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宗政
論文名稱: 現階段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角色與作為研究
A Study of The Current Roles and Functions of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s in Taiwan
指導教授: 陳聰勝
Chen, Cong-Sheng
田振榮
Tien, Chen-J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學習社會終身學習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職業訓練角色作為
英文關鍵詞: learning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 vocational training, role, educational fun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邁向學習社會終身學習階段,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內部職業訓練師與行政人員,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以及所擔任的職務,對於人力、行政及訓練資源管理等角色的認知;以及提供的訓練、組織與課程的調整、相關資源整合、推廣與創新等提供終身學習的相關作為影響。並就角色與作為的相關意見,加以歸納研究結論研擬具體建議,期盼提供職業訓練主管單位及公共職業訓練中心,推動公共職業訓練的參考。
    本研究藉由文獻分析、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僅將重要研究結論摘述如下:
    現階段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所實施的職業訓練,主要是受到經濟環境影響就業市場,以致提供財富和就業的製造業穩定衰退、全球性的年輕人口萎縮與人口老化、國際政治情勢的變化、分工合作的態勢改變、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變化的趨勢影響。
    本研究所建構之擔任角色與實施作為,包括兩大類三十六項目,均受到受試者高度的認知,且有明顯的意見差異存在。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現階段學習社會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角色、終身學習的作為內容,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實施職業訓練規劃與開班訓練的參考。

    關鍵詞:學習社會、終身學習、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職業訓練、角色、作為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s as perceived by their teaching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 in a learning society.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education attainment, position, and duty of staff in various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s in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also examines their percep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within the institute. Moreove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course cont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urriculum desig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on lifelong learning.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erve as useful reference based on which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in Taiwan can be improved.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earch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Several factors were found to influence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design, including Taiwan’s shrinking job market due to the nation’s declining manufacturing sector amid general economic downturn, the aging world population, paradigm shifts in world politics, and changes in Taiw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subjects’ degree of agreement with the eighteen roles and eighteen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s proposed by the research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subjects, though to different extents, showed agreement with the role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listed in the questionnaire.
    To sum up,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ed light on the roles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in a learning society. Research results may serve as useful reference based on which vocational training programs in Taiwan can be improved.

    Key words: learning society, lifelong learning, public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itute, vocational training, role, educational function

    總目次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總目次 IV 圖目次 VI 表目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學習社會、終身教育及學習型組織 8 第二節 國際組織、先進國家及我國政府的學習社會政策 33 第三節 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現況與挑戰 42 第四節 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SWOT分析 6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0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82 第五節 研究步驟 85 第六節 研究實施 8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討論 91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91 第二節 角色分析與卡方檢定 112 第三節 作為分析與卡方檢定 117 第四節 教育程度、擔任職務的百分比同質性考驗 123 第五節 角色、作為與教育程度、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3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建議 164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69 參考文獻 170 附錄 177 圖目次 圖 2 - 1人類社會世紀演進圖 7 圖 2 - 2我國終身教育體系圖 22 圖 2 - 3個人終身教育體系之建構 23 圖 2 - 4知力經營 32 圖 2 - 5我國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八項目標 39 圖 2 - 6公共職業訓練機構SWOT分析圖 76 圖 2 - 7公共職業訓練機構與學習社會結合SWOT分析角色與作為 78 圖 3 - 1研究架構圖 79 圖 3 - 2研究步驟圖 86 圖 3 - 3雷達圖及帶有資料標記的雷達圖 89 圖 4 - 1年齡分類資料圖 93 圖 4 - 2教育程度分類資料表 93 圖 4 - 3年資分類資料表 94 圖 4 - 4擔任職務分類資料表 95 圖 4 - 5訓練師層級分類資料表 95 圖 4 - 6職科類群分類資料表 96 圖 4 - 7各職訓練中心教育分布圖 99 圖 4 - 8各年齡層在教育程度分布圖 100 圖 4 - 9年資與教育程度分布圖 102 圖 4 - 10訓練師層級與教育程度分布圖 103 圖 4 - 11職科類群與教育程度分布圖 104 圖 4 - 12擔任職務與教育程度分佈圖 105 圖 4 - 13各職訓中心職務分佈圖 106 圖 4 - 14各年齡職務分佈圖 107 圖 4 - 15教育程度擔任職務分佈圖 108 圖 4 - 16年資擔任職務分佈圖 109 圖 4 - 17訓練師層級擔任職務分佈圖 110 圖 4 - 18職科類群擔任職務分佈圖 111 圖 4 - 19角色項目調查次數分配圖 114 圖 4 - 20角色項目調查次數分配強化分配圖 114 圖 4 - 21應有作為項目調查次數分配圖 120 圖 4 - 22應有作為項目調查次數分配強化分配圖 120 圖 4 - 23傳統技能提供者角色與教育程度折線圖 135 圖 4 - 24「就業能力訓練者」角色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36 圖 4 - 25「轉業能力培養者」角色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37 圖 4 - 26「規劃委外訓練者」角色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39 圖 4 - 27「行政管理者」角色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40 圖 4 - 28「就業能力訓練者」角色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42 圖 4 - 29「轉業能力培養者」角色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43 圖 4 - 30「規劃委外訓練者」角色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44 圖 4 - 31「行政管理者」角色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46 圖 4 - 32「提供第二專長訓練」作為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47 圖 4 - 33「提供轉業者訓練」作為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48 圖 4 - 34「提供契約式的訓練方式」作為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50 圖 4 - 35「提供1個月以下訓練」作為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51 圖 4 - 36「提供第二專長訓練」作為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52 圖 4 - 37「提供轉業者訓練」作為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53 圖 4 - 38「提供契約式的訓練方式」作為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54 圖 4 - 39「提供1個月以下訓練」作為與「擔任職務」交叉分析 155 圖 4 - 40「擔任職務」對「提供1個月以下訓練」的深入分析 156 圖 5 - 1現階段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扮演角色雷達圖一 158 圖 5 - 2現階段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應有作為雷達圖二 159 圖 5 - 3現階段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應有作為雷達圖一 161 圖 5 - 4現階段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應有作為雷達圖二 162 表目次 表 2 - 1國外學者學習社會概念、意義整理表 10 表 2 - 2學習社會發展方案 12 表 2 - 3國內學者學習社會概念、意義整理表 14 表 2 - 4三種知識層次 27 表 2 - 5學習機會與資源的變遷 28 表 2 - 6學習課程與學習主體 29 表 2 - 7學習社會理念發展歷程 36 表 2 - 8建立學習社會的具體途徑與行動方案 40 表 2 - 9十一所公共職訓機構的成立時間及特色與沿革 44 表 2 - 10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角色與作為SWOT分析表 75 表 3 - 1角色-問卷構面之CRONBACH`S Α值 83 表 3 - 2作為-問卷構面之CRONBACH`S Α值 84 表 3 - 3研究問卷發、回收、及篩選 87 表 4 - 1個人資料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表 92 表 4 - 2各職訓中心單因子分類資料表 92 表 4 - 3卡方統計 97 表 4 - 4應扮演的角色調查平均數排序 112 表 4 - 5應扮演的角色標準差排序 113 表 4 - 6應扮演角色的單因子卡方檢定結果 116 表 4 - 7應有作為標準差排序表 118 表 4 - 8應有作為的平均數排序表 119 表 4 - 9應有作為的單因子卡方檢定表 122 表 4 - 10「教育程度」與「傳統技能提供者」卡方分析 124 表 4 - 11百分比同質性卡方檢定結果 125 表 4 - 12「教育程度」與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角色卡方檢定表 126 表 4 - 13「教育程度」與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作為卡方檢定表 127 表 4 - 14「擔任職務」與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角色卡方檢定表 129 表 4 - 15「擔任職務」與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作為卡方檢定表 131 表 4 - 16「擔任職務」與「教育程度」卡方檢定後顯著項目 133 表 4 - 17傳統技能提供者角色與教育程度交叉分析 134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丁文生(2001)。我國職業訓練的新模式與新趨勢。成人教育通訊,第六期。
    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1995)。成人教育辭典。臺北市:成人教育學會。
    王政彥(1998)。學習社會:從虛擬願景到美麗新世界。成人教育雙月刊,44期。
    王政彥(2002)。終身學習社區合作網絡的發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保進(2002)。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田振榮(2002)。從就業問題看青年職業訓練走向。國家政策論壇,第二卷第四期。
    成之約 (2006)。公立職業訓練中心轉型的省思與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95年第一期。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1998)。就業安全辭典。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韓國職業訓練之改革經驗。2006.10取用於(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3.jsp?businessID=1172&parentLinkID=0&linkid=194新聞稿)。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台灣地區職業訓練概況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2006-2010年國家職訓中程策略規劃專案。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宋世宏(2000)。我國國家在失業補償制度中的角色與作為。臺北市: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妙蓮、林榮茂、林雅玲(2004)。台灣與英國職業訓練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1期。臺北市:中華技術學院出版
    李茂興譯(2001)。組織行為/Stephen P. Robbins著。揚智文化。臺北市。
    李健鴻(2004)。勞動市場彈性化與職業訓練改造趨勢。第一屆關係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大業大學。
    林清江(1995)。學習社會的教育改革。成人教育雙月刊,27期。臺北市。
    林淑慧(2004)。職業訓練環境掃描分析--社會文化與經濟就業層面。國家職訓策略論壇。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林建山(2006)。世界級人力優勢國家的再起。就業安全半年刊,95年第一期。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吳明烈(1997)。學習社會理論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烈(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編。教育部。臺北市。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臺北市。
    胡夢鯨(1998)。我國邁向學習社會--過程中的障礙與克服環境。臺北市:成人教育雙月刊第四十六期。
    胡夢鯨(2004)。學習社會發展指標與理想指數之建構及其對教育決策的啟示:1999-2002的教育統計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輯第二期。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吉一(2004)。九十三年台北都會區職業訓練產業狀況暨九大新興訓練職類人力供需調查。臺北市:臺北市政府勞工局職業訓練中心。(未出版)
    郭進隆譯(1994)。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文化。
    康自立(1998)。「公共職業訓練機構採行能力本位訓練之組織及行政因應策略與措施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陳聰勝(1997)。各國職業訓練制度。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聰勝(2002)。人力資源開發運用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聰勝(2006)。我國公共職業訓練的挑戰。就業安全半年刊95年第一期。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黃振隆(1994)。終生教育新論。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富順(1998)。學習社會理念的發展、意義、特性與實施。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富順(2002)。訓練機構在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時代中的角色。載於T&D飛訊原名電子簡訊,第七期。臺北市:國家文官培訓所。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5)。(http://3d.nioerar.edu.tw/2d/longlife/outline/outline_0201.asp)。教育部(1998)。邁向學習社會。臺北市:教育部。
    詹棟梁(2003)。後現代的成人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德(1997)。終身學習社會。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國賜(1995)。從比較教育的觀點論各國教育改革的方向與策略。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的展望。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魏惠娟(1998),從終生學習的觀點反思我國成人教育政策及未來行動,教育政策論壇,第1卷,第2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臺灣南投。
    魏惠娟(1998a)。學習社會的發展方案。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學習社會。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佳純(2003)。教育政策論壇,2003年2月第六卷第一期。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

    二、 英文部分
    Apps, J.W.(1988). Higher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Meeting new demands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ednarik, K. (1966). Die Lerngesellschaft. Wien-München: 1966.
    Boshier, R. (ed.) (1980). Toward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Zealand adult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Vancouver: Learning Press.
    Boshier, R. (1998). Running to Win: the Contest between Lifelong Learning and Education in Canada, (paper presented to Taiwa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ifelong Learning). Vancouver: UBC.
    Cross, K. P. (1981). Adults as Learners: Increasing Participation and Facilitating Learning.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N. Y.: Harper Collins.
    Draring, R.(1997). Higher education in a learning society.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 http://www.leeds.ac.uk/educol/ncihe.
    Delors, j. (1996). Learning: The treasure within. Paris: UNESCO.
    Drucker Peter F.(2002). 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 Truman Talley Books.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1994)。Research Specification for the ESRC Learning Society: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Employment Programmed. Swindon: ERSC.
    Edwards, R. (1995). Behind the banner. Whither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Adult Learning,6 ,(6):187- 189.
    European Commission (1995).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ward the learning society.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s.
    Fryer, R.H. (1998). Lear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irst report of the National Advisory Group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heffield
    Hutchins, R. M. (1968) The learning society. New York: Praeger.
    Jarvis, P. (1990) An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London: Rutledge.
    Kochan T & Useem M(1992).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nno Noboru & Nonaka Ikujiro(1995).知力經營。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
    Marquardt, M. J.(1996). Build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A System approached to quantum improvement and global success. New York: McGraw-Hill.
    Redding, J. (1997). Hard wri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Training & Developments.
    Senge, P. (1990).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New York: Doubleday.
    Williamson, A. (1995). Australian as a learning society: Issues, trends and prospects. Australian Journal of Adul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35(1), 3-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