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亞群
Liu, Ya-Chun
論文名稱: 國中學生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國中為例
Relationships of Life Stress,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指導教授: 陳政友
Chen, Cheng-Yu
胡益進
Hu, Yih-J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國中生青少年生活壓力睡眠品質憂鬱程度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eenager, life stress, sleep quality, depression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HPHE.023.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89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之相關。以新北市某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取三個年段各四個班共292人,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問卷292份,有效回收率100%,本研究所得重要結果如下:
    一、 自覺健康狀況以中等偏好居多,自認目前健康狀況差及非常差者不到兩成。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中多數回應為「沒有困擾」及「很少困擾」,壓力感受較大的部分為學業壓力及個人壓力。逾四成學生睡眠品質不佳。憂鬱程度部分中重度症狀者佔約一成五。
    二、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會因「性別」、「自覺健康狀況」、「家庭社經地位」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中女生的生活壓力高於男生;自覺健康狀況愈好,生活壓力會愈低。
    三、 研究對象睡眠品質會因「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女生的睡眠品質比男生差;自覺健康狀況愈差,睡眠品質愈差;九年級學生的睡眠品質較八年級學生差。研究對象憂鬱程度會因「性別」、「自覺健康狀況」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研究對象中女生的憂鬱程度大於男生;自覺健康狀況愈差,憂鬱程度愈大。
    四、 研究對象整體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進一步分析學業壓力、人際壓力、家庭壓力、個人壓力均與憂鬱程度呈顯著正相關,表示整體生活壓力愈大、睡眠品質愈差、學業壓力愈大、人際壓力愈大、家庭壓力愈大、個人壓力愈大,其憂鬱程度愈高。研究對象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表示睡眠品質愈差,其憂鬱程度也愈高。
    五、 研究對象之背景變項、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並可解釋總變異量之60.0%。當控制背景變項及睡眠品質時,生活壓力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並解釋總變異量之31.5%;當控制背景變項及生活壓力時,睡眠品質可有效預測憂鬱程度,並解釋總變異量之6.2%。在控制背景變項後,研究對象的生活壓力與睡眠品質可以有效預測其憂鬱程度,其中生活壓力中的「人際壓力」、「個人壓力」為主要預測變項。研究結果發現研究對象的人際壓力及個人壓力愈大者、睡眠品質愈差者,其憂鬱程度愈高。
      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諸多建議,期能降低國中生之人際與個人壓力,並提升睡眠品質,以降低他們的憂鬱程度,增進其身心理健康。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of life stress,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Taiwan. By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three classes from each grad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ample and there were 292 samples in the study. Using a self-designed, 100% of all questionnaires were validated.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Participant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was above average, less than 20% participants feel their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ad and pretty bad.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life stress responses were “no distress” and “seldom distress”. And the major stress perception came from academic pressure and self pressure. About 40% of the participants had poor sleep quality. About 15% of them had high degree of depression.
    2. The life stress wa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variables of the girl students show higher life stress than boy students. Who had better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had lower life stress.
    3. The sleep quality wa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grade” and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Girl students, 9th graders, and who had worse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had worse sleep quality. The de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gender" and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Girl students and who had worse conscientious health status had high depression.
    4.There was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life stress and depression, and so were academic pressure, interpersonal pressure, family life pressure and self pressure. The more academic pressure, interpersonal pressure, family life pressure and self pressure tend to high depression. There was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The worse sleep quality, the higher depression.
    5. The study of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life stress and sleep quality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explain 60.0% of total variance. When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leep quality were controlled, life stress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explain 31.5% of total variance. When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life stress were controlled, sleep quality could predic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and explain 6.2% of total variance. When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controlled, life stress and sleep quality could significant predict the degree of depression. "Interpersonal pressure", "self pressure", and "sleep quality" were the main predictors. The more interpersonal pressure and self pressure, and the worse sleep quality, the higher depressi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could be used to decrease the participants’ interpersonal pressure and self pressure and to improve the sleep quality and decrease depression. In advance, to upgrade the participants’ status of health.

    謝誌 Ⅰ 中文摘要 Ⅲ 英文摘要 Ⅴ 目次 Ⅶ 表目次 Ⅸ 圖目次 Ⅹ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 5 第六節 研究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活壓力的意涵及其測量 9 第二節 睡眠品質的意涵及其測量 16 第三節 憂鬱程度的意涵及其測量 19 第四節 生活壓力相關因素之探討 25 第五節 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探討 27 第六節 憂鬱程度相關因素之探討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之分佈情形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睡眠品質及憂鬱程度之現況 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背景變項與其生活壓力、睡眠品質、憂鬱程度之關係 63 第四節 研究對象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間之關係 71 第五節 研究對象憂鬱程度的預測 73 第六節 討論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1 附錄一 問卷內容效度專家考驗名單 101 附錄二 CES-D問卷使用同意書 102 附錄三 國中生生活壓力、睡眠品質與憂鬱程度相關之問卷 103

    一、中文部分: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憂鬱症。基層醫學,18(7),154-165
    王昭琪(2005)。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 11,2007,1-31。
    王素真、洪耀釧、葉一晃(2014)。影響大學生睡眠品質與身心健康因素之研究。工程科技與教育期刊,11(3),348-361。
    王毓吟(2007)。國中生知覺父母, 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王筱君(2012)。女性國中教師工作壓力, 家庭壓力與憂鬱傾向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土城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王鈺舒(2014)。台灣青少年解釋型態,憂鬱及心理健康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高雄市。
    王維君(2009)。國中生生活壓力與其偶像崇拜之研究-以苗栗縣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台北市。
    王蓁蓁(1999)。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2016)。青少年自殺防治。取自:http://tspc.tw/tspc/upload/tbepaper/20160328180718_file1.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6)。2016年青少年睡眠大調查。取自:http://www.tssm.org.tw/file/1483682380.pdf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7)。2017台灣常見睡眠問題盛行率的變化趨勢:一個十年的橫斷性重覆調查。取自:http://www.tssm.org.tw/file/1494489550.pdf
    生命教育資訊網(2009)。什麼是憂鬱症?。取自http://life.cpshs.hcc.edu.tw/files/13-1003-1405.php?Lang=zh-tw
    伍淑玉(2015)。國中生自尊、希望感、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朱崇信(2005)。青少年憂鬱情緒之相關因素探究:家庭經濟壓力與社會支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2016)。104 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取自:https://www.dgbas.gov.tw/ct.asp?xItem=39937&ctNode=3307&mp=1
    吳明穎(2007)。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與父母依附及其對人際互動、憂鬱的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桃園市。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爲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吳麗娟、陳淑芬(2006)。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8(2),85-104。
    呂岳霖(2004)。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學生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巨流圖書公司。台北。四版。48-50。
    林立寧、張妍怡、何曉旭、李蘭(2012)。青少年之睡眠問題。臺灣醫學,16(1),72-83。
    林杏真(2001)。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林耀盛、李仁宏、吳英璋(2006)。雙親教養態度、家庭功能與青少年憂鬱傾向關係探討。臨床心理學刊,3(1),35-45。
    邰啟揚(2017)。幸福心理學:心理學家談自我減壓。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
    洪辰諭、 陳麗華。(2012)。青少女睡眠時間、身體質量指數與憂鬱症狀之相關研究。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7),21-28。
    洪穎晨(2014)。新北市高中職生休閒參與、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相關因素調查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胡海國(1971)。發展心理學 (原作者: Elizabeth B. Hurlock)。臺北: 桂冠圖書公司。
    高民凱、林清文(2000)。中學生的解釋風格、生活壓力和憂鬱之關係:從憂鬱的認知特異質--壓力模式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0(1),41-59。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2015)。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憂鬱情緒障礙自助手冊。台北市:衛生福利部。
    張宇翔、吳德敏、賴香如(2015)台灣城市與鄉村國中生睡眠品質與相關因素研究。臺灣公共衛生雜誌,34(3),335-347。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灣東華。
    張彩秀(2008)。青少年健康行為與憂鬱情緒之差異分析。弘光學報,52,55-65。
    張顥霓(2010)。國中學生睡眠品質及其影響因素探討--以台北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許文耀、黃國彥、林亮吟、詹佳真、吳佑佑、葉雅馨(2002)。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台北:董氏基金會。
    許馨云、張晏蓉(2018)。臺南市某高中職進修部學生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方式相關研究。學校衛生護理雜誌,26,22-40。
    郭靜靜(2003)。青少年憂鬱傾向、生活壓力、冒險行為對其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佩伶、陳政友(2015)臺北市某私立中學學生睡眠品質與相關因素探討。學校衛生,66,45-66。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奐妤、林杏足(2016)。國中資優生完美主義類型、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四十三期,43,29。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陳為堅(2005)。學校憂鬱傾向學生推估及預防策略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研究報告。
    陳美娟、楊志良(2008)。大學生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部某私立大學為例。學校衛生,53,35-55。
    陳筱瑄(2002)。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 主觀生活壓力, 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傅瓊儀、陸偉明、程炳林(2002)。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制握信念及社會支持在國中生壓力知覺的作用。教育心理學報,34(1),61-82。
    游恆山(1999)。心理學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黃文俐(2002)。影響某完全中學學生睡眠品質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市。
    黃以謙(2003)。泰然駕馭都市壓力。香港:明窗。
    黃君瑜、許文耀(2003)。青少年憂鬱量表編製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6(1),167-190。
    楊浩然(2002)。青少年憂鬱疾患及憂鬱症狀之追蹤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台北市。
    葉在庭(2003)。焦慮與憂鬱情緒現象之探討-檢驗情緒三領域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2),87-111。
    葉蓁、李思賢(2013)。從個人、家庭、學校面向探討高中職學生憂鬱相關因素。中等教育,64(2),136-156。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www.jtf.org.t 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
    董氏基金會(2010)。大台北地區國、高中學生運動習慣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7&Page=1
    董氏基金會(2011)。台灣五都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研究。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79&Page=1
    董氏基金會(2012)。2012年全國大學生憂鬱情緒與運動習慣之相關性調查。取自: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81&Page=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6)。誰吃了安眠藥?。取自:https://www.fda.gov.tw/tc/newsContent.aspx?id=19627&chk=e85dfde0-08c8-41be-9d07-1e6ec279d544
    鄭泰安(2013)。近20年台灣焦慮症與憂鬱症盛行率倍增。當代醫學,472,91-94。
    盧怡任、黃正鵠(2004)。台南市行為困擾國中生之非理性信念與焦慮, 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1),81-108。
    蕭帆琦、詹雅(2014)。失眠與憂鬱的梅比斯環-睡眠與情緒相互影響之關係。臨床心理通訊,60,3-12。
    藍采風(2014)。壓力管理:提升生活的品質。幼獅文化。
    蘇靜如(2010)。國中生幽默感對生活壓力與幸福感之調節作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 DSM-IV. Washington,DC
    Birmaher, B., Ryan, N. D., Williamson, D. E., Brent, D. A., Kaufman, J., Dahl, R. E., Perel, J., & Nelson, B. (1996).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5, 1427-1439.
    Dewald, J. F., Meijer, A. M., Oort, F. J., Kerkhof, G. A., & Bogels, S. M. (2010). The influence of sleep quality, sleep duration and sleepiness on school performanc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meta-analytic review. Sleep Medicine Reviews, 14(3), 179-189.
    Folkman, S. (2013).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In Encyclopedia of behavioral medicine (pp. 1913-1915). Springer New York.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6). Stress process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2), 107.
    Petersen, A. C., Compas, B. E., Brooks-Gunn, J., Stemmler, M., Ey, S., & Grant, K. E. (1993).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2), 155.
    Riemann, D., Berger, M., & Voderholzer, U. (2001). Sleep and depression—results from psychobiological studies: an overview. Biological psychology, 57(1), 67-103.
    Takahash.Y, Kipnis, D. M., & Daughada.Wh. (1968). GROWTH HORMONE SECRETION DURING SLEEP.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47(9), 207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Fact sheet- depression.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69/e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