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文麗婷
Wen, Li-Ting
論文名稱: 理情教育融入九年級國文課程之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f Rational-Emotive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for the Ninth Graders
指導教授: 唐淑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理情教育國文課程考試焦慮行動研究
英文關鍵詞: rational-emotive education, Chinese course, examination anxiety(text anxiety), action research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26.2018.F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5下載:8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本研究從研究者教學現場的觀察萌芽,目的在於運用理情教育融入九年級國文課程,以降低導師班學生的考試焦慮,故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同時也是課程實施者。
  從107年2月下旬至5月下旬為實施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期間,研究者針對所有課程,蒐集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文件、課程滿意度問卷、觀課教師記錄與教師省思札記;也針對學生會考焦慮情形,蒐集問卷,上述為本研究的質性資料。量化工具部分,使用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進行課程實施前測、後測,來評估學生的考試焦慮變化;另外,也使用非理性觀念量表施測,來評估課程實施後學生的非理性想法與全國常模比較之情形。
  研究者分析資料後,整理研究發現,將研究結果臚列於下:
一、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方案之可行性
(一)理情教育可以融入九年級國文課程,使學生放大格局了解自我處境
(二)課程設計宜注意學生的真實需求;教學實施宜增加體驗活動和表達機會
(三)「深度布局」寫作架構教材有助於學生提升寫作層次與改善情緒困擾
二、學生的考試焦慮變化情形
(一)學生的預期焦慮有顯著降低,臨場焦慮則無顯著差異
(二)學生在會考情境仍有焦慮反應,但大多學生已能主動駁斥非理性想法
三、學生在學業上的非理性信念情形
(一)相對於全國九年級學生而言,學生整體的非理性信念較少
(二)研究對象較缺乏改變自我的動機,「無法改變」的非理性信念偏高
(三)研究對象在各類非理性信念有大幅度的差距
四、學生對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學習興趣及滿意度
(一)學生對本課程學習興趣高,對教學方式也相當滿意
(二)學生認為本課程能提升部分閱讀、寫作和理性思考能力
五、研究者省思與成長
  研究者在教育視野、評量心態與理情知能均有成長,並促進師生彼此了解。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研究者亦在最後提出相關的建議,提供未來欲設計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或關心九年級學生的教學實務工作者,以及理情理論研究人員參考。

For the purpose of reducing the examination anxiety of the ninth graders, this study aimed to launch the action research of rational-emotive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henceforth referred to as the REE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In these courses, the researcher was also the Chinese teacher and the homeroom teacher.
  The REE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for a ninth class has started from the late February to the late May in 2018.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have both been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The former included the data of two scales, and the latter included teaching observation, learning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transcript, and reflective journal. The collected scale data about examination anxiety was analyzed by t-test, and another data about irrational beliefs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were as follows:
1. The feasibility of the rational-emotive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1) The REE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for the ninth graders was feasible. It broadened the students’ horizons and helped them realize themselves more.
(2) The course design should focus on real requirement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instruction should provide the students with more experience activities and chances to express themselves.
(3) The 'deep layout' framework of writing could help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work and lessening the emotive disturbance of some students.
2. The change of the students' examination anxiety:
(1) After the courses, the pre-examination anxiety of the students has decreased remarkably. However, the on-examination anxiety didn’t appear to b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2) Even though most students have showed anxiety in the situation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Program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could try to dispute the irrational beliefs.
3. The irrational beliefs in studies of the students:
(1)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norm, the students in the study had less irrational beliefs.
(2) Due to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improve themselves, the students had more irrational belief in '' it’s impossible to change myself ''.
(3) There was obvious variance with every kind irrational beliefs of the students.
4.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ents in the REE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1) The students were very interested in the REE into the Chinese courses and satisfied with the instruction as well.
(2) The students considered that the courses have improved their reading, writing and rational thinking.
5. The reflection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er has made a lot of progress in education vision, the attitude towards multiple assessment and the competence of rational-emotive education. Besid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has improved.
Finally, further implic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are put forward for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ninth graders and huge examination anxiety of them.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考試焦慮 9 第二節 理性情緒心理學相關理論 13 第三節 理情教育融入一般課程之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流程與步驟 26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人員 33 第四節 資料的蒐集與處理方式 40 第五節 研究效度 44 第四章 歷程分析與討論 45 第一節 奠基期歷程與省思 45 第二節 實踐期歷程與省思 87 第五章 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實施成效 113 第一節 學生在考試焦慮上的變化情形 113 第二節 學生在學業上的非理性想法情形 124 第三節 學生對理情教育融入國文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滿意度 137 第四節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 14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6 參考文獻 162 附錄 1 第一單元課堂學習單 167 附錄 2 第一單元家庭作業閱讀學習單 168 附錄 3 第一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表 170 附錄 4 第二單元課堂學習單 173 附錄 5 第二單元家庭作業閱讀學習單 175 附錄 6 第二單元學生改寫元曲之作品列表 176 附錄 7 第三單元課堂學習單(一) 177 附錄 8 第三單元課堂學習單(二) 178 附錄 9 第三單元家庭作業閱讀學習單 179 附錄 10 第三單元學生自創箴言作品列表 181 附錄 11 第四單元課堂學習單 182 附錄 12 第四單元家庭作業閱讀學習單 184 附錄 13 第四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表 187 附錄 14 第四單元S12完整文章 188 附錄 15 第五單元課堂學習單 190 附錄 16 第五單元家庭作業閱讀學習單 192 附錄 17 學生課程回饋問卷 197 附錄 18 個人信念量表使用同意書 199

壹、中文部分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各免試就學區免試入學超額比序項目分析手冊(2013,6月)。教育部電子報。取自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
方吉正(2003)。訊息處理理論與教學應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291-294)。臺北市:心理。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發展與問題及指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何文慶(2001)。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困擾──焦慮。師友月刊,407,9-12。
余民寧(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松林(1990)。我國青少年非理性觀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麗娟(1986)。理情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理性思考、情緒穩定與自我尊重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19,177-218。
吳麗娟(1987)。讓我們更快樂─理性情緒教育課程。臺北市:心理。
呂祖琛(1975a)。理性的─情感的精神治療:艾里斯(上)。國民教育,20(5),6-8。
呂祖琛(1975b)。理性的─情感的精神治療:艾里斯(中)。國民教育,20(6),14。
李咏吟、張德榮、陳慶福、林本喬、韓楷檉(1993)。國中生學習與讀書策略量表。臺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李崇建、甘耀明(2017)。閱讀深動力:從「對話」開啟閱讀,激發孩子的不凡人生。臺北市,寶瓶文化。
周鍾淡(1982)。理性的─情緒治療法的理論與運用原則。載於劉焜輝、汪慧瑜(主編),輔導論文精選(上)(頁83-90)。臺北市:天馬。
林孟嫻(2007)。國中生非理性信念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林慧君(譯)(2017)。李東龜著。日常心理圖解大百科:人際、工作、消費、健康、學習、群眾六大領域全解析。新北市:漢宇國際文化。
林曉芳(2004)。認知取向技術在焦慮兒童與青少年之治療。輔導季刊,40(1),48-55。
武自珍(譯)(1997)。Windy Dryden著。理性情緒心理學入門。臺北市:心理。
侯如紋(2017,12月28日)。國文課程地圖建構的實踐經驗及主題式課程分享【研習電子資料】。取自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rXLrxEAR9ajK6b_Q3W5bBOEirAYfwcYF
姚若龍(作詞)、蕭煌奇(作曲)(2011)。只能勇敢。收錄於孤獨的和弦【CD】。臺北市:華納。
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2017,4月)。教育部部史網站【網路文字資料】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asp?id=7
徐莞雲、陳筱瑀(2008)。焦慮的概念分析。志為護理,7(3),65-70。
袁以雯(1982)。國中學生考試焦慮的處理──認知─行為矯治法的實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民凱、林清文(2008)。中學生的解釋風格、生活壓力和憂鬱之關係:從憂鬱的認知特異質-壓力模式探討。輔導與諮商學報,30(1),41-59。
張幸雄(1977)。非理性觀念與情緒困擾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
張美惠(譯)(1996)。D. Goleman著。EQ。臺北市:時報文化。
張德銳、李俊達(2011)。教學行動研究對中學教師教學省思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7(1),151-178。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文中小學暨普通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edu.law.moe.gov.tw/Download.ashx?FileID=30843
莊仲黎(譯)(2015)。D. Mourlane著。心理韌性訓練。臺北市:究竟。
連麗紅(1985)。理情治療法訓練課程對國中女生輔導之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1996)。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臺北市:三民。
陳婉真(2006)。「試前準備期與考試當下無慮量表」編製之研究。測驗學刊,53(2),181-204。
陳婉真(2009)。考試焦慮與考試成績表現失常之關係─從考試歷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0(4),597-618。
陳智華(2015,10月20日)。12年國教升學不確定 中段生壓力最大。聯合影音網。取自https://video.udn.com/news/385928
游恆山(譯)(2002)。K. T. Strongman著。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Theories of emotion in perspective)。臺北市:五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惠惠(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楊國樞(1971)。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形成及蛻變。中華心理學刊,20(1), 39-45。
楊曉媚(2007)。國中生非理性信念與情緖適應能力對其憂鬱傾向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培村(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市:麗文文化。
鄭英耀(1987)。系統減敏法與認知行為治療法對國中學生的焦慮、自我觀念與生活適應的效應研究。教育學刊,7,153-212。
鄭樹明(1984)。理情治療。載於鍾思嘉(主編),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應用(頁285-309)。臺北市:大洋。
盧靜芬(譯)(2005)。A. Ellis著。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抗拒的處理(Overcoming resistance : A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integrated approach)。臺北市:心理。
薛怡心(譯)(2016)。K. McGonigal著。輕鬆駕馭壓力: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心理成長課(The upside of stress:Why stress is good for you, and how to get good at it)。臺北市:先覺。
謝偉宏(2012)。理情行為治療法(REBT)對減低學生數學考試焦慮與提升數學科學習成就表現之研究─以臺北市立松山高級商業家事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數學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Ellis, A. & Grieger, R. (1977). Handbook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New York, NY: Springer.
Ellis, A. & Haper, R. (1975). A guide to rational li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llis, A. (1955). New approaches to psychotherapy techniqu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1(3), 207-260.
Ellis, A. (1976). Healthy and unhealthy aggression. Humanitas, 12, 239-254.
Ellis, A. (1977). How to live with -and without- anger. New York, NY: Reader's Digest Press.
Ellis, A. (1979).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as a new theory of personality and therapy. In A. Ellis, & J. M. Whiteley (Ed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pp. 1-100). Monterey, CA: Brooks/Cole.
Knaus, W. J. (1979). 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 A manual for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3rd ed.). New York, NY : Institute for Rational Living.
Liebert, R. M., & Morris, L. W. (1967).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test anxiety: A distinction and some initial data.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 (3), 975-978.
Sarason, I. G. (1958). Effects on verbal learning of anxiety, reassurance, and meaningfulness of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6(6), 472-477.
Sieber, J. E. (1980). Defining test anxiety : Problems and approaches. In I. G. Sarason (Ed.), Test anxiety (pp. 15-40). Hillsdale,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Strongman, K. T. (2003).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From everyday life to theory. Chichester, West Sussex, England: J. Wiley & Son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