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亭瑋
論文名稱: 臺灣音樂經紀的先鋒─遠東音樂社
指導教授: 黃均人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6
中文關鍵詞: 遠東音樂社
英文關鍵詞: Far East music compan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8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遠東音樂社是臺灣的第一間音樂經紀公司。在戒嚴的時代背景之下,為避免給當局圖利的印象,因此以「音樂社」作為名稱,如此可顯示所從事之工作與音樂活動有關,又可避免當局不必要的過度聯想。遠東音樂社成立之後積極協助文化交流派遣來臺的節目演出,讓早年的臺灣愛樂者有機會接觸到來自海外的表演者,見識國際水準的音樂或藝文演出。
    創業之艱辛,遠東音樂社也曾經面臨經營的困境,但憑藉著對於臺灣整體音樂環境的使命感而堅持下來。營業期間(1956-1983)介紹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大使,大多數是音樂家,也有舞蹈家。這些節目也都成為今日許多愛樂者心中的美好回憶,也扮演著臺灣藝文環境的推手。
    在臺灣早期艱辛的音樂環境中,遠東音樂社扮演了外籍演出者與臺灣演出場地之間稱職的中介角色,儘管與國際相較不夠頂尖,但已經是當時臺灣環境所能做到的最好。遠東音樂社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一家音樂經紀公司,也是臺灣音樂經紀的開路先鋒。

    The Far East Music Company is said to be the first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in Taiwan. In order to avoid presenting the authorities a harmful image, Far East Company substituted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for “music company”. Therefore it made the authorities considered that Far East is a company which related with music business instead of a commercial company.
    During 1956-1983, Far East Music Company introduced many sorts of foreign performers to Taiwanese audiences. It was a tough work to establish the bridge for foreign performers and Taiwanese audiences in early times. However, Far East still insisted their objectives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 of music in the near future.
    Briefly, Far East is not only a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but as well as the spearhead of Taiwan music management business.

    致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緒論 1 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 研究限制 4 第一章 遠東音樂社前的音樂巡演 7 第一節 新竹、臺中賑災義捐音樂會(1935年) 7 第二節 空中交響樂團來臺(1955年) 12 第二章 遠東音樂社成立緣起 24 第一節 臺灣社經背景 24 第二節 音樂外交與臺灣文化政策背景 30 第三節 江良規與遠東旅行社 34 第三章 遠東音樂社與張繼高 47 第一節 1960年之前引介來臺之表演節目 47 第二節 張繼高 53 第三節 《音樂與音響》 60 第四章 遠東音樂社對臺灣藝文環境的影響 66 第一節 觀眾音樂教育的提升及演出場地的增設 66 第二節 國際視野的擴大 73 第三節 中美斷交之後的外交指標 75 第五章 遠東音樂社的歷史評價 78 第一節 回顧遠東音樂社 78 第二節 交棒新象 82 第三節 音樂經紀公司相繼成立 95 結論 99 參考資料 103 附錄表 遠東音樂社主辦音樂會一覽表 112

    一、書籍
    不著撰人。《臺灣光復五十年專輯 索引篇》。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3。

    王子妙。《臺灣音樂發展史》。臺南:王子妙,2002。

    朱匯森 主編。《中華民國農業史料(一)土地改革史料》。臺北:國史館,1988。

    江良規博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編。《江良規博士紀念集》。臺北:江良規博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68。

    李文志。《「外援」的政治經濟分析─重構「美援來華」的歷史圖像(1946-1948)》。臺北:憬藝企業,2003。

    李慧娜 主編。《新象25週年》。臺北:藝術之友雜誌社,2003。

    林懷民等 著。《繁花綻放─新象傳奇30年》。臺北:遠流出版,2008。

    吳密察等 著。《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臺北: 前衛出版,2008。

    吳國禎。《吟唱臺灣史》。臺北:臺灣北社,2003。

    金士傑。《金士傑 劇本I》。臺北:遠流出版,2003。

    侯惠芳。《我看音樂家》。臺北:大呂出版,1993。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臺北:帕米爾書店,1981。

    陳美玲。《鄭有忠的音樂世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郁秀。《音樂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6。

    陳郁秀 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1997。

    ________。《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1997。

    ________。《百年臺灣音樂圖像巡禮》。臺北:時報文化,1998。

    莊永明。《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1995。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二)》。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

    黃秀慧。《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臺北:時報文化,2003。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臺北:風雲論壇,2005。

    ________。《臺灣政治發展(1949-2009)》。臺北:風雲論壇,2009。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 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

    楊憲宏 主編。《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臺北:允晨文化,1996。

    張繼高。《必須贏的人》。臺北:九歌出版,1995。

    ______。《樂府春秋》。臺北:九歌出版,1995。

    張廷抒 主編。《追求完美─張繼高》。臺北:躍昇文化,1996。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 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啟雄、潘光哲 訪問,王景玲 記錄。《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游素凰。《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臺北:樂韻出版社,2000。

    趙琴。《琴韻心聲》。臺北:爾雅出版,1978再版。

    劉寧顏 主編。《臺灣土地改革紀實》。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德瑞克‧李波厄特《五十年傷痕: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郭學堂、潘中岐、孫小林 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薛宗明 編。《中外音樂大事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謝文治。《國際關係研究綱要》。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增訂七版。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 譯。臺北:前衛出版,2002。

    Margaret Campbell.《不朽的大提琴家》。張世祥 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

    Roy Macridis ed.《當代各國外交政策》。胡祖慶 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

    Theodore E. Steinway.《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莊靖 譯。臺北:大雁出版,2008。

    二、期刊與報章
    中華日報。〈遠東音樂社揮別藝壇 張繼高功成身退〉。《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0。

    中央日報。〈推動國內音樂欣賞風氣 張繼高辛勤廿五載 任勞任怨功不可沒 今日退休後將專心寫作辦雜誌〉。《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1。

    本刊記者。〈遠東音樂社為什麼介紹艾文‧艾利和他的舞團〉。《音樂與音響》No. 50(八月號,1977):50-56。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雜誌》No. 8(二月號,1968):12-15。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11-13。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音樂月刊》No. 10(四月號,1968):11-16。

    卡茲。〈國際樂壇動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20-22。

    江良規。〈音樂發展與企業組織〉。《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3-84。

    汪玨。〈在慕尼黑訪問指揮費伯〉。《音樂與音響》No. 72(六月號,1979):36-41。

    宋伯邨。〈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女高音伊麗娜‧羅絲Elinor Ross六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59(五號,1978):28-31。

    吳心柳。〈衷心勸勉「新象」……〉。《音樂與音響》No. 131(五月號,1984):24-24,39-40。

    ________。〈愛樂罪言〉。《音樂與音響》No. 130(四月號,1984):22-23。

    ________。〈簡覆許博允先生〉。《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64-65。

    ________。〈寄雲門〉。《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26-27。

    ________。〈關於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二月初的來訪〉。《音樂與音響》No. 101(十一月號,1981):117-118。

    ________。〈憶遠東‧念新象〉。《音樂與音響》No. 117(三月號,1983):22-26。

    ________。〈西德伍登貝格室內樂團六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72(六月號,1979):29。

    ________。〈關係音樂生根的幾件事〉。《音樂與音響》No. 83(五月號,1980):24-25。

    ________。〈知音人語〉。《音樂與音響》No. 98(八月號,1981):26-28。

    ________。〈怎樣鑑別音樂會好壞?〉。《音樂與音響》No. 67(一月號,1979):34-35。

    ________。〈新象賣了多少票〉。《音樂與音響》No. 85(七月號,1980):31-32。

    ________。〈伊迪斯‧瑪蒂絲來也〉。《音樂與音響》No. 16(十月號,1974):11。

    ________。〈遠東音樂社廿週年〉。《音樂與音響》No. 32(二月號,1976):15。

    ________。〈維也納歌劇能來嗎〉。《音樂與音響》No. 22(四月號,1975):13。

    ________。〈從安琪這一家看奧國音樂〉。《愛樂音樂月刊》No. 2(四月號,1966):107。

    林淑美。〈吳心柳,文化成蔭 紀念張繼高與第一家音樂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表演藝術》No. 34(8月號,1995):42-46。

    周美惠。〈大提琴家─雅諾斯。史塔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28-29。

    侯惠芳。〈廿五年來 多少艱辛已成笑談!張繼高談往事 究竟難忘情〉。《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8。

    ________。〈記一段二十年的友情〉。《音樂與音響》No. 255(七月號,1995):50-52。

    計者。〈遠東音樂社始終〉。《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3-82。

    ________。〈維亞納兒童合唱團第十度來臺〉。《音樂與音響》No. 89(十一月號,1980):114-119。

    記者。〈西德古典室內樂團訪臺演奏〉。《愛樂音樂月刊》No. 19(十二月號,1969):130。

    ________。〈科隆三重奏團訪臺〉。《愛樂音樂月刊》No. 18(十月號,1969):14。

    ________。〈東方音樂社將有音樂盛會〉。《愛樂音樂月刊》No. 16(八月號,1969):12。

    徐元民、郭金芳、顏伽如〈三軍球場的歷史圖像─臺灣瘋迷籃球的第一現場〉。《運動文化研究》No. 3(十二月號,2007):7-39。

    張繼高。〈江先生對社會音樂發展的貢獻〉。《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5-90。

    許博允。〈敲開水泥地〉。《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62-63。

    許常惠。〈文化與音樂生活─慶祝遠東音樂社成立十周年〉。《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20-23。

    陳義雄。〈一個交響樂團的成長〉。《愛樂音樂月刊》No. 10(四月號,1968):58-59。

    ________。〈空中交響樂團首次臨臺獻演〉。《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44-49。

    ________。〈臺灣人深情邂逅吉卜賽人牽引奧列夫斯基〉。《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8(三月號,2007):35-41。

    ________。〈室內管弦樂團之父卡爾‧幕辛格與斯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7(四月號,2007):52-59。

    ________。〈江良規博士獨立創立臺灣史上第一家音樂藝術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0(七月號,2007):28-37。

    ________。〈亞洲第一位世界性歌唱家三浦環Miura Tamaki與中國第一位世界性歌唱家斯義桂〉。《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2(九月號,2007):38-47。

    ________。〈音樂推手在民間,官家何曾貢獻〉。《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5(十二月號,2007):45-46。

    陳正儀。〈托斯卡尼尼傳人康泰利的悲劇〉。《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136-141。

    陳志銘。〈張繼高先生追思會紀聞〉。《音樂與音響》No. 255(七月號,1995):56-58。

    陳懿儀。〈臺灣音樂藝文的發源地─中山堂〉。《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50-53。

    晚蟬。〈樂府春秋〉。《愛樂雜誌》No. 2(四月號,1966):8-11。

    ________。〈樂府春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8-10。

    ________。〈樂府春秋〉。《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20-23。

    趙琴。〈自求完美追求精緻的張繼高〉。《樂覽》No. 110(八月號,2008):19-30。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O)〉。《歐美研究》No. 31(三月號,2001):79-127。

    蔡啟智。〈盤據歌劇界的指揮巨匠〉。《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104-107。

    蔡竹煌。〈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愛樂音樂月刊》No. 13(三月號,1969):67。

    蔡竹煌。〈波士頓交響樂團〉。《愛樂音樂月刊》No. 12(七月號,1968):68-70。

    蔡文怡。〈四分之一世紀的樂聲〉。《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7。

    劉若熙。〈別開生面的國際學舍 富曼先生伉儷訪問記〉。《中國一周》No. 357(二月二十五日,1957):8。

    賴雪莉。〈廿五年來的國際文化交流的耕耘者,張繼高談遠東音樂社的苦辣酸甜〉。《音樂與音響》No. 86(八月號,1980):136-139。

    鄧昌國。〈音樂企業化概念的建立〉。《愛樂雜誌》No. 2(四月號,1966):96-97。

    編輯部。〈遠東音樂社結束業務〉。《音樂與音響》No. 121(七月號,1983):19-24。

    ________。〈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六月第十一度訪臺〉。《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82-87。

    ________。〈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一月重來〉。《音樂與音響》No. 53(十一月號,1977):31-35。

    ________。〈艾文尼克萊斯舞團本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35(5月號,1976):82。

    ________。〈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二月初來臺〉。《音樂與音響》No. 18(十二月號,1974):52。

    ________。〈想法和作法〉。《音樂與音響》No. 1(八月號,1973):7。

    ________。〈知音人語〉。《音樂與音響》No. 25(七月號,1975):13。

    謝祖榕。〈貝倫德訪華追記〉。《音樂與音響》No. 43(一月號,1977):29-34。

    聯合報。〈音樂界幾件小事值得研討求改進 市交響樂團窮得向外募樂器 全臺灣只有一架史坦偉鋼琴〉。聯合報 八版,1966年6月29日。

    戴獨行。〈樂團訪臺辦理入境手續費時〉。聯合報 八版,1966年6月29日。

    聯合報。〈吉格蒙迪獨奏獲得觀眾讚賞〉。聯合報,1968年9月25日。

    耳聰。〈劉夢漢的鋼琴獨奏會〉。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10日。

    三、學位論文
    李兆翔。〈藝術文化產業經理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邱詩珊。〈臺灣省交響樂團與臺灣文化協進會在戰後初期(1945-1949)音樂之角色〉。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胡采蘋。〈臺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

    郎祖明。〈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

    陳啟昕。〈臺灣表演藝術產業通路策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陳衡志。〈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中柔性權力的運用:以美國新聞總署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愛晶。〈表演藝術團體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4。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2。

    張思菁。〈舞蹈展演與文化外交;西元1949-1973年間臺灣舞蹈團體國際展演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6。

    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菁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

    楊惠玲。〈表演藝術之中介組織兩廳院與藝術推廣公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5。

    謝瑩潔。〈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及財源籌措為討論〉。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三、網路資料
    臺灣大百科全書。〈遠東音樂社〉。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24,摘錄於30 March 2010。

    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歷史沿革〉。http://www.csh.taipei.gov.tw/ct.asp?xItem=1116472&ctNode=6613&mp=119061,摘錄於19 May 2012。

    四、訪談紀錄
    席慕德。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0年4月28日)。

    辛永秀、趙琴。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0年7月24日)。

    陳義雄。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1年9月26日)。

    陳義雄。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1年11月7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