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曉佩 Hsiao-Pei Su |
---|---|
論文名稱: |
國中資源班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適應之研究:以學習障礙及輕度智能障礙為例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bout junior resource room :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陳秀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親子互動關係 、自我概念 、人際關係適應 、學習障礙 、輕度智能障礙 |
英文關鍵詞: |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learning disabilities,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46 下載:7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現況,及不同背景變項之差異情形,並進一步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適應之關聯,及探討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對其人際關係適應之預測力,與自我概念的中介效果。本研究共抽取臺北市、基隆市二十九所就讀公立國中資源班的「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有效樣本共計208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之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家庭關係量表」、「自我概念量表」、「人際關係量表」。所得資料以各項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在性別、年級及父母職業的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二、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和人際關係適應有顯著正相關。
三、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其親子互動關係、自我概念能有效預測人際關係適應。
四、以自我概念為中介變項,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親子互動關係可預測其人際關係適應之情形。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在教學輔導方面,提出營造正向接納的環境、師長主動關心孩子、提供家長親職教育技巧、提升學生的自我概念三項建議;對未來研究提出擴大研究對象之範圍、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三項建議以作為國中「學習障礙與輕度智能障礙學生」的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bout junior resource room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Subjects are 208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in Taipei City and Keelung City in Taiwan. This study applie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Family Relationship Scale, Self Concept Sca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cale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data. The collection of the data is interpreted with the use of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Below are the findings: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of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There were three significant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bou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3.Th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those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of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self-concept can predic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4.The self-concept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with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of thei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can predict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inally,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provided further discussion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guida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d mild mental retardation.
中文部分
任以容 (2003):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何英奇 (1981):大學生性別角色與自我概念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4,221-230。
李乃佳 (2006):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狀況與學習需求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李佩怡 (1999):人際關係理論。測驗與輔導,152,3152-3156。
李珮瑄 (2004):國中生同儕互動心理需求及其與人際互動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沈如瑩 (2003):國中小學生自尊與自我概念、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德如 (2008):高雄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自我概念與數學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師在職進修教學及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周台傑 (2000):學習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孟瑛如 (1999):資源班教室方案-班級經營及補救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利真 (2005):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林信香 (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班論文。
林家屏 (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非行少年依附、解釋風格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素貞 (2009):資源教室方案與經營。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惠雅、林麗玲 (2008):青少年知覺之家人關係形態與幸福感。本土心理學研究,30,199-242。
金慶瑞 (2003):國中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邱禮仁 (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性別、年級與地區之自我概念及學業成績之比較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論文。
侯崇文 (2001):家庭結構、家庭關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應用心理研究,11,25-43。
洪儷瑜 (1993):研究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人際關係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91-106。
洪儷瑜 (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徐彩淑 (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徐錫穎 (200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馬月琴 (2008):高工學生情緒智力、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兼論導師情緒智力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 (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 (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莊懷義、劉焜輝、曾端真、張鐸嚴 (1990):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木金 (2000):國民中小學生與家人相處情形之調查研究。學生輔導,68,126-145。
陳志成 (1997):智能障礙青少年家庭動力、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陳佳齡 (2006):不同教育階段學習障礙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怡君 (2007):高中身心障礙學生知覺的家庭功能、學校支持、希望感與人際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陳昭儀 (1995):身心障礙兒童與家庭。師大學報,40,187-212。
陳淑美 (1981):我國國民教育階段中兒童及青少年親子互動關係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73-188。
陳皎眉 (1995):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臺北:教育部。
陳皎眉 (1997):人際關係。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郭淑玲 (2004):台灣現行融合教育國中普通生與身心障礙生同儕關係之探討。天主教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
傅義婷 (2007):國中學生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景蘭 (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程景琳 (2010):社交計量及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青少年關係攻擊及孤寂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1,143-162。
鈕文英 (1989):青少年人際關係的輔導。諮商與輔導,44,41-42。
黃伶如 (2006):國中學生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堅厚 (1999):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黃淑玲 (1995):國民小學學生人際關係、學業成就與自我觀念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筱甄 (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黃德祥 (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俊傑、王淑女 (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45-68。
黃宗堅、謝雨生、周玉慧 (2004):家人關係的測量與分類:以青少年原生家庭成員互動為例。中華心理學刊,46,4,307-328。
廉孟潔 (2007):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家庭互動關係與其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楊妙芬 (1995):單親兒童非理性信念、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葉光輝譯 (2005)。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臺北市:雙葉書廊。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 (2004).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8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鄒啟蓉 (2000):發展遲緩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趙曉美 (2001):自我概念多層面階層結構之驗證暨增進自我概念課程之實驗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佳靜 (2002):國小學童出生序與社會興趣、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蔡金鈴 (2006):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順良 (1985):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態度與學校環境對國中學生自我肯定及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239-264。
蔡淑鈴、吳麗娟 (2003):青少年的親子互動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 (2001):親子互動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宇彣 (2003):與父母分離-個體化、貴人經驗與國中生的人我知覺、人際互動模式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盧宜蔓 (2010):人際關係與人際界線。諮商與輔導,298,2-4。
蕭佳純 (2009):家庭社經地位、自我概念、學業表現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情形之探討。當代教育研究,17,3,1-40。
賴孟足 (2003):有智障手足之國小學童其家庭互動對學校表現之影響。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綵思、魏麗敏 (2005):台灣中部地區國中小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對攻擊行為影響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19,2,23-48。
羅品欣、陳李綢 (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21-240。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2006年9月29日)。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http://www.set.edu.tw/frame.asp。2010年5月28日。
西文部分
Barkauskiene, R. (2009) . The role of parenting for the adjustment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person-oriented approach. Learning Disabilities: A Contemporary Journal, 7(2), 1–17.
Baron, R. M., & Kenny, D. A.(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6),1173-1182.
Burton, S. A., & Goggin, W. C.(1985). Age, gender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development using the FIRO-BC.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2),168-171.
Brown & Heath (1998). Social competence in peer-accepted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Annual 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 Psychologist (30th, Orlando), 14-18.
Coopersmith, S. (1969). Implications of studies on self-esteem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ERIC Record Details - ED033742.
Dyson, L. L. (2003).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ithin the family context: A comparison with Siblings in global self-concept, academic self-percep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8(1), 1–9.
Kershner, J. R. (1990). Self-concept and IQ as predictors of remedial success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6), 368-374.
Laursen, B., Furman, W., & Mooney, K. S. (2006). Predicting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and self-worth from 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networks: Variable-centered and 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s.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52(3), 572-600.
Marsh, H. W. (1990).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 - concep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 77-170.
McNamara, J. K., & Willoughby, T. (2010).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isk-taking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25(1), 11–24.
Madgem, S., Affleck, J., & Lowenbraun, S. (1990). Social effects of integrated classrooms and resource room/regular clas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7), 439-445.
Neely-Barnes, S. L., & Dia, D. A. (2008).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Early and Intens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 5 (3), 93-107.
Short, S. (2007). The effects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the self-concept of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Victoria).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G.C. (1976).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and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407-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