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曉雯 Yang, Hsiao-Wen |
---|---|
論文名稱: |
學校經營生態博物館的經驗與省思─以臺北縣汐止國小為例 Experience and examination in operating an Eco-museum of Si-jhih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生態博物館 、社區博物館 、學校博物館化 |
英文關鍵詞: | Eco-museum, Community Museum, museumification of School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1 下載: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鑑於社區博物館及生態博物館等新興博物館概念,成為地方文化傳承與教育的觸媒,故欲促成地方文化傳承之落實,除了學校教育之外,生態博物館強調與居民合作的運作模式,正是保存及傳承地方資產的極佳資源。
臺北縣汐止國小「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運用社區參與之力量,保存並展示地方的自然及文化資產(heritage),其目標不僅要成為汐止地區的生態博物館,亦要利用三度空間的展示手法及生態場域模擬,發展學校本位課程。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學校成為生態博物館的相關作為,以汐止國小「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為例,包括設館緣起、規劃及執行的歷程、參與成員的理念及態度、展示策略及其產出目標與未來經營方向等等,經實地訪問和記錄,有以下發現:博物館志在推動屬於社區居民的「記憶與物件保存」工作,而透過組織校友會及志工等團體來運作,讓博物館不再是一間堆砌古物的地方,而是與在地緊密結合並反映當地歷史的場域。雖然展示策略及其產出尚未完全符合當初設館的目標,但參與成員對未來都有共同的信念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校友及社區民眾的加入,亦使博物館有條件作為生態博物館的基礎。
In view of the emergence of community museums and eco-museums, the concept of those emerging museums has become media to continue loc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dea of emerging museums, except for school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tual cooperation between community museums and local residents needs to be concerned.
By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y and the assistance of the commune, The Shui-Fang-Chiao Art and Culture Eco-museum in Si-jhih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preserves and displays local nature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 aims not only to become the Eco-museum in Si-jhih area, but also to develop School Curriculum by the use of three-dimensional space display and imit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 relationshiup between schools and eco-museums and to explore its relevant actions. Take the example of The Shui-Fang-Chiao Art and Culture Eco-museum in Si-jhih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e study will discuss the origin of museum,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practice, the idea and attitud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scheme of display as well as its running outlook and target.
All data were derived from interview with local commu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useum aims to develop the memories and perseverance of history which belongs to the community. By the help of schoolfellows and volunteer helpers, the museum becomes not only a place to collect antiques, but it joins the community and reflects the local history. Although the scheme of display and its outcome is still not perfect enough, the participants have mutual beliefs and target for the future. Also,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schoolfellows and the communes enable the museum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Eco-museum.
一、中文部分
2004白河蓮花節新聞稿(2004)。2004年11月8日,取自http://www.lotuscarnival.org.tw/news_040614.doc。
王志弘等(譯)(2003)。Mike Crang著。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王秀雲(無日期)。社區學校與社區教師。2005年1月1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7/gb7.htm。
水返腳藝文中心(2004)。
水返腳大事紀。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tlkao/all.html。
文建會(2000)。文化統計‧民國八十九年。台北市:文建會。
不動產e族(2001)。東方科學園區大火燒出廠辦市場移動。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egroup.idv.tw/enews/press/prnews0514.htm。
尹萍(譯)(1990)。J. Naisbitt &P. Aburdene著。2000年大趨勢(Mega-trends 2000)。台北市:天下遠見。
甘陽(譯)(1990)。Ernst Casirer著。人論。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汐止東方科學園區大火 損失數十億元(2001,5月14日)。大紀元e報。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4/n88158.htm。
汐止市公所(1998)。汐止鎮志。漢皇文化事業機構。
汐止市基層便民服務資訊系統(2004)。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211.21.78.213/AMain.asp。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無日期)。台南市古蹟使用調查與評估。 2005年8月21日,取自http://web.cca.gov.tw/culture-net/books/70315/ch6-3.html
老校慶重現水返腳野趣(2005,11月18日)。中國時報,C1版。
朱堯麟(2002)。社區博物館教育之研究-以「宜蘭酒廠博物館」和「宜蘭縣史館」為例的教學設計。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安邦等(2002)。社區有教室。台北:遠流。
李振任(2001)。國民小學鄉土知識與鄉土認同感之研究-以萬丹鄉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政(1996)。地球是個博物館。台北:稻鄉出版社。
呂理政(1999)。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台北市:南天書局。
呂理政(2001)。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運動-兼談宜蘭博物館家族的理念與實踐。載於臺北縣舉辦之「迎接博物館時代的來臨」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縣。
余清鋒(2003)。安平地區國小傳遞地方文化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陽杰(2001)。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奠鴻(2001)。從蘭博家族到家族協會。蘭博通訊,3。
林福岳(2002)。族群認同下的社區傳播-以美濃反水庫運動論述為研究脈絡。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2001)。J. H. Falk & L. D. Dierkng著。博物館經驗(The museum experience)。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宜蘭縣政府(1998)。蘭陽博物館軟硬體規劃與設計計劃期末報告。
陳月娥(1986)。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杰(2003)。文化政策的困境與挑戰-立法場域與媒介論域之評析。網址:http://www.adat.org.tw/f5_2.htm。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廿一世紀的教育。遠景。
郭倩婷(2002)。族群性與文化認同-池上阿美族豐年節慶的重構。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寧(1997) 。臺灣地區中小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研究。台北市:文建會。
陳鼎元(1995)。談學校資源與社區發展結合。社區服務季刊,32,1-7。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423。
曾于珍等(譯)(2005)。Dr. Friedrich Waidacher著。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Handbuch Allgemeinen Museologie)。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市:正中書局。
黃光男(1999)。新世紀台灣博物館的發展與需要。博物館學季刊,13(2),3-12。
黃光男(2003)。博物館能量。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明月(1999)。博物館展示說明策略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淑芳。(1997)。現代博物館教育-理念與實務。臺灣省立博物館。
黃服賜(2000)。在地社區領袖參與鄉土襲產保育的人文意涵:以台南麻豆、台北龍坡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琇玫(2002)。地方文化活動與地方認同。國立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賀雯萱(2004)。從生態博物館認同(Eco-museum)概念探討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礦業景觀路徑經驗之展示架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市: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楊旭銘(2003)。從兒童的文化差異認知及家長教育價值觀看其生活適應--以四位都市學校原住民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臺北縣汐止市公所-人文地理(無日期)。2004年10月31日,取自http://www.hsichih.tpc.gov.tw/travel/travel.htm。
臺北縣汐止市國民小學(2003)。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計劃。未出版。
臺北縣汐止市國民小學(2005)。水返腳人文生態博物館-開館紀念誌。臺北:作者。
鄭秀嫻(譯)(1996),生態博物館—演化型定義。博物館學季刊,9(2),4。
慕思勉(1999)。台灣異質的地方-90年代地方或社區博物館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區素汝(譯)(1999)。David W. Stewart & Prem N. 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 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弘智文化。
劉唯玉(2000)。阿美族鄉土文化教材、教學歷程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邦查國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蕭家興(2002)。社區規劃學-住宅建築社區化之規劃。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謝文和(2003)。建構主義模式博物館成人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明盛(2002)。國民小學學校空間博物館化以落實教育功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羅欣怡(1997)。博物館與社區發展-社區博物館之興起及其問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羅欣怡(1998)。生態博物館之緣起與發展-兼論法國兩座生態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12(4),89-103。
羅欣怡(2002)。新時代地方博物館運動─從蘭陽博物館及宜蘭縣博物館家族談起。博物館學季刊,16(1),47-52。
二、英文部分
About the Site. (n.d.).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5, from: http://www.ironbridge.org.uk/v_museums.asp
Answers.com. (n.d.). Retrieved December 25, 2005, from: http://www. Answers.com/topic/new-town
Brown, D. (1990). USA: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Community Education. In C. Poster &A. Kruger (Eds.).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Western Wor1d(PP.171-180). N. Y.: Rout1edge.
De Varine, H. (1986).Nouvelles Musologies(P. Boyland, Trans).Edition W.M.N.E.S., Macon, France.
Him Dak Ecomuseum. (n.d.).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5, from: http://www.osservatorioecomusei.net/start.php?PHPSESSID=e4cded3b2cc31ddcbaaa76b123d59931&stat=&str=sez|sez|hd&sez=96&cat=USA&vis=d&idd=309
History of the Trust. (n.d.). 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5, http://www.nationaltrust.org.uk/main/w-trust/w-thecharity/w-history_trust.htm
Howard, P. (2002). The Eco-museum: innovation that risks the fut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8(1), 63-72.
Hudson, K. (1992). The Dream and the reality. Museum Journal, 92(4),27-31.
Naisbitt, J., & Aburdene, P. (1990).Mega-trends 2000: Ten New Directions For The 1990'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Inc.
Parc Cultural de Haute Beauce Ecomuseum. (n.d.).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5, from:http://www.osservatorioecomusei.net/start.php?PHPSESSID=e4cded3b2cc31ddcbaaa76b123d59931&stat=&str=sez|sez|hd&sez=96&cat=Canada&vis=d&idd=328
Pennines Ecomuseum: (n.d.).Retrieved December 23, 2005, from: http://www.osservatorioecomusei.net/start.php?PHPSESSID=e4cded3b2cc31ddcbaaa76b123d59931&stat=&str=sez|sez|hd&sez=97&cat=Great%20Britain&vis=d&idd=314
Rivire, G. H.(1985).The ecomuseum: an evolutive definition. Museum,37(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