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柯驎晏 Ke, Lin-Yen |
---|---|
論文名稱: |
碧海行旅:柯驎晏的臺灣山水當代實踐 Journey by the Turquoise Water: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Taiwan's Landscapes by Ke, Lin-Yen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i, Zhen-Ming |
口試委員: |
李振明
Li, Zhen-Ming 林章湖 Lin, Zhang-Hu 程代勒 Chen, Dai-Le 孫翼華 Sun, Yi-Hua 陳炳宏 Cheng, Ping-Hung |
口試日期: | 2024/07/29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空間 、地方 、海 、土地意識 、文化意象 |
英文關鍵詞: | Space, Place, Sea, Land Consciousness, Cultural Imagery |
研究方法: | 風格分析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1538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地方」為出發點,欲以文化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臺灣」在藝術史的脈絡中,是如何從一個客觀的地理空間被形塑為今日的文化地方,並審視筆者個人創作時應如何思考對地景的想像。本文共分為六章:
第一章先說明為了回應自身創作,透過釐清相關理論和藝術史發展以闡述本文的研究動機,再對研究方法、範圍和使用名詞做了說明及解釋。
第二章接著論述學理依據的部分,本段先用文化地理學的視角討論「空間」與「地方」的差異,並進一步解釋「地方」與「非地方」在當代社會進入了交織混融的複雜狀態,再來藉由上述觀念梳理「臺灣本土思維」在臺灣藝術史中之延展,援引代表性的藝術家介紹臺灣藝術從清領時期發展至當代多元的藝術面貌。
第三章藉由貢布里希(E.H. Gombrich, 1909-2001)的圖像學研究及形式分析的成果,說明風格及文化養成背景,對於藝術家在創作上的影響。筆者之創作立基於山水畫形式,透過方聞對山水畫空間處理方式的分析,以及爬梳山水的三個空間發展時期,試著理解山水圖式成型的邏輯。
第四章以自身創作方法為探討對象,討論創作實踐的過程和皴法的當代意義。
第五章,以筆者的作品論述實踐,在地理風土及文化意象上結合臺灣土地意識的創作進程,分為四個系列:實景山水、海景文化意象、海洋休閒活動及生物多樣性,試著以自身發展之「海苔皴」技法描繪出契合臺灣土地的繪畫圖式。
第六章結論整合以上論述,闡述未來創作發展的其他可能性及展望。
This thesis takes "place" as its starting point, aiming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how "Taiwan" has been shaped from an objective geographical space into today's cultural place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t history. It also examines how the author should contemplate the imagination of landscape in personal creation.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through clarify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t history to respond to the author's own creation. It also describes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 methods, scope, and terminology use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irst exa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pace" and "pl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It further explains the complex intertwined state of "place" and "non-pla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then reviews the extension of "Taiwanese local thinking" in Taiwanese art history and introduces representative artists to depict the diverse artistic landscape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contemporary times.
The third chapter uses Gombrich's (1909-2001) iconographic research and formal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influence of style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n artists' creation. The author's work is based on the form of landscape painting. By analyzing Fang Wen's spatial handling i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reviewing the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landscape spac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logic of the form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s.
The fourth chapter explores the author's creative methods, discussing the process of creative practice and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brushstroke technique.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of the author's works, combining th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imagery of Taiwan's l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ries: real scene landscapes, sea culture imagery, marine leisure activities, and biodiversit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pict a painting pattern that fits the land of Taiwan through the self-developed "nori brushstroke" technique.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des by integrating the above discussions and elaborating on other possibilitie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creative development.
專書
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上海:上海書畫,2012。
方聞,《方聞的中國藝術史九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21。
白適銘,〈雙重「地方」的可能?戰後台灣美術環境經驗之建構〉,《臺灣美術通史》,臺北:麗文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2021。
石守謙,《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2010。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2012。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中國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
林章湖,《後現代與台灣當代水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段義孚著,王志標譯,《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02。
袁金塔,〈戰後(1945)臺灣水墨畫發展初探──兼論水墨抽象(下)〉,《現代美術》第83期,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1999。
高居翰著,李珮樺譯,《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化中的自然風格》,臺北市:石頭,2013。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三民,2004。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東大,1997。
陳傳席,《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弘仁》,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陳葆真,〈方聞教授對中國藝術史學界的貢獻〉,《漢學研究通訊》36:1,總141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17.02。
E.H. Gombrich著,楊成凱、李本正、范景中譯,《藝術與錯覺——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廣西:廣西美術,2012。
Edward Relph著,劉蘇、相欣奕譯,《地方與無地方》,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John Urry著,黃琬瑜譯,《觀光客的凝視3.0》,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6。
Tim Cres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
Tuan, Yi-Fu.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77. Print.
期刊
黃琪惠,〈傳統的新生〉,《臺灣美術兩百年(上):摩登時代》,臺北:春山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2。
樊波,《寫意大手筆 奇絕生妙境─梅清山水審美再探》,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8。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2009。
鄭善禧,〈文人畫與民俗藝術之結合〉,《臺灣視覺文化》,臺北市:藝術家,1995。
蕭瓊瑞,〈「自我」的鏡像──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地方色彩〉,《臺灣學通訊》第53期,臺北:國立臺灣圖書館,2011。
蕭瓊瑞,《島嶼色彩:臺灣美術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蕭瓊瑞,《懷鄉與認同:台灣方志八景圖研究》,臺北市:典藏藝術家,2006。
謝里法,〈林玉山的回憶〉,《雄獅美術》100期,臺北:雄獅美術,1979。
顏娟英,〈觀看的眼睛與思索的心靈〉《視覺藝術》第3期,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2000。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臺北市:雄獅,2001。
廖新田,〈近鄉情怯:台灣近現代視覺藝術發展中本土意識的三種面貌〉,《文化研究》第2期,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03.01。
畫冊
王嘉驥,《李義弘:回顧展》,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22.06。
王撰,《芥子園畫譜》,臺北市:文友,民45。
吳繼濤,《〔臺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江兆申──狂狷清勁的風骨》,臺北市:藝術家,2010。
姚瑞中,《進/出「地方」──吳繼濤、姚瑞中的當代風景游牧》,臺北:大觀藝術空間,2017。
莊坤良,〈李振明美學:生態水墨的新視界〉,《墨非墨:李振明創作集》,臺北:國父紀念館,2019。
楊同慧總編輯,《2020潛龍勿用─林章湖書畫展》,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20。
蔡家丘,〈從臺灣八景看見臺灣—概述臺灣美術風景圖像的變遷〉,《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專冊Ⅲ:臺灣紀行》,臺北市:北市美術館,2014。
鄭惠美,《臺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鄭善禧》,台北市:藝術家,2004。
謝世英,〈林玉山的多文化經驗與其畫作中的臺灣〉,《觀物之生:林玉山的繪畫世界》,臺北市:史博館,2006。
雜誌
林明賢,〈茲土有情──席德進的藝術與台灣〉,《藝術家》第556期,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21。
網路
《攬勝》展覽概述,故宮博物院,https://theme.npm.edu.tw/exh109/EmbracingSites/ ,檢閱日期:2022.11.29。
「地方」詞彙解釋,參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正本,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45200&la=0&powerMode=0 ,檢閱日期:2023.11.03。
「空間」詞彙解釋,參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正本,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78842&la=0&powerMode=0 ,檢閱日期:2023.11.03。
水金九礦業遺址及九份金瓜石之介紹,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938441&IndexCode=online_metadata ,檢閱日期:2023.10.11。
民國時期的台灣八景介紹,實景旅遊網,https://www.vrwalker.net/tw/topicpage/topic_taiwan_top_scenery8.php,檢閱日期:2023.11.01。
吳宜靜,〈如何能擺平缺電問題 同時減碳、減煤、減空污?〉,環境資訊中心報導,https://e-info.org.tw/node/232757,檢閱日期:2024.5.13。
李振明,〈走跳台灣島岩間的後文人山水──探看柯驎晏創作〉,丹之寶藝廊官網,https://www.tansbao.com/ke-article2.html ,檢閱日期:2024.5.29。
李琪,〈向世界行銷「台灣紅」〉,天下雜誌第800期,https://www.cw.com.tw/article/5010016,檢閱日期:2024.5.30。
邵廣昭,〈探索潮汐間的富饒,美麗的潮間帶生態系〉,農傳媒網站,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15083,檢閱日期2024.5.29。
高拱乾簡介,參見臺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臺灣知識的骨幹,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598 ,檢閱日期:2023.10.28。
野銀舊部落介紹,台東縣觀光局,https://tour.taitung.gov.tw/zh-tw/attraction/details/393 ,檢閱日期:2023.10.11。
臺灣新八景介紹,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677,檢閱日期:2023.11.01。
黑嘴端鳳頭燕鷗介紹,尋找珍貴稀有的馬祖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交通部觀光署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https://www.matsu-nsa.gov.tw/Articles.aspx?a=2921&l=1,檢閱日期:2023.10.29。
歐洛,〈感謝法國塗料製造商的新發明,你現在可以輕鬆使用天價「克萊因藍」粉刷家裡的牆面〉,非池中藝術網,https://artemperor.tw/focus/2577 ,檢閱日期:202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