著:《論李鴻章》,臺北:臺灣中華,1958.6。
    ◎莊永明作:《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1996.11。
    ◎莊永明著:《臺灣醫療史:以臺大醫院為主軸》,臺北:遠流,1998.6。
    ◎莊金德、賀嗣章編譯:《羅福星抗日革命案全檔》,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10。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臺北:玉山社,2006.1。
    ◎許佩賢譯:《攻臺戰紀:日清戰史.臺灣篇》,臺北:遠流,1995.12。
    ◎許雪姬、林文鎮編著:《澎湖早期的職業婦女──醫師與教師》,澎湖:澎縣文化局,2003.2。
    ◎許朝卿、藍美雅編譯:《台灣經典寫真:邂逅30年代Formosa》,臺北:田野影像,1997.10。
    ◎連溫卿著:《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1988.10。
    ◎郭再強述:《漫談麻豆社古今-兼述我的回顧與所感-》,出版地不詳:著者,1975.8。
    ◎郭弘斌著:《偉大的台灣人:日據時期臺灣史記》,臺北:台灣文藝復興協會,2005.4。
    ◎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10。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2004.6。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2005.7。
    ◎陳浩洋作,江秋玲譯:《臺灣四百年庶民史》,臺北:自立晚報,1992.5。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編譯:《「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11。
    ◎陳惠雯著:《大稻埕查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
    遷》,臺北:博揚文化,1999。
    ◎陳華民著:《台灣野史小札》,臺北:常民文化,1998.9。
    ◎陳錦榮編譯:《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12。
    ◎陸奧宗光原著,龔德柏譯:《蹇蹇錄──日本侵略中國外交秘史》,臺北:國防研究院,1971.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主編:《認識臺灣歷史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6。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4.8。
    ◎喜安幸夫著:《日本統治臺灣秘史》,臺北:武陵,1984.1。
    ◎喜安幸夫著:《台灣抗日秘史》,臺北:武陵,1989.4。
    ◎喜安幸夫著:《臺灣──400年的故事》,臺北:海信圖書,2006.11。
    ◎曾友正、金永麗編纂:《日據前期臺灣北部施政紀實 衛生篇 大事記》,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6.12。
    ◎曾汪洋:《臺灣交通史》,臺北:臺灣銀行,1955.10。
    ◎曾旺萊編著:《蕭壠走番仔反:臺灣抗日秘辛》,臺南:南縣文化局,2001.12。
    ◎程大學編譯:《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5。
    ◎程大學、許錫專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8.12。
    ◎程佳惠著:《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魅力台灣show》,臺北:遠流,2004.1。
    ◎黃武東著:《黃武東回憶錄》,臺北:前衛,1989.2。
    ◎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臺北:臺灣商務,1992.12。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3.8。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臺北:前衛,2002.5。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臺灣民主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1993.12。
    ◎黃開祿編:《臺灣研究研討會紀錄續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1968.5。
    ◎黃富三、陳俐甫編:《近現代臺灣口述歷史》,臺北:林本源基金會,1991.7。
    ◎黃師樵著:《台灣共產黨祕史》,臺北:海峽學術,1999.9。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聯經,1987.1。
    ◎黃頌顯編譯:《林呈祿選集》,臺北:海峽學術,2006.4。
    ◎葉振輝著:《台灣開發史》,臺北:臺原,1997.10。
    ◎葉肅科著:《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3.9。
    ◎楊孟哲著:《臺灣歷史影像》,臺北:藝術家,1996.3。
    ◎楊彥騏:《臺灣百年糖記》,臺北:貓頭鷹,2002.4。
    ◎楊雲萍:《台灣的文化與文獻》,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0.1。
    ◎楊碧川:《日據時代台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1996.6。
    ◎董宜秋作:《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台灣便所興建及污物處理》,臺北:台灣古籍,2005.10。
    ◎塩澤亮繪著,張良澤翻譯:《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繪卷: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南投:臺灣文獻館,2006.12。
    ◎鈴木滿男著,蔡恩林譯:《日本人在台灣做了什麼》,臺北:前衛,2002.8。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中縣口述歷史──第一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6。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編:《中縣口述歷史──第二輯》,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3.6。
    ◎臺北教育大學數位內容設計學系編輯:《莎韻之鐘殖民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北教育大學數位內容設計學系,2007.1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編著:《基隆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2.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口述歷史專案小組編著:《南投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3.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新竹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4.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桃園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6.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南投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7.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新竹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7.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嘉義市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7.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臺北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7.7。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8.1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花蓮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9.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苗栗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9.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9.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校:《嘉義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2000.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整理組編輯:《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2000.11。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輯:《回顧老臺灣、展望新故鄉──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
    系,2000.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特徵》,臺北:臺灣銀行,1957.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臺北:臺灣銀行,1959.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季外交史料選輯》,臺北:臺灣銀行,196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臺北:臺灣銀行,1965.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割臺三記》,臺北:臺灣銀行,1959.10。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臺北:稻鄉,2003.6。
    ◎臺灣憲兵隊編著,王洛林總監譯:《台灣憲兵隊史》,臺北:海峽學術,2001.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徐國章譯注:《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一篇)中譯本Ⅰ》,南投:臺灣文獻館,2005.1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王洛林總監譯:《台灣抗日運動史》(本書是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 第二篇 領台以後之治安狀況(上卷)),臺北:海峽學術,2000.8。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9。
    ◎劉捷原著,林曙光譯註:《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1。
    ◎劉寧顏主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8.6。
    ◎蔡慧玉撰稿:《中縣口述歷史第四輯 日治時代台灣的街庄行政》,臺中:中縣文化局,1997.6。
    ◎蔡慧玉編著:《走過兩個時代的人──台籍日本兵》,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11。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10。
    ◎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7。
    ◎諫山春樹等原著,日本文教基金會編譯:《秘話.台灣軍與大東亞戰爭》,臺北:文英堂,2002.9。
    ◎賴澤涵主編:《台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遷》,桃園:中央大學,2005.8。
    ◎戴國煇:《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臺北:南天,1999.11。
    ◎戴維遜(Lames W. Davidson)著,蔡啟恆譯:《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北:臺灣銀行,1972.4。
    ◎戴震宇著:《台灣的鐵道》,臺北:遠足文化,2002.7。
    ◎戴寶村計畫主持,曾秋美、賴信真訪談整理:《口述歷史:說古道今話桃園》,桃園:桃縣文化局,2000.12。
    ◎戴寶村、王峙萍著:《從台灣諺語看台灣歷史》,臺北:玉山社,2004.12。
    ◎蕭銘祥主編:《屏東縣鄉土史料》,南投:省文獻會,1996.1。
    ◎薛光前、朱建民主編:《近代的臺灣》,臺北:正中,1977.9。
    ◎檜山幸夫等譯著:《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南投:臺灣文獻館,2002.12。
    ◎羅吉甫著:《日本帝國在臺灣:日本經營臺灣的策略剖析》,臺北:遠流,2004.10。
    ◎羅特蒙特(Dietmar Rothermund)著,朱章才譯:《殖民統治的結束: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德里》,臺北:麥田,2000.1。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2005.8。
    ◎警察沿革誌編纂委員會撰,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臺北:稻鄉,1988.5。
    四、其他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全國博碩士臺灣研究論文發表會資料彙編》,臺
    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8。
    ◎文崇一著:《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1990.2。
    ◎片岡巖撰:《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2。
    ◎片岡巖撰,陳金田譯:《臺灣風俗誌》,臺北:眾文圖書,1987.3。
    ◎王育德著,黃國彥譯:《台灣話講座》,臺北:前衛,2000.4。
    ◎北岡伸一著,魏建雄譯:《後藤新平傳》,臺北:臺灣商務,2005.4。
    ◎伊能嘉矩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文化志》(上卷、中卷、下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11-1991.6。
    ◎江柏煒主編:《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金門:金門縣立文化中心,
    2004.3。
    ◎江寶釵編纂:《嘉義市志 卷八 語言文學志》,嘉義:嘉義市政府,2005.8。
    ◎艾森斯達(S.N.Eisenstadt)著,嚴伯英、江勇振譯:《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臺北:黎明,1979.9。
    ◎何聯奎、衛惠林著:《臺灣風土志》,臺北:中華書局,1956.10。
    ◎佐倉孫三著:《臺風雜記》,臺北:臺灣銀行,1961.5。
    ◎吳文星主持,鹿港鎮志纂修委員會編纂:《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6。
    ◎吳守禮:《近五十年來臺語研究之總成績》,臺北:大立,1955。
    ◎吳克泰著:《吳克泰回憶錄》,臺北:人間,2002.8。
    ◎吳新榮著:《吳新榮全集卷4 南台灣采風錄》,臺北:遠景,1981.10。
    ◎吳瀛濤著:《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1992.8。
    ◎東方孝義著:《台灣習俗》,臺北:南天,1997.12。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臺北:武陵,1991.3。
    ◎邱文鸞、劉範徵、謝鳴珂作,周永芳校釋:《臺灣旅行記校釋》,臺北:台灣古籍,2004.3。
    ◎洪敏麟主講,洪英聖著作:《臺灣風俗採錄》,臺中:台灣省新聞處,1992.6。
    ◎唐富藏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四 經濟志.交通篇》,南投:省文獻會,1993.1。
    ◎(唐)徐堅:《初學記》,臺北:鼎文,1976.10。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
    1995.3。
    ◎張哲郎總編纂,張素玢等撰稿:《北斗鎮志》,彰化:北斗鎮公所,2000.1。
    ◎梶原通好:《台湾農民生活考》,臺北:南天,1995.10。
    ◎莫耳(Wilbert E.Moore)著,俞景蘧譯:《社會變遷》,臺北:巨流,1988.4。
    ◎許師俊雅總編輯:《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4。
    ◎許極燉:《台灣話流浪記》,臺北:台灣語文研究發展基金會,1988.2。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85.9。
    ◎陳健銘:《野台鑼鼓》,臺北:稻鄉,1995.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1963.3。
    ◎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圖書,1984.5。
    ◎黃麗川、潘廷幹主修:《高雄市志 藝文篇》,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68.1。
    ◎楊碧川編著:《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2003.11。
    ◎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台灣語言學先驅小川尚義教授張貼組論文》,臺中: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2007.9,http://www.ntcu.edu.tw/taiwanese/ogawa100/a/,上線日期:2008.3.6。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林熊祥主修,黃旺成纂修:《台灣省通志稿 革命志抗日篇》,臺北:海峽學術,2002.4。
    ◎臺灣慣習研究會原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壹卷-第七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884.6-1993.9。
    ◎劉元孝主編:《永大當代日華辭典》,臺北:永大書局,1992.6。
    ◎(漢)劉安:《淮南子》,臺北:廣文,1965.8。
    ◎劉捷:《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1998.10.25。
    ◎劉還月著:《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臺北:常民文化,1999.3。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臺北:桂冠,1986.2。
    ◎(漢)鄭玄箋:《毛詩鄭箋》,臺北:新興,1991.10。
    ◎鄭曉云著:《文化認同與文化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0。
    ◎應大偉著:《台灣女人》,臺北:田野影像,1996.7。
    ◎戴書訓等編纂:《重修台灣省通志 卷十 藝文志.文學篇》,南投:省文獻會,1997.12。
    ◎謝樹新主編:《中原文化叢書》(第一集-第七集),苗栗:中原苗友週刊社,1965.2-1981.12。
    ◎簡上仁編輯:《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臺北:文建會,2001.12。
    貳、學位論文、報刊、期刊、學報
    一、學位論文
    ◎丁鳳珍:《「歌仔冊」中的台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2。
    ◎許淑月:《海島之聲──澎湖褒歌研究》,臺南: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5。
    ◎黃文車:《日治時期臺灣福佬歌謠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6。
    ◎楊克隆:《台語流行歌曲與文化環境變遷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臧汀生,《臺灣民間歌謠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5。
    ◎臧汀生:《臺灣閩南語民間歌謠新探》,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6。
    ◎盧佑俞:《臺灣閩南歌謠與民俗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12。
    ◎謝淑珠《臺灣閩南語褒歌研究》,臺南: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2005.6。
    二、報刊
    ◎《三六九小報》,1930.9-1935.9,臺北:成文出版社複印本。
    ◎《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1935.5-1944.3,臺北:南天書局複印本,2001.6。
    ◎《新高新報》,1929.5-1938.2。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
    ◎《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1923.4-1932.4,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4。
    ◎《臺灣時報》,1919.1-1945.3,《臺灣時報》電子資料庫。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7-1937.3,《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
    ◎李國祁:<甲午戰後 台灣民主國的歷史真相>,《聯合報》,1995.3.19,11版。
    ◎林照真調查採訪:<台籍日本兵 權益誰聞問>,《中國時報》1994.6.6,17版。
    ◎周美惠報導:<追溯莎韻之鐘 歷史見證人 中日學者會師宜蘭>,《聯合報》1994.6.20,35版。
    ◎陳兆南:<皇民的悲歌──臺灣歌仔的抗日心聲>,《台灣新生報》1988.10.25,22版。
    三、期刊、學報
    ◎《文藝臺灣》,1940.1-1944.1,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民俗臺灣》,1941.7-1945.1,臺北:古亭書屋複印本,1969。
    ◎《南音》,1932.1-1932.9,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臺灣》,1922.4-1924.5,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3。
    ◎《臺灣文學》,1941.5-1943.12,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臺灣文藝》,1934.11-1936.8,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臺灣文藝》,1944.5-1945.1,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臺灣青年》,1920.7-1922.2,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73。
    ◎《臺灣教育會雜誌》,1901-1964,《臺灣教育會雜誌》影像資料庫。
    ◎《臺灣新文學 》,1935.12-1937.6,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臺灣慣習記事》,1904.1-1907.8,臺北:古亭書屋複印本,1969。
    ◎《フオルモサ 》,1933.7-1934.6,臺北:東方文化書局複印本,1981。
    ◎小林道彥著,李文良譯:<後藤新平與殖民地經營──日本殖民政策的形成與國內政治>,《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9。
    ◎山本有造原著,杜武志譯:<一視同仁、一億一心 以所謂「皇民化政策」為中心論點>,《臺北文獻》直字143期,2003.3。
    ◎尹章義:<日本人屠殺了多少無辜的臺灣人?>,《歷史月刊》226期,2006.11。
    ◎中西美貴:<大正後期台灣新知識分子的世界─「新民會」雜誌中戀愛結婚議題為主要分析場域─>,《台灣風物》54卷1期,2004.3。
    ◎井上聰:<臺灣第七代總督明石元二郎與同化政策>,《臺灣風物》37卷1期,1987.3。
    ◎介逸生:<義民合攻臺北城>,《臺北文物》5卷1期,1956.4。
    ◎介逸:<日據時期及光復後的稻江童謠>,《臺北文物》8卷1期,1959.4。
    ◎方美芬:<有關台灣文學研究的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1960~2000)>,《文訊》185期,2001.3。
    ◎方耀乾:<台灣古早女性的生活畫像──以台灣民間歌謠為論述場域(台語)>,《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學報》18期,1999.8。
    ◎王一剛:<日據初期的習俗改良運動>,《臺北文物》9卷2、3期合刊,1960.11。
    ◎王世慶:<外國紀者和外商筆下的乙未之役>,《臺灣風物》39卷2期,1989.6。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卷4期,1991.12。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期,1993.11。
    ◎王順隆:<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卷3期,1993.9。
    ◎王禮謙:<日據初期的懷柔政策>,《臺北文物》10卷1期,1961.3。
    ◎王櫻芬:<戰時漢人音樂的禁止和「復活」:從一九四三年「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的見聞為討論基礎>,《臺大文史哲學報》61期,2004.11。
    ◎正希:<臺灣婦女罵人的口頭語>,《臺灣風物》2卷8、9期合刊,1952.12。
    ◎本社:<臺灣的諺語和民謠(筆談會)>,《臺灣風物》19卷1、2期,1969.6。
    ◎石光真清著,梁華璜譯:<『城下之人』-乙未日軍侵臺實記->,《臺灣風物》33卷3期,1983.9。
    ◎朱惠足:<帝國主義、國族主義、「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西川滿《台灣縱貫鐵道》與朱點人<秋信>>,《中外文學》33卷11期,2005.4。
    ◎求適齋主人:<臺灣北部土匪投降顛末>,《臺灣風物》第8卷7、8期合刊,1959.6。
    ◎何義麟:<皇民化期間之學校教育>,《臺灣風物》36卷4期,1986.12。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37卷1期,1987.3。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臺灣風物》37卷4期,1987.12。
    ◎吳政憲:<日治前期臺灣的電燈應用與社會變遷──以《臺灣日日新報》為討
    論中心(1895-1937)>,《歷史教育》創刊號,1997.6。
    ◎吳政憲:<「油燈、瓦斯燈、電燈」──近代台灣照明工具之變遷(1860-1920)(上)>,《臺灣風物》48卷4期,1998.12。
    ◎吳政憲:<「油燈、瓦斯燈、電燈」──近代台灣照明工具之變遷(1860-1920)(下)>,《臺灣風物》49卷1期,1999.3。
    ◎吳萬水:<士林土匪仔歌>,《臺灣風物》4卷5期,1954.5。
    ◎呂訴上:<七七抗戰後的臺灣劇運>,《臺北文物》3卷2期,1954.8。
    ◎呂訴上:<臺灣布袋戲>,《臺灣風物》10卷5期,1960.5。
    ◎呂訴上:<臺灣戲劇與大陸>,《臺灣風物》10卷8、9期合刊,1960.9。
    ◎李功勤:<殖民地的傷痕──論日本殖民台灣的政策及其影響>,《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7期,1997.7。
    ◎李知灝:<殖民現代性初體驗──以洪棄生《寄鶴齋詩集》中日治時期社會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第7期,2006.8。
    ◎李季樺:<八里廖添丁廟巡禮>,《臺灣風物》36卷4期,1986.12。
    ◎李季樺:<從日文原始檔案看廖添丁其人其事>,《臺灣風物》38卷3期,1988.9。
    ◎李季樺:<廖添丁傳說一則>,《臺灣風物》39卷4期,1989.12。
    ◎李獻璋輯校:<清代福佬話歌謠>,《臺灣文藝》78、79期合刊,1982.12。
    ◎杜武志:<皇民化運動與臺灣文化>,《臺北文獻》直字139期,2002.3。
    ◎周明鴻:<鴉片在臺灣>,《臺灣風物》12卷2期,1962.4。
    ◎周榮杰:<台灣歌謠的產生背景(一)>,《民俗曲藝》64期,1990.3。
    ◎周榮杰:<台灣歌謠的產生背景(二)>,《民俗曲藝》65期,1990.5。
    ◎明耀:<誰殺了北白川宮能久親王?>《臺北文物》9卷2、3期合刊,1960.11。
    ◎林本元:<臺灣日用成語梗概>,《臺灣風物》12卷2期,1962.4。
    ◎林果顯:<以《台灣慣習記事》探討日據初期(1900-1907)日本人眼中的台灣人>,《台灣歷史學會通訊》第7期,1998.9。
    ◎林美容:<草屯地區傳說諺語>,《臺灣風物》36卷1期,1986.3。
    ◎林秋敏:<從不纏足運動談女性自覺的萌芽>,《歷史月刊》135期,1999.4。
    ◎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0卷2期,2004.6。
    ◎林培雅:<近四十年來台灣民間文學的調查、研究狀況>,《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2006.10。
    ◎林惠娟、孫瑞琴:<白馬將軍陳秋菊評傳(一)~先世及其崛起>,《東南學報》27期,2004.12。
    ◎林衡道:<日治時期台北日籍市民的歲時節令>,《臺灣風物》44卷4期,
    1994.12。
    ◎金前成:<臺灣省乙未抗日之役>,《臺灣文獻》28卷1期,1977.3。
    ◎姚政志:<《三六九小報》中的台灣藝妲(1930-1935)>,《政大史粹》第7期,2004.12。
    ◎施博爾:<五百舊本「歌仔冊」目錄>,《臺灣風物》15卷4期,1965.10。
    ◎春暉:<兒玉總督之苛政>,《臺北文物》8卷4期,1960.2。
    ◎柯榮三:<淫穢?鄙野?──論《烏貓烏狗歌》的戀愛故事>,《臺灣文學評
    論》6卷1期,2006.1。
    ◎柯榮三:<烏煙鬼?阿片仙?──兼論《臺灣日日新報》上的一種「阿片歌」
    >,《臺灣文學評論》8卷1期,2008.1。
    ◎洪秋芬:<台灣保甲和「生活改善」運動:(1937~1945)>,《思與言》29卷4期,1991.12。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期,1992.6。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
    灣支部>,《臺灣風物》47卷2期,1997.6。
    ◎洪惟仁:<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臺灣風物》42卷3期,1992.9。
    ◎洪敏麟:<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27卷3期,1976.9。
    ◎洋洋:<「走樣的臺灣話」補>,《臺灣風物》10卷2、3期合刊,1960.3。
    ◎胡紅波:<稻田尹的《臺灣歌謠集》>,《臺灣文學評論》1卷2期,2001.10。
    ◎胡萬川:<台灣民間文學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史料研究》創刊1號,1993.2.。
    ◎徐杏宜:<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博碩士論文分類目錄(一九九九~二○○二)>,《文訊》205期,2002.11。
    ◎徐富美:<從時代社會變遷看台灣歌謠三大主題>,《人文社會學報》1卷1期,1998.7。
    ◎翁佳音:<吳鳳傳說沿革考>,《臺灣風物》36卷1期,1986.3。
    ◎翁佳音:<府城教會報所見日本領台前後歷史像>,《臺灣風物》41卷3期,1991.10。
    ◎翁慧雯:<廖添丁的人格與神格>,《歷史月刊》139期,1999.8。
    ◎高麗雲:<臺灣女性的髮型>,《臺灣風物》2卷8、9期合刊,1952.12。
    ◎張雄潮:<唐景崧抗日之心迹及其奏電存稿>,《臺灣文獻》16卷1期,1965.3。
    ◎張雄潮:<苗栗抗日英烈三秀才>,《臺灣文獻》17卷1期,1966.3。
    ◎張雄潮:<臺灣乙未抗日死難五統領>,《臺灣文獻》17卷2期,1966.6。
    ◎張雄潮:<光緒乙未廷臣疆吏諫阻割臺的幾種論調>,《臺灣文獻》18卷1期,1967.3。
    ◎曹介逸:<稻江兒童的遊戲>,《臺北文物》8卷3期,1959.10。
    ◎曹甲乙:<童謠集零>,《臺灣文獻》20卷1號,1968.3。
    ◎梁華璜:<光緒乙未臺灣的交割與保臺(上)>,《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7卷1期,1974.3。
    ◎梁華璜:<光緒乙未臺灣的交割與保臺(下)>,《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7卷2期,1974.9。
    ◎梁華璜:<甲午戰爭前日本併吞臺灣的醞釀及其動機>,《臺灣文獻》26卷2期,1975.6。
    ◎淺田喬二著,張炎憲譯:<在臺日本人大地主階級的存在結構>,《臺灣風物》31卷4期,1981.12。
    ◎莊永明:<百年來台灣歌謠傳略>,《復興劇藝學刊》20期,1997.7。
    ◎莊永明:<「丟丟銅仔」之我見>,《臺灣文藝》70期,1981.3。
    ◎莊金德:<乙未割臺前後朝野的諍諫與臺灣官民奮鬥的經過>,《臺灣文獻》18卷3期,1967.9。
    ◎莊金德:<日據時期臺北之保甲>,《臺北文物》第5卷2、3期,1957.1。
    ◎莫素微:<戰爭、同化與階級──<志願兵>與公民身分的追尋>,《臺灣文學學報》10期,2007.6。
    ◎許佩賢:<從戰爭期教科書看殖民地「少國民」的塑造>,《臺灣風物》46卷1期,1996.3。
    ◎許師俊雅:<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史料的蒐藏與應用 以報紙、雜誌為對象>,《文訊》214號,2003.8。
    ◎連文希:<李鴻章與臺灣>,《臺灣文獻》23卷2期,1972.6。
    ◎郭水潭:<日據初期北市社會剪影>,《臺北文物》5卷1期,1956.4
    ◎陳世慶:<日據臺時之「皇民奉公」運動>,《臺北文物》8卷2期,1959.6。
    ◎陳立家:<殖民統治下的協力關係──以李春生為例>,《洄瀾春秋》第3期,2006.7。
    ◎陳沛淇:<日治時期歌謠中的詩意>,《文訊》224期,2004.6。
    ◎陳美蓉、高玉似記錄:<第六十七次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臺灣研究研討會會議記錄>(主題:日據初期(一八九五-一九一○)西人的臺灣觀),《臺灣風物》40卷1期,1990.3。
    ◎陳政三:<日據時期台灣武裝抗日事件>,《歷史月刊》226期,2006.11。
    ◎陳益源:<明清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中正中文學報年刊》第3期,2000.9。
    ◎陳昭順整理:<莎韻之鐘的迷思>,《歷史月刊》79期,1994.8。
    ◎陳建忠:<解構殖民主義神話:論賴和文學的反殖民主義思想>,《中外文學》31卷6期,2002.11。
    ◎陳健銘:<閩台歌冊縱橫談>,《民俗曲藝》52期,1988.3。
    ◎陳健銘:<從歌仔冊看臺灣早期社會>,《臺灣文獻》47卷3期,1996.9。
    ◎陳逸雄譯註:<H.B Morse著夭壽的民主國(臺灣-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四日至六月三日)>《臺灣風物》39卷1期,1989.3。
    ◎陳逸雄譯解:<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一)>,《臺灣風物》41卷1期,1991.3。
    ◎陳逸雄譯解:<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二)>,《臺灣風物》41卷2期,1991.6。
    ◎陳逸雄譯解:<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三)>,《臺灣風物》42卷1期,1992.3。
    ◎陳逸雄譯解:<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四)>,《臺灣風物》42卷2期,1992.6。
    ◎陳逸雄著,林莊生譯:<台灣新文學運動導論>,《文學台灣》36期,2000.10。
    ◎陳義弘、陳義丁:<台灣戲謔歌詩在台灣早期口語文化中的地位研究>,《彰化藝文季刊》14期,2002.1。
    ◎陳漢光:<姜紹祖-臺灣抗日先烈傳略之一->,《臺灣風物》2卷3期,1952.5。
    ◎陳漢光:<簡大獅文獻四則>,《臺北文物》8卷3期,1959.10。
    ◎陳漢光:<臺北市的新童謠>,《臺灣風物》12卷4期,1962.8。
    ◎陳慧玲:<反抗、妥協與認同──以日據初期陳秋菊的抗日與歸順為例>,《東南學報》27期,2004.12。
    ◎曾子良:<台灣閩南語說唱文學──歌仔的內容及其反映之思想>,《民俗曲
    藝》54期,1988.7。
    ◎曾迺碩:<乙未臺澎交接文獻之校訂>,《臺灣文獻》8卷2期,1957.6。
    ◎曾迺碩:<乙未割臺詩選>,《臺灣文獻》10卷4期,1959.12。
    ◎游淑珺:<近代基隆地區俗語中的漢人移民與戰亂經驗>,《臺北文獻》直字144期,2003.6。
    ◎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女子體育的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6。
    ◎黃世孟:<臺灣都市計畫歷史之初探(1895~1945年)>,《都市與計劃》12卷1期,1985.8。
    ◎黃秀政:<中日馬關議和的割地問題>,《臺灣文獻》25卷3期,1974.9。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上)>,《近代中國》55期,1986.10。
    ◎黃秀政:<馬關議和的割臺交涉(下)>,《近代中國》56期,1986.12。
    ◎黃昭堂著,林偉盛譯:<殖民地與文化摩擦──台灣同化的糾葛>,《台灣風
    物》41卷3期,1991.10。
    ◎黃師樵:<臺灣今昔雜談>,《臺灣風物》15卷4期,1965.10。
    ◎黃師樵:<日據時期毒害臺胞的鴉片政策>,《臺灣文獻》26卷2期,1975.6。
    ◎黃得時:<關於臺灣歌謠的搜集>,《臺灣文化》第6卷3、4期合刊,1950.12。
    ◎黃得時:<臺灣歌謠之形態>,《文獻專刊》3卷1期,1952.5。
    ◎黃潘萬:<陳秋菊抗日事蹟採訪記>,《臺灣文獻》10卷4期,1959.12。
    ◎圓通子:<閩南人學習日語的笑話>,《臺灣風物》18卷3期,1968.6。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43卷2期,1993.6。
    ◎楊春鳳、劉天賦:<第二章 繁華破壞一瞬間:日治末期的岡山街生活>,《高縣文獻》24期,2005.12。
    ◎楊麗祝:<台灣福佬系歌謠中的婦女>,《台北科技大學學報》31之1期,
    1998.3。
    ◎溫兆遠:<《大陸和台灣詞語差別詞典》中收錄之福佬話詞彙 兼談出現在非文學作品中的福佬話書面語>,《臺灣風物》41卷2期,1991.6。
    ◎溫振華:<日本殖民統治下臺北社會文化的變遷>,《臺灣風物》37卷4期,1987.12。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史>,《臺北文獻》直字129期,1999.9。
    ◎詹瑋:<日據初期臺灣北部的抗日活動>,《臺北文獻》直字115期,1996.3。
    ◎詹瑋:<白馬將軍陳秋菊的崛起與抗日>,《臺北文獻》直字155期,2006.3。
    ◎廖偉棠:<臺灣義民的武裝抗日故事>,《臺灣文獻》24卷4期,1973.12。
    ◎廖漢臣:<乙未抗日在文壇上的反映>,《文獻專刊》2卷3、4期,1952.11。
    ◎廖漢臣:<詹振抗日考>,《臺北文物》3卷1期,1954.5。
    ◎廖漢臣:<彰化縣之歌謠>,《臺灣文獻》11卷3期,1960.9。
    ◎榮峰:<娼妓的民族正氣>,《臺北文物》6卷4期,1958.6。
    ◎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卷1期,2001.10。
    ◎劉寄園:<臺灣俗語考>,《臺北文物》8卷4期,1960.2.15。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一)>,《史聯》23期,1993.11。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之二>,《臺灣風物》44
    卷2期,1994.6。
    ◎蔡慧玉:<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三)>,《臺灣風物》
    45卷4期,1995.12。
    ◎蔡錦堂:<日據末期台灣人宗教信仰之變遷──以「家庭正廳改善運動」為中
    心>,《思與言》29卷4期,1991.12。
    ◎蔡錦堂:<日本治台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期,2001.10。
    ◎篁村:<日軍侵竹邑前後>,《臺北文物》10卷2期,1961.9。
    ◎鄭麗玲:<日治時期台灣戰時體制下(一九三七-一九四五)的保甲制度>,《臺北文獻》直字116期,1996.6。
    ◎鄭麗玲:<不沈的航空母艦──台灣的軍事動員>,《臺灣風物》44卷3期,
    1994.9。
    ◎賴建銘:<清代臺灣歌謠>(上),《臺南文化》6卷1期,1958.8。
    ◎賴建銘:<清代臺灣歌謠>(中),《臺南文化》6卷4期,1959.10。
    ◎賴建銘:<清代臺灣歌謠>(下),《臺南文化》7卷1期,1960.9。
    ◎賴錦松:<台灣民俗歌謠之源流與展望>,《屏東師專學報》第3期,1985.3。
    ◎禮謙:<朱一貴亂歌與日據初時民歌>,《臺北文物》10卷1期,1961.3.1。
    ◎薛順隆:<李獻璋《台灣民間文學集》評介>,《東海學報》38卷。1997.7。
    ◎簡炯仁:<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清據與日據台灣社會發展模式互異之
    探討>,《臺灣風物》43卷4期,1993.12。
    ◎簡笙簧:<簡大獅傳>,《臺灣文獻》48卷3期,1997.9。
    ◎顧忠華:<台灣的現代性 誰的現代性?哪種現代性?>,《當代》221期,2006.1。
    ◎E. Patricia Tsurum著,林正芳譯:<日本教育和台灣人的生活>,《臺灣風物》47卷1期,1997.3。
    參、網路資料
    ◎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
    ◎臺灣民間文學館,http://cls.hs.yzu.edu.tw/TF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