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庭宇 Wu, Ting-Yu |
---|---|
論文名稱: |
七年級世代語言態度與族群認同 Taiwanese Language Attitudes & Ethnic Identity in 1980S. |
指導教授: |
李勤岸
Li, Khin-Huan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臺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語言使用 、語言態度 、族群認同 、七年級世代 |
英文關鍵詞: | Language Use, Language Attitude, Ethnic Identity, 1980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TCLL.006.2018.A0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8 下載:5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調查佇咧1981年到1990年出世的七年級世代,的語言使用、語言態度和族群認同,主要探討(1)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和語言態度的影響;(2)族群認同的情形;(3)語言使用和族群態度的關係。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探討語言轉移、語言使用、語言態度、族群認同等等相關的文獻和資料;閣進一步針對七年級世代的成長背景和現狀,建立本研究架構和研究問題的依據,運用問卷調查法和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研究。
研究顯現,七年級世代的語言能力、語言使用,攏已經以華語為主。佇咧情感和價值觀的表現,和過去台灣國語政策背景的推動有誠明顯的關係;族群認確實是仰賴「共同來源」,抑是「共同的語言或文化」,來形構「族群想像」,不而過「台灣認同」嘛有可能會取代「四大族群」的認同。也就是講,語言無去會影響著族群界線的改變。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languages, attitudes, and ethnic identity of people born in 1980s in Taiwan. It focuses on (1) 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 (2) Ethnic identity;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use and ethnic attitude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the language ability and language use of people born in 1980s are already dominated by Mandarin.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s and values has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omotion of Taiwan’s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background in the history.
Ethnic groups rely on parents’ ethnic group sources. However, the "four major ethnic groups" may be replaced by the identity of "Taiwan identity". That is to say, the disappearance of language will affect the change of the ethnic boundaries.
中文
James A. Banks & Cherry A. McGee Banks著、陳枝烈等譯,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和觀點》。台北:心理出版社。
Uwe Flick著、李正賢等人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台北:五南。
日婉琦,2003,〈族群接觸和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和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和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第8卷第2期,頁145-208。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
王甫昌,2005,〈戶口普查籍別類屬轉變之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九期》,頁59-117。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和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王雯君,2005,〈婚姻對女性族群認同的影響一以台灣閩客通婚為例〉,《思和言》, 第43 卷第2期,頁119-178。
冉明珠,2009,〈通霄地區的客家族群在語言使用上的隱形行為初探〉,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和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文瑜,1996,〈由台北縣學生和老師對母語教學之態度調查看母語教學之前景〉,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和政策》台北市:前衛。
何萬順,2009〈語言和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和台灣華語談起〉, 《語言暨語言學》,第10卷第2期,頁375-419。
吳美枝,2011,〈語言使用和客家認同關係之研究─以三義鯉魚潭村為例〉,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和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蘭,2009,〈2008年國小學童家長使用語言調查研究──以台北市十二所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吳國賢,1985,〈國語發音在台灣:目前趨勢和一般錯誤之探討〉,《教學和研究》, 第7期,頁113-125。
呂麗蓉,1987,〈台灣地區語言態度、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卓立,2008,〈台灣原住民太魯閣族族群意識變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 瑛,2006,〈邁向「他者」和「賦權」:新移民女性的學習和教學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41期,頁25-36。
李佳芬,2010,〈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族群認同和客家語學習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國基,2008,〈東南亞外籍配偶子女雙族裔認同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李勤岸,2006,《母語教育──政策及拼音規劃》,台南:開朗。
李嫦薇,2006,〈從多元文化看台灣詔安客的族群認同—以雲林縣崙背鄉詔安客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和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丘湟,2006,〈國民黨政權在經濟上的省籍差別待遇體制和族群建構〉,國立中 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宜慧,2007,〈雅美語語言活力和語言保存之研究〉,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玲,2010,〈語言使用和族群認同的可能關係:以中壢市新新國小之家長為 例的經驗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和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林憶秋,1987,〈大台北地區民眾對國語和台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榮舉,1994,〈論台灣客家文化運動〉,收錄於鍾肇政、徐正光等著,《客家文化論叢》,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頁31-41。
施正鋒,1996,〈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語言政治和政策》台北市:前衛。
施正鋒,2000,《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市 : 前衛。
施正鋒,2006,《台灣族群政治和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出版。
施正鋒,2007,〈客家社會的當代發展:認同政治篇〉。頁448-479,收錄於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台北市: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施任芳,2003,〈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惟仁,1992,《台灣語言危機》,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ok)著、徐雨村譯,2009,《文化人類學》,高雄:巨流。
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和客家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鉅昌,2014,〈客家地區的「隱形化」發展歷程:以中壢為例〉碩士論文: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凌 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和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1997,《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正光,1998,《台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1期,30-33。
徐超聖、李佳芬,2012,〈國小高年級客家學童客家語學習和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關西地區為例〉,嘉大教育研究學刊 ,第28期,頁73-100。
馬騰嶽,2003,〈分裂的民族和破碎的臉:「泰雅族」民族認同的建構和分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和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市:允晨文化。
張文成,2005,〈「太魯閣族」的認同和認定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和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1997,〈台灣的政治轉型和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入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和政策》,頁37-71。台北市:前衛。
張茂桂,1999,〈第八章、種族和群的關係〉,收入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和台灣社會》,頁239-279,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張茂桂等,1993,《族群關係和國家認同》,台北市:業强。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張智遠,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知識和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前鎮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毓仁,2004,〈台東縣家長雙語使用態度之調查研究——以馬蘭國小為例〉,《語言人權和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50。
張錦裕,2001,〈學校情境中影響台灣原住民族國中生族群認同因素之探究─以花蓮地區阿美族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和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和「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第201期,頁31-40。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和自尊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木柱,1989,〈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收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頁127-156,台北市:巨流。
許木柱,1991,〈弱勢族群問題:社會和文化層面的探討〉,收錄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頁399-428。台北:巨流。
許正輝,2011,〈2010年桃園縣語官使用行為佮態度調查研究一以國民中學學生家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連梓均,2011,〈從語言接觸之觀點探討客家聚落的族群互動關係─以新屋鄉笨港村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珍妦,2004,〈美濃地區幼兒在家語言使用現況調查暨其國客雙語能力和智力之相關探討〉,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和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枝烈,1996,〈原住民兒童族群認同和文化認知之探討〉,收錄於教育部編,《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屏東,屏東教育大學原住民族教育研究中心。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如,1998,《台灣語言教育政策之回顧和展望》,高雄市:高雄復文。
陳淑娟、江文瑜 2005〈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和母語維繫—以泰雅族水田部落為例〉,《語文學報》,第12期,頁139-154。
陳淑嬌,2007,〈台灣語言活力研究〉,收入於鄭錦全等編輯《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頁25-50,台北市 : 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
陳毓齡,2009,〈新移民家庭資本和其子女族群認同之關係研究-以中部四縣市國中階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瑞芸,1990,〈族群關係、族群認同和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萍,1998,〈台東縣蘭嶼鄉雅美族第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型態及語言態度之調查〉,靜宜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陳麗君,2011,〈台灣大學生的語言意識〉,《台語研究》,第3卷第2期,頁4-25。
陳麗華、劉美慧,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第9期,頁 177-226。
陳逸君,2002,〈現代台灣族群意識之建構-以噶瑪蘭族為例〉,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麥格(Marger, Martin N.)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2007,《族群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彭芊琪,2005,〈外省客家人的本土化:以廣東陸豐莊氏宗親會為例〉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鄂貞君,2003,〈台灣地區民眾對目前語言教育政策所持之態度及其語言族群忠誠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和族羣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 文鶴。
黃振彰,2005,〈六堆地區青少年族群認同和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森泉、張雯雁,2003,〈外籍新娘婚姻適應和子女教養問題之探討〉,《社會科教育研究》,8期,頁135-169。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台灣四個地區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和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永仕,1989,《台灣方言的保留和易位》,台北市:文鶴。
葉錫南、詹惠珍、程玉秀,”Language Use in Taiwan: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Domain Analysis”,《師大學報:人文和社會科學類 》第49卷第1期,頁75-107。
劉惠玲,2005,〈台灣客家文化運動和族群建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慧君,2006,〈家庭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美琪(Laping.Taji),2007,〈原住民族群認同和收看原住民族電視台行為之關連性研究-以花蓮地區Truku(太魯閣族)為例〉,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 影學系(所)碩士論文。
蔡仲茵,2014,〈北高地區大學生對國語和台語之語言態度調查〉,國立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蔡宜真,2011,〈高雄市都市原住民青少年族群和地方認同〉,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淑鈴,2001,〈語言使用和職業階層化的關係:比較台灣男性的族群差異〉,《台灣社會學研究》,第1期,頁65-111。
蔡惠明,2010,〈「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以屏東縣滿州鄉的客家人為例〉,《台灣學誌》第1期,頁205-229。
鄭亘良,2004年9月3日)。〈論「年級論」──年級現象的初步探討〉,《Reset》http://sex.ncu.edu.tw/reset/?p=606,瀏覽日期:2016/04/04
鄭安秀,2010,〈台灣語言使用和態度初探—以台北、高雄兩地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素英,2007,〈閩客雜居地區居民的語言傳承:以新竹縣新豐鄉為例〉,《語言暨語言學》,第8卷第3期,頁667-710。
蕭新煌、徐正光,1995,〈客家族群的「語言問題」─台北地區的調查分析〉,《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10期,頁1-40。
應凱仁,2011,〈客籍大學生語言使用態度和使用行為研究:以中山醫學大學為對象〉,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雅茹,2009,〈台灣英語政策和其對語言態度和語言使用之影響〉,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春枝、張耐,2000,〈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探討〉,《師友》第3期,頁37-40。
西文
Abramson, Harold J.. 1980. “Assimilation and Pluralism.” In Stephan Thernstrom ed.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150–160.
Baker, C. (1988). Key Issues in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Bourdieu Pierre (1991).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llivant, B.(1993). Culture: Its Nature and Meaning for Education. In J. A. Banks& C. A. M. Banks(Eds), Multiculture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2nd ed., pp.29-47). Boston: Allyn & Bacon.
Caltabiano, N. J. (1984). Perceived differences in ethnic behaviour: A pilot study of Italo-Australian Canberra resi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55(3), 867-873.
Chan, Hui-chen.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Fasold, R. (1984).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Feifel, E.(1994). Language Attitudes in Taiwan. Taipei: Crane.
Ferguson, C. A. (1972). “Diglossia”, In Giglioli, P. P. (Eds).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selected readings. (pp. 232-251) Harmondsworth: penguin.
Fishman, J. A. (1972).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An Interdisciplinary Social Science Approach to Language in Society.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Gardner, R. C. and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Giles, Howard. (1973). Accent Mobility: A model and some data.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5: 87-105.
Gordon, Milton M.. (1964). Assimilation in American Life: The Role of Race, Religion, and National Origins.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per, A .(1999). Culture: The Anthropologists’Accoun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 W. E. (2003). A social psychology of bilingualism. In C. B. Paulston & G. R. Tucker(eds.), Sociolinguistics: The essential readings, 305–321. Malden, MA: Blackwell.
Lee, H. C. (2004). ” A Survey of Language Ability,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Attitudes of Young Aborigines in Taiwan.” In C. Hoffmann, & J. Ytsma (Eds.), Trilingualism i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pp. 101-117).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Phinney, J. S. & Rotheram, M. J. (1986).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Themes andImplications” In M. J. Rotheram & J. S. Phinney (Eds.), Children’s Ethnic Socialization. London: Sage. 10-28
Phinney, J. S., & Alipuria, L. L.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older adolescents from four ethnic groups. Journal of Adolescent ,13 ,171-183.
Phinney, Jean S., (1990), “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Review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8(3): 499-514.
Ryan, E. B; Giles, H. and Sebastian, R. J. (1982)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 language variation” in Ryan, E. B. and Giles, H (ed.), Attitudes towards Language Variation. 1-19. Edward Arnold, London.
Shuy, R. W. and Williams, R. (1973) “Stereotyped Attitudes of Selected English Dialect Communities”, in Shuy, R. W. and Fasold, R. W. (Ed). Language Attitudes: Current Trends and Prospects (pp. 85-96). Washington, D. 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Tajfel, H., (1982).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3, 1-39.
Van den Berg, Marinus E. (1986). Language planning and language use in Taiwan: a study of language choice behavior in public settings. Taipei, Taiwan : Crane.
Van den Berghe, Pierre L. (1978). Race and Racis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Wiley.
Wallman, S.(1983).Identity options. In C. Fried (Ed.), Minorities: Community and identity. Berlin: Springer-Verlag.
Wilkie, Mary E.. 1977. “Colonials, Marginals and Immigrants: Contributions to a Theory of Ethnic Stratifica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 67-95.
Yinger, John Milton. 1981. “Toward a Theory of 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Ethinic and Racial Studies 4(3): 24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