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靜蘋
論文名稱: 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
指導教授: 陳雪雲
Chen, Sheue-Y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9
中文關鍵詞: 電視新聞素養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3下載: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究國小教師觀看電視新聞之情形,並了解國小教師對於電視新聞符號、產製、新聞媒體產業的認知,與其反思批判能力。以及電視新聞對國小教師在教學現場上是否有影響。而國小教師又如何近用、監督新聞媒體,行使其媒體公民權。並根據研究結果,建議與提供相關教育單位與師資培育機構規劃師資培育課程時,對於媒體素養議題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以台北縣14,967位國小教師為母群體,以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600份。利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幾項結論與發現:
    一、台北縣國小教師近三年的最高學歷明顯提升,參加相關研習活動與學歷有明顯相關性;並且國小教師會因為教學上之需要,而在課餘之暇進修有關媒體素養的相關研習。
    二、台北縣國小教師的電視新聞觀看時間七成以上在1小時以內;觀看頻道以專業的電視新聞頻道居多占八成;五成的國小教師認為自己觀看電視新聞時並不專心;而多數的國小教師認為新聞品質、頻道的公信力是選擇觀看的重要因素。
    三、國小教師觀看電視新聞最能獲得「資訊與知識」滿足。
    四、台北縣國小教師會因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工作年資不同、有無參加媒體素養研習而與電視新聞觀看的行為有明顯的不同。
    五、參加媒體素養研習的國小教師對於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有明顯的差異。
    六、台北縣國小教師對於電視新聞素養中的「電視新聞產業」與「近用媒體權」與自身和產業層面有較深的認知,對於「電視新聞文本」、「電視新聞產製」的新聞內涵與元素、新聞製作流程,則瞭解不夠深入。
    七、台北縣國小教師對電視新聞素養各層面的了解程度不因性別、工作年資、學歷而有顯著差異。
    八、台北縣國小教師的電視新聞觀看行為與電視新聞素養是有相關性;觀看行為愈明顯者,其電視新聞素養愈高。
    九、台北縣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電視新聞素養有相關性;獲得各層面高度滿足的國小教師其電視新聞素養比中度滿足與低度滿足的教師要高。
    十、電視新聞觀看的「需求滿足」為電視新聞素養的最佳預測變項。
    本研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下列建議:

    Abstract
    This research purpose is to probe into a primary teacher and watch the situation of the TV news, and understand that primary teacher is to the TV news symbol , cognition producing making , news media industry, instead of reviewing the ability of criticizing. And whether the TV news has influence on the primary teacher at the teaching scene. And how primary teacher it is the near with, supervise news media, exercise by media civil right it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tudy, when propose and offer relevant educational unit and teachers to foster the organization and plan teachers and foster course, reference to media's accomplishment topic course.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investigation method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object regards 14,967 grade teachers of Taipei as mother's colony, by way of dividing floor and gathering together and sampling , obtain 600 effective samples. Using the number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he percentage, the mean , the chi-square distribution, the t test, one-way ANOVA ,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carries on the material analysis.

    Sum up the result of study of this research, several following conclusions and find:

    (1) The obviously improving the most well educatedly of nearly three years,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participate in studying the activity and academic credentials relevantly and having obvious dependence ; And primary teacher will because of need of teaching , receive a training of relevant media accomplish-
    ment relevant to study in extracurriliar a free time.
    (2) The TV news of the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is watched more than 70% of time is within an hour; Watch the channel accounting for eighty percent mostly specialized TV news channel; 50% of the primary teachers do not think oneself is attentive while watching the TV news; And most primary teachers think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news, public trust on the channel are to choose the important factor watched.
    (3) The primary teacher watches that the TV news can obtain '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 most satisfied.
    (4) Primary teachers of Taipei County will b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sex, whether the different working age and service seniority of age participates in media's literacy and studies but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behavior that watches with the TV news.
    (5) Participate in the primary teacher whose media's literacy studies and watch the demand meeting obvious difference to the TV news.
    (6) The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with have deeper cognition with one's own and industry aspect ' near with media's right ' to ' the industry of the TV news '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TV news, make procedure in news intension and element news that to ' the TV news text ' , ' the TV news is produced and made ', it is not deep enough to understand.
    (7) Knowledge of every aspect of literacy of the TV news,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degree because sex , working age and service seniority , academic credentials have difference of showing.
    (8) The TV news of the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is watched there is dependence in the behavior and TV news literacy; Watching the more obvious one of behavior, the higher its TV news literacy is.
    (9) TV news, primary teacher of Taipei County, watch demand is it there is depend-
    ence with literacy of the TV news to meet; It get last primary teacher their TV news literacy every aspect than in degree satisfy not having more high teacher what minimum satisfy.
    (10) TV news watch ' demand gratifications ' change one for best prediction, TV news of accomplishment.

    Key words: TV news literacy,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V news viewing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與研究範圍、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媒體素養教育 ………………………………………………… 12 第二節 電視新聞觀看與需求滿足……………………………………… 21 第三節 電視新聞素養…………………………………………………… 3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3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架構 ………………………………………………… 63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 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6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73 第五節 研究進度 …………………………………………………………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 79 第一節 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 80 第二節 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行為與需求滿足之分析 …………… 87 第三節 國小教師背景變項與電視新聞觀看行為之相關性分析 ……… 95 第四節 國小教師背景變項與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之相關性分析 …104 第五節 國小教師電視新聞素養之現況分析 ……………………………111 第六節 國小教師背景變項與電視新聞素養之相關性分析 ……………117 第七節 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電視新聞素養之 相關性分析 ………………………………………………………125 第八節 國小教師背景變項及其觀看與需求滿足對電視新聞素養 知能之預測力分析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6 第一節 結論 ………………………………………………………………146 第二節 建議 ………………………………………………………………151 參考文獻 …………………………………………………………………157 一 中文部分………………………………………………………………157 二 西文部分………………………………………………………………162 附錄一 抽樣之台北縣立國民小學資料表………………………………165 附錄二 台北縣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與素養之調查問卷(草案)…167 附錄三 專家效度計畫……………………………………………………171 附錄四 台北縣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調查預試問卷 …………………………………………………………………181 附錄五 台北縣國小教師電視新聞觀看、需求滿足與素養之調查問卷…18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中民(2004)。電視新聞守門人使用SNG的差異-以TVBS、ETTV、中視、華視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6)。九十五年國中小學校資料。2006年12月5日,取自 http://sol.tpc.edu.tw/edu/index0/data.asp
    教育部統計處(2007)。國小學生、教職員統計報表。2007年3月10日,取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rvice/sts4-3.htm
    石麗東(1991)。當代新聞報導。台北市:正中。
    李天鐸、劉現成(1999)。亞太媒介圖誌 : 無線 / 有線暨衛星電視的形構。台北市:亞太。
    李利國等譯(1995)。Brian S. Brooks等著。當代新聞採訪與寫作。台北市:周知。
    李金銓(1987)。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市:圓神。
    李金勳(2002)。國小學童收看電視新聞之情形、看法及電視新聞識讀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承宇(2003)。閱聽人思考的變革:媒體素養意涵新探。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瞻(1973)。比較新聞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吳正桓(1991)。新聞主播的形象與新聞節目品質之間。當代,63,69~77。
    吳宗立、伍至亮(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電視收視行為與偶像崇拜之研究。國教學報,14,147~182。
    吳知賢(1998)。兒童與電視。台北市:桂冠。
    吳翠珍(1996)。媒體教育中的電視素養。新聞學研究,53,39~59。
    吳翠珍、關尚仁(1999)。媒體、公民、素養:媒體公民教育訓練教師手冊。台北市:富邦文教基金會、媒體公民教育發展小組。
    吳翠珍(2003)。媒體素養教育敎什麼?。師友月刊,436,17~20。
    吳翠珍(2004)。媒體素養與媒體教育的流變與思辨。載於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下)-2004年(頁814-815)。台北市:巨流。
    何國華(2005)。媒體與政治(上)。台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何芸潞(2005)。「看」電視新聞之研究 : 以兩位國小高年級男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金士秀(1989)。我國新聞媒介對中共的形象塑造。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傑華(1998)。報業發展與經濟變遷─論報禁解除十週年臺灣報業生態與發展趨勢。民意研究季刊,204,77~99。
    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台北市:元照。
    林育卉(2005)。台灣人的樣貌。載於林育卉、莊伯仲(著),電視新聞關鍵報告~2005-2005年。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林盈君(2006)。以「麥當勞化」觀點評析國小媒體素養教學計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富美(2005)。媒體產製-新聞工作者。載於成露茜、羅曉南編,批判的媒體識讀-2005年。台北市:正中書局。
    林照真(2005)。媒體商品化,孩子是最大受害者。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335,138~146。
    林照真(2006)。記者,你會什麼不反叛?-調查報導的構想與實現。台北市:天下雜誌。
    周佩華(2000)。電視新聞市場區隔與定位之研究-以四加無線電視台與TVBS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慧美(2000)。國小學童電視識讀能力之探討及電視識讀教學成效分析。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慶祥、方怡文(1999)。新聞採訪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正中書局。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市:風雲論壇。
    邱皓政(199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邱皓政(2006)。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台北市:雙葉書廊。
    邱民才(2003)。高中實施媒體識讀教育之評估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翁秀琪主編(2004)。臺灣傳播學的想像。台北市:巨流。
    孫秀蕙(1993)。臺灣電視新聞在政治民主化過程扮演的角色。傳播文化,2,103~109。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0)。88年電視大調查。2006年9月30日,取自:http://www.bdf.org.tw
    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2005)。觀眾對新聞台滿意度調查。電視新聞關鍵報告.2005。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
    陳一香(1988)。電視爭議性新聞之消息來源及其處理方式與訊息導向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 昕(1999)。電視社會及娛樂新聞報導與收視率的研究─以華視晚間新聞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雪雲(2004)。媒介與我:閱聽人研究回顧與展望。翁秀琪(主編)台灣傳播學的想像(上)-2004年(頁305-345)。台北市:巨流。
    陳雪雲(2004)。新聞媒體與文化公民教育。台灣教育,629,20~27。
    陳雪雲(2005)。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評析~兼論新聞媒體與公民教育。社教雙月刊,130,12~25。
    陳惠惠(2001)。影劇新聞敘事策略變遷研究(1983-1999)--以聯合報、中國時報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毓麒(2000)。電視新聞雙重文本與閱聽人理解之研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瓊如(2000)。從專業義理檢視小報與大報的緋聞報導─以大成報、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黃義交緋聞事件的報導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宏源、蔡念中等(2005)。媒體識讀—從認識媒體產業、媒體教育,到解讀媒體文本。台北市:亞太圖書。
    張邵勳(1993)。電視企業形象與收視行為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196,149~178。
    張作錦(1997)。試為媒體說長短。台北:天下。
    張 勤(1983)。電視新聞。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嘉倫(2006)。我國國小媒體素養教育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錦華(1994)。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 : 理論與實例。台北市:正中出版。
    張耀仁(2001)。市場導向新聞學之研究─以臺灣無線電視台之晚間娛樂新聞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市:教育部。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市:三民書局。
    動腦編輯部(2001)。勁爆不足 壹週刊熱度退燒。動腦,303,16~19。
    郭力昕(2002)。壹週刊與臺灣媒體文化轉向。中國時報,1月1日,39版。
    郭淑真(1997)。新聞主播風格。廣電人。31,21~24。
    許碧月(2004)。國小教師對媒體識讀教育之認知與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台北市:揚智文化。
    曾士珊(2005)。以三大新聞為例看台灣媒體素養現況。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馮小龍(1996)。廣播新聞原理。台北市:正中書局。
    彭 芸(2004)。(台灣電視觀眾收視輪廓),匯流時代的電視產業與觀眾。253~285。台北市:五南。
    彭家發(1993)。新聞特寫。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彭雯莉(2006)。國民小學教師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識讀課程內涵理解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進忠(1995)。台北市民眾收看有線電視新聞之動機與滿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采薇(2002)。電視新聞娛樂化與電視觀眾:以傳統三家無線電視台晚間新聞為例。私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新生(1994)。電視新聞。台北市:遠流。
    黃新生(1995)。電視媒介管理。台北市:財團法人廣播電視基金會。
    黃葳威(2000)。益智節目入主黃金八點檔。媒體識讀教育月刊,4,5~8。
    黃葳威(2004)。閱聽人與媒體文化=Media and audiences。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意菁、余揚洲、宗育文、洪惠芬譯(2006)。Marsha Jones‧Emma Jones著。大眾媒介學(Mass Media)。台北市:韋伯文化。
    新聞評議(1998)。媒體報導緋聞事件之研究分析。新聞評議月刊,280,12~14。
    新聞鏡編輯部(1999)。收視率讓電視新聞墮落嗎?新聞鏡週刊,554,16~21。
    管中維(1997)。從文化消費的觀點探索電視新聞收視行為。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蘊儀(2004)。報紙報導電視新聞主播形象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瑞城(1991)。從消息來源途徑全是媒介近用權。新聞學研究,45,39~56。
    盧諭慶(2004)。有線電視新聞台數位化產製作業及組織管理之研究─以年代新聞部及東森新聞部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霍鵬程(2005)。臺灣電視新聞播報之視覺設計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視傳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育賢(1992)。公共領域、影像消費、解除政治化:對臺灣修憲過程的批判與觀察。傳播文化。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黨生翠、金梅、郭青譯(2005)。關於新聞的新聞-美國人和他們的新聞。台北市:五南。
    饒淑梅(1995)。國民中學實施電視素養課程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西文部份
    Althusser, L. (1990). For Marx. Verso.
    Bailey, C. A.,& Licty, L.W.(1972).Rough justice on a saigon street: A gatekeeper study of NBC’s text execution film. Journalism Quarterly, 49:221-229.
    Bass, Z. (1969). Refining the gatekeeper concept. Journalism Quarterly, 46:69-71.
    Bourdieu, P. (1998). On television and journalism. London: Pluto.
    Campbell, C. (2004). Journalism and public knowledge. National Civic Review, 93(3):3-10.
    Chaiken, S., & Eagly, A. H (1983). Communication modality as a determinant of persuasion:The role of communicator sal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41-256.
    Greenberg, B. S. (1974).Gratific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and their correlation for British children. In E. Katz, & J. G. Blumler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 CA: Sage.
    Fishman, J. (1980).Manufacturing the new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Fiske, J. (1987). Television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Franklin, B. (1997). Newszak and news media. London: Arnord.
    Hefzallah, I. M. (1987). Critical viewing of television: A Book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Bost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Hobbs, R. (2005). Strengthening media educ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opportunities for the State of Pennsylvania. 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 106(4):13-23.
    Hobson, D. (1996).Housewives and the mass media. In H. Raehr & A. Gray (Eds.), Turning it on : A reader in women and media.113-117. London Arnold.
    Houblerg, R.,& Dirmmick, J.(1980). Influences on TV Newscasters’ on-camera image. Journalism Quarterly, 50: 481-485.
    Katz, E., G.. Blumler. and M. Gurevitch(200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7(4):509-523.
    Kellner, D. and J. Share (2005). Toward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Core concepts, debates, organizations, and policy.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cies of Education, 26(3):369-386.
    Lichtenstein, A. and Rosenfeld, L. B.(1983).Uses and misuses of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An explication of media functio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0(1):97-110
    Lynch, M. D. and Merrill, J. C. (1965).Content analysis-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8, (2) ,151-159.
    McLeod, S. M., & L. Becker (1981).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In D. D.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p.67-99).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Manus, J. H. (1994). A Market-driven journalism:Let the citize beware?.Thousand Oaks,C.A.:Sage.
    McNair, B. (1999). News and journalism in the U.K.(3rd ed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cQuail, D.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London: Sage.
    Medved, M. (1999). Television news: Information or Infotainment?, Journal of Hillsdale Collage, Vol.28, No.7.
    Meyrowitz, J. (1998). Multiple media literacie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8(1):96-108.
    Nisbet, M.(2001). That’s infotainment!. Ithaca, N.Y.http://www.csicop.org/genx /infotainment/
    Quesada, A., & Sunners, S. L. (1998). Literacy in the cyber age: Teaching kids to be media savvy. Technology & Learning, 18(5), 30-37.
    Peled, T. & Katz, E., (1974).Media functions in wartime: the Israel home front in October 1973. in J. Blumler & E. Katz(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Newbury,CA:Sage.
    Rubin, A., (1991). An examin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motivations.Communication Research,8(2),141-165.
    Rubin, A. & Perse, E.,(1987).Audience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news gra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4(1),58-84.
    Schramm, W. (1949). The nature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26(3),259-269.
    Tores, M. M. Mercado (2006). The need for critical media literacy in teachers education core curriculum. Educational Studies, 38 (3),260-282.
    Tuchman G.(1978).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 Free Press.
    Williams, F. (1984). The new communication. Belmont,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QR CODE