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芳姿
TSAI , FANG - TZU
論文名稱: 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應用於數位影像設計的創作研究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n Digital images - Applying the grouping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
指導教授: 蘇茂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完形心理學群化原則數位影像設計數位創作數位媒材
英文關鍵詞: Gestalt Psychology, grouping principle, digital image design, digital creation, digital media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5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視覺傳達設計者要了解人們「看」作品的方式與能力,才能設計出使人易懂、豐富、變化、有趣的畫面,協助觀者看見、吸收該訊息;而完形心理學、視覺原理等法則的研究都是提供設計者創作時最基本的養分及利器;因為這些原理的探討可使得創作者更了解人類的視知覺作用與審美要求,使得設計創作者更能正確掌握及表現自己欲傳達的意涵;而這正是本研究最想達成的目標。

    是以本研究先探討人類的感覺與相對應之知覺,了解知覺的形成方式及視覺原理之後,再選擇以深究人類知覺理論而創立了視覺法則聞名的完形心理學中的「群化原則」為中心理論研究,進而考究其在設計作品中所產生的影響。最後針對多種感覺與知覺之交互作用,探討設計作品時應該考慮的視覺法則因素,以便能有效運用人類知覺與反應的知識,發揮於數位影像創作設計之中。

    運用電腦繪圖軟體直接無中生有,創作數位作品或運用數位相機再配合電腦影像處理軟體以進行影像的製作、保存或創作已是近年來的設計趨勢。是以本創作研究運用的素材就是數位相機及電腦繪圖軟體。從實驗創作過程中,進而匯整出數位媒材應用方式及數位設計的創作流程,提供設計者更有效率及更寬廣的數位創作視野。研究發現:

    1.「群化原則」的運用,讓設計創作作品更具力量:顯現出作品的“有機性”與“生命力”。
    2.在視覺編排、構圖應用上,「群化原則」的確對數位影像設計工作者帶來創意的啟發性。
    3.活用「群化原則」可效率達成「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的美學要求。
    4.設計師運用不同的媒材技術創作,則創作的形式和理念也會受到媒材的影響;且人文關懷的要求,更能帶來感動。

    It is essential for a graphic designer to understand the people's manner and ability in "seeing" a work, in order to design some comprehensive, prolific, diverse, and interesting graphics. It can help the viewers see and absorb the messages easier. Likewise, the study of Gestalt psychology and visual theory can provide the designers with the basic nutrients and facilitate them with powerful tools in design because the study of these theories enables the design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people's visual capacities and their aesthetic preference. As a result, it allows the designers to grasp and represent the messages they want to transmit more accurately.

    Firs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eople's feeling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ensual organ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s and related visual theory. Then, it further explores the "grouping principle", which is formed by applying Gestalt psychology in the studies of people's senses, as the cor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its impacts on graphic design. Eventually, targeting at various feelings and sensual interactions, the project intends to fathom the visual theories and factor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designing a work, to grasp the people's senses and responses effectively, so as to apply them in digital image creation and design.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e trend for designers to create something out of nothing with computer software. When creating digital images by using a digital camera, the designers process the images with the computer to preserve and create their works. Likewise, in this project the researcher employs a digital camera and computer graphic software as major tools. In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the manner of applying digital media and the process of digital design and creation will be recorded to provide the designers with more effective methods and broader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creations. In the research, the project discovered:

    1 Applying the "grouping principles" makes the creative works more powerful and sparkle with vitality.

    2 In visual arrangement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graphics, the "grouping principle" is proved to be positive in inspiring designers.

    3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 "grouping principle", a branch of Gestalt psychology, can help accomplish the goal of seeking "standardization within diversific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within standardization."

    4 The designers' manners and ideas are bound by the media they employed when designing with various kinds of media and methods. However, humanistic concern can move people mo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程序 一研究方法………………………………………………..2 二研究程序………………………………………………..3 三研究流程圖……………………………………………..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知覺原理 一感覺與知覺……………………………………………..7 二知覺歷程………………………………………….…….9 三視覺原理………………………………………….……12 第二節 完形心理學. 一完形心理學的起源………………………………….…14 二完形心理學的發展………………………………….…15 三何謂「完形」(Gestalt)……………………...…17 四完形心理學的理論主張及架構…………………….…19 五知覺組織及整合…………………………………….…26 六群化原則…………………………………………….….31 七群化原則的應用…………………………………….….42 八完形心理學派研究貢獻…………………………….….53 第三節 數位影像設計 一數位影像定義……………………………………………54 二數位影像流程……………………………………………54 第三章 數位創作媒材探討: 第一節 數位影像之輸入 一數位攝影分析…………………………………………………57 二數位相機分類…………………………………………………58 三數位檔案之大小與輸出品質之關係…………………………59 第二節 數位影像之再製……………………….……….….60 第三節 數位影像之輸出………………………..….…….….60 第四章 個人研究創作表現: 第一節 創作主題………………………………………………61 第二節 創作理念…………………………………….…………61 第三節 創作過程……………………………………….………65 第四節 作品說明…………………………………….…………93 一. 創作作品系列(一):月曆設計系列………………..……93 二. 創作作品系列(二):「臺灣形象」postcard設計系列…105 三. 創作作品系列(三):數位構成系列………………………11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16 第二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117

    書籍部份:
    1 蘇茂生。構成與實務。臺北。
    2 林品章編著(民81)。最新平面設計基礎。臺北:星狐出版社。
    3 呂清夫(民73)。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4 呂靜修譯(民83)。編排設計的構成與形式。臺北:六合出版社。
    5 劉其偉(民80)。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6 林品章(民88)。造形原理。臺北:全華科技圖書。
    7 蔡子瑋譯(民91)。視覺思考的經驗。臺北:六合出版社。
    8 劉建國,劉子倩譯(民91)。造形的發想。臺北:六合出版社。
    9 楊松壽,林庭如(民91)。造形I。臺北:龍騰文化。
    10 王秀雄(民80)。美術心理學。臺北:北市美術館。
    11 李江山等著(民88)。視覺與認知—視覺知覺與視覺運動系統。臺北:遠流。
    12 劉思量(民78)。藝術與創造—藝術創作與欣賞之理論與實際。臺北:藝術家。
    13 葉郁菁主編(民91)。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朱瀅主編(民91)。實驗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
    15 楊語芸譯(民84)。心理學概論。臺北:桂冠。
    16 溫世頌著(民89)。心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17 王受之(民91)。世界現代平面設計。臺北:藝術家。
    18 熊祥林(民79)。消費者的知覺。臺北:理明出版社。
    19 蔣載榮(民91)。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臺北: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張春興(民83)。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21王無邪、梁巨廷著 ( 民86 )。平面設計基礎。臺北:藝術家。
    22 Arnheim,Rudolf原著(民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李長俊 譯)。臺北:雄獅。
    23 Atkinson, R. L., Atkinson, & R. C. Smith, E. E. 等原著(民79)。心理學(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鄭伯壎等編譯)。臺北:桂冠。
    24 Kohler, Wolfgang原著(民87)。完形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李珊珊譯)。臺北:桂冠。
    25 TOM ANG (民92) 。數位相機聖經 。台北: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6 Wilde , Judith , Wilde , Richard原著(民84)。視覺設計—啟發創意的平面設計 ( 新形象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譯 )。臺北:新形象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7 Anders F Rnnblom / Andreas Lindholm(民90)。METALHEART。London: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期刊、年鑑:
    1 陳一平(民89)。完形心理學連續律與相似律之內在機制探討。中華心理學刋,40( 2 ),19-37。
    2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民92) 。電腦家庭出版集團。
    3 PRINT:America’s Graphic Design Magazine ( 2003、1995、1994、1989)。
    Cincinnati:F&W Publications, Inc.。
    4 KLIK showcase photography 9 ( 2002 )。American Showcase, Inc.。
    5藝術與設計2001合訂本。北京:Art and Design Publishing house.。

    會議論文:
    1 林宏銘,呂永富(民90)。植物形態視覺化之研究–以植物之花、葉部份為對象。發表於基礎造形展暨視覺設計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 基本設計研討會論文集(民86)。中華民國設計學會。
    學術論文:
    1 方傑(民90):藝術風格的構成模式:以巴色利茲繪畫發展為例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 葉政鑫(民90):運用完形心理學探討介面形態組織關係對注意力之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3 林庭如(民88):國小弱視學童完形圖像認知歷程之研究—以「圖與地」、「群化原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碩士論文。
    4 林峻民(民89):視覺認知與實際視覺間差異之探討。元智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5 李佳珍(民87):複合意象圖形在平面廣告中運用與表現之研究—以海報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6李銘龍(民86):視覺傳達設計之美感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7 張國欽(民89):數位設計媒體對初學者形式創作訓練的影響。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班論文。
    8 柯萱玉(民91):數位藝術在設計繪畫應用上之研究-以3D造型數位影像童書繪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9王蔘(民90):向量式的數位繪畫在海報設計上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曾敏雲 (民89):數位攝影與傳統攝影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

    網路資源:
    1 完形心理學的視覺法則。上網日期:92.5.12 , 網址:http://gc.shu.edu.tw/~tjchiang/indite/GestaltPsychology/gestalt-02-02.htm。
    2 愛普生數位攝影聯盟。上網日期:93.2.19 ,
    網址:http://edpa.epson.com.tw
    3數位影像坊。上網日期:93.2.19 ,
    網址:http://www.dgphoto.com.tw/
    4攝影家手札。上網日期:93.2.19 ,
    網址:http://www.photosharp.com.tw/
    5圖解設計。上網日期:93.2.19 ,
    網址:http://robin-design.hp.infoseek.co.jp/FIGURE/sensation.htm
    6 WWW 網頁上的視覺傳達與藝術表現。上網日期:93.2.20 ,
    網址:http://www.lib.fcu.edu.tw/articles/wwwvc01.htm
    7知覺心理學簡介。上網日期:93.2.20 ,
    網址:http://staff.pccu.edu.tw/~tdl/percept1.htm
    8 Trick Art。上網日期:93.2.26 ,
    網址:http://www.brl.ntt.co.jp/IllusionForum/basics/art/index-e.html
    9數位媒材的創作。上網日期:93.2.26 ,
    網址:http://ww2.dyes.tyc.edu.tw/~lly/www1/l2-2.htm
    10楊裕富設計教學網。上網日期:93.3.18 ,
    網址:http://www.yuntech.edu.tw/~yangyf/ff/grb034.html
    11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上網日期:93.3.18 ,
    網址:http://philipyim.0catch.com/Pastor/practical/contem_arts.htm
    12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張炎憲教授。上網日期:93.3.18 ,
    網址:http://www.tces.chc.edu.tw/alan/taiwan/h/h3/h33/h337.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