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玉惠 Huang, Yu-Huei |
---|---|
論文名稱: |
宋代「本事小說」承衍敘事研究 The Inheritance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Classical Novels from the Original Stories in Song Dynasty.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宋代 、文言小說 、本事 、承衍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H.042.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0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關注宋代文言本事小說如何敷衍前代文本故事,將之轉化為獨具時代意義的小說。審視本事小說此類介於唐人小說和白話通俗小說間,經由敷陳編演前代本事而具有特殊意涵的作品,其小說創作現象背後蘊涵之文化闡釋及當代特質;藉此理解本事小說在宋代小說史之意義,並檢視歷來對於宋代小說的評價是否有修正空間。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提出問題思考過程並且梳理相關文獻探討,於前人成果上開展研究基礎。第二章通過對於整體背景的考察,理解本事小說與時代社會之關係。宋代被認為是中國近代之始,治國政策與科舉取士的改進直接影響士人;配合帝王閱讀喜好及《太平廣記》的編纂刊刻,加速前朝小說在宋時的流傳,促進小說興盛。此外,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出版技術發達使得小說流播不如以往侷限,而小說創作者及審美對象也趨向世俗化;宗教方面則為三教合一且兼容巫鬼之風,致使小說內容信仰紛呈。宋代文人的重史意識加上理學發展,在小說創作方面產生異於前代的寫作特色與價值觀念變化,獨具時代特徵。第三章論述本事小說之書寫性質,第四章探討本事小說之思想表述,針對敷衍前文本的宋代本事小說進行題材來源考辨、敘事手法分析以及價值觀念的意義闡釋。宋初歷經唐末五代動亂,強調理性反思,因此本事小說通過歷史題材之選擇,採納本事又有所創設,呈現史鑑、勸誡意味以及平實冷靜的氛圍。此外,受到宋代理學思想發達影響,本事小說於主旨意趣上表露出不同指向;婚戀觀上與前代本事強調的浪漫自由精神大異其趣,而在政治方面則喜愛透過對話議論以抒發理念,於宗教內容乃展現民間信仰融合與讖言命定思想。
參考文獻
一、傳統古籍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金陵書局本。
[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五朝小說大觀》本。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王先謙漢書補注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影印清嘉慶20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清]盧宣旬摘錄:《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影印清嘉慶20年(1815)南昌府學刊本。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孟棨撰,李學穎校點:《本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本。
[唐]范攄:《雲溪友議》,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清懼盈齋刻本。
[宋]王銍:《補侍兒小名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
[宋]朱勝非:《紺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朱熹、呂祖謙纂,張京華輯校:《近思錄集釋(上)》,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宋]朱熹、呂祖謙纂,張京華輯校:《近思錄集釋(下)》,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李獻民撰,程毅中、程有慶點校:《雲齋廣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周密:《浩然齋雅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宋]吳縝撰,[清]錢大昕校:《新唐書糾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知不足齋叢書》清乾隆鮑廷博校刊本。
﹝宋﹞岳珂:《愧郯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陳師道:《後山詩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曾慥:《類說》,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5年。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劉斧撰輯:《青瑣高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北宋嘉祐十四行本。
[宋]歐陽修:《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宋﹞歐陽修撰:《新五代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百衲本二十四史》本。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薛居正等撰,楊家駱主編:《舊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南昌熊氏曾影庫本。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元至正本配補明成化本。
〔明〕郎瑛:《七修類稿》,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8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明﹞馮猶龍輯:《宋人百家小說》,《五朝小說》明心遠堂刊本,今藏於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明]楊慎:《升菴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陳世熙:《唐人說薈》,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1923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李時人編校,何滿子審定:《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3年。
李劍國輯校:《宋代傳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袁閭琨、薛洪勣主編:《唐宋傳奇總集‧南北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著:《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程毅中編著:《古體小說鈔: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蔡守湘選注:《唐人小說選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日]內藤湖南著,夏應元等譯:《中國史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美]包弼德(PeterK.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M.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欣夫:《文獻學講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維:《靜庵文集》,遼寧:瀋陽教育出版社,1997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年。
石昌渝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總目:文言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朱熙瑞:《宋代社會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余才林:《唐詩本事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余丹:《宋代文言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吳士餘:《中國小說美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吳志達:《中國文言小說史》,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吳禮權:《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
李軍鈞:《傳奇小說文體研究》,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年。
李修生、趙義山主編:《中國分體文學史‧小說卷(上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李劍國:《古稗斗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林溫芳:《宋傳奇「人鬼戀」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苗壯:《筆記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說的變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袁行霈、侯忠義編:《中國文言小說書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修訂版)》,臺北:明文書局,1996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張兵:《宋遼金元小說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臺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張暉:《宋代筆記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連清吉:《日本京都中國學與東亞文化》,臺北:學生書局,2010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文新《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振:《宋史(中國斷代史系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陳寅恪:《陳寅恪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陳運寧:《中國佛教與宋明理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寧稼雨:《中國志人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趙明政:《文言小說——文士的釋懷與寫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趙修霈:《深覆典雅:北宋敷衍故實傳奇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趙章超:《宋代文言小說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劉揚忠主編,傅璇琮、蔣寅總主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宋代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2005年。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蕭相愷《宋元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錢存訓:《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二)單篇論文
[日]內藤湖南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0-18。
[日]宮崎市定著:〈東洋的近世〉,劉俊文主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頁153-242。
丁峰山:〈宋代小說在中國小說史上歷史地位的重新估價〉,《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6期,2003年11月,頁78-83、137。
毛淑敏:〈宋傳奇的市民化特徵〉,《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2004年,頁120-121。
余丹:〈論宋代文言小說的補史意識〉,《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2008年3月,頁79-81。
李小龍:〈《青瑣高議》版本源流考〉,《文獻季刊》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115-126。
李裕民:〈《夷堅志》補遺三十則〉,《文獻》1990年第4期,1990年12月,頁172-184。
李劍國、[美]韓瑞亞:〈亡靈憶往:唐宋傳奇的一種歷史觀照方式〉(上),《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2004年5月,頁1-11。
李劍國、[美]韓瑞亞:〈亡靈憶往:唐宋傳奇的一種歷史觀照方式〉(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頁97-105。
李劍國:〈文言小說的理論研究與基礎研究──關於文言小說研究的幾點看法〉,《文學遺產》1998年第2期,1998年4月,頁30-37。
李劍國:〈秦醇《趙飛燕別傳》考論--兼論《驪山記》、《溫泉記》〉,《固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1年1月,頁1-9。
阮廷焯:〈劉斧《翰府名談》輯佚〉,《大陸雜誌》第54卷第6期,1955年6月,頁28-31。
林瑞翰:〈轉變與定型:宋代政治、社會的歷史特色〉,《轉型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使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0年,頁1-5。
邱添生:〈論唐宋變革期的歷史意義──以政治、社會、經濟之演變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79年5月,頁83-111。
段庸生:〈勸懲與宋人傳奇〉,《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2000年12月,頁31-37。
凌郁之:〈從宋代官私書目看小說觀念的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109-114。
凌郁之:〈傳奇體的衰落與唐宋文風的嬗變〉,《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59-63。
翁同文:〈印刷術使書籍成本減低十分之九〉,《宋史研究集》第八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頁469-481。
高明士:〈「天聖令學」與唐宋變革〉,《漢學研究》第31卷第1期,2013年3月,頁69-99。
康韻梅:〈《分門古今類事》中的唐五代小說〉,《宋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0期,2004年12月,頁411-473。
康韻梅:〈《分門古今類事》的敘事策略〉,《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97-130。
康韻梅:〈《綠窗新話》中唐五代小說的改易探析〉,《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年6月,頁41-86。
康韻梅:〈唐代小說在《綠窗新話》中的再現〉,《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頁707-723。
張祝平:〈《夷堅志》的版本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第2期,2003年3月,頁67-77。
張祝平:〈以雅入俗──宋代小說的普及與繁榮〉,《雲夢學刊》第24卷第4期,2003年7月,頁77-80。
張祝平:〈論宋代小說的“由虛入實”之原因〉,《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3年3月,頁54-59。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第20卷第1期,2001年2月,頁6-19。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頁5-71。
章培恒:〈〈大業拾遺记〉、〈梅妃傳〉等五篇傳奇的寫作時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06-110。
傅正玲:〈女性的愛情與婦德的辯證關係--從唐宋傳奇的對比談起〉,《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4期,2008年12月,頁1-12。
程毅中:〈《麗情集》考〉,《程毅中文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頁195-234。
程毅中:〈宋人傳奇拾零〉,《文學遺產》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84-90。
馮一:〈《雲齋廣錄》版本源流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75-78。
黃東陽:〈誤入與遊歷──宋傳奇〈王榭〉仙鄉變型例探究〉,《興大人文學報》第39期,2007年9月,頁167-188。
黃寬重:〈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宋史研究集》第十七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8年,481-490。
廖棟樑:〈試論孟棨《本事詩》〉,《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9月,頁174-184。
漆俠:〈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宋學的發展與演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頁53-81。
趙修霈:〈〈梅妃傳〉中的鏡像托喻手法〉,《政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13年6月,頁193-218。
趙修霈:〈宋傳奇「典故離合」的傳奇手法──以六篇宋傳奇為例〉,《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頁165-194。
趙修霈:〈從「禍階」到「禍首」:樂史〈楊太真外傳〉的書寫手法〉,《成大中文學報》第34期,2011年9月,頁131-158。
趙章超:〈《夷堅志》佚文小輯〉,《文獻季刊》2004年第4期,2004年10月,頁134-138。
趙章超:〈《夷堅志》佚文拾補〉,《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44-51。
趙章超:〈宋人劉斧小說輯補〉,《文獻季刊》2006年第3期,2006年7月,頁15-18。
趙章超:〈宋代志怪傳奇小說研究百年綜述〉,《社會科學研究》2002年第5期,2002年9月,頁144-146、151。
趙章超:〈宋志怪小說生成因緣論略〉,《新疆大學學報》第30卷第4期,2002年12月,頁107-110。
趙維國:〈《永樂大典》所存宋人劉斧小說集佚文輯考〉,《文獻季刊》2001年第2期,2001年4月,頁89-103。
趙維國:〈傳奇體的確立與宋人古體小說的類型意識〉,《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1999年第3期,1999年7月,頁94-97。
趙維國:〈論宋人小說的創作觀念〉,《中州學刊》第6期,總期126,2001年6月,頁54-58。
劉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與類型特征〉,《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5年6月,頁1-6。
薛洪勣:〈《李師師外傳》應是明末作品〉,《明清小說研究》第314期,1990年12月,頁181-189。
韓毅:〈唐宋學術思想與文化變遷史研究綜述〉,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頁448-504。
(三)學位論文
于俊:《宋傳奇人物形象塑造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王年雙:《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王怡斐:《宋代文言小說中女性群像之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余定中:《宋代小說中的困境情節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呂佳:《宋代文言道教小說蠡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林玫芳《宋傳奇中女仙與女鬼之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林芯妍:《宋傳奇娼妓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溫芳:《宋傳奇「人鬼戀」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8年。
邱芳津:《宋代果報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唐瑛:《宋代傳奇異類姻緣研究》,重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馬志紅:《唐宋傳奇藝術特徵比較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3年。
張盈婕:《《雲齋廣錄》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1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陳美偵:《《青瑣高議》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陳霖:《宋代麗情傳奇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等。
游秀雲:《宋代傳奇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楊清虎:《宋代筆記小說中魅信仰》,陝西:陝西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趙修霈:《宋代傳奇小說傳奇手法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劉秋娟:《《青瑣高議》重寫唐代小說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鄧郁生:《宋代文言小說之紹唐與新變》,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魯茜:《唐五代“紅葉題詩”小說及其流變研究》,廣州: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魏立豔:《佛教文化與宋傳奇》,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