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慧玲
論文名稱: 清代憶語體作品之比較研究──以《影梅庵憶語》、《浮生六記》、《秋燈瑣憶》為例
指導教授: 楊昌年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5
中文關鍵詞: 憶語體董小宛冒辟疆浮生六記藝術生活悼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20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憶語體作品是夫婦真實情感生活的紀錄,並非向壁虛構,作者將自己與愛侶共度的美好及哀愁加以記載,追憶曾共同經歷的苦樂悲歡,字裡行間含有深濃的鶼鰈之情與刻骨銘心的懷念,屬於回憶性質,以冒辟疆的《影梅庵憶語》為濫觴。其後沈三白的《浮生六記》與蔣藹卿的《秋燈瑣憶》均有相似的伉儷情緣與人世滄桑的著墨,三部作品題材相近,本論文聚焦於夫婦生活書寫,比較研究三部作品的異同,並論述其特色與價值。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敘說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並作文獻探討以了解前人研究概況,鎖定研究範圍,訂定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驟。第二章為作品及人物考述,先針對三部作品進行考訂,再概述三部作品中男女主人翁之生平,依序是:冒辟疆與董小宛、沈三白與陳芸、蔣藹卿與關秋芙。最後比較三對夫婦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探討伉儷情緣。先探析三對夫婦婚前愛戀的經過,包括一波三折的冒辟疆與董小宛、一往情深的沈三白與陳芸、青梅竹馬的蔣藹卿與關秋芙。再研究三對夫婦的藝術生活,包括偕遊攬勝、飲饌藝術、家室之樂、才性巧藝及交遊莫逆等五部分。其後討論三對夫婦鶼鰈情篤的一面,包括夫婦離別相思的愁情、淡泊自適的閒情及願來世再結比翼連理的深情。三對夫婦有著文化、生活與生命的享受,是美的追尋者,更是藝術的創造者。

    第四章探討這三對夫婦所經歷的人世滄桑。先探究他們所經歷的人生顛沛與困頓,再點出他們所遭受二豎相煎的苦難,體現了患難見真情、疾苦相扶持的難能可貴。其後剖析三對夫婦浪漫下哀愁形成之因,讓後人陶醉在他們濃情密意的同時,也能多一份省思。最後探討傷逝悼亡,佳人已杳,天人永隔,這種死別的真切體驗、人世間無可倫比的悲苦滋味,男主人翁都藉由染翰操觚,化為傷逝與悼亡之語,成就了文學上很難呈現的死亡美學。

    第五章為作品比較。首先探討憶語體的價值,分內容特質與形式特徵兩部分。其次針對女子形象及男子思想作一比較研究,最後作謀篇布局比較,將三部作品的篇幅、寫作動機、內容取材及敘述方式作一分析比較。第六章結論,
    綜合前五章所論述,肯定《影梅庵憶語》、《浮生六記》、《秋燈瑣憶》三部作品的價值,並作未來的研究展望。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14 第二章 作品、人物考述-----------------------------------17 第一節 作品考訂----------------------------------17 一、《影梅庵憶語》-------------------------17 二、《浮生六記》---------------------------19 三、《秋燈瑣憶》---------------------------23 第二節 冒辟疆、董小宛生平概述----------------------26 一、冒辟疆---------------------------------26 二、董小宛---------------------------------29 第三節 沈三白、陳芸生平概述------------------------35 一、沈三白---------------------------------35 (一)卒年考訂---------------------------36 (二)畫作介紹---------------------------37 二、陳芸----------------------------------43 第四節 蔣藹卿、關秋芙生平概述----------------------43 一、蔣藹卿--------------------------------44 二、關秋芙--------------------------------46 第五節 三對夫婦時代背景之比較----------------------48 一、冒辟疆、董小宛──明末清初亂世-----------48 二、沈三白、陳芸──乾隆嘉慶盛世-------------50 三、蔣藹卿、關秋芙──道光咸豐年間-----------51 第三章 伉儷情緣----------------------------------------55 第一節 婚前愛戀---------------------------------55 一、冒辟疆、董小宛──一波三折--------------55 (一)慕名尋訪--------------------------55 (二)再次相逢--------------------------56 (三)執著無悔--------------------------57 (四)好事多磨--------------------------58 二、沈三白、陳芸──一往情深----------------59 三、蔣藹卿、關秋芙──青梅竹馬--------------60 第二節 藝術生活---------------------------------63 一、偕遊攬勝------------------------------63 (一)冒辟疆、董小宛---------------------64 (二)沈三白、陳芸-----------------------66 (三)蔣藹卿、關秋芙---------------------68 二、飲饌藝術 -----------------------------72 (一)冒辟疆、董小宛---------------------72 (二)沈三白、陳芸-----------------------74 (三)蔣藹卿、關秋芙---------------------75 三、家室之樂------------------------------76 (一)冒辟疆、董小宛---------------------77 (二)沈三白、陳芸-----------------------79 (三)蔣藹卿、關秋芙---------------------80 四、才性巧藝------------------------------82 (一)冒辟疆、董小宛---------------------82 (二)沈三白、陳芸-----------------------85 (三)蔣藹卿、關秋芙---------------------86 五、交遊莫逆------------------------------89 (一)冒辟疆、董小宛---------------------89 (二)沈三白、陳芸-----------------------90 (三)蔣藹卿、關秋芙---------------------91 第三節 鶼鰈情篤---------------------------------95 一、離別相思------------------------------96 (一)冒辟疆、董小宛---------------------96 (二)沈三白、陳芸-----------------------97 (三)蔣藹卿、關秋芙---------------------98 二、淡泊自適-----------------------------101 (一)冒辟疆、董小宛--------------------101 (二)沈三白、陳芸----------------------101 (三)蔣藹卿、關秋芙--------------------102 三、比翼連理-----------------------------103 (一)冒辟疆、董小宛--------------------103 (二)沈三白、陳芸----------------------103 (三)蔣藹卿、關秋芙--------------------104 第四章 人世滄桑---------------------------------------107 第一節 顛沛困頓---------------------------------107 一、冒辟疆、董小宛──時局動盪,被迫逃難-----107 (一)逃難遇險--------------------------107 (二)流寓鹽官--------------------------110 二、沈三白、陳芸──逐出家門,辛酸苦楚-------111 三、蔣藹卿、關秋芙──經濟拮据,典當度日------112 第二節 二豎相煎---------------------------------115 一、冒辟疆──病魔侵擾,三染危疾------------115 二、陳芸──素有血疾,骨瘦形銷--------------117 三、蔣藹卿──三次罹病,瘧痢沓作 關秋芙──十年肺病,深秋必作-------------119 第三節 浪漫下的哀愁------------------------------123 一、冒辟疆、董小宛-------------------------123 二、蔣藹卿、關秋芙-------------------------123 三、沈三白、陳芸---------------------------124 (一)生計艱難---------------------------125 (二)長輩權威---------------------------127 (三)納妾風波---------------------------130 (四)灑脫之失---------------------------132 第四節 傷逝悼亡----------------------------------134 一、冒辟疆、董小宛-------------------------135 (一)風中之燭--------------------------135 (二)不祥之兆--------------------------136 (三)哀悼之情--------------------------138 (四)追憶之思--------------------------140 二、沈三白、陳芸--------------------------142 (一)陰陽兩隔--------------------------142 (二)悼念之情--------------------------143 三、蔣藹卿、關秋芙-------------------------145 (一)命如懸絲--------------------------145 (二)存者生活與感受---------------------146 第五章 作品比較-----------------------------------------149 第一節 憶語體價值--------------------------------149 一、內容特質------------------------------149 (一)《影梅庵憶語》---------------------150 (二)《浮生六記》-----------------------151 (三)《秋燈瑣憶》-----------------------152 二、形式特徵------------------------------153 第二節 女子形象----------------------------------155 一、董小宛--------------------------------156 (一)情堅如磐---------------------------156 (二)婦德可人---------------------------157 二、陳芸----------------------------------159 (一)跨越藩籬---------------------------159 (二)才性相妨---------------------------160 三、關秋芙---------------------------------163 (一)多才善感---------------------------163 (二)虔誠禮佛---------------------------165 第三節 男子思想----------------------------------166 一、冒辟疆──謹守禮法----------------------166 二、沈三白──突破禮教----------------------167 三、蔣藹卿──分庭抗禮----------------------168 第四節 謀篇布局----------------------------------168 一、篇幅、寫作動機--------------------------168 二、內容取材-------------------------------169 三、敘述方式-------------------------------171 第六章 結論---------------------------------------------176 第一節 研究總結----------------------------------176 第二節 研究展望----------------------------------180 附錄一:《影梅庵憶語》年表--------------------------------182 附錄二:《浮生六記》年表----------------------------------189 附錄三:《秋燈瑣憶》年表----------------------------------195 參考文獻------------------------------------------------199

    參考文獻

    壹、專書

    一、《浮生六記》、《影梅庵憶語》、《秋燈瑣憶》參考版本(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沈三白著 陶恂若校注 王關仕校閱:《浮生六記》,台北:三民書局 1998年8月
    沈復、蔣坦著,立人校訂:《浮生六記‧秋燈瑣憶》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年9月
    沈復、蔣坦著:《浮生六記‧秋燈瑣憶》,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6年9月
    沈復原著 康來新導讀:《新讀浮生六記》,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4年4月
    俞國基眉批 呂自揚新編:《眉批新編浮生六記》, 高雄:河畔出版社 1992年5月
    冒襄:《影梅庵憶語》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年7月
    冒襄:《影梅庵憶語》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本 國圖善本書庫二
    唐昱編注:《浮生六記外三種》 湖北武漢:長江文藝 2006年10月
    涂元濟注釋:《閨中憶語》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6年2月
    張岱、冒辟疆、蔣坦、陳裴之:《陶庵夢憶、影梅菴憶語、秋燈瑣憶、香畹樓憶語》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2年8月
    楊家駱主編、劉雅農總校:《世界文庫四部刊要 中國筆記小說名著 揚州夢、新校今世說、影梅庵憶語、香畹樓憶語、秋燈瑣憶、浮生六記等六種》 台北:世界書局 1959年

    二、古典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春秋‧《詩經》,屈萬里:《詩經詮釋》 台北:聯經 1983年2月
    春秋‧《論語》,趙龍文講述、錢仲鳴筆記:《論語今釋》下集(全三冊) 台北:正中 1967年10月,1991年11月台初版第八次印行
    春秋‧左丘明:《左傳》,郁賢皓、周福昌、姚曼波注譯,傅師武光校閱:《左傳讀本》(中) 台北:三民 2002年9月
    戰國‧屈原:《楚辭》,傅錫壬註譯:《新譯楚辭讀本》 台北:三民 1976年3月初版,1993年3月九版
    漢‧司馬遷:《史記》 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5年2月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柳士鎮、劉開驊譯注:《世說新語》 台北:台灣古籍 2000年
    南朝宋‧劉義慶編撰,劉正浩、邱燮友等譯注:《新譯世說新語》 台北:三民書局 1996年8月
    南朝梁‧沈約:《宋書‧范曄傳》 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57年
    南朝梁‧蕭統編,周啟成等注:《新譯昭明文選》 台北:三民書局 1997年4月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 1993年10月
    唐‧元稹《元氏長慶集》,《四庫全書薈要》363冊 台北:世界 1987年10月
    唐‧白居易:《白香山詩集》 台北:世界書局 1961年1月
    唐‧房玄齡等奉敕撰:《晉書》 台北:藝文印書館 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影印1957年
    唐‧陸羽《茶經》 台北:金楓 1988年7月
    宋‧朱淑真撰、宋‧鄭元佐注:《朱淑真集注》 杭州:浙江古籍 1985年1月
    宋‧李清照撰,王仲聞校注:《李清照集校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2004年3月
    宋‧陸游:《劍南詩鈔》 台中:曾文出版社 1975年2月
    宋‧歐陽脩著,楊家駱主編:《歐陽修全集》(上) 台北:世界 1961年1月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 台北:世界 1964年1月初版一刷,1998年6月初版八刷
    明‧洪自誠原著,釋聖印譯注:《菜根譚》 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1996年11月
    明‧張岱:《陶庵夢憶》 台北:新文豐 1982年8月初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 台北:台灣古籍 2003年4月
    清‧《小檀欒室彙刻閨秀詞》第七冊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二十二年﹝1896年﹞南陵徐氏刊本
    清‧《蘇州府志》 清道光四年刊本,頁21a。
    清‧孔尚任原著,王寄思、蘇寰中、楊德平校注:《桃花扇》 台北:里仁 1996年10月
    清‧王文誥、馮應榴集註:《蘇軾詩集》上冊 台北:學海 1983年1月
    清‧王豫《江蘇詩徵‧名媛卷》 清道光二年刊本
    清‧石韞玉著:《獨學廬二稿‧微波詞》 清乾隆至嘉慶間﹝1736-1820﹞遞次刊本 十六冊中第五冊
    清‧余淡心:《板橋雜記》 收入王雲五編《青樓集及其他四種》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39年12月
    清‧余淡心等撰:《秦淮香豔叢書》 台北:廣文書局 1991年7月
    清‧余懷:《板橋雜記》 台北:新文豐 1985年初版
    清‧吳梅村:《吳梅村集》卷第二十,見《傳世藏書》集庫別集第11冊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5年
    清‧李漁:《李漁全集》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年10月第1版 1998年6月第3次印刷
    清‧李漁:《閒情偶寄》 台北:明文書局 2002年8月
    清‧阮元:《廣陵詩事》,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據嘉慶阮元輯刊、道光阮亨彙印文選樓叢書影印 台北:藝文印書館
    清‧阮恩灤撰:《慈暉館詩詞草》 清光緒元年﹝1875年﹞據咸豐四年﹝1854年﹞武林沈氏刊本補刊
    清‧冒襄:《蘭言‧亡妾董氏小宛哀辭并序》,《如皋冒氏叢書》第五冊 清光緒民國間刊本﹝1902-1917﹞ 線裝書
    清‧冒襄輯:《同人集》 台南:莊嚴文化 1997年6月
    清‧洪昇原著,徐朔方校注:《長生殿》 台北:里仁 1996年5月
    清‧凌祉媛撰:《翠螺閣詩詞稿》五卷 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刻本
    清‧徐珂:《清稗類鈔》 誠成企業集團﹝中國﹞有限公司組織編纂:《傳世藏書‧子庫‧雜記》 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 1996年12月
    清‧徐樹敏、錢岳編:《眾香詞》 台北:富之江出版社 1997年1月
    清‧袁枚:《足本隨園詩話及補遺》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78年6月台初版
    清‧張景祈等撰,葉衍蘭繪圖:《秦淮八豔圖詠》 北京:學院出版社 1997年12月
    清‧張山來(張潮):《虞初新志》 台北:廣文 1968年
    清‧張潮:《幽夢影》 台南:漢風出版社 1992年
    清‧張潮、楊復吉、沈楙惪等編纂:《昭代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7月
    清‧曹雪芹著,高鶚續著:《紅樓夢》 台北:聯經 1991年7月
    清‧曹雪芹撰,饒彬校注:《紅樓夢》 台北:三民書局 2001年3月
    清‧陳文述:《西泠閨詠》十六卷,丁丙、丁申輯:《武林掌故叢編》第九集 江蘇:廣陵書籍 1985年
    清‧陳芸:《陳孝女遺集‧小黛軒論詩卷下》 清宣統三年﹝1911年﹞刻本
    清‧陳維崧:《婦人集》 聚珍仿宋本 上海:中華書局 1936年
    清‧陳繼聰:《忠義紀聞錄》 清光緒八年﹝1882年﹞刊本影印 中華文史叢書之卅三 王有立主編 台灣華文書局印行
    清‧馮金伯:《國朝畫識》十七卷,乾隆甲寅年(4年,西元1739年)。見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 台北:明文書局 1985年
    清‧惲珠《閨秀正始集》 紅香館藏版,道光辛卯年﹝1831﹞本
    清‧蔣坦:《西湖雜詩》 叢書集成續編224冊 新文豐臺一版 1991年7月
    清‧錢儀吉編《清朝碑傳全集》 台北:大化書局 1984年
    雷瑨、雷瑊輯:《閨秀詞話四卷》 1916年掃葉山房石印本
    《全唐詩》卷640-12第十二冊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60年5月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全清詞鈔》 台北:河洛圖書 1975年9月

    三、叢書(依編者首字筆畫排序)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79冊文學類‧詩別集 清‧阮元撰〈廣陵詩事〉 台北:新文豐 1985年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173冊文學類‧詩別集 清‧冒襄撰〈集美人名詩一卷〉 台北:新文豐 1989年7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06冊 宋‧蘇軾撰《東坡樂府》 台北:新文豐 1989年7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12冊文學類‧詩別集 唐‧朱揆詩〈釵小志〉 台北:新文豐 1989年8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24冊文學類‧詩別集 清‧丁丙撰〈蔣文學傳〉 台北:新文豐 1991年7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39冊文學類‧詩文別集 清‧冒襄撰〈泛雪小草一卷〉 台北:新文豐 1997年3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42冊文學類‧詩別集 清‧冒襄撰〈香儷園偶存一卷〉、〈寒碧孤吟一卷〉、〈樸巢詩選一卷〉、〈巢民詩集六卷〉 台北:新文豐 1997年3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53冊文學類‧文別集 清‧冒襄撰〈樸巢文選四卷〉、〈巢民文集七卷〉 台北:新文豐 1997年3月
    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100冊文學類‧詩別集 清‧冒襄撰〈如皋冒氏詩略‧卷五‧冒襄詩二十八首〉 台北:新文豐 1997年3月
    中國書畫研究資料社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5年10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三八五》之《同人集‧序卷之一》 台南:莊嚴文化 1997年6月
    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第十七冊 《清史稿列傳二百八十八‧遺逸二》 台北:鼎文書局 1981年

    四、近人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利民、丁富生、顧啟:《冒辟疆與董小宛》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4月
    王秀琴:《歷代名媛文苑簡編》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47年
    王書奴:《中國娼妓史》 上海:生活書店 1934年11月
    王書奴:《娼妓史》 台北:代表作國際圖書出版 2006年1月
    王道榮發行:《明清名人尺牘‧錢牧齋尺牘》 台北:廣文 1989年12月
    王璦玲:《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畫的藝術性》 台北:台灣書店 1998年3月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文苑傳一》 北京:中華書局 1987年11月
    任寅虎:《中國古代婚姻》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9月
    宇文所安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 台北:聯經 2006年11月
    朱光潛:《談美》 台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7月
    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5年12月
    江寶釵:《綿綿思遠道──樂府詩選粹》 台北:幼獅文化 1991年5月初版,1992年11月二印
    艾德蒙‧懷特著,天悅譯:《最終的美好時光──追憶似水年華的普魯斯特》 台北:左岸文化 2001年11月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月
    吳宏一校訂、邱琇環‧陳幸蕙選註:《閒情逸趣‧明清小品》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2年3月
    吳新榮:《亡妻記》 台北:遠景出版事業 1981年10月
    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北京:三聯書店 2003年8月
    李春光纂:《清代名人軼事輯覽》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年5月
    李浚之編:《清畫家詩史》 北京:中國書店 1990年7月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 台北:聯經出版社 1978年5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風雲時代 1994年7月
    李靈年、楊忠:《清人別集總目》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3年5月
    周宗盛:《中國才女》 台北:水牛圖書出版 1981年10月
    周啟成、崔富章、朱宏達、張金泉、水渭松、伍方南注譯:《新譯昭明文選‧別賦》 台北:三民 1997年4月初版一刷,2001年2月初版二刷
    周愚文、洪仁進主編:《中國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 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
    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 台北:明文書局 1985年
    林太乙:《林語堂傳》 台北:聯經 1989年11月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台北:德華出版社 1979年4月
    林慧如編:《明代軼聞》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87年2月
    邱燮友、劉正浩註譯:《千家詩》 台北:三民 1991年10月初版一刷,2000年10月初版四刷
    金波、李韓林著:《董小宛傳》 台北:國際翻譯社 1993年
    金劍:《美學與文學新論》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03年10月
    俞允堯:《秦淮古今大觀》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0年7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6年12月
    姜濤主編:《中國文學欣賞全集‧漢代詩歌》 台北:莊嚴 1985年11月再版
    施淑儀撰:《清代閨閣詩人徵略》 台北:鼎文書局 1971年3月
    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7月
    胡適:《嘗試集》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6年4月
    胡曉明:《文化江南札記》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2月
    胡无悶:《匲豔叢書》 台北:廣文書局 1970年12月
    范宜如、朱書萱:《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 台北:台灣書店 1998年3月
    孫玉容編《俞平伯散文選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版,1992年1月第三次印刷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 台北:允晨文化 1992年2月
    徐世昌編:《晚晴簃詩匯》1929年退耕堂刊行 聞石點校:《晚晴簃詩匯》 北京:中華書局 1990年10月
    徐志摩:《徐志摩全集》 台南:大孚書局 1980年2月再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8年12月
    高陽:《明末四公子》 台北:莊嚴出版社 1983年9月
    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晩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 台北:左岸文化 2005年11月
    張少康:《古典文藝美學論稿》 台北:淑馨出版社 1989年11月
    張珍懷選注:《清代女詞人選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10月
    張淑瓊主編:《中國文學總欣賞‧唐宋詞》第二冊 台北:地球 1994年
    張撝之、沈起煒、劉德重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12月
    張愛芳選編《歷代婦女名人年譜》上冊 北京:北京圖書館 2005年6月
    張愛玲:《張愛玲典藏全集6──短篇小說卷二1944年作品》 台北:皇冠文化 2001年4月
    戚宜君:《中國歷代名女人評傳》 台北:黎明文化 1992年5月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88年7月
    曹淑娟:《夢斷秦樓月──閨情篇:芸芸女子的深情》 台北:新自然主義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2000年5月二版一刷
    曹慶順等著:《比較文學論》 台北:揚智文化 2003年3月
    梁乙真:《清代婦女文學史》 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1968年9月
    梁實秋:《槐園夢憶》 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1996年2月
    莫洛亞著,秦雲、陳曉南譯:《生活之藝術》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73年4月
    郭立誠:《中國婦女生活史話》 台北:漢光文化 1989年
    陳文華校注:《唐女詩人集三種》 上海:上海古籍 1984年
    陳文新:《袁枚的人生哲學──率性人生》 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5年12月
    陳其南:《婚姻‧家族與社會》 台北:允晨文化 1986年2月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 台北:台灣書店 1999年11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6年10月
    陳師滿銘、陳弘治、簡師明勇:《唐宋詩詞評注》 台北:文津 1989年10月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 台北:明倫出版社 1970年8月
    陳捷先:《明清史》 台北:三民書局 1990年12月初版一刷,2001年8月初版三刷,2004年1月增定二版一刷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上中下三冊》 台北:華正書局 2001年8月
    陳毓羆:《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記》 台北:大安 1996年11月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2年9月
    陳鹏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 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83年11月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3年
    陶慕寧:《青樓文學與中國文化》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3年7月
    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
    普魯斯特著,李恆基、徐繼曾譯:《追憶似水年華》 台北:聯經 1992年9月
    曾曉華、魏偉撰文,鄭義、于廣明、王仁定、周越洋、陳峰、柏玉江、陳健行、印祖慶、劉智常、汪梅生、顧榮軍攝影:《江南古鎮》 台北:閣林國際圖書 2003年11月
    黃文吉:《中國詩文中的情感》 台北:台灣書店 1998年3月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5年5月
    楊師昌年:《古典小說名著析評》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4年5月
    楊師昌年:《風裡芙渠自有姿──楊昌年論評選集》 台北:文史哲 2008年3月
    楊絳:《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 台北:時報文化 2006年2月
    楊澤編《魯迅散文選》 臺北:洪範 1995年10月初版,2003年4月四印
    葉日光:《左思生平及其詩之析論》 台北:文史哲 1979年4月
    葉維廉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 台北:黎明文化 1977年10月
    熊秉真 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 台北:麥田出版社 2004年3月
    瑪萊‧葛肯著,黃添盛譯:《追憶一回普魯斯特》 台北:商周出版 2006年6月
    趙霞、向洪編:《正說秦淮八豔》 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2006年12月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90年5月
    蔡冠洛編纂:《清代七百名人傳﹝三﹞‧附錄一清代大事年表》 台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蔡英俊:《愛恨生死──生命篇:衣帶漸寬終不悔》 台北:新自然主義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2000年5月二版一刷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 1982年9月
    鄭惠文:《清代六大畫家》 台北:莊嚴出版社 1981年9月
    鄭逸梅:《藝林散葉》 北京:中華書局 1982年12月第一版,2005年1月新一版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 1982年11月
    鄭騫編注:《詞選》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2年4月新一版,1988年12月新三版
    蕭國亮:《中國娼妓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6年10月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 台北:允晨文化 1999年1月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列女卷》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 1989年7月
    錢念孫:《中國文學史演義》 台北:正中書局 1999年10月臺初版 2003年4月三版六刷
    錢杭、承載合著:《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 台北:南天書局 1998年6月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 台北:里仁書局 1997年4月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台北:里仁書局 1984年
    顏崑陽:《喜怒哀樂──情緒篇:春風得意馬蹄疾》 台北:新自然主義有限公司 1994年1月初版 2000年5月二版一刷
    羅中峯:《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 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1年2月
    羅錦堂:《明清傳奇選註》 台北:聯經 1982年11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 台北:莊嚴出版社 1991年4月
    蘇冰、魏林:《中國婚姻史》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4年4月
    顧鑒塘、顧鳴塘:《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4月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 台北:業強出版社 1986年4月
    龔顯宗:《女性文學百家傳》 台南:真平企業 2001年7月

    貳、單篇論文

    一、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Thoraval,Joel:〈自傳體文學與人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浮生六記」〉,《當代》,1991年11月,頁88-105。
    尹淑梅:〈順治帝與董小宛?〉,《中國檔案》第6期,1998年6月,頁44-46。
    文載道:〈讀浮生六記〉,《古今》第36期,1943年。
    方元珍:〈只羨鴛鴦不羨仙──從《浮生六記》談夫妻相處之道〉,《空大學訊》205期,1997年11月,頁82-85。
    方瑜:〈花叢蝶影──「浮生六記」中的芸娘和三白〉,《聯合文學》,1999年2月,頁72-73。
    王人恩 謝志煌:〈《浮生六記》百年研究述評〉,《甘肅社會科學》第4期,2005年,頁136-144。
    王世德:〈《浮生六記》論養生之道〉,《文史雜誌》第1期,1998年,頁38-40。
    王平:〈論《浮生六記》對傳統小說革新的意義〉,《理論與現代化》第S1期,2005年7月,頁56-57。
    王永波:〈論《浮生六記》陳芸形象的文化底蘊〉,《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頁60-64。
    王立:〈古代悼亡文學的艱難歷程──兼談古代的悼夫詩詞〉,《社會科學研究》第2期,1997年,頁128-133。
    王立:〈古代悼妓姬文學題材的感情指向──悼祭主題中的人倫關懷漫談〉,《文史雜誌》,1997年1月,頁10-11。
    王成軍、王炎:〈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國外文學》,1997年第2期,頁54-60。
    王利民、顧啟:〈冒辟疆的情緣〉,《古今藝文》,2001年11月,頁56-69。
    王利民、顧啟:〈冒辟疆與董小宛的閨中雅趣〉,《文史知識》,2003年1月。
    王春瑜:〈明末四公子的深誼〉,《歷史月刊》,1997年1月,頁35-37。
    王秋雁:〈淺析「憶語體」散文中的女性形象〉,《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98-101。
    王秋雁:〈試論「憶語體」散文的「情性合一」〉,《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2年,頁19-22。
    王峰:〈《浮生六記》:沈復和他的小世界〉《語文建設》第11期,2002年,頁18-19。
    王淑梅:〈潘岳《悼亡詩》與元稹《三遣悲懷》比較〉,《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4年7月第6卷第4期,頁414-416。
    王壽來:〈浮生若夢話「三白」〉,《聯合文學》第14卷第10期,1998年8月,頁135-137。
    王衛紅:〈《浮生六記》與《紅樓夢》思想性研究〉,《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28-30。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4年,秋季,頁69-97。
    伍立楊:〈《浮生六記》里的談藝〉,《閱讀與寫作》,2003年第8期,頁16。
    朱彬:〈冒辟疆冒鶴亭與冒舒凐昆仲〉,《傳記文學》,1998年2月,頁69-75。
    江慰廬:〈關於《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四事〉,《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期 第11卷,1995年,頁33-39。
    何永清:〈「浮生六記」的修辭探究〉,《中國語文》,1999年12月,頁53-59。
    何向陽:〈重現的時光〉,《讀書》,1994年第10期,頁88-89。
    何美諭:〈《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婦女處境之比較〉,《國文天地》18卷6期,2002年11月,頁54-62。
    余力文:〈一塊純美的水晶--浮生六記的藝術觀照〉,《國文天地》16卷9期,2001年2月,頁52-53。
    吳建軍:〈伉儷情深的悲歌──淺析幾篇著名的悼亡作品〉,《大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6月,頁48-49。
    吳相湘:〈董小宛、陳圓圓、洪承疇〉,《暢流》,1951年1月,頁11-12。
    吳幅員:〈《浮生六記》〈中山記歷〉篇為後人偽作說〉,《東方雜誌》,1978年2月,頁67-78。
    吳燕娜:〈「浮生六記」與「幹校六記」敘述風格之比較〉,《中外文學》,1991年2月,頁79-93。
    李秀蓮:〈巧設奇喻 映襯生輝──元稹〈離思〉詩賞讀〉,《青年科學》,2005年第1期,頁20-21。
    李金堂:〈余懷與《板橋雜記》〉,《天津詩大學報》,1998年第1期,頁75-79。
    李國彤:〈明清之際的婦女解放思想綜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143-161。
    李國鋒:〈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9卷第4期,2005年7月,頁48-50。
    李喬:〈沈三白師爺生涯考略──《浮生六記》發隱〉,《清史研究》第3期,1995年,頁79-86。
    李匯群:〈《秋燈瑣憶》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1月,頁47-48。
    李匯群:〈真情與幻情──讀《香畹樓憶語》〉,《名作欣賞》,2005年第19期,無頁碼。
    李匯群:〈論「憶語」散文寫情的突破〉,《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5月第3期,頁64-69。
    李聰亮:〈「以無涯之情愛,悼不駐之光陰」──元稹與李商隱悼亡詩之比較〉,《社科縱橫》,2003年2月第18卷第1期,頁56-58。
    杜正國:〈《浮生六記》卷五卷六是贗品〉,《文史雜誌》第3期,2006年,頁62-63。
    沈新林:〈李漁與冒襄〉,《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頁676-681。
    周月亮、李新梅:〈略論明清之際文人悼亡情緒的文化史內涵〉,《學術界》,2002年第4期,頁215-228。
    周昌龍:〈明清之際新自由傳統的建立〉,《二十一世紀》,67期,2001年10月,頁45-50。
    周燕:〈伉儷之悲──論元稹悼亡詩之悲情〉,《科技信息》,2006年第6期,頁76。
    易持恆:〈《浮生六記》質疑〉,《藝文誌》第203期,1982年8月,頁47-50。
    林文月:〈潘岳的妻子〉,《中外文學》,1988年10月,頁4-28。
    邵志宇、楊麗麗:〈如皋冒氏的來源〉,《尋根》第3期,2005年,頁92-95。
    邱豐隆:〈董小宛考〉,《中興評論》,1974年5月,頁12-14。
    阿盛:〈沈三白經驗〉,《四季》2月號,1998年2月,頁4-5。
    俞允堯:〈秦淮八豔傳奇之一 董小宛〉,《歷史月刊》第57期,1992年10月,頁13-19。
    俞平伯:〈重印《浮生六記》序〉,《蘇州雜誌》,2006年4月。
    胡序知:〈秦淮河畔的遐思〉,《山東教育》,2006年第14期,頁59-60。
    胡懿勳:〈明清的文人品味和世俗美術〉,《史博館學報》第4期,1997年3月,頁63-79。
    范文鳳:〈從「既嫁從夫」角度看陳芸悲情的一生〉,《國文天地》第二十二卷第五期,2006年10月,頁53-60。
    凌霜華:〈董鄂妃與董小宛〉,《新聞周刊》第44期,2003年,頁78。
    唐一方:〈幸福只是一種傳說──《浮生六記》中芸的悲喜人生〉,《中文自學指導》第1期,2005年,頁66-71。
    唐志臣:〈《浮生六記》—一本平凡而耐看的書〉,《中華文藝》,1979年1月,頁100-106。
    孫大智:〈從青樓文學看明代社會世俗化的傾向〉,《玉溪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頁72-76。
    孫文福:〈淺談中國封建宗族婚姻〉,《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1年第2期,頁65-68。
    孫紅麗:〈想像與現實中的情愛──《聊齋誌異》與《浮生六記》的婚戀觀比較〉,《社科縱橫》第2期第20卷,2005年4月,頁168-169。
    孫蘭花:〈張揚自我的「新女性」──從文化視角看《浮生六記》中的陳芸形象〉,《南華大學學報》第6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84-86。
    徐波:〈《閑情記趣》與清代插花文化〉,《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2期,頁94-98。
    徐柏容:〈《浮生六記》與沈復陳芸〉,《書屋》第6期,1996年,頁57-59。
    徐樂軍:〈「愛」與「死」的糾結與昇華──對元稹言情詩的解構與認識〉,《廣東農工商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0年8月第16卷第3期,頁82-84。
    耿麗萍:〈如水的情 如夢的影──論納蘭性德悼亡詞的藝術氛圍〉,《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52-55。
    袁墨卿、袁法周:〈晩明江南文化殊相──名士與名姝的豔情與悲劇〉,《棗庄學院學報》第1期,2005年,頁38-50。
    郝薇莉:〈「憶語體」文學源流小考──以《影梅庵憶語》為中心〉,《固原師專學報》,2006年1月第27卷第1期,頁13-16。
    馬曉光:〈珍珠無價玉無瑕──秦淮名妓董小宛的一生〉,《文史知識》,1989年1月。
    高彥頤:〈「空間」與「家」-論明末清初婦女的生活空間〉,《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頁21-50。
    康正果:〈重新認識明清才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頁124-130。
    康瓊:〈《浮生六記》中的養生妙道〉,《家庭醫學》第2期,2002年,頁37。
    張小茜:〈論《影梅庵憶語》和《浮生六記》〉,《古今文藝》第29卷第3期,2003年5月,頁47-54。
    張玉璞:〈宋代悼亡詞簡論〉,《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2年,頁66-69。
    張壽安、呂妙芬:〈明清情欲論述與禮秩重省〉,《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5月,頁4-8。
    張蕊青:〈《世說新語》與《浮生六記》〉,《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6年,頁199-203。
    張蕊青:〈《秋燈瑣憶》與《浮生六記》〉,《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7年,頁221-223。
    張蕊青:〈《紅樓夢》與《浮生六記》的靈犀共識〉,《紅樓夢學刊》第4期,1999年,頁273-283。
    張蕊青:〈《浮生六記》:得風氣之先的自傳體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3年,頁213-218。
    張蕊青:〈《浮生六記》的創造性〉,《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5年,頁227-229。
    張蕊青:〈《浮生六記》後兩記之真偽〉,《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4年,頁200-203。
    張蕊青:〈論《浮生六記》的近代化特徵〉,《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28卷,2005年11月,頁69-74。
    張蘇榕:〈淺論《浮生六記》的藝術魅力〉,《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第14卷,1998年,頁50-52。
    莊練:〈紅顏薄命董小宛〉(上),《暢流》第64卷第9期,1981年12月,頁15-19。
    莊練:〈紅顏薄命董小宛〉(下),《暢流》第64卷第10期,1982年1月,頁19-23。
    許金華:〈真誠與悲哀──論《浮生六記》對人生的詮釋〉,《閱讀與寫作》,2006年第1期,頁1-2。
    郭松義:〈清代的納妾制度〉,《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頁35-62。
    陳小芒、黃衛興:〈論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傷逝主題及價值取向〉,《贛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頁76-79。
    陳玉珍:〈漫談《浮生六記》〉,《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3期,頁16-21。
    陳創:〈足本《浮生六記》作偽真相〉,《書屋》第1期,2005年,頁79-80。
    陸拂明:〈墨香襲染石榴裙──漫談秦淮八豔的文化品味〉,《華人時刊》第1期,1999年,頁42-43。
    陶慕寧:〈從《影梅庵憶語》看晚明江南文人的婚姻性愛觀〉,《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頁56-61。
    彭建華、漆娟:〈死生都如夢:論元稹悼亡詩的幻靈感〉,《龍岩師專學報》,2004年10月第22卷第5期,頁65-67。
    程小青:〈《浮生六記》的山水園林境界〉,《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6年10月第5期,頁615-619。
    程小青:〈《浮生六記》與江南文化的詩性風格〉,《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9月第3期,頁15-17。
    費如明:〈芸的妻性及其它──對《浮生六記》的一種解讀〉,《學海》第6期,1999年
    馮文坤:〈女性主體與主體逾越──沈復《浮生六記》的女性主義釋讀〉,《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4月第2期,頁52-56。
    馮巧英:〈煙海遺珠──評介《浮生六記》〉,《太原大學學報》第1期,2001年,頁10-14。
    馮幼衡:〈畫如其人的董小宛〉,《故宮文物月刊》,1997年10月,頁54-79。
    黃立懋:〈亂世佳人董小宛〉,《藝文誌》,1967年3月。
    黃芸珠:〈論《浮生六記》陳芸形象的文化底蘊〉,《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 , 2002年,頁198-206。
    黃建民:〈有關《浮生六記》的資料〉,《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6年,頁211-212。
    黃柏青、曾遠航:〈憶君情悲滿,肝腸尺寸斷──談談中國的悼亡詩〉,《懷化師專學報》,2002年2月第1期,頁54-56。
    黃强:〈李漁與《浮生六記》〉,《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頁168-178。
    楊仲揆:〈《浮生六記》佚篇問題總結〉(上),《藝文誌》第207期,1982年12月,頁59-65。
    楊仲揆:〈《浮生六記》佚篇問題總結〉(下),《藝文誌》第208期,1983年1月,頁52-58。
    楊帆:〈琴邊笑倚鬢雙青 跌宕風流總性靈──論《浮生六記》中陳芸形象的蘊涵及其悲劇性根源〉,《名作欣賞》,2006年第24期,無頁碼。
    楊昇:〈淺議蘇軾的悼亡詩詞〉,《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頁109-112。
    楊珍:〈董鄂妃的來歷與董鄂妃之死〉,《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第1期,頁66-72。
    楊海濤:〈月明勝雪映梅花──董小宛刺繡花蝶圖〉,《收藏家》第6期,2006年,頁33-34。
    楊健敏:〈從「家」的角度看中國婚姻詩〉,《貴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第4期,頁37-39。
    楊肅毓:〈從三言二拍中的娼妓脫籍看明代娼妓的社會地位〉,《洄瀾春秋》第1期,2004年7月,頁37-61。
    楊劍影:〈夾縫中的窘迫與坦蕩──論《浮生六記》中的芸娘形象〉,《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2年,頁95-97。
    楊劍影:〈亂世中的美麗與哀愁──淺析《影梅庵憶語》中的董小宛形象〉,《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0年,頁70-72。
    萬春芝:〈「浮生六記」讀後感〉,《新知識》153期,1980年12月,頁30-31。
    廖素卿:〈從《浮生六記》看沈復夫婦的感情生活〉,《書評》第26期,1997年2月,頁6-13。
    熊秉真:〈情欲、禮教、明清〉,《漢學研究通訊》,2001年5月,頁1-3。
    趙景云:〈淡淡筆墨濃濃情──《閨房記樂》賞析〉,《新聞與寫作》,2006年第4期,頁38-39。
    齊慧源:〈神貌綽約 青藍并輝──談《世說新語》與《浮生六記》〉,《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第26卷,2000年9月,頁28-31。
    劉小暉:〈南京的秦淮煙雲〉,《中國檢驗檢疫》,2001年第2期,頁64。
    劉潔:〈不言悲悲轉濃 不言愁愁益深──淺論古代悼亡詩詞的悲愴美〉,《蘭州學刊》,1999年第2期,頁58-60。
    劉麗珈:〈《浮生六記》的色彩美〉,《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頁45-47。
    劉麗珈:〈《浮生六記》景物描寫的傳統審美心理〉,《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1年,頁32-34。
    劉麗珈:〈論《浮生六記》的情愛美〉,《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3年4月,頁46-48。
    德均:〈沈三白與石琢堂﹝韞玉﹞〉,《中國文選》,1973年12月。
    暴鴻昌:〈明末秦淮名妓與文人──讀余懷《板橋雜記》〉,《中國文化月刊》第217期,1998年4月,頁25-39。
    蔚然:〈《影梅庵憶語》版本源流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2月,頁27-31。
    蔡美玲:〈明清中國文人的世界〉,《典藏古美術》,第127期,2003年4月,頁91-98。
    蔡雲雀:〈從浮生六記一窺沈三白的夫妻生活〉,《國文天地》12卷9期,1997年2月,頁60-61。
    鄭明娳:〈《浮生六記》淺析〉,《暢流》,1972年4月,頁33-37。
    鄭培凱:〈文化美學與中國情懷〉,《當代》,1999年7月,頁76-93。
    鄭培凱:〈明末清初的文化生態與書法藝術〉,《中國文物世界》第137期,1997年1月,頁60-69。
    鄭培凱:〈明清婦女的生活想像空間─評高彥頤《閨塾師:十七世紀中國的婦女與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鄭康民:〈《浮生六記》質疑〉,《大陸雜誌》,1959年1月。
    蕭蕭:〈沈三白與芸娘〉,《今日生活》,1976年12月,頁54-55。
    應裕康:〈從浮生六記中看沈復與陳芸的生活〉,《高雄師院學報》第16期,1988年3月,頁1-17。
    魏明:〈董小宛的「詩菜」〉,《養生大世界》第3期,2004年,頁27。
    羅宗陽 何鳴:〈一部別致的傳記作品──閑話《浮生六記》〉,《江西社會科學》第9期,1999年,頁123-124。
    羅建勤:〈唱罷秋墳愁未歇 春叢認取雙栖蝶──試論納蘭性德的悼亡詞〉,《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頁60-64。
    譚玉良:〈蘇軾悼亡詞的情思境界〉,《康定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12月第4期,頁17-19。
    譚鐘琪:〈清末人情小說的民主主題層面──《浮生六記》與《紅樓夢》比較研究〉,《求索》第9期,2004年,頁213-215。
    嚴中:〈秦淮八豔與金陵十二釵〉,《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10期,頁48-52。
    嚴明:〈中國古代女性形象的道德傾向──以明清才女創作為中心〉,《東華漢學第2期,2004年5月。
    蘇勇強:〈論元稹悼亡詩悲情之緣起〉,《職大學報》,2000年第3期,頁20-27。
    顧關元:〈《浮生六記》之謎〉,《瞭望》第48期,1995年,頁52。

    二、論文集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王仁鈞:〈沈三白的審美意識抉微〉,《文學與美學》第五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
    江江明:〈浮生若夢──試論《浮生六記》之結構及其所呈現婦女之婚姻與愛情〉,《第七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出版,2001年6月
    周法高:〈董妃與董小宛新考〉,《錢牧齋呉梅村研究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1月
    孟森:〈董小宛考〉,《明清史論著集刊續編》,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5月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中國婦女史論集七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6年1月
    徐志平:〈第二性中的他者──清初話本小說中妾、媳與婢女〉,《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2月
    張蕊青:〈《浮生六記》藝術魅力〉,《中國古典小說賞析與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出版,1993年8月
    陳毓羆:〈《浮生六記》考索〉,《小說戲曲研究》第五集,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編,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2月
    楊仲揆:〈《浮生六記》第五記「中山記歷」真偽考-「中山記歷」與李鼎元「使琉球錄」對照研究〉,《琉球古今談-兼論釣魚臺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
    劉詠聰:〈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窺〉,《中國婦女史論集三集》,台北:稻香出版社,1993年3月
    笠堪:〈談明代的妓女〉,《中國婦女史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7月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杜麗香:《唐代夫妻懷贈詩與悼亡詩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廖卓成:《自傳文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6月
    李秋蘭:《浮生六記新探》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吳志峰:《浮生六記文體辨說》 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4月
    田崇雪:《感傷與藝術創造》 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4月
    陳新富:《浮生六記生活藝術之研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6月
    張小茜:《「憶語體」筆記研究》 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林淑芬:《浮生六記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胡林:《明清文人審美心態世俗化研究》 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參、網站資料(依網站名稱筆畫排序)

    中茶文化網 http://www.teaw.com/release/736.html 2008年6月
    中國竹子網‧江西籍作者詠竹詩選 http://www.fgr.cn/cnbamboo/CULTURE/verse/cerse6.htm 2008年6月
    中國杭州西湖風光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TR-c/24994.htm 2008年6月
    中華經典文學網 http://www.ccview.net/htm/tang/shi/lzl002.htm 2007年11月
    天鳳樓夜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33db01000a7e.html 2007年10月
    國學網路 http://www.guoxue.com/Newbook/zggdsg/ldsgzjsj/zgldsgzj038.htm 2008年6月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2008年6月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qk/82094X/200605/23341059.html 2008年6月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