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思佳 Wang, Sih-Jia |
---|---|
論文名稱: |
國中體育班導師再社會化歷程之研究-以一位非體育科老師為例 Resocialization of the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 in Junior High School-A Case of the N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
指導教授: |
許殷宏
Hsu, Yin-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4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體育班 、導師 、再社會化 |
英文關鍵詞: | athletic class of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resocialization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ED.015.2018.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擔任體育班的導師多是以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或是體育教師來擔任,然而如今,體育班逐年增加,有些學校會將體育班作為學校的特色之一,且擔任體育班導師的教師,並非都具備體育背景的情況下,初任體育班導師者會經歷怎樣的再社會化過程來形塑自身角色的定位,此即為本研究的焦點。
本研究運用教室現場觀察與深度訪談的方式,以一名初任體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企圖透過該名不具備體育相關背景教師的再社會化歷程,來了解學科教師初任體育班導師會面對到的困境與相關的因應方式。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因應策略的運用與體育班導師對事件熟悉度和發揮的影響力有關,而有首要策略、積極策略、消極策略的區分。
二、體育班導師在再社會化的過程中,結構面主要是受到學校制度的影響;而微觀層面主要是受到家長的態度以及與教練間的關係影響。
三、體育班導師的身分認同在班級經營方面以及學科專業方面面臨困境,前者是管教權被教練瓜分,後者是學科專業不被重視。
四、體育班導師會運用影響和保護的策略來管理班級,前者是為了改變學生舉止,後者是為了維護自身權益。
In the past, most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s had sports background. Nowadays, athletic classes have increased year by year. Some schools use athletic classes a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and teachers who are instructors of athletic classes don’t have any sports background. To this kind of teachers, they experience what kind of resocialization to reshape their roles is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This study applie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and interviews to collect the data. By the resocialization of an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 who doesn’t have any sports background, realize what difficulties and related strategies she met. According to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1. The use of strategies is responded to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s on the familiarity and influence of the incident, and there is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first strategy, positive strategy, and negative strategy.
2. In the process of resocialization, the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chool system; while the micro level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attitude of par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oaches.
3. The identity of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s faces difficulties in class management as well as in disciplines. The former is divided by the coaching authority and the latter is not valued in the athletic class.
4. The athletic class homeroom teachers will use the strategies of influence and protection to manage the class. The former is to change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the latter is to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 and interests.
中文部分
丁美琴(2013)。國中生體育班樂觀/悲觀傾向及學習適應之相關(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麗芳(2005)。國小童詩寫作教學研究—以六年級體育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守恆(2011)。教師社會學導論。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王庭軒(2014)。國中體育班學生文化之研究─以橄欖球隊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王錦珍(1994)。國中實習教師社會化之俗民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靜宜(2013)。臺中市國小體育班實施品德教育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司徒達賢(2018)。策略教師需要哪些知識基礎?。今周刊,1100。取自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80408/post/201801170004/策略教師需要哪些知識基礎?
朱仕盟(2014)。臺中市國中體育行政人員執行體育班意願與阻礙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余征冠(2010)。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俊憲、蔡淑芬、吳錦惠(2015)。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再聚焦、續深化」的精進作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2),129-145。
吳思源(2012)。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困境之研究-以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吳春菊(2012)。高雄市國小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宋怡慧(2014,11月)。體育班學生翻身成為作文比賽常勝軍,就在下課前五分鐘。商周.COM。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0213&
type=Blog&p=2
宋明順(譯)(1990)。友田泰正著。教育社會學。臺北市:水牛圖書。
李方(2009)。台中市東興國小設置體育班政策作為與執行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月蓮、陳家華(2009,6月)。螢幕世代:傳媒、青少年與健康。傳媒透視。取自http://rthk9.rthk.hk/mediadigest/20090615_76_122283.html
李芳森(2004)。教育社會學。臺北縣:群英。
李俐穎(2009)。駐足的過客-國小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昱叡(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對我國體育班之影響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137,7-19。
李菀琪(2016)。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升學進路之社會支持與決定因素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李義(2015,5月)。體育班老師遭控體罰 致學童終身傷殘。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514003001-260402
李熙武(2009)。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導師人格特質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偉航(2017,4月)。根本思維不改,廢除體育班有用嗎?鳴人堂。取自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85/2424451
周惠如(2008)。臺北市公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課業壓力、學校適應與社會支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周新富(201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五南。
林光志(2015)。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與發展困境之研究-以宜蘭縣陽光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希彥(2015)。國中體育班學生知覺家長教育期望與身體自我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佳瑩(2011)。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典澄(2014)。雲林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宜靜(2009)。合作學習在國中體育班學生英語學習之應用(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怡君(2015)。高雄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知覺不同身份導師的轉型領導與生涯規劃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明地(2010)。學校與社區關係:談學校的社區經營。第122期國小校長儲訓班儲訓實錄。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25/pta
林采香(2013)。彰化縣國中體育班學生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青志(2014)。以正向管教對學生行為改變之行動研究---以五年級體育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姿吟(2013)。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導師轉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臺北市:五南。
林韋萱(2015,5月)。體育班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子天下雜誌,67。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67428-體育班跟你想的不一樣/
林清江(1990)。從社會化歷程論各級教育的重點。載於教育社會學(頁63-92)。高雄市:復文圖書。
林義淳(2015)。從布爾迪厄觀點論體育班文化再製:批判俗民誌的應用(博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裕豐(2009)。國小體育班班級經營與師生互動之觀察(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德齊(2008)。宜蘭高中體育班畢業生學習歷程及發展現況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林麗真(2014)。幼教實習生教師社會化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姜添輝(1997)。教育的功能--三個社會學派的觀點。花蓮師院學報,7,215-240。
施皇仰(2011)。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柯朝欽、鄭祖邦(譯)(2011)。Ritzer, G. & Goodman, D. 著。社會學理論(上)(修訂版)(Sociological Theory,6e)。臺北市:巨流。
洪瑋庭(2011)。國中體育班存在之必要性──不同角度的觀點。學校體育,126,115-118。
高瑄(2005)。國民中學特教班教師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孫志輝(2014)。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輔導之個案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孫志麟(2005)。跨越科層:學校組織對教師自我效能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 (1),29-62。
徐久雁(2013)。屏東縣國中體育教師對體育班實施現況與運作發展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郁婷(2007)。桃園縣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徐銘鴻(2017)。桃園市立迴龍國中小學校體育班發展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翁芳怡(2012)。國中初任代理教師社會化之微觀政治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2013)。
張瑞烱(2012)。臺北市國中體育班之壓力與因應(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麗娟(2012)。高雄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張繼云(2012,1月)。體育班 漫長改革路。喀報。取自http://castnet.nctu.edu.tw/
castnet/article/3825?issueID=158
教育部體育署(2013)。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取自http://ws.moe.edu.tw/001/Upload/
3/RelFile/6315/6920/%E9%AB%94%E8%82%B2%E9%81%8B%E5%8B%95%E6%94%BF%E7%AD%96%E7%99%BD%E7%9A%AE%E6%9B%B82.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3 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輔導與管理計畫體育班經營操作實務。取自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513
50310156.pdf
教育部體育署(2016)。103學年度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www.sa.gov.tw:81/Ebook/Files/UnZips/636005578719448359/index.html
球犯(2014,4月)。我們是學生嗎?還是運動員?。Koobii.com。取自http://koobii.com.tw/point/我們是學生嗎?還是運動員?/
球學(2017,4月)。運動與教育分離 ---何時才能在“自己”的學校看到“自己”的比賽?。運動視界。取自https://www.sportsv.net/articles/40503?
莊正平(2015)。體育代理教師社會化歷程之敘說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莊梅萍(2008)。國中班級聯絡簿之文本分析(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許元耕(2013)。重返熱潮之後─給運動員一個有退路的教育。學校體育,137,111-114。
許佩云(2016)。國中體育班與普通班實施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郭丁熒(2004)。教師圖像:教師社會學研究。高雄市:復文。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臺中市:精華。
郭美芬(2011)。高雄市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知覺導師轉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木金、邱馨儀、陳宏彰(2006)。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生涯發展進階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2,17-32。
陳志祥(2017,5月)。體育班球員想念書了。中國時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30000226-260111
陳秉洋(2009)。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實施現況及發展困境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姵伶(2011)。全國高中職體育班課程綱要實施現況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盈全(2013)。臺北市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困難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喬雯(2015)。新北市立國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進華(2015)。全球化下體育班的設立與體育發展之研究-以台灣宜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隆明(2011)。體育班經營管理個案研究-以新北市立光榮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睿忻(2014)。國小體育班教學的新方向-融入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陳靜子(2017)。一個高中體育班學生英文學習經驗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雅蘭(2005)。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彭煥章(2006)。臺灣地區國小體育班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曾瑞成、邵心平(2015)。談「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學校體育,146,52-57。
黃文通(2015)。中學體育班學生學習意願之影響因素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的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芸歆(2014)。臺北市國小體育班學童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美倫(2013)。敍說專業成長的故事 –以一位國小體育班教師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健琦(2015)。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體育班外宿:學生生活經驗之敘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富建(2010)。桃園縣國中體育班發展現況與問題探討-以仁和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
黃嘉莉(2008)。教師專業制度的社會學分析。師大學報,53(3),125-151。
楊承勳(2012)。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楊國文(2016,10月)。上課都照課本唸? 國中女師「教學不力」被資遣。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865902
詹盛如等人(2012)。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臺北市:五南。
劉柳(2012)。女性服刑人員的環境適應與再社會化問題。南京大學學報,5,61-67。
劉怡君(2010)。「體育特殊才能」與「學業成就」之探討。台東特教,31,14-18。
劉榮、邱紹雯(2013,3月)。〈台北都會〉基層「不棒」…三級難銜接 留不住選手。自由時報。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660796
潘慧玲(1997)。家庭生活與兒童人格發展。載於瞿立鶴(主編),兒童人格的建構(頁 97-106)。臺北市: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鄭世人(2015)。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鄭自隆(2015)。傳播研究與效果評估。臺北市:五南。
鄭佳莉(2008)。高雄縣市國小體育班導師自我評定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謝明岳(2016)。實施十二年國教後對學校體育班入學條件之探討- 以南投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鍾育雯(2017)。以五大人格特質及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國小排球選手團隊凝聚力之關聯性-以新北市體育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魏慶儀(2015)。嘉義縣與雲林縣國民中學體育班經營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羅為聰(2013)。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社會化歷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羅書婷(2009)。國中體育班的教與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譚光鼎(2010)。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饒見維(2003)。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
Andersen, M. L., & Taylor, H. F. (2007).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 Updated. Belmont, CA: Cengage Learning.
Ballantine, J. H., & Roberts, K. A. (2010). Our social world: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bury Park, CA: Pine Forge Press.
Blase, J. (1991). Everyday political perspectives of teachers toward students: The dynamics of diplomacy. In J. Blase (Ed.), The politics of life in schools: Power, conflict, and cooperation (pp. 185-206).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
Crossman, A. (2017, June). Understanding resocialization in sociology. ThoughtCo.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oughtco.com/resocialization-3026522
Goodman, N. (1992).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Johnson, E. (2014). “Conducting is everywhere!” A cas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rvice music teacher occupational identity in a beginning conducting course.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ies, 2(3), 118-128.
Kendall, D. (2010). Sociology in our times, 8th Edition. Belmont, CA: Cengage Learning.
Lacey, C. (1977). The socialization of teacher. London: Methuen.
Lortie, D. C. (1975). The limits of socialization. In Schoolteacher: A sociological study (pp. 55-8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omar, J.-E., & Frisk, A. (2017). The influence of occupational socialization on novic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 confidence and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6(1), 86-116.
Villa, C. P. M. (2017). The socialization of a novice teacher of English: Becoming an agent of change. HOW, 24(1), 83-100.
Wong, M. (2014). Introduction. In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in primary schools in Hong Kong (pp. 1-17).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
Zeichner, K., & Gore, J. (1990). Teacher social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pdfs. semanticscholar.org/113f/3c1f190e94e97aa9c181ef7f2e12224540a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