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玲彣
Kuo, Ling-Wen
論文名稱: 《紅樓夢》的仿擬與重衍──晚清前期狹邪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胡衍南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9
中文關鍵詞: 狹邪小說世情小說風月夢花月痕青樓夢紅樓夢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9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下載:4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晚清狹邪小說可以「新與舊」、「傳統與現代」作為前後期小說區別的關鍵,因此晚清前期狹邪小說,特指在此類小說興起的初期,聚焦男性文人與妓女情事,其中《風月夢》、《花月痕》與《青樓夢》為晚清前期較負聲名並具有明顯藝術特徵的狹邪小說,而魯迅隱約指出此類小說受《紅樓夢》影響的遺澤,並歸為「人情小說的末流」,然而晚清前期狹邪小說和身為世情小說經典的《紅樓夢》有什麼不同?在文學史上又該視為何類小說的「餘波」?
    本論文主要透過三部小說與《紅樓夢》的對比研究,發現三部小說對《紅樓夢》進行不同程度的仿擬與重衍:其一,《風月夢》仿擬《紅樓夢》之「警世勸諷」,並在世情及服飾等細節刻劃頗下工夫,還原了現實青樓風貌及具備豐富的「城市意識」,呈現繁華而漸沒落的揚州城景,具開創性地位。其二,《花月痕》繼承《紅樓夢》「大旨談情」,並借男女主角之口討論《紅樓夢》,虛實雙線的對比與《紅樓夢》亦有關聯;另一方面,作者開創「情痕」主題收以悲劇,加上感士不遇的時事感慨,沉鬱「哀感頑豔」詩化氛圍使其盛為流行,影響後繼小說的創作。其三,身為標榜移大觀園入青樓的《青樓夢》,敘事手法襲承《紅樓夢》而來,作者不僅置入《紅樓夢》人物於故事情節,並使《紅樓夢》成為主角日常情境的閒談話題,有意識地建構「嫖客才子化」與「妓女佳人化」,且將具地域性的指標與情節推演結合,最終主角勘破世情悟道,結以仙界大團圓。
    三書咸有以《紅樓夢》入文、世情書寫、洩憤著書作者自況、細節刻畫、敘事結構、重視真情的情色潔淨化、開篇以主題警世的傾向,只是包裝於青樓情事的架構下,亦對後繼者起到不同的藝術風貌指引。足以反映晚清前期狹邪小說作者自覺地承繼世情小說的遺澤,展現封建舊文人的思想,並有意識地包含社會廣大寬闊的百態圖象,寄託作者對世情的觀察與面對時局巨變的知識份子沉重感慨,故此類作品於小說史上應定位為「世情小說的末流」。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7 一、晚清前期狹邪小說的小說史定位 7 二、狹邪小說的發展軌跡(分期說) 11 三、狹邪小說個別研究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21 一、研究範圍 21 二、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風月夢》研究──妓家實寫與勸世諷俗 23 第一節 入花叢風月如夢──作者成書與情節概述 23 一、作者成書與主題意蘊 23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 26 第二節 警世情刻摹細節──《風月夢》對《紅樓夢》的仿擬 30 一、「警愚醒世」的勸世用心 30 二、細節描摹的細緻功夫 34 三、「真情實事」的世情刻畫 38 第三節 現揚州城市性格──《風月夢》對《紅樓夢》的重衍 40 一、《風月夢》與狹邪筆記的對照 40 二、獨特的「城市性格」 42 第三章 《花月痕》研究──談情留痕與牢騷寄恨 48 第一節 遇不遇權寫牢騷──作者成書與情節概述 48 一、「名士坎坷,感慨欷歔」的作者成書 48 二、「豈為豔史,權寫牢騷」的寄恨主題 52 第二節 談紅樓以情為文──《花月痕》對《紅樓夢》的仿擬 56 一、「回目相仿,說書敘事」的藝術設計 56 二、「快談《紅樓》,繼承筆意」的直抒己見 61 三、「以情為文,情癡難得」的鍾情思想 62 四、「哀感頑豔、足證情禪」的詩化氛圍 68 五、「虛實相對,升沉窮達」的雙線結構 71 第三節 寄情痕鴦鴦蝴蝶──《花月痕》對《紅樓夢》的重衍 74 一、「花月留痕,離合情空」的悲劇結局 74 二、「憂樂家國,時事羈魂」的寄託史筆 80 三、「多才博識,女性關注」的作者炫才 83 四、「鴛鴦蝴蝶,冷怨纏綿」的哀情鼻祖 84 第四章 《青樓夢》研究──感士不遇與溢美青樓 86 第一節 羨豔福癡郎好夢──作者成書及情節概述 86 一、作者其人其書 86 二、多重意蘊的主題思想 87 第二節 情鍾情勘破世情──《青樓夢》對《紅樓夢》的仿擬 91 一、置入《紅樓夢》人物於情節 91 二、《紅樓夢》已完全融入主角日常生活情境之中 92 三、大旨談「真情」 95 四、勘破世情悟道 100 五、敘事結構的雷同 104 第三節 謫仙化溢美青樓──《青樓夢》對《紅樓夢》的重衍 107 一、「溢美」類狹邪小說──嫖客才子與美妓佳人會於青樓 107 二、感士不遇的「白日夢」──失意文人的幻想與自憐 109 三、城市地域性的指標──蘇州風情與情節推演 112 四、仙界團圓的喜劇結局──思想中庸多重信仰融合 114 第五章 結論──《紅樓夢》的遺澤與沾漑 116 參考書目 122

    一、古籍
    清.曹雪芹著,(清)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清.曹雪芹、高鶚著,馮其庸等校注:《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
    清.陳森:《品花寶鑑》,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陳森著,徐德明校注:《品花寶鑑》(臺北:三民書局,1998)。
    清.邗上蒙人:《風月夢》,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邗上蒙人著,朱鑒珉點校:《風月夢》(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2)。
    清.王韜等撰:《豔史叢鈔》(上)(收入筆記五編,台北:廣文書局印行,1976)。
    清.西溪山人編,箇中生續編:《吳門畫舫錄》,《中國風土志叢刊》V.38(台北:廣陵書社出版,2003)。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魏秀仁:《花月痕全集》,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魏秀仁:《花月痕》(臺北:三民書局,1998)。
    清.魏秀仁:《花月痕》,收入《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4)。
    清.俞達:《青樓夢》,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清.俞達:《青樓夢》收入《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1984)。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美)王德威著,宋偉傑譯:《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上海:三聯書店,1992)。
    王增斌:《明清世態人情小說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
    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王瓊玲:《清代四大才學小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付麗:《明清小說文化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上海:三聯書店,1994)。
    任明華:《才子佳人小說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
    (澳)安東籬著,李霞譯,李恭忠校:《說揚州:150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上海:中華書局,2007)。
    向楷:《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朱一玄:《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9)。
    朱一玄:《紅樓夢資料滙編》(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資料叢刊第七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吳禮權:《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呂文翠:《海上傾城:上海文學與文化的轉異-1849-1908》(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宋莉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世中國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李志宏:《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李匯群:《閨閣與畫舫──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江南文人和女性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李劍國、陳洪《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林明德編:《晚清小說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林薇:《清代後期的世情小說》(鄭州:大象文藝出版社,1997)。
    林素玟:《紅樓夢何夢--小說的自我敘事與治療》(臺北:里仁書局,2014)。
    武舟:《中國妓女生活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
    阿英:《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侯運華:《晚清狹邪小說新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段江麗:《社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胡衍南:《從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9)。
    胡益民、李漢秋:《清代小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皋于厚:《明清小說中的文化審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秦瘦鷗:《小說縱橫談》(廣州:花城出版社,1986)。
    袁世碩:《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9)。
    袁健、鄭榮編著:《晚清小說研究概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袁進:《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高桂惠:《追縱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
    康來新:《晚清小說理論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美)梅爾清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張廷興:《中國古代豔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張俊:《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陳大康:《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節:《中國人情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1996)。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彭體春:《性別與陰陽──中國十七世紀人情小說性屬主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葛永海:《古代小說與城市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熊秉真、呂妙芬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
    趙建忠:《紅樓夢續書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齊裕焜:《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9)。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6)。
    蕭相愷:《世情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美)韓南著,徐俠譯:《中國近代小說的興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二)期刊論文
    仇昉、卞秋華:〈近代狹邪小說分期諸說平議〉,《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4(2007),頁80-84。
    仇昉、卞秋華:〈論《紅樓夢》分層敘事對近代狹邪小說的沾溉〉,《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6(2008),頁93-96。
    王任飛:〈九十年代以來《花月痕》研究綜述〉,《安徽文學》9(2009),頁202。
    王吉鵬、于寧:〈魯迅與清代狹邪小說〉,《嘉興學院學報》2(2008),頁5-9。
    王若安:〈末路士子夢──《花月痕》的症候式分析〉,《現代語文》(2007),頁33-34。
    王進駒:〈清代小說的分期問題〉,《學術研究》:10(2004),頁129-135。
    李明軍:〈立言不朽──清中葉通俗小說的文人化與小說觀念的變化〉,《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4:4(2007),頁65-68。
    李威:〈人間自是有情痴,此事不關風與月──談小說《花月痕》的情感書寫〉,《名作欣賞.小說論叢》(2011),頁54-56。
    李科:〈《花月痕》中韋癡珠和劉秋痕愛情悲劇淺析〉,《時代文學》(2010),頁148-149。
    李惠儀:〈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2(2010),頁289-344。
    杜志軍:〈《紅樓夢》與《花月痕》〉,《紅樓夢學刊》1(1991),頁180-194。
    杜志軍:〈近代狹邪小說興起原因新探〉,《明清小說研究》3(1999),頁216-226。
    杜志軍:〈《紅樓夢》與近代前期狹邪小說--以敘事角度為考察中心〉,《紅樓夢學刊》(2000), 頁 174-197。
    沈麗萍:〈論情在近代前期狹邪小說中的表現〉,《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2004),頁46-47。
    周芳:〈論《花月痕》主人公韋癡珠的悲劇成因〉,《三峽大學學報》(2008),頁40-41。
    周華:〈淺析晚清狹邪小說興起的原因──從作者的創作動機對其探究〉,《北方文學》(2012),頁142-143。
    侯運華:〈江南士風與狹邪小說〉,《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5(2002),頁25-30。
    施曄:〈晚清小說城市書寫的現代新變──以《風月夢》、《海上花列傳》為中心〉,《文藝研究》(2009),頁41-49。
    胡衍南:〈狹邪、城市或世情──論《風月夢》的屬性〉,《成大中文學報》39(2012.12),頁142。
    胡衍南:〈清代中期世情小說研究──以《蜃樓志》、《清風閘》、《雅觀樓》、《癡人福》、《玉蟾記》為主〉,《國文學報》47(2010.6),頁263-290。
    胡衍南:〈論《三續金瓶梅》的世情書寫與俗雅定位〉,《淡江中文學報》23(2010),頁27-54。
    胡衍南:〈論《紅樓夢》早期續書的承衍與改造〉,《國文學報》51(2012),頁179-202。
    胡衍南:〈《品花寶鑑》:狹邪小說或世情小說〉,《成大中文學報》46(2014.9),頁185-214。
    胡煥龍:〈精緻春夢裡的享樂人生與孱弱人格──狹邪小說經典文本研究之《青樓夢》〉,《淮南師範學院學報》12:11(2010),頁53-58。
    孫丹虹、王枝忠:〈《花月痕》雙重含義的闡釋〉,《廈門教育學院學報》8:3(2006),頁25-28。
    徐剛:〈《花月痕》百年研究述評〉,《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5:2(2009),頁76-82。
    祝東、徐剛:〈怨恨.頹廢.回瞥──對魏秀仁《花月痕》中現代性體驗的解讀〉,《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2008),頁40-45。
    秦鵬飛:〈論「溢美」性狹邪小說的內在焦慮〉,《時代人物》(2008),頁162-163。
    翁少娟:〈新世紀以來《花月痕》研究述評〉,《安徽文學》8(2011),頁15-24。
    袁進:〈略談《海上花列傳》在小說城市化上的意義〉,《明清小說研究》4(2005), 頁162-163。
    張云、杜志軍:〈論近代狹邪小說的思想傾向〉,《河北學刊》(1996),頁55-60。
    張袁月:〈從地域傳統角度看《青樓夢》的文化價值〉,《名作欣賞.小說論叢》(2013),頁150-151。
    許建中、仇昉:〈敘述.儀式.功能:謫仙結構與晚清溢美型狹邪小說〉,《北方論叢》(2007),頁25-28。
    許曾重:〈論清史分期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86),頁69-76。
    陳新:〈魏秀仁的生平及著作考〉,《文學評論叢刊》13(1982),頁206-213。
    陳芳華:〈百年來《花月痕》研究述評〉,《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2009),頁52-54。
    陳清茹:〈晚清小說(1840~1900)的蛻變〉,《重慶社會科學》12(2007),頁47-51。
    陸杰:〈科舉、文人與青樓:晚清狹邪小說的類型變遷〉,《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4(2009),頁87-91。
    曾憲輝:《〈花月痕〉考證之考證》,《文學遺產》6(1989),頁96-100。
    楊齊:〈性夢想創構的扭曲圖景──狹邪小說《青樓夢》再解讀〉,《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8:1(2012),頁13-15。
    楊曉宇:〈理想的燭照與覆滅──《青樓夢》原型結構及其隱喻性〉,《衛生職業教育》29:17(2011),頁152-154。
    葉美蘭:〈近代揚州城市現代化緩慢原因分析〉,《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4(2004),頁91-96。
    雷勇:〈狹邪小說的演變及其創作心態〉,《漢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4:3(1996),頁60-65。
    熊龍英:〈才子佳人的延續抑或現代浪漫的開端──論魏子安的花月痕〉,《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2007),頁47-49。
    劉紅林:〈試論晚清小說花月痕的現代屬性〉,《明清小說研究》,3(2007),頁183-311。
    劉紹鈴:〈「花月痕」評點的敘事想像〉,《中極學刊》第三輯(2003),頁157-174。
    劉琦:〈名士與名妓──《花月痕》與《青樓夢》中的情性交流〉,《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6:4(2010),頁1-3。
    潘建國:〈魏秀仁《花月痕》小說引詩及本事新探〉,《文學評論》(2005),頁156-163。
    談啟志:〈風月原來是夢──試論《風月夢》的敘事策略〉,《思辨集》13(2010),頁21-43。
    盧興基:〈清末的狹邪小說──清代人情小說論之二〉,《陽山學刊》(社會科學版)1(1989),頁28-31。
    閻月英:〈晚清中國男性欲望的自畫像──解讀《花月痕》中的柳秋痕〉,《民辦教育研究》(文學藝術研究)2(2010),頁67-70。
    葛永海:〈明清小說與蘇杭風情〉,《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2004),頁88-92。
    龍曉英〈淺談《紅樓夢》對《花月痕》的影響〉,《文教資料》(2004),頁47-51。
    戴瑤琴:〈才子佳人敘述模式在現當代小說中的變革和延續〉,《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2001),頁53-55。
    叢玲玲:〈論晚清洋場文化對狹邪小說的影響〉,《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6(2007),頁83-86。
    關愛和:〈19世紀俠妓小說流行的成因與主題模式〉,《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5(1992),頁4-10。

    (三)學位論文
    邱茂生:《晚清小說理論發展試論》(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7)。
    林佩慧:《晚清戲劇小說繫年目及統計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金洛喆:《《花月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辛明芳:《晚清狹邪小說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徐雅文:《晚清狹邪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情節模式》(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傅瀞澕:《晚清狹邪小說的謫仙、謫凡結構:以青樓夢、繪芳錄、花月痕、海上塵天影為主》(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李惠琳:《晚清狹邪小說海上花列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李季娥:《海上花列傳對晚清狹邪小說的承繼與開創》(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徐寬儒:《晚清狹邪小說中的花月意象──以《花月痕》為中心》(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劉柏正:《才學與情懷──清中葉(1791-1849)才子佳人小說承衍之文化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周華:《論狹邪小說的興起和流變》(青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彭玉靜:《《花月痕》研究》(魯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