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鴻
Lin, Jia-Hong
論文名稱: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與挑戰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of the Overseas Chinese Democratic Movement
指導教授: 范世平
Fan, Shih-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8
中文關鍵詞: 中國大陸民主民主運動華僑
英文關鍵詞: China, Democracy, Democratic Movement, Oversea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12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大陸和解嚴前的臺灣在政府結構有其共通性,也同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亦有著高速的經濟成長,海外也分別有一群支持自身政權的留學生和華僑,均試圖促進政治民主化的海外民主運動。然而,臺灣雖已成為華人社會中民主進程最快的地方,中國大陸似乎仍未見政治管制有鬆動的現象。關於此問題,現今已有許多中國大陸民主進程研究的文獻,筆者在此類文獻中並未發現有特別關注海外民主運動對中國大陸民主化影響的研究。故筆者希望能夠站在海外民主運動對臺灣民主化影響的基礎之上,觀察海外民主運動是否能夠對中國大陸產生推動民主進程的作用。
      為回答這個問題,本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由三個層面作為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的觀察點。首先,從大陸海外民運的外部機遇來看,大陸海外民運受國際、臺灣和香港支援程度大小的影響。其次,從大陸海外民運發展的脈絡來看,受歷次大陸民主運動的政治動員方式和政治主張所影響。第三,從大陸海外民運內部觀察,受其政治工作方式、組織團結程度,以及如何運用前述兩點給予的資源所影響。第二個部分則延續第一個部分的分析結果,並結合國際結構和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程度作為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挑戰的觀察點。第三個部分則是回到研究的起點,探討何以臺灣能,中國大陸還不能?
      本研究分為五章,因針對此議題來探討中國大陸民主進程的研究至目前為止仍尚少,故本論文在第二和第三章著重探討前述的第一部分。在第四章則結合前述第一、二和三部分作為本研究議題的回顧和檢視。第五章則針對本研究議題做一SWOT分析,並對本研究議題提出後續研究建議。

    Mainland China has its compatibility in the government structure with Taiwan while Taiwan is in martial law. For example, both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ve the influence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lso have the rapi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part from these, there are a group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overseas Chinese who support own political power overseas, attempt the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like promoting the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However, Taiwan has become the quickest of democratic advancement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mainland China has still not become flexible on the control of its politics. About this question, nowadays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the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c advancement, however, they do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mainland China affected by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Therefore, I want to find out whether the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can have the impetus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mainland China base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by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this research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irstly, in the exterior opportunities, the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is influenced by the supportive ext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aiwan and Hong Kong. Secondly, the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is influenced by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ays and politics claims of previous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c movement upon its development thread. Thirdly, in the interior observation of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the movement is influenced by the ways of its political works, the degrees of united organization, and how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that forecited. The second part is to continue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first partial, and also unifies the international structure and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mainland China as the viewpoints of challenges on the mainland China overseas democratic movement. The third part is retur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discuss why Taiwan can succeed while mainland China can’t.
      This research divides into five chapters;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that discuss the mainland China democratic advancement in the view of this subject up to present. Therefor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emphatically discuss the forecited first part. At the forth part, it unifies the forecited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arts as the review and survey of the research. In the last chapter, I make a SWOT analysis in the light of this research subject,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proposal.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途徑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壹、文件分析法 4 貳、比較研究法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壹、研究範圍與名詞解釋 7 貳、研究限制 10 第六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架構 11 壹、研究假設 11 貳、研究架構 12 第七節 文獻回顧 14 壹、華人母國僑務政策相關文獻 14 貳、海外華人發展史相關文獻 18 参、海外華人民主運動相關文獻 21 肆、文獻評析 24 第二章 中國大陸本土民主運動的發展與政治主張 25 第一節 中共建政後到文革前的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發展 25 壹、毛澤東的兩篇講話:「五七一代」民主運動的起源 25 貳、「五七一代」民主運動的嘗試過程 26 参、「五七一代」民主運動的主張 28 第二節 「文革」末到「兩次天安門事件」前中國大陸民主運動發展 29 壹、「李一哲」大字報的主張和嘗試 29 貳、「四五」運動的主張和嘗試 30 参、「西單民主牆」時期的民主主張和嘗試 30 肆、「中國之春」與「中國民主團結聯盟」:中國大陸第一次的海外民主運動 35 第三節 80年代的中國大陸民主運動 38 壹、「八六學潮」的民主主張和嘗試 38 貳、「八九民運」民主運動的主張和嘗試 40 第三章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發展和工作 47 第一節 1990年後的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 47 壹、1993年「華盛頓會議」 47 貳、1998年「中國民主黨」 49 参、2008年「零八憲章」 51 肆、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之參與者和政治主張發展 52 第二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政治參與方式 57 壹、政治動員:示威與請願 57 貳、維繫中國大陸國內和海外民主運動的橋梁 59 参、國際遊說 63 肆、成立對抗組織 64 伍、設立網路論壇連結海內外 70 第三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國際支援 72 壹、美國 72 貳、臺灣 77 参、香港 82 第四章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挑戰和機遇 87 第一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挑戰和困境 87 壹、中國大陸內部缺乏有利環境 87 貳、組織內部缺乏互信與合作 91 参、海外僑民不支持 95 肆、國際支持的程度下降 98 第二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機遇 100 壹、「憲政」和「維權運動」是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和國內連結的機遇 101 貳、臺灣成為中國大陸反對力量的基地 102 第三節 臺灣與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的不同 103 壹、中國大陸較臺灣海外民主運動在外部條件較困難之處 103 貳、中國大陸較臺灣海外民主運動在內部條件較困難之處 105 参、中國大陸較臺灣海外民主運動在外部條件較優勢之處 106 肆、中國大陸較臺灣海外民主運動在內部條件較優勢之處 108 第五章 結論 111 第一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SWOT分析 111 壹、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競爭優勢 111 貳、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競爭劣勢 112 参、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競爭機會 114 肆、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組織的競爭威脅 115 第二節 中國大陸海外民主運動發展的策略建議 116 壹、短程:運用網路連結中國大陸「維權運動」,並發展海外「憲政」研究 117 貳、中程:結合「反中勢力」,並彌補世代斷層的危機 117 参、長程:回歸中國大陸,持續深化民主的品質 118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18 參考文獻 119

    壹、 中文部分
    一、 專書
    Ardrew J. Nathan著,何大明譯,從極權統治到韌性權威:中國政治變遷之路(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7年9月)。
    Geoffroy, C.著,黃發典譯,臺灣獨立運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方勵之,方勵之自傳:天體物理的開拓者,民主的啟蒙者(臺北:天下文化,2013年)。
    王丹,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王丹,王丹回憶錄:從六四到流亡(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王丹、張柏樹、許良英等,公共知識分子:紀念方勵之(臺北:公共知識分子出版社,2012年)。
    丘進,華僑華人藍皮書:華僑華人研究報告(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1年)。
    余杰,我無罪:劉曉波傳(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
    吾爾開希,為自由而自首:吾爾開希的流亡筆記(新北市:八旗文化,2013年)。
    岑超南,北大精神 五七綻放(香港:五七學社出版公司,2010年)。
    李凡,當代中國的自由民權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1年)。
    李洪林,中國思想運動史(1949~1989年)(香港:天地圖書,2010年)。
    林秀珍,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師大書苑,2007年)。
    周勁恆著,葉慧芳譯,魏京生前傳(臺北:捷幼出版社,1998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
    胡為眞,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臺北:臺灣商務,2001年)。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范世平,中國大陸僑務政策與工作體系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范世平,大陸出境旅遊與兩岸關係之政治分析(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徐文立,我以我血薦軒轅(華盛頓:勞改基金會,2011)。
    秦晉,求索與守望:中國民運江湖回望錄(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0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許志嘉,當代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臺北:生智文化,2004年)。
    陳佳宏,海外臺獨運動史: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代中(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陳佳宏,臺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2006年)。
    陳儀深訪問;林東璟、鄭毓嫻、吳佩謙、周維朋、簡佳慧、曾韋禎紀錄,海外臺獨運動相關人物口述史:續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
    麥謙禮,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
    楊中美,中共外交教父:錢其琛(臺北:時報文化,1999年)。
    劉曉波,向良心說謊的民族(臺北:捷幼出版社,2002年)。
    蔡東杰,當代中國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
    二、 書籍專章
    「中國之春」編輯部,「中國當代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反省」,中國之春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之春文選:1982~1992(紐約:中國之春雜誌社,1993年),頁14~23。
    汪岷,「『李一哲』給後來人的幾點啟示」,中國之春編輯委員會編著,中國之春文選:1982~1992(紐約:中國之春雜誌社,1993年),頁24~28。
    周義澄,「二十年海外中國政治流亡運動概覽」,鄭宇碩、羅金義編著,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89~217。
    唐柏橋,「中國民主運動的斷層現象分析」,曾建元主編,東亞自由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中國民運民主臺灣之旅紀實(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頁169~174。
    徐斯儉,「臺灣經驗與中國大陸的民主化」,曾建元主編,東亞自由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中國民運民主臺灣之旅紀實(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頁83~95。
    張嘉娟,「八九民運的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鄭宇碩、羅金義編著,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153~188。
    郭秋慶,「德國和中國建交以來的中國政策──以梅克爾總理時期為主」,施正鋒、翁明賢主編,全球中國政策(臺北:翰蘆圖書公司,2013年),頁249~270。
    黃再添、洪哲勝,「臺灣民主運動經驗談」,曾建元主編,東亞自由化、民主化與區域和平:中國民運民主臺灣之旅紀實(臺北:唐山出版社,2003年),頁33~39。
    蔡耀昌,「『六四事件』與中港兩地民主發展的互動」,鄭宇碩、羅金義編著,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99~113。
    譚志強,「直接目擊與傳媒再現『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場域之爭』」,鄭宇碩、羅金義編著,那夜無星:八九民運二十年顧後瞻前(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221~240。
    三、 期刊
    「中國民主聯合陣線章程」,中國之春,第118期(1993年3月),頁7~9。
    于大海,「『北京之春』精神長存」,北京之春,第1期(1993年6月),頁3。
    孔誥烽,「建立臺灣主體與中國民間主體的互為尊重-以香港經驗為鑑」,新社會政策,第29期(2013年7月),頁14~15。
    王信賢、王占璽,「夾縫求生:中國大陸社會組織的發展與困境」,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1期(2006年3月),頁27~51。
    王信賢、李宗義,「尋找中國NGOs:兩種路徑與困境」,社會科學論叢,第2卷第2期(2008年10月),頁113~145。
    王軍濤,「『零八憲章』與維權運動」,北京之春,第207期(2010年7月),頁38~39。
    王振寰,「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臺灣社會研究,第14期(1993年3月),頁123~163。
    王賡武,「『黨國民主』與三代海外華人的進與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7期(2010年3月),頁1~15。
    李勇,「臺北三民主義大同盟今昔-兼為大陸反共人士辯誣」,黃花岡雜誌,第6期(2003年7月),頁27~29。
    辛翠玲,「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作用」,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12月),頁181~202。
    林文程演講,趙文瑾整理,「方法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國大陸研究中心通訊,第五期(2005年11月),頁23~27。
    周玉山,「八九民運溯源」,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5期(1999年5月),頁75~84。
    周玉山,「兩次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3期(2001年3月),頁59~77。
    周義澄,「二十年海外中國政治流亡運動概覽」,北京之春,第209 期(2010年10月),頁76~89。
    洋海,「中國移民潮的喜與憂」,澳門月刊,第175期(2011年8月),頁70~72。
    唐元隽,「『零八憲章』是促成人民團結的號角」,北京之春,第207期(2010年7月),頁25~26。
    徐水良,「關於『中國民主黨』事件」,北京之春,第64期(1998年8月),頁43。
    寇健文,「既重用又防範的菁英甄補:中共海歸派高官的仕途發展與侷限」,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3期(2007年9月),頁1~28。
    張旭成,「二十一世紀的美國對華政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2期(2013年6月),頁1~27。
    閆海燕,「中國『新一輪移民潮』的原因及對策探究」,社科縱橫,第26卷第2期(2011年2月),頁86~89。
    陳力、盧葦,「『中國民主團結聯盟十年簡史』第一部分:春天的呼喚」,中國之春,第117期(1993年2月),頁97~108。
    陳力、盧葦,「『中國民主團結聯盟十年簡史』第二部分:在『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的旗幟下……」,中國之春,第118期(1993年3月),頁93~105。
    陳力生,「大陸民主運動邁向進組黨階段」,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1998年9月),頁1~2。
    陳靜瑜,「1965年後美國華人社會菁英階層之研究」,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6月),頁207~260。
    陳韜文、李立峰,「香港不能忘記六四之謎:傳媒、社會組織、民族國家和集體記憶」,新聞學研究,第103期(2010年4月),頁215~259。
    程皓,「主席、副主席競選演說」,中國之春,第118期(1993年3月),頁21~29。
    童清峰、江雁南,「臺學潮刺激香港佔中民主試煉雙城記」,亞洲週刊,第28卷第13期(2014年4月),頁20~25。
    劉劭夫,「傅申奇和『民主之聲』」,中國之春,第119期(1993年4月),頁97~101。
    劉勝驥,「大陸留學生的海外民主運動」,復興崗學報,第44期(1990年12月),頁127~149。
    滕彪,「維權,微博與圍觀:維權運動的線上與線下」,臺灣人權學刊,第2卷第1期(2013年6月),頁43~69。
    蔡慎坤,「維穩的實質是維權意味著什麼?」,澳門月刊,第205期(2014年2月),頁76~77。
    鄭宇碩,「從中共的施政綱領觀察其人權立場」,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50卷第4期(2012年12月),頁123~157。
    四、 未出版之學位論文及專題研究
    林文程,「來自共黨中國之美籍華裔社會科學家的政治立場研究:對中國政治發展及臺海兩岸關係看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2004年8月-2005年12月)。
    范雅梅,「論1949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鴻鈞,「大國的衝突與合作──小布希政府時期的美中關係」,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13)。
    五、網路刊物及新聞
    「一個完全在虛擬的電腦空間中誕生、成長、存在的媒體──CND簡史」,華夏快遞, http://www.cnd.org/my/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3Farticleid=9503。
    「六四24週年關懷中國人權」,民主進步黨政策委員會,http://dpppolicy.blogspot.tw/2013/06/openstudio-2013-3-1-24.html。
    「21名被通緝學運領袖背景與現況」,蘋果日報,2014年5月7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0507/18712275。
    「北京之春」雜誌社,「『北京之春』暫停印刷 含淚斷腸痛告讀者書」,博訊新聞網,2010年10月,http://news.boxun.com/news/gb/intl/2010/10/201010041909.shtml。
    「抗議法院程序違法,趙常青案庭審休庭」,中國人權,http://www.hrichina.org/cht/xin-wen-gong-zuo/ge-gen-zong/kang-yi-fa-yuan-cheng-xu-wei-fa-zhao-chang-qing-ting-shen-xiu-ting。
    CND,「『中國新聞電腦網路』(CND)讀者群的地理分佈」,華夏文摘,第34期(1994年4月),http://www.cnd.org/HXWZ/ZK94/zk34.hz8.html。
    王銘義,「林希翎、魏京生、王丹 高度評價」,中時電子報,2000年5月,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abian2000/transfer/89521c30.htm。
    朱毅,「陳奉孝、王國鄉、王書瑤聚憶北大五一九運動」,北京之春,第248期(2014年1月),http://beijingspring.com/bj2/2010/550/2014122201614.htm。
    臣倩,「習近平出訪,中共駭客攻新唐人內幕」,新唐人電視臺,2013年6月, http://www.ntdtv.com/xtr/gb/2013/06/03/atext908193.html。
    何山,「海外民運團體遊說香港立法會」,自由亞洲電臺,2008年2月,http://www.rfa.org/cantonese/news/hongkong_democracy-20080204.html。
    吳燕玲,「陳光誠訪臺 藍營冷漠以對」,BBC中文網,2013年6月,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taiwan_letters/2013/06/130627_twletter_chen_visit_tw.shtml。
    李凡,「『黃雀行動』營救『六四』民運人士內幕」,大紀元,2012年6月,http://www.epochtimes.com/b5/12/6/1/n3602363.htm。
    肖笙,「陳光誠出逃大事記」,大紀元,2012年5月,http://www.epochtimes.com/gb/12/5/19/n3592714.htm。
    胡漢強,「阮銘、王丹談『茉莉花革命』帶給中國大陸的政治影響」,自由亞洲電臺,2011年3月,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rw-03112011120247.html。
    唐美華,「陳光誠赴美鮮為人知內幕:美中最難以置信的談判」,新唐人電視臺,2012年5月,http://www.ntdtv.com/xtr/b5/2012/05/21/a704508.html.-陳光誠赴美鮮為人知內幕:美中最難以置信的談判.html。
    曹郁芬、曾韋禎、蘇永耀、邱燕玲,「馬拒熱比婭來臺引爆批判」,自由時報,2009年9月,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338269。
    莊亞築,「海協會長陳德銘訪臺中港 民運人士女兒來臺救父」,聯合晚報,2013年11月,http://tachr.blogspot.tw/2013/11/1130_30.html。
    陳子明,「中國大陸民主運動六十年(上)—『民主運動在中國』導論」,中國人權雙週刊,第20期(2010年2月),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324。
    陳子明,「中國大陸民主運動六十年(下)—『民主運動在中國』導論」,中國人權雙週刊,第21期(2010年3月),http://biweekly.hrichina.org/article/359。
    陳隆志,「15政治犯外交交易」,新世紀文教基金會,1998年5月, http://www.taiwanncf.org.tw/ch01/public_show.asp?title=15.%ACF%AAv%A5%C7%A5~%A5%E6%A5%E6%A9%F6%A1%5D%B3%AF%B6%A9%A7%D3%A1%5E。
    富權,「從『北京之春』停刊看馬政府的民運政策」,中國評論月刊網路版,2010年10月,http://hk.crntt.com/crn-webapp/mag/docDetail.jsp?coluid=0&docid=101482072&page=1。
    嵇偉、尚清,「北大解雇教授夏業良加入卡托研究所」,BBC中文網,2014年2月,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2/140212_xia_yeliang.shtml。
    彭濤,「淺析當代中國政治反對派組黨運動」,獨立中文筆會,2014年1月, http://www.chinesepen.org/Article/sxsy/201401/Article_20140122043244.shtml。
    曾建元,「民主進步黨執政經驗反思—臺海兩岸關係的解構與重構」,民主中國,2013年8月,http://www.minzhuzhongguo.org/ArtShow.aspx?AID=35662。
    楊建利,「實名簽署『零八憲章』的意義」,獨立中文筆會,2012年8月,http://www.chinesepen.org/Article/wxdgy/201208/Article_20120812000110.shtm。
    葉靖斯、尚清,「楊建利被拒入境香港參觀六四紀念館」,BBC中文網,2014年4月,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4/140420_hongkong_tiananmen_dissident.shtml。
    鄧韞璧,「中國民主團結聯盟、民主中國陣線、中國民主聯合陣線聯合公報」,博訊新聞網,2010年4月,http://boxun.com/news/gb/party/2010/04/201004220834.shtml。
    羅添斌,「錢達:民運 不是要為臺灣搞情報」,自由電子新聞網,2002年9月,http://www.ltn.com.tw/2002/new/sep/23/today-p6.htm。
    蘇湘嵐、安琪,「習遭抗議 凸顯中共人權迫害多年不變」,新唐人,2013年6月,http://m.ntdtv.com/xtr/mb5/2013/06/09/a911717.html。

    貳、 英文部分
    一、英文文獻
    Chen, Ni, “Branding National Images: The 2008 Beijing Summer Olympics, 2010 Shanghai World Expo, and 2010 Guangzhou Asian Games,”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Vol. 38, No. 5 (December 2012), pp. 731~745.
    Eslamipoor, Reza, and Sepehriar, Abbas, “Firm Relocation as a Potential Solution for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Using a SWOT-AHP Hybrid Method,”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Vol.92, No.3 (May 2014), pp. 269~276.
    Liu, Hong, “New Migrants and the Revival of 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ism,”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14, No. 43(May 2005), pp. 291~316.
    McNally, Christopher A., and Teresa Wright.,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for China’s Current Political Order: The ‘Thick Embeddedness’ of Private Capital Holders,”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43, No. 2 (June 2010), pp. 189~198.
    Salar, M., and Salar, O., “Determining Pros and Cons of Franchising by Using Swot Analysi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 122, No.19 (March 2014), pp. 515~519.
    Steiner, G., Strategic Planning: What Every Manager Must Know (New York: The Free, 1979)
    Verčič, D., and Tkalac Verčič, A., “Public Relations and Lobbying: New Legislation in Slovenia,” Public Relations Review,Vol. 38, No. 1 (March 2012), pp. 14~21.
    Wang, Gungwu, “Greater 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36 (December 1993), pp. 926~948.
    Wang, Huiyao, “China’s Competition for Global Talents: Strategy, Policy and Recommendations,” Vancouver, BC: Asia Pacific Foundation of Canada (May 2012), pp. 1~19.
    Xiang, Biao, and Shen, Wei, “International Student Migr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Vol. 29, No. 5 (September 2009), pp. 513~522.
    Zerba, Shaio H., “The PRC's Overseas Chinese Policy,” (Master’s Thesis dissertation,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Monterey, C. A., 2008).
    二、英文網站
    “2010 Annual Report,”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http://www.cecc.gov/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0-annual-report.
    “2011 Annual Report,”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http://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1-annual-report/asia/china.
    “2012 Annual Report,”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http://www.ned.org/publications/annual-reports/2012-annual-report/asia/china.
    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http://www.cecc.gov/.
    Eurostat, “Use and Practice of SWOT Analysis,” Seminar 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of Statistical Activities (October 2001), pp. 1~6, http://paris21.org/sites/default/files/664.pdf.
    Eurostat, “Use and Practice of SWOT Analysis,” Seminar 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of Statistical Activities (March 2004), pp. 1~6, http://www.paris21.org/documents/1044.pdf.
    Goodman, David S.G., “Why China’s Middle Class Supports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October 22, 2013, http://www.csmonitor.com/Commentary/Global~Viewpoint/2013/1022/Why~China~s~middle~class~supports~the~Communist~Party.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http://www.ned.org.
    Voice of America, http://www.voanews.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