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亭瑋 |
---|---|
論文名稱: |
臺灣音樂經紀的先鋒─遠東音樂社 |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遠東音樂社 |
英文關鍵詞: | Far East music company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8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遠東音樂社是臺灣的第一間音樂經紀公司。在戒嚴的時代背景之下,為避免給當局圖利的印象,因此以「音樂社」作為名稱,如此可顯示所從事之工作與音樂活動有關,又可避免當局不必要的過度聯想。遠東音樂社成立之後積極協助文化交流派遣來臺的節目演出,讓早年的臺灣愛樂者有機會接觸到來自海外的表演者,見識國際水準的音樂或藝文演出。
創業之艱辛,遠東音樂社也曾經面臨經營的困境,但憑藉著對於臺灣整體音樂環境的使命感而堅持下來。營業期間(1956-1983)介紹許多來自不同國家的文化大使,大多數是音樂家,也有舞蹈家。這些節目也都成為今日許多愛樂者心中的美好回憶,也扮演著臺灣藝文環境的推手。
在臺灣早期艱辛的音樂環境中,遠東音樂社扮演了外籍演出者與臺灣演出場地之間稱職的中介角色,儘管與國際相較不夠頂尖,但已經是當時臺灣環境所能做到的最好。遠東音樂社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一家音樂經紀公司,也是臺灣音樂經紀的開路先鋒。
The Far East Music Company is said to be the first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in Taiwan. In order to avoid presenting the authorities a harmful image, Far East Company substituted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for “music company”. Therefore it made the authorities considered that Far East is a company which related with music business instead of a commercial company.
During 1956-1983, Far East Music Company introduced many sorts of foreign performers to Taiwanese audiences. It was a tough work to establish the bridge for foreign performers and Taiwanese audiences in early times. However, Far East still insisted their objectives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 of music in the near future.
Briefly, Far East is not only a music management company, but as well as the spearhead of Taiwan music management business.
一、書籍
不著撰人。《臺灣光復五十年專輯 索引篇》。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
王育德。《臺灣─苦悶的歷史》。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1993。
王子妙。《臺灣音樂發展史》。臺南:王子妙,2002。
朱匯森 主編。《中華民國農業史料(一)土地改革史料》。臺北:國史館,1988。
江良規博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 編。《江良規博士紀念集》。臺北:江良規博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1968。
李文志。《「外援」的政治經濟分析─重構「美援來華」的歷史圖像(1946-1948)》。臺北:憬藝企業,2003。
李慧娜 主編。《新象25週年》。臺北:藝術之友雜誌社,2003。
林懷民等 著。《繁花綻放─新象傳奇30年》。臺北:遠流出版,2008。
吳密察等 著。《劃破時空看見臺灣來時路》。臺北: 前衛出版,2008。
吳國禎。《吟唱臺灣史》。臺北:臺灣北社,2003。
金士傑。《金士傑 劇本I》。臺北:遠流出版,2003。
侯惠芳。《我看音樂家》。臺北:大呂出版,1993。
陳志奇。《戰後美國對華政策之蛻變》。臺北:帕米爾書店,1981。
陳美玲。《鄭有忠的音樂世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郁秀。《音樂臺灣》。臺北:時報文化,1996。
陳郁秀 編。《音樂臺灣一百年論文集》。臺北:白鷺鷥基金會,1997。
________。《臺灣音樂閱覽》。臺北:玉山社出版,1997。
________。《百年臺灣音樂圖像巡禮》。臺北:時報文化,1998。
莊永明。《臺灣第一》。臺北:時報文化,1995。
許常惠。《音樂史論述稿(二)》。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96。
黃秀慧。《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臺北:時報文化,2003。
彭懷恩。《臺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臺北:風雲論壇,2005。
________。《臺灣政治發展(1949-2009)》。臺北:風雲論壇,2009。
傅啓學。《中國外交史 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7。
楊憲宏 主編。《Pianissimo:張繼高與吳心柳》。臺北:允晨文化,1996。
張繼高。《必須贏的人》。臺北:九歌出版,1995。
______。《樂府春秋》。臺北:九歌出版,1995。
張廷抒 主編。《追求完美─張繼高》。臺北:躍昇文化,1996。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 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啟雄、潘光哲 訪問,王景玲 記錄。《湯銘新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5。
游素凰。《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探索1945→1975》。臺北:樂韻出版社,2000。
趙琴。《琴韻心聲》。臺北:爾雅出版,1978再版。
劉寧顏 主編。《臺灣土地改革紀實》。臺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9。
德瑞克‧李波厄特《五十年傷痕:美國的冷戰歷史觀與世界》。郭學堂、潘中岐、孫小林 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薛宗明。《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薛宗明 編。《中外音樂大事年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謝文治。《國際關係研究綱要》。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增訂七版。
戴天昭。《臺灣國際政治史》。李明峻 譯。臺北:前衛出版,2002。
Margaret Campbell.《不朽的大提琴家》。張世祥 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6。
Roy Macridis ed.《當代各國外交政策》。胡祖慶 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1。
Theodore E. Steinway.《人與琴─圖說史坦威鋼琴百年傳奇》。莊靖 譯。臺北:大雁出版,2008。
二、期刊與報章
中華日報。〈遠東音樂社揮別藝壇 張繼高功成身退〉。《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0。
中央日報。〈推動國內音樂欣賞風氣 張繼高辛勤廿五載 任勞任怨功不可沒 今日退休後將專心寫作辦雜誌〉。《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1。
本刊記者。〈遠東音樂社為什麼介紹艾文‧艾利和他的舞團〉。《音樂與音響》No. 50(八月號,1977):50-56。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雜誌》No. 8(二月號,1968):12-15。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11-13。
________。〈國內樂壇動態〉。《愛樂音樂月刊》No. 10(四月號,1968):11-16。
卡茲。〈國際樂壇動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20-22。
江良規。〈音樂發展與企業組織〉。《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3-84。
汪玨。〈在慕尼黑訪問指揮費伯〉。《音樂與音響》No. 72(六月號,1979):36-41。
宋伯邨。〈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女高音伊麗娜‧羅絲Elinor Ross六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59(五號,1978):28-31。
吳心柳。〈衷心勸勉「新象」……〉。《音樂與音響》No. 131(五月號,1984):24-24,39-40。
________。〈愛樂罪言〉。《音樂與音響》No. 130(四月號,1984):22-23。
________。〈簡覆許博允先生〉。《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64-65。
________。〈寄雲門〉。《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26-27。
________。〈關於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二月初的來訪〉。《音樂與音響》No. 101(十一月號,1981):117-118。
________。〈憶遠東‧念新象〉。《音樂與音響》No. 117(三月號,1983):22-26。
________。〈西德伍登貝格室內樂團六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72(六月號,1979):29。
________。〈關係音樂生根的幾件事〉。《音樂與音響》No. 83(五月號,1980):24-25。
________。〈知音人語〉。《音樂與音響》No. 98(八月號,1981):26-28。
________。〈怎樣鑑別音樂會好壞?〉。《音樂與音響》No. 67(一月號,1979):34-35。
________。〈新象賣了多少票〉。《音樂與音響》No. 85(七月號,1980):31-32。
________。〈伊迪斯‧瑪蒂絲來也〉。《音樂與音響》No. 16(十月號,1974):11。
________。〈遠東音樂社廿週年〉。《音樂與音響》No. 32(二月號,1976):15。
________。〈維也納歌劇能來嗎〉。《音樂與音響》No. 22(四月號,1975):13。
________。〈從安琪這一家看奧國音樂〉。《愛樂音樂月刊》No. 2(四月號,1966):107。
林淑美。〈吳心柳,文化成蔭 紀念張繼高與第一家音樂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表演藝術》No. 34(8月號,1995):42-46。
周美惠。〈大提琴家─雅諾斯。史塔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28-29。
侯惠芳。〈廿五年來 多少艱辛已成笑談!張繼高談往事 究竟難忘情〉。《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8。
________。〈記一段二十年的友情〉。《音樂與音響》No. 255(七月號,1995):50-52。
計者。〈遠東音樂社始終〉。《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3-82。
________。〈維亞納兒童合唱團第十度來臺〉。《音樂與音響》No. 89(十一月號,1980):114-119。
記者。〈西德古典室內樂團訪臺演奏〉。《愛樂音樂月刊》No. 19(十二月號,1969):130。
________。〈科隆三重奏團訪臺〉。《愛樂音樂月刊》No. 18(十月號,1969):14。
________。〈東方音樂社將有音樂盛會〉。《愛樂音樂月刊》No. 16(八月號,1969):12。
徐元民、郭金芳、顏伽如〈三軍球場的歷史圖像─臺灣瘋迷籃球的第一現場〉。《運動文化研究》No. 3(十二月號,2007):7-39。
張繼高。〈江先生對社會音樂發展的貢獻〉。《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85-90。
許博允。〈敲開水泥地〉。《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62-63。
許常惠。〈文化與音樂生活─慶祝遠東音樂社成立十周年〉。《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20-23。
陳義雄。〈一個交響樂團的成長〉。《愛樂音樂月刊》No. 10(四月號,1968):58-59。
________。〈空中交響樂團首次臨臺獻演〉。《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44-49。
________。〈臺灣人深情邂逅吉卜賽人牽引奧列夫斯基〉。《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8(三月號,2007):35-41。
________。〈室內管弦樂團之父卡爾‧幕辛格與斯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7(四月號,2007):52-59。
________。〈江良規博士獨立創立臺灣史上第一家音樂藝術經紀機構遠東音樂社〉。《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0(七月號,2007):28-37。
________。〈亞洲第一位世界性歌唱家三浦環Miura Tamaki與中國第一位世界性歌唱家斯義桂〉。《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2(九月號,2007):38-47。
________。〈音樂推手在民間,官家何曾貢獻〉。《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15(十二月號,2007):45-46。
陳正儀。〈托斯卡尼尼傳人康泰利的悲劇〉。《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136-141。
陳志銘。〈張繼高先生追思會紀聞〉。《音樂與音響》No. 255(七月號,1995):56-58。
陳懿儀。〈臺灣音樂藝文的發源地─中山堂〉。《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50-53。
晚蟬。〈樂府春秋〉。《愛樂雜誌》No. 2(四月號,1966):8-11。
________。〈樂府春秋〉。《愛樂雜誌》No. 7(一月號,1968):8-10。
________。〈樂府春秋〉。《愛樂音樂月刊》No. 9(三月號,1968):20-23。
趙琴。〈自求完美追求精緻的張繼高〉。《樂覽》No. 110(八月號,2008):19-30。
趙綺娜。〈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一九五一至一九七O)〉。《歐美研究》No. 31(三月號,2001):79-127。
蔡啟智。〈盤據歌劇界的指揮巨匠〉。《MUZIK謬斯客古典月刊》No. 3(十二月號,2006):104-107。
蔡竹煌。〈辛辛那提交響樂團〉。《愛樂音樂月刊》No. 13(三月號,1969):67。
蔡竹煌。〈波士頓交響樂團〉。《愛樂音樂月刊》No. 12(七月號,1968):68-70。
蔡文怡。〈四分之一世紀的樂聲〉。《音樂與音響》No. 120(六月號,1983):77。
劉若熙。〈別開生面的國際學舍 富曼先生伉儷訪問記〉。《中國一周》No. 357(二月二十五日,1957):8。
賴雪莉。〈廿五年來的國際文化交流的耕耘者,張繼高談遠東音樂社的苦辣酸甜〉。《音樂與音響》No. 86(八月號,1980):136-139。
鄧昌國。〈音樂企業化概念的建立〉。《愛樂雜誌》No. 2(四月號,1966):96-97。
編輯部。〈遠東音樂社結束業務〉。《音樂與音響》No. 121(七月號,1983):19-24。
________。〈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六月第十一度訪臺〉。《音樂與音響》No. 119(五月號,1983):82-87。
________。〈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一月重來〉。《音樂與音響》No. 53(十一月號,1977):31-35。
________。〈艾文尼克萊斯舞團本月來臺〉。《音樂與音響》No. 35(5月號,1976):82。
________。〈亞力山大‧洛埃倫敦芭蕾舞團十二月初來臺〉。《音樂與音響》No. 18(十二月號,1974):52。
________。〈想法和作法〉。《音樂與音響》No. 1(八月號,1973):7。
________。〈知音人語〉。《音樂與音響》No. 25(七月號,1975):13。
謝祖榕。〈貝倫德訪華追記〉。《音樂與音響》No. 43(一月號,1977):29-34。
聯合報。〈音樂界幾件小事值得研討求改進 市交響樂團窮得向外募樂器 全臺灣只有一架史坦偉鋼琴〉。聯合報 八版,1966年6月29日。
戴獨行。〈樂團訪臺辦理入境手續費時〉。聯合報 八版,1966年6月29日。
聯合報。〈吉格蒙迪獨奏獲得觀眾讚賞〉。聯合報,1968年9月25日。
耳聰。〈劉夢漢的鋼琴獨奏會〉。臺灣新生報,1949年12月10日。
三、學位論文
李兆翔。〈藝術文化產業經理人核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9。
邱詩珊。〈臺灣省交響樂團與臺灣文化協進會在戰後初期(1945-1949)音樂之角色〉。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胡采蘋。〈臺灣古典音樂文化工業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2。
郎祖明。〈表演藝術經紀公司對藝文環境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
洪梅芳。〈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
陳啟昕。〈臺灣表演藝術產業通路策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7。
陳衡志。〈冷戰時期美國公共外交中柔性權力的運用:以美國新聞總署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9。
張愛晶。〈表演藝術團體公共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4。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2。
張思菁。〈舞蹈展演與文化外交;西元1949-1973年間臺灣舞蹈團體國際展演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碩士論文,2006。
楊淑梅。〈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菁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
楊惠玲。〈表演藝術之中介組織兩廳院與藝術推廣公司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5。
謝瑩潔。〈我國藝術補助機制之檢討─以組織、運作及財源籌措為討論〉。國立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1。
三、網路資料
臺灣大百科全書。〈遠東音樂社〉。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224,摘錄於30 March 2010。
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歷史沿革〉。http://www.csh.taipei.gov.tw/ct.asp?xItem=1116472&ctNode=6613&mp=119061,摘錄於19 May 2012。
四、訪談紀錄
席慕德。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0年4月28日)。
辛永秀、趙琴。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0年7月24日)。
陳義雄。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1年9月26日)。
陳義雄。黃亭瑋 採訪 (臺北,201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