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怡君 I-Chun Chen |
---|---|
論文名稱: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建置與發展研究 A Research of Huashan 1914‧Creative Park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
指導教授: |
夏學理
Hsia, Hsueh-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文化創意產業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文化創意產業政策 、閒置空間再利用 |
英文關鍵詞: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olicies, reuse of abandoned space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16 下載:3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意文化園區起源於1980年,歐美各主要都市都將此列為都市再生政策之規劃重點,並促使閒置空間能夠再次利用。在世界各國皆致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之時,臺灣政府自2002年起,由行政院所提出的「挑戰2008 -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中,開始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環境,並將創意文化園區列入國家文化政策之中,文化創意產業首次被列入十大重點計畫中。
繼挑戰2008計畫後,2009年2月初,行政院成立了跨部會的文化創意產業推動小組。而行政院並於2009年5月14日前通過「六大新興產業」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包含「環境整備」與「旗艦計畫」兩大主軸,創意文化園區的建設與經營被列為此次重要計畫,可看出創意文化園區的發展持續被重視。
目前創意文化園區已從文創一期計畫進入文創二期計畫,其中,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為五大園區中有持續發展與推動相關計畫之重點區域,可謂五大園區之首。而在國家政策有計畫性的執行與推動之下,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是否有符合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規畫之軸心概念。本研究將就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之發展歷程,以及執行情形逐一檢視,並研究其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政策之關聯性,檢視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發展的矛盾與困境。研究目的在於了解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發展歷程及衍生問題,探討問題相關的解決方案,做為未來其他園區及相關政策推動、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進行相關文獻之分析探討,並藉由初級、次級資料之收集,以及深度訪談後的訪談整理,得出本研究結論:(一)創意文化園區規劃多年,但發展緩慢、(二)相關政策法令的制訂,應加速立法、(三)文建會需增加政策執行力,並做好園區溝通之橋梁。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的研究建議包括:(一)重新檢討創意文化園區發展性,或另闢新的創意文化園區、(二)與地方政府產生聯結,加強民眾政策之宣導、(三)是否適用其他經營方式、(四)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與松山菸廠未來競合的關係。
The origi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dates back to 1980. Major European cities and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have long considered the Parks as the focus of urban regeneration policies and promoted the reuse of abandoned space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committed to develop their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In 2002,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joined the trend by launching the project “Challenge 2008—the Six-yea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2002-2007),” propos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Since then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placed greater emphasis on providing favorable environments to assis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which was also included in Taiwan’s cultural policie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aiwanese history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 is listed among the Top Ten Development Projects.
After the project “Challenge 2008—the Six-year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 came a cross-Ministry promotional group for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establish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in early February, 2009. On May 14 the same year, the Executive Yuan passed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Plan as one of the policies for the six key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Plan includes two main features: creating the right environment and the flagship plan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are among the top priorities of the Development Plan, which is a proof of the government’s continued emphasis on develop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are currently in the Second Stag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Promotion after completing the First Stage. Among the Five Creative Parks,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is considered a key area that leads with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and promotion of related projects within the Park. However, with planned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national policies, whether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meets the core concepts of policy formulation for the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remains a subject of discussion.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its oper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k and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is paper will also examine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lemmas facing the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ain insight into the Park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derived thereof.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as a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study of other Parks and policie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literature review.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as well as a compilation of materials obtained from in-depth interviews, the paper present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lthough the process has been ongoing for many years, the planning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is slow.
2. Better efficiency is needed for the legislation process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laws.
3.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needs to step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play an active role in bridg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reative parks.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the paper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1. Review the prospect of develop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al Parks, or whether new Parks need to be created.
2. Establish connections with local authorities and educate the public about policy issues.
3. Determine whether other modes of operations can be applied to the parks.
4. Discuss future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Huashan 1914 Creative Park and Songshan Tobacco Factory.
一、 中文
(一) 一般著作
文建會(2003)。文化創意產業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2008)。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初版。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7)。臺灣製造:文化創意向前走。臺北市:允晨文化。
行政會文化建設委員會編(2004)。文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李璞良、林怡君譯,The Ministry of Trade & The Ministry of Culture,Demark 編著(2003):丹麥的創意潛力。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論衡,初版。臺北市:智勝文化。
吳錫德策劃(2007)。台灣製造 – 文化創意向前走,初版。臺北市:允晨文化。
吳瓊恩(2006)。行政學(增訂三版)。台北:三民。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編著(2004)。文化創意產業實務全書,初版。臺北市,商周。
夏學理等(2008)。文化創意產業概論,初版。 臺北市:五南。
郭為藩(2006)。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初版。臺北市:心理。
翁興利(1996)。公共政策 – 知識應用與政策制訂,第一版。臺北市:商鼎文化。
張京成主編(2006)。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初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張京成主編(2007)。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初版,北京:中國 經濟出版社。
費約翰著,江靜玲編譯(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初版。臺北市:桂冠。
楊其文著(2009)。創意城市與文化園區的開發:以「國家兩廳院園區」為例,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凱成主編(2008)。喜新‧戀舊:創造產業文化資產新價值,初版。臺中市: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籌備處。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
(二) 報紙、雜誌、期刊、研討會、講座
中華民國藝術文化環境改造協會(2006),「華山創意園區引入文化創意產業整體
案」----引進民間參與可行性評估與先期規劃。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2003)。〈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臺北:經濟部。
李君如、陳品孜(2005)。〈華山過渡:藝術空間做為一種文化工業的體現〉,《建築與規劃學報》,第6卷,第2期,頁95-108。
王孟倫,自由時報,〈台灣知識經濟競爭力 亞洲第一〉,2008年10月28日。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之系統研究報告〉。
李昭陽,破週報,〈檢視脫序演出的藝術政策與藝術工作者被忽視的權益〉- 「金
融風暴下藝術家的生存危機」論壇,復刊555期,2009年4月10日。
李欣如(2009)。〈創意台灣向前行〉,《Taiwan News 財經文化月刊》,第三八六期,頁84-89。
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金元浦(2008)。文化創意與城市競爭力。發表於「十城十美國際城市表演藝術暨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暨文化創意產業學程主辦,台北。
周雅菁、曾啟雄(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政策之研究〉,《研究設計》,第五期,頁132-140。
林炎旦、林玟伶(2007)。〈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法展之探究〉,《國民教育》,第47卷第5期,頁4-18。
夏學理(2008)。2002-2008 台灣6 年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推動成效暨台灣最新文化消費情形報告。發表於十城十美國際城市表演藝術暨創意產業國際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暨文創產業專業學程主辦,台北。
夏鑄九(2002)。〈全球化的台北: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分寸〉,《全球化台北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市都市發展局。
張錦俊(2007)。〈由英國經驗看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園區規劃與都市活化〉,《科技發展與政策報導》,第五期,頁24-34。
康俐雯,中國時報,〈打著文化創意園區口號 國有土地恐為財團瓜分〉,2003年8月16日。
湯皇珍(2009)。藝術工作者的社會位置。發表於藝術經濟小學堂,種植藝術、破週報主辦,洪建全基金會協辦,台北。
經濟部(2008)。2007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創產業小組辦公室。
經濟部(2007)。2006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創產業小組辦公室。
經濟部(2006)。2005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創產業小組辦公室。
經濟部(2005)。200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創產業小組辦公室。
經濟部(2004)。200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經濟部文創產業小組辦公室。
劉新圓、湯皇珍(2009)。文創產業的多向閱讀以及對政府文創政策的檢討。發表於藝術經濟小學堂,種植藝術、破週報主辦,洪建全基金會協辦,台北。
劉新圓(2008)。〈創意文化園區,「產業」概念何在?〉,《國政評論》,教文(評) 097-016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劉維公(2006)。〈風格社會:解讀 LOHAS 現象〉,《數位時代》,頁141-177。
劉大和(2004)。〈我們為什麼需要創意文化園區?〉,朱庭逸主編《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頁88-91。
劉大和(2004)〈我們為什麼需要創意文化園區?〉,《創意空間-開創城市新地理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頁88-91。
劉大和(2004)。〈我們為什麼需要創意文化園區?〉,朱庭逸主編《創意空間-
開創城市新地理學》,臺北:典藏藝術家庭,頁88-91。
劉銘緯、李永展(2003),〈以地域文化產業創新作為空間治理與地域經營之操作模式-以金門為例〉,2003閩南文化學術國際研討會,第2卷,頁1-19。
漢寶德、劉新圓(2008)。〈漫無目標的創意文化園區〉,《國政評論》,教文(研) 097-007 號。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鄭景雯(2007)。〈文創新標地,華山文化園區〉,《新台風》,第八期,頁9-11。
鄭美華(2007)。〈兩岸文化治理之比較分析 –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觀點〉,《通識研究集刊》,第13期,頁101-130。
(三) 論文
王卿韻(2004)。以土地使用管制角度探討台灣創意文化園區之推動策略。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新驊(2006)。以數位遊戲概念作為傳達文化資產意義之可能性的研究-以工業遺址嘉義舊酒廠為個案。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俊達(2007),創意文化園區委外經營財務評估模式,朝陽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漢中(2004)。文化與經濟間的第三條路 –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出其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秋蓮(2007)。地方治理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以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林玟伶(2007)。海峽兩岸城市創意文化園區之個案比較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文產業設計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姍(2007)。公私協力下的夥伴關係--以華山文化創意園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翠如(2007)。「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未來經營模式之研究。南華大學出版與文化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億(2007)。花蓮舊酒廠創意文化園區生成過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慧(2003)。台南創意文化園區營運團隊選擇暨產業引進之多重準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黃秀惠(2005)。初探澎湖地區民宿行銷傳播策略之研究-從文化創意觀點。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秉辰(2007),創意文化園區設置準則之研擬,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外文資料
Bianchini, F. (1993),“Culture, conflict and cities: Issues and prospects for the 1990” , In Cultural Policy and Urban Regeneration(pp. 199-213).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John Pick(1995), The Arts in a State : A Study of Government Arts Policie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
Kong, L. (2000), Culture, Economy, Policy: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Proceeding of Geoforum, 31: 85-390.
Landry, C.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Earthscan.
Landry, Charles,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London: Earthscan.
Sasaki, M. (2004), The role of culture in urban regeneration. Proceeding of Forum Barcelona-2004.
Yue,A.(2003).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ew Asia: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12:1: 17-33.
三、 網路資料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文創一期、二期計畫,http://web.cca.gov.tw/creative/。
文化建設委員會,http://www.cca.gov.tw/main.do?method=find&checkIn=1。
文化創意產業專屬網站,http://www.cci.org.tw/。
文建會創意產業發展二期計畫(97年-100年),http://cci.cca.gov.tw/。
中華民國環境改造協會,http://www.art-district.org.tw/。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http://www.rdec.gov.tw/mp.asp?mp=100。
行政院六大新興產業主題網,http://www.ey.gov.tw/policy/3/index.html。
全球台商服務網,http://twbusiness.nat.gov.tw/。
挑戰2008 -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http://theme.cepd.gov.tw/gofar2008/02-2.htmm。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http://www.huashan1914.com。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http://www.npf.org.tw/post/1/5714。
國家文化總會,http://www.ncatw.org.tw/portal/PortalHome.asp。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www.ncafroc.org.tw/。
種植藝術行動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plantartact。
臺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http://tada.cro.cc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